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最早的真正的文字是商代後期發明的甲骨文,發明者是商王的智囊團成員——一群巫漢,他們成為中國的第一代文化人,開創了中華文化。他們中地位最高(曾封伯爵)、最著名的「巫彭」——末代彭祖老彭擔任守藏史,組織佔卜、造字,負責收藏甲骨文件、向商王解讀文字,是文字發明群體的總負責人。因而他不在卜辭上署名,老彭離開後其後人不再擔任守藏史,必須在卜辭上署名了,卜辭中署名的佔卜者還是「彭」最多(比其他署名最多的還多近兩倍),可見老彭及其族人在這群巫師中的地位。其他發明者都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只有彭祖貢獻多樣,影響巨大,彪炳千古。所以,彭祖是中國第一代文化人的代表。
二、甲骨文之後是鐘鼎文(金文),不是第一代文化人發明的,但它除在甲骨文基礎上創造新字外,演化、詮釋(顯化造字機理)了甲骨文,與甲骨文一起稱為古文字,成為一個體系。古文字有特殊的造字機理,主要由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兼會意等方式使漢字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信息庫,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生存、生產、生活方式,而且蘊含了造字者的也大都是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古文字文化是以彭祖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文化人開創的文化,也是華夏先民幾千年文明發展、思想發展成果和文字創造努力的總結,是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
三、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彭祖的烙印。首先,它是由以彭祖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文化人發明的。其次,有些古文字反映了彭祖特有的生理、行為、思想觀念特徵,或者「彭祖們」(巫漢們)共有的思想、行為特點。最後,後代記錄的、可能來自《彭祖經》的彭祖的思想言行,與古文字文化是一致的。因而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也是彭祖的原始文化,彭祖的原始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
四、彭祖文化有廣泛的內容,其實用部分是彭祖養生文化,它屬於中華文化但不代表整個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有更廣泛的內容,不只是彭祖文化。但是,彭祖文化的源頭、中華文化的源頭都是古文字文化。彭祖原始文化的靈魂,就是中國本源文化的核心,兩者是疊合的。這靈魂,這核心,就是和諧思想。它以「元」生萬物(認為「元」是生成天地萬物人的本源物質,天地與我同源,萬物與我同根,人人與我同體)為其唯物論基礎,以「陰陽合和生萬物」(認為陰陽矛盾衝突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陰陽平衡合和才能產生新事物)為其辯證法基礎,以「中庸平和」為其行為準則,追求全面的和諧:以人為本,人類與自然和諧;以民為本,政府與民眾的和諧;以公為本,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以仁為本,人群與人群的和諧;以和為本,國家與國家的和諧;以心為本,心理與生理的和諧;以「化」為本,「鬥」「和」結合、最終實現大和的策略和戰略思想。
五、上述彭祖原始文化也就是中國本源文化的和諧思想,奠定了後來三千多年中華文化的思想基礎。一方面,它由各家各派分別繼承、發展為各家各派的種種學說。如道家創始人老子本是彭祖後裔,側重從哲學理論上繼承、發展了人天同元(老子稱為「無」)、人天同道、人天和諧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十分崇拜彭祖,並以老子為師,側重從社會行為上繼承、發展了人際和諧、社會和諧思想。佛教藏密文化又「全部是道家的東西」(李約瑟),包括其中的房中養生術是由中國傳入印度再由印度返傳入藏的(李約瑟、高佩羅)。有考證認為,是彭祖流亡到印度創立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是「彭流氓」——從大彭氏國流亡來的流民——的譯音),傳授「引體令柔」的柔家術(被音譯為瑜伽術),影響了佛教的產生。佛家以宗教形式傳播人天和諧、人際和諧思想。另一方面,中國各家各派文化中無不滲透著、潛藏著和諧思想。如孔子用禮(行為限制)用仁(博愛之心)來實現「中庸平和」的行為準則,推進人際和諧、社會和諧。孟子用民本思想推進社會和諧,反對極度開發以求人天和諧。農家以發展民生來保障社會和諧。墨家以「兼愛」「非攻」來維護國際和諧。法家試圖用法制形式來保證社會和諧。再一方面,當代社會的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也是中國文化和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因此,彭祖原始文化的靈魂——和諧思想的確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的確是中國文化的本源。
六、原始文化、本源文化本來是一種初級的、尚未分化的文化,後來分化、發展為各種較為高級的、成熟的文化,如道家、儒家等諸子百家文化各自在某些方面深化了本源文化的內容。諸子百家文化都或者公開體現或者在背後潛藏著某些本源文化的內容,但也往往存在著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如道家過分強調了人天同道、人天和諧,忽視了人天異道、以人為本,忽視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荀子的人天區分說則是一大進步,但其以人制天論又過分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會造成人天對立,破壞人天和諧。孔子的倫理道德,並不適合他的需要以鬥求和——用武力實現統一的時代的需要,因而在當時他有如喪家之犬;到了國家統一之後,它才成為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的精神武器。在社會變革到時候,它又成了變革的阻力、必須打到的的東西;在完成社會重大變革之後,社會需要穩定的時候,它又被抬了出來。但是新的社會,只需要它的某些道德觀念的外殼,而注入新酒,給以新的詮釋,而摒棄它三綱五常之類的糟粕。但孔子倫理道德背後的中庸平和的思想——追求和諧的靈魂卻卻有著永恆的世界意義。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表宣言,認為只有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才能拯救世界,使人類過上和平、安寧、幸福的生活。但只講「和」,不講「鬥」,並不能求得真「和」。到了現代,通過批判繼承,融入現代哲學、科學、社會思想才形成了新的中華文化,新的全面的辯證的和諧思想。這是對原始文化、本源文化的回歸和升華。原始文化、本源文化比諸子百家文化更全面,更樸素,但也就更容易用現代思想加以詮釋,使之更符合現代需求,因而有更大的意義。
七、但是,彭祖的原始文化、中國的本源文化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的挖掘研究,沒有得到必要的宣傳。因而,從國外來說,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知道有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卻不知道,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發源於彭祖原始文化也就是中國本源文化;彭祖原始文化也就是中國本源文化的和諧思想,有著比孔子思想更為全面、科學的內容。從國內來說,一些學術權威對中華文化的本質的判斷竟然是那麼荒謬。如學術成就卓著的季羨林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本質是儒家的以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為標誌的倫理道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不如外國人或外行人明白。原因在於,過去的古文字研究者,一方面或者偏重於破讀字義,缺少綜合研究,或者在綜合研究中側重於研究古文字反映的生存、生產、生活狀態,而忽視研究思想觀念;另一方面,他們不研究彭祖文化,不修煉彭祖導引術,沒有切身體會,不懂彭祖文化,難以理解、想像彭祖的思想行為,因此無法正確理解一些字的造字機理,難以破譯一些文字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和所反映的行為特徵。只有修煉彭祖導引術到一定程度,有了切身體驗,再加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去破譯一些古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所反映的行為,然後擴大研究,深入發掘。
我們彭氏後裔,彭姓或非彭姓、直系或旁系彭祖後裔,一切炎黃子孫,都應該一起來弘揚彭祖文化,以便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華,造福人類。
原標題:古文字文化是以彭祖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文化人開創的文化
編輯:彭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