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文化】彭祖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第一代文化人的代表

2021-02-12 世界彭氏網

一、中國最早的真正的文字是商代後期發明的甲骨文,發明者是商王的智囊團成員——一群巫漢,他們成為中國的第一代文化人,開創了中華文化。他們中地位最高(曾封伯爵)、最著名的「巫彭」——末代彭祖老彭擔任守藏史,組織佔卜、造字,負責收藏甲骨文件、向商王解讀文字,是文字發明群體的總負責人。因而他不在卜辭上署名,老彭離開後其後人不再擔任守藏史,必須在卜辭上署名了,卜辭中署名的佔卜者還是「彭」最多(比其他署名最多的還多近兩倍),可見老彭及其族人在這群巫師中的地位。其他發明者都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只有彭祖貢獻多樣,影響巨大,彪炳千古。所以,彭祖是中國第一代文化人的代表。

二、甲骨文之後是鐘鼎文(金文),不是第一代文化人發明的,但它除在甲骨文基礎上創造新字外,演化、詮釋(顯化造字機理)了甲骨文,與甲骨文一起稱為古文字,成為一個體系。古文字有特殊的造字機理,主要由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兼會意等方式使漢字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信息庫,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生存、生產、生活方式,而且蘊含了造字者的也大都是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古文字文化是以彭祖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文化人開創的文化,也是華夏先民幾千年文明發展、思想發展成果和文字創造努力的總結,是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

三、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彭祖的烙印。首先,它是由以彭祖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文化人發明的。其次,有些古文字反映了彭祖特有的生理、行為、思想觀念特徵,或者「彭祖們」(巫漢們)共有的思想、行為特點。最後,後代記錄的、可能來自《彭祖經》的彭祖的思想言行,與古文字文化是一致的。因而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也是彭祖的原始文化,彭祖的原始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

四、彭祖文化有廣泛的內容,其實用部分是彭祖養生文化,它屬於中華文化但不代表整個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有更廣泛的內容,不只是彭祖文化。但是,彭祖文化的源頭、中華文化的源頭都是古文字文化。彭祖原始文化的靈魂,就是中國本源文化的核心,兩者是疊合的。這靈魂,這核心,就是和諧思想。它以「元」生萬物(認為「元」是生成天地萬物人的本源物質,天地與我同源,萬物與我同根,人人與我同體)為其唯物論基礎,以「陰陽合和生萬物」(認為陰陽矛盾衝突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陰陽平衡合和才能產生新事物)為其辯證法基礎,以「中庸平和」為其行為準則,追求全面的和諧:以人為本,人類與自然和諧;以民為本,政府與民眾的和諧;以公為本,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以仁為本,人群與人群的和諧;以和為本,國家與國家的和諧;以心為本,心理與生理的和諧;以「化」為本,「鬥」「和」結合、最終實現大和的策略和戰略思想。

五、上述彭祖原始文化也就是中國本源文化的和諧思想,奠定了後來三千多年中華文化的思想基礎。一方面,它由各家各派分別繼承、發展為各家各派的種種學說。如道家創始人老子本是彭祖後裔,側重從哲學理論上繼承、發展了人天同元(老子稱為「無」)、人天同道、人天和諧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十分崇拜彭祖,並以老子為師,側重從社會行為上繼承、發展了人際和諧、社會和諧思想。佛教藏密文化又「全部是道家的東西」(李約瑟),包括其中的房中養生術是由中國傳入印度再由印度返傳入藏的(李約瑟、高佩羅)。有考證認為,是彭祖流亡到印度創立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是「彭流氓」——從大彭氏國流亡來的流民——的譯音),傳授「引體令柔」的柔家術(被音譯為瑜伽術),影響了佛教的產生。佛家以宗教形式傳播人天和諧、人際和諧思想。另一方面,中國各家各派文化中無不滲透著、潛藏著和諧思想。如孔子用禮(行為限制)用仁(博愛之心)來實現「中庸平和」的行為準則,推進人際和諧、社會和諧。孟子用民本思想推進社會和諧,反對極度開發以求人天和諧。農家以發展民生來保障社會和諧。墨家以「兼愛」「非攻」來維護國際和諧。法家試圖用法制形式來保證社會和諧。再一方面,當代社會的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也是中國文化和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因此,彭祖原始文化的靈魂——和諧思想的確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的確是中國文化的本源。

六、原始文化、本源文化本來是一種初級的、尚未分化的文化,後來分化、發展為各種較為高級的、成熟的文化,如道家、儒家等諸子百家文化各自在某些方面深化了本源文化的內容。諸子百家文化都或者公開體現或者在背後潛藏著某些本源文化的內容,但也往往存在著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如道家過分強調了人天同道、人天和諧,忽視了人天異道、以人為本,忽視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荀子的人天區分說則是一大進步,但其以人制天論又過分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會造成人天對立,破壞人天和諧。孔子的倫理道德,並不適合他的需要以鬥求和——用武力實現統一的時代的需要,因而在當時他有如喪家之犬;到了國家統一之後,它才成為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的精神武器。在社會變革到時候,它又成了變革的阻力、必須打到的的東西;在完成社會重大變革之後,社會需要穩定的時候,它又被抬了出來。但是新的社會,只需要它的某些道德觀念的外殼,而注入新酒,給以新的詮釋,而摒棄它三綱五常之類的糟粕。但孔子倫理道德背後的中庸平和的思想——追求和諧的靈魂卻卻有著永恆的世界意義。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表宣言,認為只有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才能拯救世界,使人類過上和平、安寧、幸福的生活。但只講「和」,不講「鬥」,並不能求得真「和」。到了現代,通過批判繼承,融入現代哲學、科學、社會思想才形成了新的中華文化,新的全面的辯證的和諧思想。這是對原始文化、本源文化的回歸和升華。原始文化、本源文化比諸子百家文化更全面,更樸素,但也就更容易用現代思想加以詮釋,使之更符合現代需求,因而有更大的意義。

七、但是,彭祖的原始文化、中國的本源文化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的挖掘研究,沒有得到必要的宣傳。因而,從國外來說,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知道有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卻不知道,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發源於彭祖原始文化也就是中國本源文化;彭祖原始文化也就是中國本源文化的和諧思想,有著比孔子思想更為全面、科學的內容。從國內來說,一些學術權威對中華文化的本質的判斷竟然是那麼荒謬。如學術成就卓著的季羨林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本質是儒家的以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為標誌的倫理道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不如外國人或外行人明白。原因在於,過去的古文字研究者,一方面或者偏重於破讀字義,缺少綜合研究,或者在綜合研究中側重於研究古文字反映的生存、生產、生活狀態,而忽視研究思想觀念;另一方面,他們不研究彭祖文化,不修煉彭祖導引術,沒有切身體會,不懂彭祖文化,難以理解、想像彭祖的思想行為,因此無法正確理解一些字的造字機理,難以破譯一些文字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和所反映的行為特徵。只有修煉彭祖導引術到一定程度,有了切身體驗,再加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去破譯一些古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所反映的行為,然後擴大研究,深入發掘。

我們彭氏後裔,彭姓或非彭姓、直系或旁系彭祖後裔,一切炎黃子孫,都應該一起來弘揚彭祖文化,以便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華,造福人類。

原標題:古文字文化是以彭祖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文化人開創的文化

編輯:彭樹文

相關焦點

  • 彭祖四大秘術
    彭祖帝堯之時封於彭地,子孫以國為氏。又彭亦為姓,為祝融八姓之一。彭祖作為中華養生文化創立者、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性學大師,同時也是中華武術文化鼻祖和古代最長壽的人。在夏朝四分曆確定以前,早期流行的「小花甲計歲法」,小花甲計歲法源於「六十甲子日」,活了800多歲,以當時60天為一年的所謂「小花甲」記歲,相當於今天的140多歲,也是福壽雙全。
  • 【彭祖養生·歷久彌新】
    中華文化促進會彭祖文化研究會顧問。江蘇徐州市沛縣人。中共黨員。歷任多地多校重要職位。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文學作品有與彭飛、陳立柱、彭開富合著《先賢彭祖》、《蔣天樞傳》、《彭祖》、《徐州帝王》等。朱浩熙先生1944年生,196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本科文憑。社科副研究員,徐州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語言協會理事。
  • 彭祖遺風 | 全曉泉
    但始終讓我感興趣的是彭祖究竟活了多少歲,他靠什麼活到了那麼大的歲數,一直以來,我透過民間傳說和對彭祖的文獻資料查閱,認為有一種說法比較可靠。在彭祖生活的年代,以60天為一 「小甲子」來紀年。而現在是以60年為甲子紀年,故按理推算,彭祖應該在世140餘年。不過話說回來,在那個年代能活百十來歲,已經就是神仙了。說到長壽,千百年來無論吾皇萬歲,還是平民百姓。都在無時不刻地追尋著長壽的秘訣。
  • 廚行祖師爺彭祖的那點事
    彭祖姓錢名鏗,系顓頊帝三玄孫,軒轅黃帝的第八代傳人。因「制羹獻堯」而受封於大彭。並傳說八百歲時而不知去向,故後人稱「彭祖」。
  • 彭祖活了多少歲?最後怎麼去世的
    彭祖活了多少歲?最後是怎麼去世的來源:炫歷史網 ——————————————————  彭祖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長壽之星。據專家考證,彭祖系顓頊帝三玄孫、軒轅黃帝的第八代傳人。據傳他活了800歲,這個歲數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不相信。
  • 《神仙傳》-彭祖
    彭祖自少年時就性情恬靜,不關心塵世間事物,不追求名譽榮耀,不講究車乘服飾,唯以修身養性為事。殷王聞知,拜彭祖為大夫,但彭祖常常稱疾不出,在家閒居不問政事。彭祖善於補養導引之術,常服用水桂、雲母粉、麋鹿角,容貌始終保持在很年輕的狀態。不過彭祖性情沈穩,從不說自己是得道之人,也不做詭惑變化鬼怪之事,終日悠閒無為。常常獨自外出遊歷,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 你知道「彭祖房中術」的利害嗎?
    彭祖之所以把男女房室之術作為養生長壽一大秘法,在於他把男女陰陽之氣和順合一、協調諧濟作為長壽的一個重要基礎。彭祖之後的《陰陽房室論》作了這樣的解釋:男女陰陽,一如日與月,陰與晴。宇宙乃由陰陽構成,人也一樣,由男女而成。
  • 彭祖長壽的秘密
    ,必重養生之道,這就要求自己不可耗費元氣而損傷精神,不可沉迷於身外之物而欲望太強,而必須時時蓄養精、氣、神.這三者是人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彭祖特別提出要保養好,不使之外洩的方法則在練好服氣煉神之術,如此去做,必可體魄健壯,精神旺盛,體內的真氣充盈,生命可得長久。
  • 「彭祖閉氣術」修煉法
    「彭祖」,夏禹時期人,帝顓頊之元孫(顓頊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因被顓頊封之於彭地(今四川彭縣)故後世稱為彭祖,殷末已七百八十七歲,可以說彭祖是黃帝軒轅氏養生長壽學的真正繼承人。他在夏禹時得到了《黃帝內經》(當時尚未有紙,經文是刻在三千多枚竹籤上的)經過細心鑽研,融會貫通,創出了「閉氣術」,「導引行」和「房中術」,活到將近八百歲,尚無老態。
  • 「彭祖活了八百八,不能對妻說實話」背後的神話故事
    另外民間頗為流行的喜聯「蘇才郭福,姬子彭年」即蘇東坡的才學、郭子儀的福氣、姬昌般多子、彭祖般高壽。廚行祖師彭祖因為善於調製味道鮮美的雉羹(野雞湯),獻給帝堯食用,被帝堯封於大彭。中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這藝術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動我國飲食文化進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漢代楚辭專家王逸注曰:「彭鏗,彭祖也。
  • 採女是如何問道彭祖的?
    彭祖是上古時的仙真,以其長壽和兼行導引房中之術而著稱,最有名的採女問道的故事,至今仍是說不完的話題。相傳殷王知道彭祖後,曾親自到彭祖處求問養生之道,但彭祖沒有告訴他。與彭祖同時的還有一個叫採女的女子,也是個得道之人,懂得養生的方法,雖然有二百六七十歲,看上去卻像四五十歲的樣子。
  • 彭祖|| 老風
    車輪滾滾是前進還是倒退?我們不斷地墾荒,撒下種子,那時,我們的糧倉何在?後人憑弔的古蹟是日子裡曾經的往事,主人何在?八百年後,天空會是怎樣?比如這個冬天結冰前在湖面的水鳥,那時候它們會在哪裡?八百年後,人們還需要愛嗎?還是比現在更加容易仇恨?對類似強盜的人仍然手軟還是對朋友有更多的背叛?閉上雙目,我也在身旁放一隻鶴,丹頂的,邊上有山,山裡的泉流淌著不受幹擾的自由。
  • 彭祖的故事,採女問道八百裡!!
    這時,彭祖已經是七百多歲了,但看上去還只有五六十歲的樣子,並且身手矯健,力大如牛,世上的人都視為珍奇。據葛洪《神仙傳》所記,這件事傳來傳去,傳到商紂王的耳朵裡。商紂王得知彭祖是個異人,身懷養生異術,十分器重他,封他為大夫。但彭祖卻對此毫無興趣,經常稱病,在家閒居,不參與處理政務。商紂王很想獲得彭祖的長生之道,多次親自登門討教。
  • 《大戴禮記》有關五帝及彭祖身世的記載
    其餘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遲在唐代已亡佚。儘管如此,它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數篇章記述從戰國到漢代儒家學派的言論,是研究中國早期儒學的基本資料。《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朝事》、《公符》等篇,記錄諸侯禮制,可補《儀禮》之闕。
  • 民間故事:彭祖活了八百八,卻因為好奇心丟了性命!
    楊三和彭祖很要好,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有一次喝醉酒之後,楊三把什麼都對彭祖說了。剛開始彭祖不信,時間一長,他便發現,方圓十裡之內,每次死人之前,楊三便昏睡不醒,一旦醒來立即就知道是誰死了,而且萬無一失。彭祖便請求楊三替自己查一下自己的壽命。
  • 行走在徐州市大彭鎮,彭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就是現實中的世外桃源
    現在已進入初夏時節,今天的行程就是再次踏上徐州市大彭鎮,尋找當年彭祖在此生活過的地方,參觀遊覽彭州井、洪祖廟和彭祖墳,以及當年彭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這次我們的團隊,有彭祖的後人彭女士,大彭鎮文化站負責人杜女士,大彭鎮文化站退休,歷史及書法專家司先生,市非文化遺產專家李女士,由我負責攝影。
  • 彭祖百忌的詳細解釋
    彭祖百忌的詳細解釋彭祖,我國遠古道家先驅之一。
  • 彭祖導引法:中華養生第一人的長壽功法
    彭祖,殷大夫,經歷夏商,據說壽命達到八百歲。不過當時採用的是小花甲記歲法,以六十甲子日為一歲,按此計算彭祖的實際年齡很可能為130歲左右。 道家把彭祖奉為先驅和奠基人之一。
  • 天下第一壽星——彭祖的養生真經
    彭祖常常靜坐屏氣,心守丹田從早晨一直到中午都端端正正地坐著,用手輕輕揉雙眼,輕輕按摩身體的各部位,用舌頭舐嘴唇吞咽唾液,運上幾十次氣,然後才收功,趕來散步談笑。彭祖說修煉道術,可以吃甘美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也完全可以做官,修道的人應該骨骼健壯,面色和體膚十分有光澤,雖年老而不衰弱。
  • 好文:彭祖攝生養性論
    經名:彭祖攝生養性論。又名《攝生養性論》。不著撰人。一春。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