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愛上野獸,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發作了?

2021-03-02 林姑娘不加班

撰文:竹林仙姑

公號:okoklinxi


3月17日,迪士尼的真人動漫電影《美女與野獸》首映。從小都不知道看了這個故事多少版的動畫片了,「換了真人,迪士尼還真敢來撈錢?」

可看了試片之後,仙姑還是要寫一個大寫加粗的「FU」給老迪。人家就是來炫技的:向全世界證明,在我手裡,故事情節就是個筐,我是來秀特技、秀唱功的。

更強大的是,本仙忽然發現,原來美女愛上野獸,是有病在身。人家「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大發作了。更嚴重的是,我發現身邊病人太多了。你,是其中之一個嗎?BTW,請堅持閱讀到最後。

女神,是仙女攻款的

故事還是那個故事,和1991年版的同名動畫片幾乎一模一樣。可我家「郝敏」女神(Emma Watson)的秀臉之作,不看還能找到自己是「仙女攻協會資深會員」的佐證嗎?!保持隊形,跟上。

果然,女神很美,演技什麼的我也沒太留意。這種熟到可以背書的劇情,你讓她還怎麼發揮?正常點、憋要太腦殘太瘋癲的表演,儘量保持一個下凡女仙應有的品質和形象就可以了。謝天謝地,該片的美指沒有發昏,讓我家女神窮的時候穿出了品格,富的時候穿出了品質(特別註明一下,覺得自己寫了金句的時候,仙姑一般很低調地用金紅色加粗),gooood!

有時候,做人該膚淺時就膚淺。日夜裝逼,會累死自己的。

至於男神大表哥就算了,99%的片長裡,他就是一隻beast。最後幾個鏡頭的露臉雖然也驚豔,但時間太短,記不住他的五官。這種悲慘的遭遇令人想起《魔獸》裡的吳彥祖,外形醜到了不需要演技。你跟我說他的眼神有內心戲,別開玩笑了。

我善良地給男主來個正常臉。

敲黑板:畫面!& 歌曲!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很舊,沒啥好看的。這話千萬別出口,一說就露了底。看迪士尼動畫片,要看出哲學含義,你這不是找抽嗎?看畫面,聽音樂!根據1991年動畫版影片的設定,仙姑重點推薦大家欣賞以下重點場景的精彩歌舞:

1,貝拉出場的群戲與單曲 背景音樂《Belle》

2,描寫男二加斯通徒有其表、又好大喜功的群戲與單曲 名段《Gaston》

3,在野獸城堡中,貝拉驚見燭臺先生、鬧鐘爺爺、茶壺奶奶等的群戲與合唱 名段《Be our guest》


4,貝拉和野獸王子的獨舞 主題曲《Beauty and the Beast》


我個人最愛的是名段《Be our guest》,小時候媽媽給我買了這部電影的原版CD。實在沒想到,有朝一日,迪士尼竟然把二維的動畫變成了真人版,讓燭臺先生、茶壺奶奶、鋼琴哥、衣櫃姐,還有鬧鐘爺爺……依靠先進的電影技術,在我的眼前活過來,蹁躚起舞了。

這是每一個有公主夢的女孩子都幻想過的事情吧:在無人的午夜,穿上金色的舞鞋,從床底下神秘的螺旋梯走下去,遭遇一個盛大的舞會……忽然,燈光亮了,幸運的自己忽然得到一位王子的邀舞,成為全場的焦點。音樂中,長裙飛起來、水晶燈晃起來,燭臺先生和茶壺奶奶都來給我伴舞吧。


歌聲還是小時候聽慣的那樣動聽,旋律也只有老的才是悠揚醇厚,這也許就是真人電影+老音樂橋段的意義:幫你圓夢。尤其是能夠做出《奇幻森林》這種電影的迪士尼,來做《美女與野獸》簡直小菜一碟。勸各位還是儘量選擇一塊質量上好、燈泡亮度足、銀幕面積足夠大的IMAX屏來看吧。

你硬要選一塊老屏、烏壓壓的,就根本看不清野獸城堡門外那群雪狼有幾根毛,也看不清人家野獸王子的眼神有多清澈,這票就白買了。再說,人家化妝化得就剩那雙眼睛了,你還看不清……對得起人家嗎?!

美女愛野獸,這樣的愛情不算扯

小時候總覺得愛上野獸的美女,頂多是把野獸王子當寵物看,不可能有真感情。但今天再看這個經典的老故事,仙姑第一次發現,這愛上野獸王子的民女貝拉,活脫脫就是一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她是一個不被接受的靈魂。貝拉一直都在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所以,她出場的單曲《Belle》和背景群舞其實大有文章,歌詞大意為:

晨光中的小鎮熱鬧起來了,居民們都跟一個叫貝拉的美麗姑娘打招呼。這個姑娘喜歡讀書、幻想和冒險。她和這群小市民格格不入,甚至拒絕了當地英雄人物加斯通的求愛,長期被全鎮女人排斥、被男人嘲笑,「她為什麼能得到他的愛?竟然還不知道珍惜?」

一個懷揣夢想的靈魂和生存的環境格格不入,沒有朋友,個人內在價值被嚴重錯判,她的孤獨和痛苦無人能拆解。帶著不被接受的憤懣,貝拉的出走其實早就註定。

所以,遭遇父親被困,她就單槍匹馬地赴死。這種背水一戰的放棄和孤注一擲的投奔,令女主急迫得到歸屬感,反而容易突破一些表面的障礙,比如野獸的醜陋,直接走上和對方精神層面的交流(談判和爭吵也是一種交流,方式較為激烈而已)。因為,相比起束縛她的困境,古堡精靈和野獸顯然只有肉體威脅,在精神上,最後反而是接納她的。

可親,不一定相戀;但如果能夠成為施愛的主體,找到被需要的感覺,對於貝拉這種強勢大女主來說,簡直就是母性得到了舒展。此時,落難的王子、憂傷的眼神,正好契合了她的內在需求,滿足了強大女主被需要的願望。相戀是兩兩著益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這其實也是中外古今不變的一種愛情故事模式:因緣際會,雙方強弱對比懸殊。於是,女強則大撒母性;男強則實施佔有。最後大家各取所需,愉快地在一起玩耍了。

更有趣的是,我發現這個經典的童話故事,竟然是一個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症候群)案例:無論原著童話對小鎮志願軍的描寫有多麼扭曲,從事實來看,他們就是一群想來消滅潛在危機的鄉民。而曾經無理挾持貝拉父女、對居民存在客觀威脅的,正是兇猛可怕的野獸。

但是,從貝拉第一次被扣留,在城堡中受盡驚嚇,到後來城堡精靈們對她的熱情款待,再到野獸王子和她談天說地、浪漫共舞、一吻定情……她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曾是對方人質,生死繫於一線,「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把從家鄉趕來消滅黑魔咒的老鄉們打得魂飛魄散!

一句話:當受虐成為習慣,她當成是愛情的一部分了。


牆咚床咚都是虐愛

其實,貝拉可能是比較典型的一種虐愛、虐戀代表。她通過一起綁架事件來實現了對強勢男主的屈服和追隨。

貝拉這種女主在中國絕不孤單缺少粉絲。國內近年一度走紅的中外偶像風影視作品中就盛產這種女主被各種刁難、各種咚之後,反而和刁難她、強吻她的人戀愛成功的荒誕情節,同時催生了各種霸道總裁、霸道將軍、霸道王子形象,大行其道。

《三生三世 十裡桃花》

《來自星星的你》

《繼承者們》

可強吻明明就是不尊重女性的一種行為呀,簡直是性騷擾。沒被一巴掌扇過去就很不錯了,為什麼還要被熱捧?看了《美女與野獸》之後,我想明白了,原來這是「有病」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症候群,大發作了。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群最容易有招惹「人質症候群」發作的體質?注意了:

壓力山大,想要逃離壓力而不得的你,

道德感太重,要卸下重任而不得的你,

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幻想被壁咚的你。

畢竟,被壁咚只是表象,喜歡這種幻想,本身就提醒著每一個人,你內心的欲望並非眼前所想。壓抑和扭曲,也只是權宜之計。


開一個不是玩笑的玩笑:

今天,你「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發作了嗎?

今天,你直面自己內心的欲望了嗎?

**************************


1,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掃描文末二維碼關注本號,也可以搜索「林姑娘不加班」或者「okoklinxi」關注本號。點擊屏幕右上角鍵鈕還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2,特別聲明:「林姑娘不加班」的圖片或來自網絡、或手繪原創。

3,本號文章均為原創,歡迎朋友圈轉發,其他公號如需轉載請必須聯繫本號主,並在文章標題下方,清楚註明出處:「林姑娘不加班(微信號 okoklinxi)」,否則,侵權必究。

4,聯繫合作、交流,請發郵件至oklinxi@163.com。

掃吧掃吧,掃描以下二維碼可關注小號!

博主原創寫辣麼辛苦,你不關注她的號,怎麼過意得去?

相關焦點

  • 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背後是心理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同意犯罪者行為,並參與犯罪,成為文明的恥辱。這是犯罪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源於1973年瑞典一宗銀行搶劫案,4名被劫持為人質的市民在被劫持6天後釋放,卻拒絕出庭指證劫匪,甚至為其辯護。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也是今天香港的情況。這是香港的悲哀,也是世界文明史的悲哀。最近香港幾家大學校長的表現,也被懷疑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們為什麼會愛上那個傷害我們的人
    世人為此震驚,你也閃過一絲疑惑,自己怎麼會有這種想法,自己怎麼會愛上他。這個猜想確實很大膽,但也足夠真實。這就是1973年發生在斯德哥爾摩,舉世震驚的諾馬爾姆廣場劫案。      關於這種奇怪的症狀,心理學界大體有兩種解釋:一、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的體現。當受害者認同施害者的想法後,他們就會自己不會再受到威脅。
  • 《綁架遊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樹理」和佐久間第一次接吻和做愛的時候,佐久間一直在思考,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贏得了遊戲,自己怎麼就愛上了眼前的這個小女生。他一邊貪戀著「樹理」的身子,一邊還為自己「贏得」的獎勵找藉口。男人好色又自大的時候,多少有點可笑。然而,佐久間所做的一切都在「樹理」和她的父親葛城勝俊的計劃之中。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你身邊到處都是!沒法救吧?
    那個可憐的女人牽著害她一生的罪魁禍首的屍體蹣跚遠去的鏡頭,是一個痛心而可怕的意象——世界上再難找出另外一個鏡頭,能這麼痛徹心骨地表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了。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體驗。
  • 影 | 中國電競圈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可從結果來看,卻是忍辱負重久了就變成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當年,主流社會的一些意見是電子競技發展過程中的「加害者」,可被壓製得久了反倒成了情緒上的依附。這是病,得治。 雖然我也知道同仁們如果被網信辦和總署查起來是算不上正規媒體的,可實話實說既然在灰色地帶,發揮著媒體的作用,那多少還是有點媒體的樣子比較好。
  • 愛情不該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傷羈絆,首次出現是在被綁架者身上,但有時不需要到如此嚴重,僅僅是被加害者騷擾,就有可能產生這樣的情感。被害者長期被壓迫或控制,但加害者卻突然釋出了善意,或僅僅是「沒有平常這麼壞」,便會讓受害者開始對加害者產生同情、情感,到最後甚至幫加害者說話,站在他那一邊。
  • 《金庸群俠傳》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手遊矩陣
    可以說在消費心理學方面,本作已經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程度,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形容它的效果並不為過。| 微創新:半即時制的戰鬥模式在開始解析《金庸群俠傳》手遊的營銷手法之前,我們還是先來大致了解一下這個遊戲的玩法特色,畢竟營銷的落地還是需要結合到產品身上。
  • 戀愛症候群
    「症候群,它的本意是指因為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關聯的變化而同時出現的一些症狀。後來有指某一些人因為相互影響而達成一致的意向。」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這個詞,也許有些人並不會感到陌生,它是瑞典的首都,也是偶爾出現在一些電影和影視作品當中的一種情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種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你聽說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時間:2015-10-04 10:1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如今,地球的人物設定已經滿足不     原標題:「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以前,大家對於韓劇情節的印象就是車禍、絕症、豪門恩怨,不過回首2014年,韓國的編劇可謂腦洞大開,一部《來自星星的你》掀起了世界範圍的韓流熱,劇中的外星人都教授這個人物設定也是讓不少人狂呼。
  • 【日語歌翻譯】戀愛症候群ーーさだまさし
    點擊下方▶︎直接聽歌曲背景《戀愛症候群》譯為《戀愛症候群》,是由日本歌手さだまさし(佐田雅志)創作並演唱的歌曲,單曲於1985年8月28日發售。此曲名為《戀愛症候群》,另有副標題《その発病及び傾向と対策に関する一考察 》,即《關於此病的發作、轉歸情況及治療對策的觀察》,用詼諧幽默的語氣,模仿醫學病例介紹的形式講述了戀愛中可能出現的種種表現、心境和對愛情的美好祝願。《戀愛症候群》單曲於1985年8月發售。
  • 斯瑞恩插:戀愛症候群
    戀愛症候群雖然不作為一種正常疾病被列入學科手冊,然而戀愛症候群卻因其發病率高,影響程度大,以及復發性強為人所熟知。在正常的語言語境中,戀愛症候群常被形容為「作」、「矯情」。故而在社會日常生活之中,戀愛症候群患者會因羞於分享心事或過多分享心事從而引發自怨自艾或傷害他人的並發心理疾病。戀愛症候群患者與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無異,二者的最大差異在於社交網絡行為。
  • 艾斯伯格症候群
    艾斯伯格症候群  博士的著作被翻譯成英文將近十年之後才受重視。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上太過孤僻的狀態(autisticpsychopathy)被稱為艾斯伯格症候群。Murphy博士以及在倫敦喬治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則想了解在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腦部皮質是否也有相似的異常現象。結果發現艾斯伯格症候群也和這些腦部皮質異常相關。
  • 15張血淋淋的照片,讓你認識最黑暗的心理疾病「創傷症候群」
    創傷症候群的全名是「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是指一個人在遭受劇烈創傷後,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後遺症。
  • 嗯嗯, 《裙子裡面是野獸》第三話可真夠短小精悍啊!
    《裙子裡面是野獸》這部動漫簡直不能忍了,你要問每漫君為什麼,那就是這麼精彩的野獸與美女的畫面居然只有四分半鐘,不過第三話倒是知道女裝大佬的真容了,咳咳,現在就來看看如此短小精悍的第三話講了些啥吧。第三話開篇就是女主小南靜哥被騷擾了兩話之後明顯的萎靡不振(解鎖各種姿勢,原來還可以這樣),只不過她是不是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反而對女裝大佬霧島涼表示懷念呢,看來有時候強硬的態度比較能夠先聲奪人嘛,慢慢磨的愛情通常比較水煮青蛙,小編是學習到了。
  • 肖恩·康納利與冒名頂替症候群
    心理學家用「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解釋成功人士常有的患得患失、焦慮和罪惡感。他們表面風光,但老是覺得自己的成功並非實至名歸,更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魚目混珠的次貨和欺世盜名的騙子。愈得到建制認同、社會表揚和別人奉承,愈感到自己是戴著假面具做人的「偽術家」(con artist)。他們自覺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而是成功人士的冒名頂替者。
  • 單曲循環——戀愛症候群
    電影中有一段,柯景騰和沈佳宜打賭,說:如果這次考試高過沈佳宜,沈佳宜就必須扎一個月馬尾。今天分享黃舒駿演唱的歌曲《戀愛症候群》,一曲滿滿都是講述愛情併發症的歌詞和曲調,並且這首歌創造了一個記錄:是迄今為止華語樂壇歌詞長度最長的單曲。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
  • 青春期症候群下的戀愛物語
    青春期症候群,是鴨智田一所寫小說《青春野狼系列》所提及的一個症狀,消失在眾人視線之內,甚至無人認得的症狀是青春期症候群的一大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