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真實的八路軍:沒有槍,沒有炮,日寇給我們造
在中國歷史上,我國有過輝煌鼎盛的時期,也有過衰敗落後的時期。當年大清朝的封閉、各方列強的蠻橫侵略、國內時局動蕩不安,致使後來我國國力下降,經濟癱瘓,在工業、農業、科技以及軍事上都是十分薄弱的。
在抗戰時期,面對當時如此強勁的日軍,我軍無論是在武器裝備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是屬於低下等的。每當戰士們上場作戰時,子彈、槍枝都是極其有限的,有的八路軍遊擊隊,甚至無法全員給槍,更何況是手榴彈這種威力大一點的武器,簡直少之又少。
但是,在當時抗戰中有這麼一種寫照:八路軍沒有槍,沒有炮,這些日寇都可以給我們造。難道真的有這麼傳奇嗎?
裝備落後,憑的只是那無畏的犧牲精神
自古作戰,戰事謀略是"錦上添花",科技裝備才是"務實",一個拿著鋤頭,一個拿著槍,雙方決鬥,還沒夠到別人的頭,或許拿著鋤頭的就沒了,這無疑是"以卵擊石"。
抗戰時期,八路軍所擁有的裝備就像這把"鋤頭",而敵軍擁有優越的武器裝備,精良的槍枝彈藥、大炮和狙擊槍等等,然而,就算這種敵我懸殊這麼大的情況下,我們八路軍也可以戰勝,憑的是戰士們無畏的犧牲精神,那種視死如歸的情懷。
在西安事變之後,我軍的火炮等武器很少,有的部隊甚至沒有大炮,比如當時的川軍、黔軍等等軍隊,根本沒有這些大型一點的裝備。反觀日軍,主力軍隊就擁有上百個精銳的野炮、榴彈炮、坦克等等,還有專門的炮兵大隊、裝甲兵以及海陸戰艦等等,而我軍大多數都是步兵,這個差距已經讓人感覺不在一個時代了。
戰鬥一旦爆發,就裝備而言,我軍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了,遠程攻擊,我軍根本夠不著,日軍卻可以憑藉各種裝備,遠距離發起攻擊,槍林彈雨之下,可以想像當時八路軍得有多麼的艱難。
你不禁會想,當年的百萬戰士,苦戰淞滬,死亡高達三四十萬,每一次抗戰期間的博弈,我軍都有無數的戰士犧牲,無數次的持久戰,熬得或許是時間,真正去的其實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沒有那麼多的裝備,要想勝利,只能一個個以血肉去搏鬥,用身體堵槍眼,你不用想像,因為根本無法複製與再現。
當然,在抗戰時期,條件如此艱難的我們,也有幾支為數不多的重炮部隊,也有當時先進的進口重榴炮、轟炸機等精銳武器,但是供不應求呀,交通又不發達,總不能做到像"中央空調"一樣,哪裡需要往哪搬吧。
八年抗戰過程中,我軍每獲勝一場戰鬥,或許都會繳獲很多日寇留下的武器裝備,但是畢竟是少數呀,但目前為止,都沒有記載當年總共繳獲日軍重炮的數據。由此也可想,僅憑著靠日寇造軍事裝備,是不可能支撐這麼大的軍事的,取勝的條件之一,無非是當時戰士們的奮勇抵抗,那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自給自足,才是制勝關鍵
在九一八事變發生過後,我國的格局再一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時的日本強行霸佔了遠東規模最大的工廠及其他東北的工廠,這些工廠當時都是生產軍事裝備的地方,隨著日軍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很多軍事製造場地都被摧毀、佔有。
在武漢會戰的後期,在我軍的強行轉移之下,一部分工廠轉移進了四川地帶。這裡的地勢複雜,易守難攻,很多的兵工企業可以落戶在此。前線的戰士奮力抵抗、浴血奮戰,幾十萬工人在工廠中晝夜不停地加班生產戰士裝備。
生產這些武器的工廠壞境一般都很差,很多的工人都會時不時受傷,整日汗流浹背已是日常,日復一日的加緊生產,為的只是前線戰士能夠有個像樣的大炮,讓更多的人能夠平安回來。
在1941年左右, 我方自己造的抗戰火炮被送往前線,這時的長沙會戰已經打響很久了,在嶽麓山上,當時我軍炮兵第10團用運送來的重炮和國產火炮以逸待勞,與前來的日軍進行猛烈打擊,致使日軍慘敗,元氣大傷,取得了第一次的戰事大捷。
無數次的燈火通明、機器轟鳴,無數的工人依照戰術專家的要求,用最為簡陋的材料生產了大量的迫擊炮、輕機槍等輕武器。
一場戰爭的勝利,有前線軍官的有力指導,有戰士們的浴血奮戰,但不能忘記的,還有無數的工人在後面所做的貢獻,這是都是無名英雄,是他們一直在為抗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