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儀式感

2021-02-17 商圖信使


1、寫信人

這首先是一個關於「匠人」的故事:為了留住孫女而不得已編造出世代相傳手藝活的外祖母,其本質依舊是個鐘愛著「代筆」行當的文藝人,從生到死都陪伴著她所建造的山茶文具店,性情執拗不善表達,似乎也吻合了多數老派文人的「怪癖」。雖然她一筆一划地教著孫女練字帶有濃重的私心,比如繼承、比如害怕孤獨、比如不希望孩子被女兒搶走,但歸根結底她給予了鳩子受人尊敬的技藝,也讓其明白寫文寫字的專注和虔誠同樣是對美好生活的回應。

在香港油麻地的玉器街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靠代筆書信,填表,報稅餬口,有人叫他們「寫信佬」,也有人把他們稱作「平民師爺」。

代人寫信這個行當在我起初從新聞裡瞧見的時候,就覺得分外溫馨,想一想一群老人坐在被玉器古玩「埋沒」的圈子裡,帶著眼鏡提著毛筆,寫一句嘴裡也默默念叨一句。即使是在這個全方位飛速進程的速食主義時代,依舊讓人覺得書寫仍是那麼誠懇高貴的行為。

這同樣也是一個描述儀式感的故事:提筆要穩重、坐姿要方正、磨墨要挺直、字體的優美要以他人能夠看懂為前提、毛筆硬筆羊皮紙硬紙都有根據對象的職業性格以及書寫的內容主題對應挑選、「信封是一封信的體面」、粘郵票時「悲傷的信要用悲傷的眼淚,喜慶的信也要用喜慶的眼淚」、以及文具店的保留傳統「供養信」。

在這裡的儀式感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對職業的熱證與真摯,更多的是包含上輩人對年輕人的教誨——儀式感是對生活的重視。也許是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也許是由簡化繁讓自己專注其中;也許是將每一次行為看做又一次人生的成年禮。《小王子》中的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而對於鳩子來說,重複這些儀式就是在重溫與老人相伴的童年時光,字是老人教的,筆是老人贈送的,故事和傳說是老人一字一句傳遞的,每一次提筆都讓記憶裡老人本來嚴厲的面容柔和了下來,這也為後來鳩子的釋然和解脫埋下伏筆。

2、寫信的材料看完之後,才發現小川系實在聰明,這本書其實是用一封封充滿儀式感的信串聯起整個故事。魚福老闆娘委託的盛夏問候卡,要用珍藏的魚形印章蓋在明信片的背面;寫哀悼信時用毛筆,而且磨墨的方向和平時相反,並且是用較淡的墨,代表因為悲傷過度眼淚滴落硯臺,最後選用單層信封以免不幸雙至;宣告離婚的信件選擇鉛字印刷在美國製作的棉漿信紙上,並用橫書,信封用J Herbin的珍珠彩墨鋼筆書寫,「Gris Nuage」的顏色代表灰雲,暗示雲層的後方必有藍天;寫給青梅竹馬的幼時異性匯報平安,用的是代表純潔的玻璃筆,寫在比利時製作的奶油簾紋紙上,並使用防水信封,以免大雨將這份心意淋溼;男爵拒絕借錢的信要用萬寶龍的鋼筆蘸漆黑色的墨水寫下灌注了男性化力量的字體,最後加上金剛力士像的郵票表達拒絕的堅決;代字不好看的花蓮小姐寫給婆婆的生日賀卡,選擇Remeo No 3的原子筆,防止古董紙上墨水洇開;代寫來自天堂的信,好不容易靈感來的時候,用服務員口袋裡的原子筆寫在客人點單用的回收紙上,最終貼在手工製做的底紙上,保留當時寫下的心情;絕交信要用無法輕易撕破的堅固的羊皮紙上,並用羽毛筆蘸取蟲癭墨水和鏡像字來表達內心的想法;書裡還有波波本人的字體寫給上代和QP妹妹的信,真是各種體裁信件大集。

3、珍惜

我不知道小川糸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怎樣的人。但能寫出這般細膩文字的,想必都有一顆柔軟的心。他比我們更清楚人世間的苦難、不易甚至更加確切知道『珍惜』這兩個字的含義。

小川糸筆下的雨宮鳩子作為雨宮家第11代代筆人,肩負的使命可想而知。少年時期的鳩子也曾迷茫過,從小到大為了學習如何當一個優秀的代筆人他甚至都沒有休息過一天。於是趁著青春的躁動他開始反抗,開始用強硬的態度說『不』。直到長大成人,通過上代和靜子的書信才終於明白長輩的良苦用心,以及那份彆扭沉悶的愛。

仔細想來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可能我們的父母不是最好的,但他們卻是這個世上最愛我們的人。父母的愛包裹著一股年代感,他們會用那個時代的『規矩』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有用的人。當意見相駁時,爭吵是永遠不會減少的。其實他們根本沒有那種想給你徒添煩惱的意思,只不過老舊的思想已經在他們的腦子裡扎了根生了芽。除非狠心拔掉讓他們再活一次,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小說裡出現的人不少,可每一個都令人過眼難忘。開朗的胖蒂、善解人意的波波、性情耿直的男爵、天真的QP妹妹……每個人的身上都帶著各自的幸與不幸。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沒有黑化而是把這份坎坷的命運轉化為一股支撐他們活下去的信念,不斷堅持著。

守景先生談到亡妻過世期間自己幾度有輕生念頭,然而當他看到QP妹妹那麼努力的吃著美乃滋時,最終被這個天真的孩子打敗。連小孩子都這麼勇敢,作為一個成年人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活下去呢?

《山茶文具店》是一本初讀不驚奇,到後面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書。與其說小川糸變相教導大家如何愛惜身邊的一切事物,倒不如說是他的親身經歷。只有會生活,愛生活的人才能將故事與生活結合的天衣無縫。他手指下的文字仿佛有了靈性,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幅又一幅充滿愛與感恩的畫面。

關於圖書《山茶文具店

微信訂閱號|商圖信使

新浪微博|山大商院圖書館

抖音|山大商院圖書館

相關焦點

  • 日本主婦:過年「儀式感」從大掃除開始
    熱衷收納和整理的日本主婦,每次到了一年的末尾,在家裡進行全面地大掃除,才是最具有儀式感的事情。對於她們來說,過年的「儀式感」,就是從房間的「大掃除」開始的。過年大掃除的這份儀式感,更重要的是動員全家人一起做家務。獨木不成林,夫妻和孩子共同組合在一起,才能夠組建起來家庭。共同組建的家庭,自然離不開家庭成員的參與,更何況全家人有說有聊的在一起。趁著過年時節,來一場大掃除,才讓「過年」更富有儀式感。
  • 看了這位日本主婦的朋友圈曬照,精緻的生活,離不開「儀式感」
    看了這位日本主婦的朋友圈曬照,精緻的生活,離不開「儀式感」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被這位日本主婦分享的朋友圈曬照圈粉了,注重生活儀式感的她們,運用這些瑣碎的日常,把眼前的日子過得精緻而美好。看了她們的生活狀態,我們就會明白,精緻的生活,離不開這些日常的「儀式感」。對此,很多讀者朋友們會有疑問,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才算是擁有生活的「儀式感」呢?其實,想要擁有儀式感的生活,並不需要多少的物質財富,只需要擁有享受當下的心,就能夠把眼前的生活過好。
  • 堅守、嚴謹、自卑,日本刀華麗外觀為何會注重「儀式感」?
    精美的花紋彰顯日本對美的極致追求。在鍛造日本刀時強烈的儀式感,更是源自於日本人對神靈之力的敬畏與渴望。 所以,日本刀才會在已經拋卻刀具戰鬥的時代,依舊能作為藝術品受到人們喜愛。這一點真的要歸功於,日本人對萬事萬物注入文化的慣性,在我看來總有些對事物過度解讀的意味。
  • 「轉瞬即逝」的煙火大會,為何成為日本夏日特有的「儀式感」?
    三 、煙花符合日本人追求的剎那主義審美和儀式感1.日本人嚮往一切瞬間美的內在精神日本人對夏天的情有獨鍾,對煙花的偏愛,多是因為他們骨子裡對煙花精神的一種嚮往。日本人春季賞櫻夏季看煙花,煙花與櫻花都是短暫存在卻又極富美感的事物。
  • 1945年日本的投降儀式,被美國人精心打造成了日本天皇的脫罪儀式
    這位喜歡叼著個大菸斗卻從不點燃的獨斷專橫的同盟國駐日最高司令官,在日後有一個更加響亮的名頭「日本太上皇」。不過麥克阿瑟眼下需要處理的是日本的受降儀式,在這場儀式中麥克阿瑟首先需要展示美國軍隊的強大,另一方面則需要照顧自己未來的「合作夥伴」日本政府尤其是日本天皇。
  • 日本主婦手工教早餐做法,一片吐司麵包,就能賦予早晨「儀式感」
    日本主婦手工教早餐做法,一片吐司麵包,就能賦予早晨儀式感我們一直在追求生活的儀式感,可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才能夠讓每個日常充滿儀式感呢?關於這些問題,想必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當中,給予回答。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對於這位日本主婦而言,能夠賦予每個平凡日常以儀式的方式,就是在清晨起床之後,好好對待每一天的早餐。簡單的一片吐司麵包,就能夠賦予每個早晨以「儀式感」。如圖所示,跟著這位日本主婦手工教學的早餐做法,一起來用精緻的早餐,成就日常的儀式。
  • 茶,讓生活充滿儀式感。
    也是因為這些年茶文化的興起,讓茶館、茶空間從城市的大街小巷派生而出。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儀式是什麼?
  • 一人一食,一桌一飲,這位日本博主的三餐太有儀式感了!
    一人一食,一桌一飲,這位日本博主的三餐太有儀式感了!生活需要擁有一份儀式感,哪怕是簡單的一日三餐,也不能夠隨便地應付。因為,我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胃,就是如何在對待自己的生活。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看了這位日本博主的一日三餐,你會發現這樣的飲食吃法,太有日常的「儀式感」了!一人,一食,分餐細緻,吃得也精緻;一桌,一飲,講究格調,飲食也精緻。其實,眼前的生活,就已經是幸福的生活,懂得了柴米油鹽的浪漫,便不會拒絕廚房烹飪的油煙。當我們愛上這個熱氣騰騰的人間生活,也會從縷縷炊煙中,獲得生活的正能量。
  • 會席料理——將日本江戶時代的儀式感帶到蘇州!
    說起日本極具儀式感的用餐方式我們或許都會想起懷石料理會席料理則衍生於此只是與執著於茶道的懷石料理不同會席的用餐方式更為自由也更專注於料理本身當季最適宜的海產蔬果,品質最高端的日料食材,一口就醉倒的特調好酒,牛逼的大廚,還有儀式感滿滿的用餐細節。
  • 儀式感
    多年後看著畢業照上大家的笑臉,似乎都忘記有過這麼一段,因為照片上的人是齊的,我們都在,是一個儀式感讓我們的回憶沒有遺憾。但是因為疫情,讓曾經覺得「沒拍畢業照就太沒勁」的想法只能變成遺憾。  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註定成為一屆特殊的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無法回校,行李物品是別人幫忙打包、郵寄的,他們中更多的人無法拍一張嚮往已久的畢業照。
  • 生活需要儀式感|重讀《小王子》解析什麼是儀式感
    儀式感,這一術語在學術界至今都未能形成統一概念。目前能查到的資料大多是將儀式感與營銷相聯繫。2011年,學者 FangYingfeng在 《Study Oil Efects of Ritual in Marketing》「儀式感營銷」是營銷主體通過對人們特殊消費行為的儀式化設計賦予消費行為神聖意義或傳承性價值,從而達到創造、引導消費活動的營銷目的。
  • 時光裡的儀式感
    什麼是儀式感?《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有時候,你會覺得生活太過粗糙,那是因為你沒有想辦法讓它變得精緻。只有儀式感,才能讓你放大積極的情緒,化解掉消極的情緒。讓繾綣在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愉悅身心、豐盈靈魂的細水長流。儀式感可以讓平凡的生活變得優雅。
  • 《足球少年養成》:讓我們在「儀式感」中相遇
    緊張的工作氛圍然活躍了起來,能在一個如此具有儀式感的場合裡,讓我們和觀眾有一個相聚的機會,為什麼不呢?和我們想要在足少二裡傳達給大家的一樣,青春就要有「儀式感」啊! 而在去年六月份黑馬體育招聘時,快要放棄北漂生涯的我用一紙簡歷把自己留在了北京,並在今年跟隨同事前往日本一同紀錄選手權大會,體會它她魅力。到這個月,剛好是我在黑馬體育的一周年。黑馬體育,和我們擁有的每一個你,不值得擁有一個這樣充滿「儀式感」的相遇嗎?
  • 儀式感——意義何在?
    儀式的意義正如前文《小王子》中的狐狸所說,儀式感能夠激發「幸福」,可以讓你有所「準備」,」使某一天與其他時刻不同」。歸根結底,簡而言之,儀式能夠給予一個人某種精神上的寄託。這種寄託主要是情感上的寄託;而當一個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擁有強烈的情感時,他/她的激動(這裡指多方面的)會讓他/她對這一事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儀式也擁有著可以讓人記憶深刻的能力,這正是一種精神寄託。《小王子》中談到的「儀式」其實代表著一件包含強烈感情和期待的事情,但不一定會是一件重要的事。
  • 冬日,小院的儀式感
    仔細想來,中國人對小院的執念,大抵是因著骨子裡的儀式感。這個冬天,想在小院,過有儀式感的生活。>在茫茫的大千世界裡,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有一個自己的小千世界。這就是冬日小院,最溫暖的儀式感。所謂詩意,不過是花些心思,把簡單的日子過得有儀式感。冬日再冷,也莫忘給生活點儀式感。
  • 日本跨年 | 在平成最後一年,來場儀式感的告別吧!
    日本迎新年除了敲鐘祈福,還有迎接日出的風俗。日本人都相信新年的第一縷晨光有著神奇的自然力量,會給一年都帶來好運。買了絕對就是賺到,日本人為了討個好彩頭,常常起大早排隊搶購,意譽為「搶福」。嫌環球影城人太擁擠?那就來大阪灣上的水上觀光船聖瑪利亞號吧。以哥倫布航海時代的船隻為原型而打造,穿上擺滿了航海時期的物件,一邊欣賞年代久遠的遊船小模型,一邊浪漫優雅的跨年吧~
  • 為什麼我們需要儀式感?
    儀式是什麼?如果你只想要個簡單的答案,那麼可以上網搜索一下,然後度娘就會告訴你,儀式感,儀式無處不在,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但其實,儀式是額外的加上一些耗時耗力耗錢的非必要的動作,來表達一些你認為很重要性的行為。
  •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
    我向來覺得生活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跟矯情無關,而是關於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乃至有時候它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  我是一個需要儀式感生活的人。  一個人也要好好地喝茶。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喧囂,雜亂,無序,甚至沉淪,這時候,請慢下腳步,給它加入一點儀式感,這如同是在咖啡裡加了一點糖,回味無窮,美妙非常!  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裡,霍莉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可頌麵包與熱咖啡,宛若變成盛宴。
  • 節日的儀式感,還是要看餐飲人!
    伴隨著初雪與嚴寒歲末的日子總讓人想再汲取些溫暖與儀式感紅色與綠色的碰撞給這個冬天帶來了別樣的色彩雪花、禮物、驚喜這些元素讓聖誕節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節日在這天大家相約出門看電影、吃飯各類餐飲門店也在聖誕節使出渾身解數滿滿的儀式感呈現給前來過節的觀眾今天小伊就來盤點餐飲店中的節日氛圍大家可以學起來哦
  • 沒有儀式感的戀愛是沒有靈魂的。
    沒有儀式感的戀愛是沒有靈魂的。 想讓戀愛一直那麼可愛,需要的就是情侶雙方共同努力,為愛情創造儀式感。 每一個人對儀式感的理解或許有所不同,兩克拉的鑽戒是儀式感,一句情話也是儀式感;牛排紅酒是儀式感,一杯牛奶一塊麵包也是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