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新聞報導,講的事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新聞裡講的是在甘肅的有關部門抽查了饅頭加工點,發現超過20%的是用洗衣粉代替傳統的鹼進行加工,有人當場還進行了對比試驗,證明用洗衣粉加工出來的饅頭不僅個頭大,而且明顯地白。據介紹,用洗衣粉加工出來的饅頭對人的健康是有影響的。為什麼要用洗衣粉代替鹼面子加工饅頭,商販們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好看,二是加工成本低,至於健康不健康在利益面前他們選擇了利益。
細想一下,近幾年,類似的來自於民間的發現大大地給大家普及了一下化學知識,比如在奶粉裡加入三聚氰胺,讓普通奶貌似成為優質奶;還有吊白塊、蛋白精、硫氰酸鈉、玫瑰紅B、鹼性嫩黃、酸性橙、工業用甲醛、工業用火鹼、硫化鈉、工業硫磺、罌粟殼等等,都是來源於影響人體健康的食品安全中,給全民補了一堂讓人觸目驚心的化學知識普及課。
讓人好奇的是,這些商販是如何知道洗衣粉有這樣效果的?看來創造發明不僅屬於科技工作者,在民間有著濃厚的土壤。
首先,生活中會有不經意的創新與發現。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是在甘肅農村的一件事,這是我親歷過的。那個時候,一些養豬的人偶爾會給豬喝洗衣粉的水,或用洗衣粉作為豬飼料添加劑給豬吃,據說這樣豬愛吃,容易肥,好賣錢。有人就問這人是如何發現的,他告訴大家,自家有頭豬不好好吃食,有次喝了洗完衣服的水後,發現比原來愛吃食了,於是試著再加點洗衣粉讓豬喝。不知道管用不管用,反正曾經也有人這樣做。
其次,科技工作者的指點。比如往一般的奶裡加三聚氰胺,搖身一變成為「優質」奶。國家規定奶粉重要指標的含量,如果奶粉裡這樣的指標達不到,用什麼樣的添加劑可以曲線達到這樣的指標,這不是普通的百姓所能辦到的。所以,這要經過專業人員的指點。
食品安全不容忽視,希望這樣的實踐創新能用在正路上,不要一味地追求金錢,多關注一下人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