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張說為何三起三落,晚年被迫致仕?

2021-01-07 歲月是一條河流

張說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名相,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曾為朝廷官員。張說年少聰慧,在二十二歲時參加制科考試即高中對策第一,在眾多應試者之中脫穎而出。張說的仕途在李隆基時期達到鼎盛時期,但由於朝臣們複雜的權力爭鬥,張說在仕途上三起三落,曾三度為相,又曾三度罷相。

張說高中對策第一後,很快升遷為武則天的諫官。當時晚年的武則天精力不濟,倦於朝政,張說經常直言相諫。武則天對張說非賞識,提拔張說為鳳閣舍人,張說躋身於朝廷權力中樞。

但是張說擔任鳳閣舍人一年後,即長安三年(703年),就發生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誣陷宰相魏元忠謀反案。

宰相魏元忠為人耿直,對二張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幹預朝政深惡痛絕。二張兄弟想讓武則天安插自己的弟弟張昌期為雍州刺史,也因為魏元忠的反對而泡湯了,所以魏元忠成為二張兄弟的眼中釘。

為除掉魏元忠,二張兄弟構誣宰相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私議,武則天已年老,來日無多,現在應依附太子李顯。為了與魏元忠、高戩對質,二張兄弟讓鳳閣舍人張說作偽證。

張說的證詞對魏元忠和高戩至關重要。關鍵時刻,鳳閣舍人宋璟、殿中侍御史張廷珪和張說的老師、右史劉知幾都奉勸張說堅持正義,不要阿附二張,留下千古罵名。張說因此在朝廷上臨場變卦,直斥二張威逼其作偽證。二張沒想到張說在朝堂上反覆,於是污衊張說和魏元忠、高戩共同謀反。最後,魏元忠、高戩和張說三人都被流放到嶺南,這是張說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折戟。

705年發生的神龍政變,二張兄弟被誅殺,武則天被迫退位,中宗李顯復位。受到二張兄弟陷害的張說被召回朝,擔任工部侍郎。期間張說服母喪,期滿不久後,調任兵部侍郎。

唐隆政變後,睿宗李旦繼位,張說升任中書侍郎。在審理中宗李顯之子譙王李重福謀反一案中,張說快刀斬亂麻,為查清此案立下大功,升為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讀,張說由此成為太子隆基的堅定支持者,在後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鬥法中,成為太子黨的中堅力量。

張說第一次擔任宰相是在景雲二年(711年),這一年他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躋身於宰相行列。此時,太子李隆基與姑母太平公主的權力爭鬥也正酣,張說與姚崇、宋璟等都是太子黨的重要成員。在張說的建議下,睿宗李旦命太子李隆基監國。

李隆基繼位後,與太平公主的權力之爭還在繼續。蕭至忠、崔湜等太平公主引薦為宰相,而張說則被太平公主罷相,貶為了尚書左丞,外放到洛陽任留守,這是張說第一次罷相。

開元元年(713年),張說從洛陽派親信覲見玄宗,上呈刀具一把,意欲勸告李隆基儘快除去太平公主。

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後,張說因功升任中書令,再次拜相。但張說的第二次宰相生涯非常短命,短短幾個月後,張說便被罷相,逐出京城,下放到地方。

張說這次被罷相的原因是因為與另一宰相姚崇素來不和。唐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後,意氣風發的皇帝決定任用姚崇為相,開創大唐全新基業。可張說卻暗中唆使御史大夫趙彥昭、殿中監姜皎等人從中作梗,阻撓姚崇任相。怎奈玄宗聖意已決,姚崇還是被任命了宰相。

此後,張說又到玄宗的弟弟岐王李範的府中拜會李範,這又觸犯了朝臣不能私自結交皇族的禁忌。這個把柄被姚崇抓住並捅到玄宗那裡,於是張說又被罷相,下放到相州做了刺史,後來又被貶為嶽州刺史。

開元四年,張說的老友蘇瑰的兒子蘇頲成為宰相。張說飽合深情地寫了一篇《五君詠》,其中就有一首詩傾訴了張說與蘇瑰的深情厚誼。感動之餘的蘇頲在玄宗面前力薦張說,張說的仕途這才又回暖,歷任荊州長史、幽州都督等職。

此後,張說不斷被玄宗委以重任,歷任檢校并州大都督長央兼天兵軍大使等職。開元八年,張說不畏兇險,深入并州的異族部落,安撫各部,平息了各部因朔方大使王晙誅殺突厥降戶引起的恐懼。次年,張說又率部平定了突厥降將康待賓的叛亂。不久,張說因平定叛胡,升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三次成為宰相。

張說三度拜相後,又與另一位宰相張嘉貞展開爭鬥。張說任兵部侍郎時,張嘉貞任兵部員外郎,是張說的下屬。可是張說拜相後,屈居張嘉貞之下,張說心中不悅,伺機扳倒張嘉貞。

開元十一年,玄宗在出巡途中接到奏疏,有人彈劾張嘉貞的弟弟、時任左金吾衛將軍張嘉佑貪贓枉法。張嘉貞問計於張說,張說給張嘉貞出了個點子,讓張嘉貞著平民衣服等待玄宗處分。於是張嘉貞的中書令被免職,而張說接任了此職位,張嘉貞此時才明白中了張說的計。次年,張嘉貞又任戶部尚書,在一次宴會上,兩人差點打起來。

張說扳倒張嘉貞後,權力日盛,玄宗有時有意重用某位大臣,都被張說阻撓。對於張說的專權,朝野多有異議。

張說大權獨攬,脾氣暴躁,與同僚多有不和。御史中丞宇文融因建議選拔官員不經吏部,直接由分管部門主管,被張說認為是架空了宰相權力,因而觸怒了張說。張說對宇文融此後大加打壓,凡宇文融支持的,張說必大力反對。

宇文融面對張說的打壓,自然不會束手待斃。他聯合御史大夫崔隱甫、御史中丞李林甫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徇私枉法、收受賄賂。玄宗便命源乾曜、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成立專案組,負責審訊張說。張說這個人比較貪財,經查證,宇文融等人的舉報基本屬實。

張說落馬後,他的哥哥左庶子張光力證其弟清白,在朝堂不惜割掉自己的耳朵。玄宗對張說一案備加關注,他命高力士去探監。高力士向玄宗回復了獄中張說惶恐的慘狀。玄宗念在張說對國家有功,赦免了張說,只將他的中書令革職。玄宗對張說依然非常器重,遇到軍國大事,還會徵求張說的意見。

宇文融等人一棍子沒有打死張說,唯恐張說會東山再起,於是對他詆毀不止。開元十五年,張說被迫致仕退休。

張說致仕後,又任集賢殿學士、尚書左丞相等職。開元十九年,時年六十四歲的張說病逝。

張說為官三十多年,在李隆基為太子時,就和李隆基並肩戰鬥,在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他學識過人,曾三度為相,但在權勢爭鬥中,三度落敗。但幸虧李隆基還是個寬容的皇帝,張說晚年雖以貪弊被致仕,但晚年還是得以善終。他病逝後,唐玄宗在光順門親自悼念,並親自為其書寫碑文,追贈其為太師。這對有汙點的張說來說,可以說是身後倍極哀榮了,這可能是玄宗對早年忠誠追隨自己的張說一種感念吧。

相關焦點

  • 《八大錘》與「朝天蹬三起三落」
    《八大錘》與「朝天蹬三起三落」劉曾復 口述 曹其敏 撰稿
  • 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安度晚年的
    古代老爺們蛻休制源於周朝,致仕年齡為七十歲,漢代只有高級老爺們有致仕,致仕條件是年老或有疾。漢代規定,俸祿兩千石以上的高官,致仕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功勳極其卓著的少數老爺們可以享受原俸,在蛻休時還有一次性賞賜,如錢、黃金、糧食、房屋、車馬等。
  • 大秦賦:一代丞相李斯,被趙高連騙三次,晚年悽慘面臨滅三族
    他為何會落到這個地步,完全是因為輕信了小人,甚至被太監趙高一步一步扯入深淵中。李斯和趙高絕對是兩個非常極端的人物,李斯前期一心為秦朝是難得一見的忠臣,趙高同樣擁有著非常高的謀略,但他卻是十足奸臣,將秦始皇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天下揮霍一空。
  • 大家史話 | 明清之際天主教耶穌會在華活動的「三起三落」
    1724年,雍正皇帝御製聖諭中的「黜異端以崇正學」一條這樣說:「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屬不經,因其人通曉歷數,故國家用之,爾等不可不知。」還說:「中國有中國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西教之教,不必行於中國,亦如中國之教,豈能行於西洋?」於是,各地天主教堂或拆毀,或改作他用,但「曆局」內的傳教士照常工作。天主教活動直到1860年的一百多年當中,都是被禁止的。史稱「百年禁教」。
  • 古代歷史,唐朝開元名相張說,張說作證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唐朝開元名相張說,張說作證。張說,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他不僅擅長文學,還頗有武略。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張說幼年時,他的父親在洪洞縣做縣令,政績頗受好評,張說就以父親為榮,立志要當一名好官員。
  • 詩豪劉禹錫:前半生位極人臣,卻因永貞革新三起三落,終辭官隱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晚年自號廬山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漢中山靖王后裔。唐代中晚期詩人、哲學家。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劉禹錫,自幼好學,精通諸子百家,詩文辭賦。在青年時代,可謂一帆風順,平步青雲,較之其他詩人要幸運的多。他十九歲遊學長安,上書朝廷。
  • 一介車夫奮鬥掙扎幻滅,一生三起三落
    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輛車不是隨便一說就行的事;至少還得幾年的工夫!過去的成功全算白饒,他得重打鼓另開張打頭兒來!祥子落了淚!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所有的一切了。」這世道,憑什麼把人欺侮到這個地步呢?憑什麼?憑什麼?祥子他悲憤地吶喊了出來。
  • 日本也有個三起三落的大人物,他建立了新日本,卻又反叛了日本
    我們常用三起三落來形容某些偉人傳奇宏大的一生。在日本,也有個這樣的大人物,至今令日本人念念不忘,引以為豪,他就是明治維新的第一功臣,西鄉隆盛。這是他的第一「落」。時間是1858年,那一年發生了幕府發動的「安政大獄」,西鄉就是在這股風波中跌入了人生的第一次谷底。
  • 三起三落的人生,修不成正果的愛情,祥子的一生可悲又可恨
    或許是早年和晚年經歷的雙重不幸,造就了老舍在文學上敏感的性格,而更是這樣的性格讓他在文壇上留下的許多經典的著作。遺憾的是因為老舍先生的自殺,中國失去了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機會。在老舍眾多的文學作品中《駱駝祥子》是不可切割的一部分,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是老舍先生一貫的文風。
  • 東莞經濟的三起三落
    但是隨著房地產的興起,讓東莞的經濟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也看起來也是非常的繁榮昌盛,但是製造業已遭遇了大量的人口流失,工業說好聽是騰籠換鳥,其實低端製造轉移後,並沒有更多的高端製造進來,其實深圳/廣州等地的高端製造依舊吃不飽,更何況東莞。
  • 他一生三起三落:窮小子變明星,後貧困潦倒十幾年,被痛打,患癌
    他的人生三起三落,從眷村裡的窮小子變成大明星,萬人簇擁;又從大明星變成了破產者,歷盡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並且跟瓊瑤說,這個樂團是他組建的,他是樂團的主唱,邀請瓊瑤一定要去現場看看。因為朋友已經在瓊瑤面前介紹過是主唱,高凌風只好說:「我們團有兩個主唱,我是其中一個。」隨後,瓊瑤讓高凌風單獨再唱一首,然後悄悄對高凌風說:「你們這個團,只有你會紅。」
  • 與其說是三家分晉,不如說是三家分智氏,為何晉最大武裝會失敗
    其實三家分家是有必然因素的,也是金成為卿大夫傀儡的必然結果。但是,金確實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完整地被替換掉。春秋戰國過渡的這個階段,各個國家的卿大夫之間都有兼併,確實有人取得了最大的勝利。比如齊國的田,他們通過反覆的鬥爭兼併,直接吞併了整個齊國,沒有像晉國那樣分成三分。這也使得齊好勝心很強,金曾經有一個像田一樣能完成轉型的家族,那就是卿大夫中最強的致仕。
  • 為何古代名臣多在晚年犯下低級錯誤,以致身敗名裂、殃及後世?
    對朱元璋如此了解又經歷了血雨腥風的三大案,李善長仍不吸取教訓謹小慎微明哲保身,只能說咎由自取了。明成祖時任太子侍講,先後歷經五朝,任內閣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等同心輔政,並稱「三楊」,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後因其子楊稷殺人案而自請致仕,鬱鬱而終。年八十歲。
  • 三起三落的錢小豪:邵氏電影下坡路的小生,有顏值有演技卻不火
    錢小豪的一起一落 1963年錢小豪出生於香港一個普通的家庭中,他的原名為錢嘉華,與小兩歲的弟弟錢嘉樂相依長大,後來兄弟兩人雙雙進入演員圈,不過伴隨錢小豪一生的卻是功夫電影。
  • 人老了以後,讓你晚年悽涼的,往往是這「三道坎」
    花開花落,終會有凋零的一天,而人生也是如此。這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每個人經歷過青春期,經歷過人生的迷惘;有過揮斥方遒的豪邁,也有過任性嬌縱的脾氣,最後他們會成為誰的爺爺,誰的奶奶。光陰如流水,緩緩遠去,潮起潮落,推著我們向前走,不知不覺,已是流水落花夕陽西下。老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少年莫笑白頭翁,不愁你也會白頭」,老了,這似乎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人老後真的是萬般無奈。所以,在變老的日子過好餘生很重要。
  • 清朝悲慘公主,先後改嫁三次,晚年靠接濟生活
    就比如我們要說到的這位公主,她在懷孕時被迫改嫁三次,晚年時更是需要兄弟接濟才能為生。此人是清朝時期的穆庫什公主,她是清朝時期努爾哈赤的女兒,按照身份來說她非常尊貴,可就是這樣的地位也依舊是命運悽慘。原因就在於她的母親身份卑微,而她自己也不過是眾多女兒中不夠突出的一個,又怎麼能引起自己父親的重視呢?所以和很多格格一樣,她到了年齡就被安排去和親。
  • 致仕懸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致仕懸車,致仕:辭官;懸車:古代官員一般至七十歲告老引退,把車子懸掛起來不用。指告老辭官,退休家居。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薛廣德傳》:「與丞相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乞骸骨,皆賜安車駟馬。東歸沛……縣其安車傳子孫。」
  • 曾患抑鬱症,歌曲被曝抄襲,三起三落,大張偉憑什麼翻身?
    他倒嗓了,班裡年紀最小的孩子第一個變聲,被迫落選。最後無奈,他只上了北京市209中學。命運繼續和他開玩笑。升學後,大張偉的倒嗓沒有好轉。靠聲樂特長入學的他甚至連個合唱隊隊長都沒當上。北京最時尚的年輕人聽起崔健的《一無所有》,被迷的神魂顛倒。未成年的大張偉也一樣,早早地沉了迷。他開始默默鑽研創作。為了買音樂帶,大張偉午飯只吃五毛錢一袋的乾脆麵。
  • 那些晚年悽涼的人, 年輕時有「三過」
    海燕不是也說嘛,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一隻鳥尚且有如此感悟,更何況一個人了?人們最怕的,不是年輕時受了多少磨難和挫折,而是年齡大了以後,沒有晚年生活可以去安享,這才是讓自己無法接受的現實呢。凡事有因才有果,今日的果取決於從前的因。日子都是一天一天過的,你從前的行為決定了今後的人生。有些事不是過了就算了,有些事是過不去的,會一直留在一個人的心裡。
  • 他被稱為中國巴頓,是師級軍官中殺日軍最多的人,人生三起三落
    三起三落的人生履歷就是他最真實的名片,廖耀湘在1968年逝世,全國人民都心痛不已,國家也組織進行了追悼,通過追悼表達我們對於他的崇高敬意,他會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