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你身邊到處都是!沒法救吧?

2021-02-13 青島摩友騎士

    八月中旬,青島這座山海城 天空飄起濛濛細雨。  我這個摩託騎者在馬路上逛遊著。路上少了往日的熙攘,衣襟溼透  有人說天氣會影響人的心情  的確如此,比如:「咱們的霧霾」 讓大家都不舒服!

   

 著名導演賈樟柯披露:「前幾年在北京拍環保公益廣告,胡同裡突然衝出幾個大媽大爺,高聲嚷嚷:『他們在拍咱們的霧霾,快把攝像機扣下來』,很恐怖。」此事在輿論界中產生熱烈爭吵。近期,因為冬日降臨各地霧霾天氣增多,此事又一次被當成熱點,在朋友圈裡反覆流傳。人們親切地將這種現象,稱為「咱們的霧霾」。

    這樣的大媽大爺,讓多年前看過且一直糾結在頭腦中的電影—(戈雅之靈)在看過的電影中,那種恐怖和令人難以言說的悲傷,不能有出其右者。

    (戈雅之靈)是以西班牙畫家戈雅的生平和繪畫作品為素材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天使般的少女因為在聚餐會上不吃豬肉而被人告發為異教徒,抓入宗教裁判所,經歷了十多年折磨,變為一個醜陋恐怖的瘋女人。在監獄裡,他被一位主教強姦,並生下一個女兒,女兒被送出監獄,淪為妓女。對她施暴的主教,人格極其卑劣下賤,無數次致她於絕境,但即便如此,女人卻不可理喻地對他產生依戀感。電影的結尾處,當主教被執行了絞刑,瘋女人抱著撿來的誤以為是她女兒的嬰孩,跟在運屍車旁,牽著屍體的手,一副令人驚心的快樂和安詳表情,仿佛回家一般,遠遠地消失在古老的石頭街道上,身後,一群孩子唱著歡快的童謠。

    很多人看到這個鏡頭時,整部電影裡積累下的憤懣與壓抑,變成眼淚奪眶而出。

    那個可憐的女人牽著害她一生的罪魁禍首的屍體蹣跚遠去的鏡頭,是一個痛心而可怕的意象——世界上再難找出另外一個鏡頭,能這麼痛徹心骨地表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了。

關於這個症狀的起源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體驗。

專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兇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託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分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症候群」。

關於進化心理學的解釋,心理分析學的看法,新生嬰兒會與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以最大化周邊成人讓他至少能生存(或成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症候群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角色認同防衛機制的重要範例。

人是可以被馴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受害者愛上傷害者;肉票愛上綁匪。這種看似不可能發生的荒誕情節,卻實實在在地發生。別以為這樣顯性的具有戲劇衝突的場面,只在電影中才能看到,事實上,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比如:一些早年被打成「右派」的人,如今在回憶那段歲月時,居然懷念那時的「官員不腐敗」「社會治安好」「人與人之間」平等。比如在專制體制下被綁架一切自由權利的人,懷念專制結構下的穩定秩序和清靜安定。

    這種狀況,很像《戈雅之靈》中那個可憐的瘋女人,在封閉的環境中,她決無第二種選擇,由被強姦轉而順奸甚至成為通姦,而又將通姦誤以為是愛情。因為她壓根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而惡人在封閉環境中,掌握著包括物質供應,監獄內部的自由行走或需不需要用刑之類令她痛苦可能緩解的種種東西的給予和剝奪,讓她產生:人家本是可以殺我的,而沒殺;不僅不殺,還給玉米面包;不僅給玉米面包,而且準許在監獄裡不戴刑具地走動……進而對對方感恩戴德,產生親切感甚至依賴。

    由此可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前提,是封閉,與世隔絕,無論信息還是物質都與外部絕緣;其二,則是發自內心地承認自己被支配地位和命運,認為別人如何對自己都是對方的權力,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至少暫時可以免除難受;其三,則是發自內心,將受虐與順從當成一種習慣,並順理成章地將其認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有了以上幾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條件便自然形成,被害人愛上施暴者,也就不可理喻地發生了。同理,那些天天在烏蒙蒙的天空下呼吸著超級致癌空氣的老頭老太太,卻在一種莫名其妙的榮譽感之下,成為霧霾的守衛者和幫兇,將霧霾當成「我們的」,也就順理成章了。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侵聯刪)

相關焦點

  • 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背後是心理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同意犯罪者行為,並參與犯罪,成為文明的恥辱。全球華人社會看香港問題,都驚訝於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對明顯違反法律與文明底線的行為都不予譴責,還暗中支持,對於暴徒砸餐館、商鋪、銀行、將不同政見市民點燃等行為,都拒絕表態甚至倒果為因,說他們是被警察壓迫,形成是非不分,混淆視聽,也使香港局勢不斷惡化。這是犯罪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綁架遊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男女關係也是遊戲吧.也就是說,我追求的並不只是肉體,而是高度刺激的遊戲。性,說是一場遊戲中勝利的報酬一點也不為過。」在男女關係中,佐久間憑著他多年的戀kai愛che經驗,總能做到「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身邊的女人剛剛離開,他的腦海裡就想起來其他兩個女人的名字。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佐久間就是個典型海王,只要妹妹換得快,床上總有好妹妹。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們為什麼會愛上那個傷害我們的人
    你不自覺的哭了起來,你今天可以休班的,你不應該來銀行這麼危險的地方工作的,上班的路上你被車撞一下也好。但現在你成了人質,你恨自己,因為你本可以避免這一切的。很快你又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你回想與他們的上一次見面會不會是最後一面。劫匪像是厭倦了你的哭聲,給了你重重的一腳。你開始怨恨起他來,但你卻沒法表現出來,只能期望警察能快點把你們營救出來。
  • 美女愛上野獸,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發作了?
    從小都不知道看了這個故事多少版的動畫片了,「換了真人,迪士尼還真敢來撈錢?」可看了試片之後,仙姑還是要寫一個大寫加粗的「FU」給老迪。人家就是來炫技的:向全世界證明,在我手裡,故事情節就是個筐,我是來秀特技、秀唱功的。更強大的是,本仙忽然發現,原來美女愛上野獸,是有病在身。人家「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大發作了。
  • 愛情不該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但什麼是真愛,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也許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理解也會不一樣。在你心中愛情是種什麼呢?有時候只是錯把同情當愛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傷羈絆,首次出現是在被綁架者身上,但有時不需要到如此嚴重,僅僅是被加害者騷擾,就有可能產生這樣的情感。被害者長期被壓迫或控制,但加害者卻突然釋出了善意,或僅僅是「沒有平常這麼壞」,便會讓受害者開始對加害者產生同情、情感,到最後甚至幫加害者說話,站在他那一邊。
  • 影 | 中國電競圈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其實吧,完美這次的媒介還是很值得稱讚的,讓更多的人,從更寬廣的渠道了解了DAC。作為媒介,完美辦得有面子,可作為一直在電競圈的同仁們,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講才好。我是個電競圈的新人,沒經歷過「艱難困苦」的日子,不能體會苦盡甘來的興奮。可從結果來看,卻是忍辱負重久了就變成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金庸群俠傳》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手遊矩陣
    與之類似的,還有可以操縱角色在戰鬥場景中移動走位、點選目標的《少年魔獸團》(也是除戰鬥以外都差不多)。這類遊戲都是在常見的短平快模式上,做出個別非同質化的亮點,以吸引玩家前來嘗鮮。由於目前手遊內容普遍同質化,指望玩家有耐心和真愛慢慢挖掘出自家產品的樂趣和差異化,可以說是很天真的想法。
  • 戀愛症候群
    「症候群,它的本意是指因為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關聯的變化而同時出現的一些症狀。後來有指某一些人因為相互影響而達成一致的意向。」
  • 孩子不愛說話,弄不好是個天才吧 —— 學者症候群與孤獨症
    之前我找心理醫生聊天的時候,聊到了孤獨症,他突然跟我說,你不是寫博客嗎,你能不能去科普一下天才症(Savant Syndrome 學者症候群),好些家長看了一些胡說八道的電影和烏七八糟的媒體報導,看見自己家反應遲鈍的小孩就覺得是個天才,沒有及時給與特殊照顧,就這麼給耽誤了,最後還跑我這兒來問我為什麼我不能幫他們把小孩培養成天才,我無言以對,你救救我。
  • 單曲循環——戀愛症候群
    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在還沒有獲得女神青睞時,左手永遠都只是輔助!懵懂的時光,柯景騰和沈佳宜似乎都得了戀愛症候群這種病。今天分享黃舒駿演唱的歌曲《戀愛症候群》,一曲滿滿都是講述愛情併發症的歌詞和曲調,並且這首歌創造了一個記錄:是迄今為止華語樂壇歌詞長度最長的單曲。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也許 當我感到窒息想逃亡 卻未戒掉浴血的欲望也許早已戀上共綁匪苦海慈航原諒你越愛越惡 滿足我預計的失望是盲目地偉大成狂 還是受害受用犯賤犯到 被虐成狂……」可能熟悉這首歌的朋友已經認出了這是陳奕迅一首歌當中的歌詞,這首歌就是《斯德哥爾摩情人》。
  • 斯瑞恩插:戀愛症候群
    戀愛症候群雖然不作為一種正常疾病被列入學科手冊,然而戀愛症候群卻因其發病率高,影響程度大,以及復發性強為人所熟知。在正常的語言語境中,戀愛症候群常被形容為「作」、「矯情」。故而在社會日常生活之中,戀愛症候群患者會因羞於分享心事或過多分享心事從而引發自怨自艾或傷害他人的並發心理疾病。戀愛症候群患者與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無異,二者的最大差異在於社交網絡行為。
  • 青春期症候群下的戀愛物語
    青春期症候群,是鴨智田一所寫小說《青春野狼系列》所提及的一個症狀,消失在眾人視線之內,甚至無人認得的症狀是青春期症候群的一大特徵之一。
  • 「殭屍症候群」的法理切片
    來源 零點咖啡     ▼       「嗜血」是殭屍症候群的顯著特徵。聯想身邊發生的大部分侵財案件,甚至傷害案件、經濟犯罪案件,雖然小有犯罪手段,但大部分犯罪簡單直白,甚至可以說幾近瘋狂地執著,追腥逐利,不計後果,就像飛蛾撲火,簡直就是殭屍症的翻版。
  • 艾斯伯格症候群
    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上太過孤僻的狀態(autisticpsychopathy)被稱為艾斯伯格症候群。Murphy博士以及在倫敦喬治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則想了解在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腦部皮質是否也有相似的異常現象。結果發現艾斯伯格症候群也和這些腦部皮質異常相關。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
  • 894 黃舒駿|戀愛症候群(1989)
    《戀愛症候群》是由黃舒駿作詞、作曲、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他1989年發行的專輯《雁渡寒潭》中。
  • 你聽說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機場無真愛丨你和我都有彼得潘症候群
    林奕華說,這些新聞,這些深患彼得潘症候群患者的例子,是新作《機場無真愛》的靈感來源。「不過實際上仍然要『講故仔』,但我不想再重複這些新聞,因為這樣只會reaffirm(再肯定)大家對這些事荒謬的看法。我想用另一個角度講彼得潘症候群,那不如就直接講彼得潘這本書吧。」新劇英文名中的Loveless Land(薄情國),就是對應小飛俠所居住的Neverland(永無島)。
  • 從些許歷史中淺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當受害者相信加害者的想法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它不是一種正式精神疾病,更傾向是人們用來掩蓋不想討論問題的假想狀態。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在斯德哥爾摩人質挾持事件中被發現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