五次方按:最近俗務繁忙,不太有時間寫。關於鱈魚的文,過去有過一篇,不過這回和以前的不太一樣。各位,五一長假後見。
如今物流發達,市面上的海魚種類越來越多,令人眼花繚亂,以「鱈魚」為名者眾,這些所謂的「鱈魚」到底哪些才是真鱈魚呢?要我說,真假並不太重要,真的不一定好,假的也未必差。
真正的鱈魚一般指鱈形目鱈科鱈屬的魚類,謂之「真鱈」,亦可勉強擴大到鱈科
最「正宗」也最常見的有三種:大西洋鱈、太平洋鱈和黃線狹鱈,三者均為鱈科鱈屬的魚類。
大西洋鱈
大西洋鱈
大西洋鱈/Gadus morhua是一般意義上的鱈魚本尊,產於從北歐至加拿大及美國東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是全世界年捕撈量最大的魚類之一。本種下頜有一對須,體色變化較大,背側及體上部的色彩由褐色漸變為綠色或灰色,布滿斑點,特徵比較顯著。
太平洋鱈
青島市場上的太平洋鱈
青島市場上的太平洋鱈
太平洋鱈/Gadus macrocephalus,俗稱「大頭腥」或「大頭鱈」,青島人民最熟悉的一種鱈魚,分布區域包括黃渤海及東海北部。雖然本種和大西洋鱈是嫡親兄弟,但並不名貴,蓋因體內水分含量較高,肉質鬆散,口感清淡。「清淡」實為鱈魚之通病,國人所孜孜以求的「鮮、香」等特點一概皆無,若非「崇洋」心理作祟,啥鱈都是垃圾。
黃線狹鱈
超市中的黃線狹鱈
黃線狹鱈/Gadus chalcogramma即大名鼎鼎的明太魚,朝鮮族人民乃至於全體東北人民喜愛的一種魚。原為狹鱈屬成員,後來的研究認為它應該屬於鱈屬,因此躋身於正宗鱈魚之列。本種產量極大,在超市中經常以「無頭魚屍」的面目出現,賣相不佳,價格低廉。另外,「蟹足棒」、「深海鱈魚堡」通常也都是以此魚為原料製成。
對於黃線狹鱈之「無頭」,民間有種種猜測。有人說此魚頭部有毒,有人則認為魚頭中布滿寄生蟲,故棄而不食,這都是「假語村言」,不足採信。其實是因為魚頭沒多大食用價值,在大型漁船上就被流水線作業統一「斬首」了。
p.s. 以上三種均屬鱈科,看出什麼共同點沒有?注意看背鰭,都是三個。三個背鰭是鱈科魚類的重要特點。
超市裡的鱈魚塊是什麼魚?
細鱗壯鱈
細鱗壯鱈
青島超市裡出售的鱈魚塊,以細鱗壯鱈/Albatrossia pectoralis為主。本種雖然以鱈為名,卻屬於鱈形目鼠尾鱈科,勉強和鱈魚沾邊。整體的細鱗壯鱈狀若活鬼,顏值十分低下,但切成塊之後就很容易接受了。
大西洋鱈或格陵蘭鱈
雖說細鱗壯鱈是超市「鱈魚塊」之主流,但偶爾也有真正的「鱈魚」,如上圖中這種包裝較精美的「挪威貨」,有可能是大西洋鱈或格陵蘭鱈。這和細鱗壯鱈「塊」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魚雖碎屍,斑紋仍在,而細鱗壯鱈只有刮鱗的痕跡。
超市裡的「銀鱈魚」有兩種,都不是真正的鱈魚
除了細鱗壯鱈以及大西洋鱈之外,超市中還常見「銀鱈魚」。銀鱈魚是商品名,其真實身份和鱈魚沒有什麼關係,但這不算欺詐,屬於水產業的「約定俗成」。雖是假鱈魚,但集口感溫馴、質地細嫩、刺少肉厚諸多優點於一身,近年成為餐桌上的新寵。
裸蓋魚
裸蓋魚塊
裸蓋魚/Anoplopoma fimbria,黑鮋科裸蓋魚屬。雖然既不是銀白色也非鱈魚,但卻是公認最正宗的「銀鱈魚」。因體色深灰帶黑色,也叫黑鱈或藍鱈。注意看銀鱈魚的魚塊,和細鱗壯鱈明顯不同,後者的鱗片痕跡很大,本種則細密得多。本種僅分布於北太平洋從日本北部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冷水域,價格不太親民,但國內有正在進行引種和養殖繁育研究,值得期待。
小鱗犬牙南極魚
超市裡的小鱗犬牙南極魚
超市裡的小鱗犬牙南極魚
另有小鱗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eleginoides,也經常被叫做「銀鱈魚」或法國銀鱈,主要分布在南極海域,棲息深度可至3000米,可以長到2.3米,超過100公斤重。在國內比裸蓋魚更常見,價格比裸蓋魚更高。
特別提醒,銀鱈魚不適宜孕婦和兒童食用
國內商家往往以「深海魚類」為噱頭向孕婦等特殊人群推薦銀鱈魚,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以上兩種銀鱈魚,均不適宜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幼兒食用。
根據美國食藥監局(FDA)和美國環保署(EPA)共同頒發的草案的建議,魚類含有的ω-3 脂肪酸對胎兒大腦發育至關重要,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應適當多吃 DHA 和 EPA 含量高的魚類(建議不少於 340 克/周)。同時也特別提醒,謹慎選擇食用"甲基汞含量"高的魚種。
很不幸,銀鱈魚的甲基汞含量在眾多食用魚裡屬中上水平,這是由它所處的食物鏈位置決定的。故銀鱈魚雖然營養豐富,但不宜作為嬰幼兒和孕婦的食物,至少頻繁食用不可取。
用來冒充鱈魚的「油魚」是什麼?
異鱗蛇鯖
異鱗蛇鯖
一般是異鱗蛇鯖/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常見「油魚」,本身口感絕佳,有認形容為含有油脂的雪花膏,生魚片入口即化,日料中的「白金槍」即是此魚。為人所詬病的是此魚含蠟質,易造成腹瀉,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如能保證在吃完油魚之後適時穿上紙尿褲,也沒什麼要緊.
棘鱗蛇鯖
棘鱗蛇鯖
另外還有棘鱗蛇鯖/Ruvettus pretiosus,肌肉有25%的蠟質,可以用來製作工業潤滑油和瀉藥。這貨比異鱗蛇鯖更狠,無解,最好不碰。有位大咖(記不清誰了)說過,吃過油魚之後的每一個屁都不值得信任,這句用在它身上真是「不能合適更多」了。
據說這兩種「油魚」有時候會用來冒充「鱈魚」,在切塊銷售的情況下難以分辨。不過以上截圖中的「新聞」卻是專家搞錯了,那不是「油魚」,而是細鱗壯鱈,孩子腹瀉大概率是因為不耐受或二次汙染。須知異鱗蛇鯖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和大西洋鱈相當或更高,冒充小几十塊一斤的鱈魚塊是划不來的,大概是以冒充「銀鱈魚」為主。
話說人這一輩子,誰還不拉幾回稀呢,我覺得隨緣就好,不必過於介懷。p.s. 本篇的標題是「一篇認清真鱈魚假鱈魚」,實為標題黨,我相信你看過之後還是認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