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裡弱不禁風的唐僧,現實中有多牛?

2021-03-01 戀樹花語

                                                                                                   

 

前一段時間讀《大唐興亡三百年》這本書的時候,被裡面的幾個男人吸引了,其中一個就是唐玄奘,沒錯就是《西遊記》裡面那個領著三個徒弟歷盡千辛萬苦抵達西天取得真經的那個唐僧。

一般情況下,小說都應該是會把歷史上的大人物美化一下的,然而《西遊記》這本小說並沒有。

《西遊記》裡面的唐僧雖然沒有被醜化,但是我想,相較於重情重義,火眼金睛,頭腦靈活,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相較於有點好吃懶做、貪財好色但是呆萌可愛、風趣幽默的豬悟能,相較於沉默寡言,不爭不搶,甚至有點點沒有主見但足夠老實本分的沙悟淨,很多人都不喜歡唐僧。

電視劇裡的唐僧有多討厭?總結一下,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雖然長得人畜無害,但是總有妖精不是想吃他就是想嫁給他,給自己的隊友帶來不少麻煩。

二、他不會騰雲駕霧,走路太慢,老是拖隊友後腿,一想到西天取經,道路如此漫漫無際,你就不由的替孫悟空他們三個徒弟著急,要知道孫悟空一個筋鬥雲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了。

三、他肉眼凡胎,不識妖魔鬼怪,還頑固不化,固執己見,寧願念緊箍咒傷害自己的徒弟,寧願自己的徒弟被冤枉、受委屈,也要護住那些妖精變化的人…就這幾點就讓兒時的我很不待見他。

後來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更是把唐僧刻畫成了一個嘮叨且迂腐不化的人物,而且在劇情也是利用了孫悟空的反抗情緒發洩對唐僧的不滿。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唐僧這個人物沒什麼好印象,除了他的善良和自律我很欣賞。

直到我看了《大唐興亡三百年》這本書之後,我突然喜歡上這個叫唐玄奘的人,並且很為他叫屈。在歷史上的他真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且非常可敬的人,我想了很久,決定為他正名。

現實中的唐僧沒有電視劇裡那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出生背景,沒有沒有狀元郎的父親,沒有貌美如花作為富家小姐的母親,沒有被放在竹籃裡被寺廟主持撿到,沒有被皇帝對他的委以重任給他盛大的送行。

歷史上的唐玄奘生於隋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其祖上歷代為官,父陳惠曾任隋朝江陵縣令,後辭官歸隱,潛心儒學。唐玄奘十一歲時,跟隨他的二兄、已出家的長捷法師進入洛陽淨土寺修學佛法,十三歲的時候,被素有「知士之鑑」的鄭善果破格錄取。

鄭善果預料到唐玄奘終將成為「釋門偉器」、一代高僧,可他無論如何也不敢想像,自己此刻的這個決定竟然會深刻影響此後一千多年中國佛教的歷史。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天下分崩離析,為了躲避戰亂,同時也為了進一步深造,玄奘離開洛陽,前往天下的名山大寺參學,於貞觀元年來到長安。將近十年間,玄奘遍訪名師,究通各家,此時已成為備受讚譽的一介高僧。

在多年參學的過程中,玄奘逐漸發現眾多名師對佛法的理解異說紛紜,歧義互見,而現有各種佛典譯本,又頗多矛盾牴牾之處,於是萌生了前往印度求取更多佛學原典的強烈願望。

 恰逢當時中天竺的僧人波頗密多羅來到長安,向他介紹了著名佛教聖地那爛陀寺的學術規模以及天竺高僧、該寺住持戒賢法師弘講《瑜伽師地論》的盛況,更加堅定了玄奘西行的決心。

他向朝廷上表,要求前往天竺。可當時出國之禁甚嚴,申請被駁回了,但是玄奘始終沒有放棄「誓遊西方,以問所惑」的決心和信念,一直做著各種準備工作。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八月,長安和關東地區爆發了嚴重的霜災和饑荒,朝廷同意災民可以前往各地自謀生路,玄奘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混在難民隊伍中偷越國境,西行求法。

玄奘煢然西去的背影孤寂且蒼涼,除了簡單的行囊和一腔求法的熱望,他什麼都沒有。雖然前途未卜,生死難料,他心中只有一個方向--天竺。

    

沒有人知道,十九年前,唐玄奘竟然是以「偷渡」的方式踏上西行之路,當然也有人會想到,十九年後,這個孑然一身的「偷渡客」竟然會帶著震古爍今的偉大成就載譽歸來,不僅受到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而且得到太宗李世民的親自接見。

    

 取經之路超乎想像的艱難,「雖然沒有白骨精和盤絲洞,沒有牛魔王和火焰山,沒有魑魅魍魎和九九八十一難,卻有一望無際的大漠黃沙,有荒無人煙的戈壁荒灘,有關卡盤查、官吏緝捕的困擾,有缺水斷糧、迷失方向的危險。所有這一切,都足以讓他葬身在沒有人知道的地方,或者迫使他心生懊悔,黯然東返。」

然而,心中的信念足夠堅定,沒有什麼可以擋住玄奘的腳步。

在信仰的支撐下,玄奘歷盡千難萬險,藐視死亡威脅,終於在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秋天抵達朝思暮想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在那爛陀寺潛心修學五年後,他又遍訪五天竺,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重回那爛陀寺,並著書立說,自成一家。        

公元642年,五天竺的最高領袖戒日王向當時的印度全境發布了一道敕命——他要舉行一場規模空前的無遮大會,即大型的佛教經義辯論會。

會議邀請了十八個國王,還有各國的大小乘佛教僧人三千多人、著名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的僧人一千餘人以及婆羅門教和其他宗教的僧人兩千餘人,幾乎集中了當時五天竺的所有政治和宗教精英。而邀請這些人與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與這個來自中國的僧人進行自由辯論。

那天,整座曲女城人山人海,除了被邀請的代表外,雲集於此的還有各國的大臣、衛兵、侍從以及慕名而來的社會各界人士。會場內外「或象或輿,或幢或幡,各自圍繞……若雲興霧湧,充塞數十裡間」(《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場面之盛大隆重可謂前所未有,百年不遇。

高壇之上靜坐著那個面目清癯僧人,「他寫的這兩部論著就是本次大會的論題。與會的任何人都可以就這兩部論著的任何一個論點提出質疑,進行辯論和駁難。戒日王命人在會場前高聲宣布:大會為時十八天,在此期間,任何人只要能從這兩部論著中找出一個字不合義理,並且將論主駁倒,這個中國僧人就要當場被砍掉腦袋,向眾人謝罪!」

五天竺最有學問、最有智慧、對佛法造詣最為精深的人都在這裡了,難道以他們多年的修行和深厚的學養,果真挑不出這個中國僧人一個字的毛病?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可能的事情最後還是發生了,中國人似乎很擅長創造奇蹟。

到大會結束時,確實沒有一個人能攻破他的學說,駁倒他的立論。與會的眾多高僧大德無不心服口服,對這個中國僧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的美名隨後就傳遍了五天竺,大乘僧眾盛讚他為「大乘天」,小乘僧眾尊稱他為「解脫天」。其盛名更是如日中天,幾乎取代戒賢,成為全印度造詣最深、聲譽最隆的佛教思想界領袖。

玄奘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已經圓滿完成,遂於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告別了戒賢法師和戒日王,返回中國。 兩年後,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終於回到了闊別將近二十年的長安。和他一起回到中國的,是657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梵文佛典

歷時十九年,行程共計五萬裡,"堪稱世界中古史上一次艱難而偉大的探險之旅、朝聖之旅,也是意義最為深遠的一次學術和文化之旅。"

回到長安的唐玄奘受到萬民歡迎,與當初悄然離開的蒼涼對比鮮明,然而他還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在的評價和世人的目光都不能影響他。

貞觀十九年二月,李世民勸他還俗從政,玄裝力辭。於是李世民請他把西行路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隨後,在弟子辯機的協助下,一年後,價值不可估量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記》完成了。 馬克思甚至聲稱:「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因此,要研究印度古代史,《大唐西域記》就是一部誰也繞不過去的重要著作。   

從回國後的第二十七天起,唐玄奘就撲到他的翻譯事業中,一直到去世前的二十七天才擱筆。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玄奘譯出了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太宗御筆欽賜《大唐三藏聖教序》。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年已六十八歲的玄奘終於譯出了多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而他的生命也已在彪炳千秋的譯經事業中走到了終點。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夜,玄奘大師在宜君山的玉華寺圓寂,終年六十九歲。

十九年間,玄奘帶領弟子們共譯出佛教經論75部1335卷,計1300萬言。後世因此將他與前秦的鳩摩羅什、蕭梁的真諦、開元時代的不空,並稱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四個人中,其他三個都是外籍僧人。

梁啓超說:「自古至今,不但中國人譯外國書,沒有誰比他多、比他好,就是拿全世界的人來比較,譯書最多的恐怕也沒有人在他之上。

回過頭來再看看《西遊記》裡的唐僧,我覺得作者吳承恩對於唐僧的刻畫算是實事求是的,只是我們的境界不夠,體會不了而已,之前那些討厭他的點現在看來都是值得肯定的。

他相貌翩翩,儀表堂堂,可能就是一個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樣子,是一個人執著夢想時專注投入的樣子,很容易吸引人,那不是他的錯,那是他太有魅力的錯。

他沒有超能力,他也只是芸芸眾生之一,擁有超能力的,那就不是人了,所以孫悟空,豬悟能和沙悟淨都是一開始有著獸性最後被淨化的妖怪,他們在現實社會裡是不存在。

而我們和唐僧一樣,不會騰雲駕霧,想到達一個目的地,想要實現一個目標,唯有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克服千難萬阻的往前走,就像去西天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一個都不能少,沒有捷徑可走,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唐僧為了不讓孫悟空傷害妖精變化的人,他狠下心念了緊箍咒,甚至含淚趕走了孫悟空,是因為他確實無法辨別那就是妖精,在他的眼中,那些人就是活生生的人命,眼見為實,他不能因為徒弟的片面之詞就去決定一個人生死,他寧願受傷害的是自己,也不願罔顧一條生命。

和唐僧一樣,我們也是肉眼凡胎,可能我們生活中不會遇到妖魔鬼怪、魑魅魍魎,但是人心隔肚皮,我們不能分辨的是藏在偽善面孔下的人心,不能識別的是經過包裝的自私人性,這些跟那些唐僧無法辨別的妖精是一樣的。

現實中,因為有眼無珠、遇人不淑我們可能會被信任的背後捅刀、會遭受身邊人的背叛,會見識到人性的可鄙處,或許在這種情況下,最能考驗一個人心中堅持的善念是否牢固。

真正的善良,不只是我們為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不只是我們看到感人的畫面落下淚水,也不只是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而是即使我們被無數次的傷害過,我們的心還是堅信善良的人更多,就像泰戈爾的那句話「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你不能確定自己聽到的就是全部的事實,甚至有時候你自己親眼見到也不一定是真的,所以不能因為一時衝動就決定別人的生死,特別是那些掌握了生殺大權的人。

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對生命保持敬畏之心、愛護之心,始終願意相信人心向善,不以惡度人,那才是真正的善。然而心中抱有著單純善念的人畢竟太少,所以唐僧的善看起來很另類、甚至很迂腐、很蠢笨,很讓人無法理解。

我們都說大音希聲、大愛無形,或許真正的大善也是這樣讓我們這些庸常之輩捉摸不透的吧!

綜上所述,我覺得《西遊記》的唐僧確實是一個耐品的人物,而歷史上的唐僧更迷人。

相關焦點

  • 西遊記中最"諷刺"現實的情節 為何要取經?
    西遊記裡說,唐僧西天取經的目的是要在東土大唐傳道說法、普渡眾生。說得簡單些,就是教人學好、勸人向善。可西遊記整本書看完,發現大部分的妖魔鬼怪都是在西牛駕州的地盤上,也就是說在如來佛的地盤上。。。這讓佛祖情何以堪?
  • 讀大唐西域記 盤點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去的十個國家
    有猜測認為,寶象國可能是唐代的安西重鎮龜茲。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稱這個國家為屈支,「屈支國,東西千餘裡,南北六百餘裡。國大都城周十七八裡,宜穈麥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 經過一千多年的變遷,龜茲古城的遺蹟仍能在新疆的庫車縣找到。庫車縣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西部,屬阿克蘇地區東端。
  • 西遊記裡的千裡眼與順風耳,原來就是孫悟空與唐僧!
    西遊記裡的千裡眼與順風耳,原來就是孫悟空與唐僧!《西遊記》第一回,石猴孫悟空出世,驚動了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也就是玉帝,玉帝下旨,讓命千裡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千裡眼與順風耳,看的真,聽的明,於是回報導:「臣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東勝神洲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在那裡拜四方,眼運金光,射衝鬥府。」有趣的是,《西遊記》的孫悟空,也有千裡眼的眼界,而孫悟空的師父唐僧,一介凡夫,居然有順風耳的聽力。
  • 有多少人知道《西遊記》裡唐僧其實吃了人參果
    每年寒暑假,作為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之一,86版《西遊記》已經成為了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形象深入人心,劇中的「人參果」更是無數人童年時一個美好的遐想……劇中唐僧誤以為人參果是「人」,因害怕而不肯吃,但是孫悟空卻私下偷來三個,與八戒、沙僧每人一個分吃了……看電視劇似乎從頭到尾唐僧都沒有吃人參果,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西遊記》小說裡唐僧也吃了人參果?唐僧師徒甚至一共吃了七個人參果呢!這是怎麼回事呢?
  • 《西遊記》中唐僧的歷史原型是誰,最終結局如何?
    《西遊記》中唐僧的歷史原型是誰,最終結局如何? 《西遊記》中唐僧最終結局如何,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在西遊記中,唐僧奉李世民之命去西天大雷音寺如來佛祖處取經,一路歷經無數艱難險阻,靠著一片赤誠之心,終於到靈山,取得真經,成就了無上功果,讓後世萬代傳頌。 《西遊記》最後,唐僧不僅取得了真經,還成就了金身正果,如來佛祖封他為旃檀公的佛,位列三十五佛之一,享受人間的供奉。
  • 全面解析《西遊記後傳》到底有多牛掰
    「我還沒出力,你就倒了」,在我腦海裡又不斷複製黏貼,這引發了我的一個世紀迷思—— 《西遊記後傳》的鬼畜明明很雷,但兒時的我們為什麼還屁顛兒屁顛兒追著看?除了鬼畜,這部劇還講了什麼?
  • 《西遊記》中,只有一人真正吃過唐僧肉
    《西遊記》中,誰真正吃到過唐僧肉?《西遊記》中,只有一人真正吃過唐僧肉。《西遊記》中,唐僧師徒一路西行,到西天大雷音寺拜見如來佛祖,求取真經。這一路上多磨多難,歷經坎坷,真逢剛遇妖魔擋道,又遇神仙發難,這一切的根源都要從一個眾妖皆知的傳言說起,那就是:吃了一塊唐僧肉,便能長生不老。自唐僧被選為取經人後,不知誰放出的風聲,說唐僧是金蟬子轉世,十世修來的好人,吃了他的肉,便能長生不老。
  • 《西遊記》中的玄英洞「三牛精」,真的是犀牛麼?
    《西遊記》裡有個不怎麼有名的故事,唐僧師徒快到靈山的時候,在金平府看花燈,唐僧被青龍山玄英洞的闢寒大王、闢暑大王、闢塵大王三個妖怪抓去。所以有可能,《西遊記》的作者認為犀牛就是一種角特別名貴的牛,長得和水牛、黃牛沒有太大區別。上古時期,犀牛對於中國人來說當然不是什麼稀有動物。從商代到戰國的犀尊,形象都高度寫實,可謂栩栩如生。史書裡獵殺犀牛,用犀牛皮做鎧甲的記錄,也隨處可見。
  • 西遊記中唐僧只能算是一個沒情義的師傅
    其實看完西遊記以後突然心裡有一個想法,如果按照師傅的標準,唐僧算不算的一個合格的師傅?其實以小編來看,唐僧只能算是一個沒情義的師傅。我這麼說肯定有很多小夥伴問,為何這麼說,西遊記電視劇中演的唐僧人家是唐朝大法師,唐王殿下親封的御弟,取經一路上,可算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處處善心,不殺生,而且還時時刻刻勸諫自己的三個徒兒。你為何說唐僧是個沒情義的師傅呢?
  • 西遊記中的烏巢禪師究竟是誰?《多心經》裡有答案
    西遊記中的烏巢禪師很神秘,功夫也特別厲害,他開始想收豬八戒做徒弟,後來又傳授給唐僧一卷心經,最後諷刺孫悟空一頓後揚長而去。然而別的書籍中都沒有這個人,佛家經典中也沒有這位高僧,看來他也是別人假扮的,目的就是專門來指點唐僧的,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多心經》一句話洩漏了天機,原來他就是觀音菩薩。
  • 《西遊記》裡的唐僧,根本沒有去西天取經
    是《西遊記》裡「唐僧出長安」的情景。小說裡的唐僧,發了狠誓,斷了退路,帶著隨從,義無反顧地離開了熟悉的長安城。原本以為,一路不過就是風餐露宿、翻山越嶺而已。 3我當年看小說的時候,就一直覺得,《西遊記》不像是電視裡演的那樣,講一個西天取經的故事。否則,一個簡簡單單升級打怪的故事,哪有那麼多的隱喻。孫悟空修煉的道場「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說的不就是心麼。
  • 《西遊記》裡藏著6個「唐僧」?還有一個是女孩?
    比如,許多人印象中,唐僧由徐少華、遲重瑞兩位演員飾演而成。事實上,《西遊記》中一共有6位飾演唐僧的演員,您知道嗎?遲重瑞當場便答應下來,在化妝間裡就把頭髮給剃了。拍戲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讓遲重瑞自己也從來沒想到的是,這部劇一播就播了那麼多年,成了經典。
  • 《西遊記》裡唐僧相貌如何?為何女妖怪都想和他成親?
    《西遊記》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電視劇,都有諸多版本。光是尊重原著的電視劇或是根據原著胡亂改編的電影就起碼有15部以上,堪稱是最有話題的名著。而文字版光是明代的刊本就有六種之多,這六種都是一百回章節。後來又出現了一百零一回的版本。
  • 佛解《西遊記》.唐僧其實也是「妖精」
    唐僧的本質怎麼是妖精呢?答案還需要從《西遊記》中挖掘。《西遊記》是作者根據佛教文化杜撰出來的小說。從始至終貫穿了大量的佛教思想文化。妖精不同於妖怪,在《西遊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妖怪一般都是由大型猛獸修煉而成,面目猙獰兇惡。妖精一般都是小型動物修煉而成,它們外表非常漂亮可愛,比如玉面狐精。
  • 盤點《西遊記》中對唐僧心生愛意的角色
    《西遊記》作為播放次數最多的經典,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人的記憶,在這些記憶中,一些經典的形象,永遠散發著光芒。整合一下在《西遊記》中對唐僧心生愛意的女角色都有哪些金鼻白毛老鼠精,因偷吃佛祖香油,被託塔天王救下,拜其為義父,後來下界為妖,擄走唐僧要與其成親,長得花容月貌。
  • 《西遊記》中,唐僧過女兒國這關時到底有沒有動情?
    《西遊記》第五十四回中講道唐僧師徒一行來到女兒國,被女兒國國王看中,要留下唐僧招贅成親。孫悟空以此設「假成親」之計:讓唐僧假裝同意,然後再騙取女兒國國王的好感蓋好出關文牒,借送三位徒弟出城之際,在城外讓孫悟空用法術定住女兒國的一眾人等,這樣師徒四人好繼續上路往西天取經。
  • 《西遊記》中讓唐僧情動的不是女兒國國王,而是這位女妖
    這部僅有25集的古裝神話劇總能令人回味無窮,無論你是什麼年齡段的,很少有不喜歡86版《西遊記》的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播出,是國產電視劇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劇」。這部電視劇給一代又一代人帶去童年歡樂,最終沉澱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 《西遊記》中藏著一個高貴的你!讀懂唐僧,才看清自己
    莎士比亞說:一萬個人眼中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閒翻《西遊記》,忽然一激靈!神魔小說,團隊合作,管理架構……也許!我分明看到唐僧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皆為分裂人格中的角色,實則屬於一個人。你看孫悟空,剛出場桀驁不馴,野性十足。一個筋鬥雲行十萬八千裡。
  • 59歲徐少華淚流滿面,戲裡唐僧不食煙火,現實生活卻需要錢來維持
    為什麼82版《西遊記》裡的演員每次聚會都不叫上徐少華呢?西遊記的唐僧換了三個,大家也都知道是汪粵、徐少華、遲重瑞,而最後取到正經的是遲重瑞。汪粵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78班,同班同學有張豐毅、謝園、張鐵林等人,畢業後被分配到峨眉電影製片廠當演員,他也是第一個進入86版《西遊記》劇組的「唐僧」(《西遊記》1982年開始拍攝)。
  • 《西遊記》裡唐僧師徒都吃過人肉嗎?
    其實,世上本沒有妖精(除了狐狸精),但是在人類智慧的想像中,妖精卻活靈活現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他們不同與人,雖然書中也極儘可能的用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來描寫妖精。但是《西遊記》裡,關於妖怪吃人的描寫,這樣赤裸裸地生吃的還真不多,肉類不能生吃,妖怪們甚至和人類一樣有著共識。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唐僧師徒途經獅駝嶺,遇上了三隻厲害無比的妖怪:青獅、白象和大鵬,唐師父第一次被裝進了蒸籠裡,上屜開始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