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開篇,就用了《春秋》給觀眾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孔子與老子的會面
在孔子出生那年
老子擔任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這是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
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周朝以及之前的漫長年月中
知識一直被權貴階層壟斷
學術典籍由王室集中管控
教習傳授只限於王公大臣與貴族之間
底層平民是沒有學習的路徑和權利的
老子管理的守藏室幾戶集合了當時中國文化的全部精髓
看到這些凝結著前人智慧和精神的珍貴經典
更增加了孔子對周禮鼎盛時期的崇尚之心
當然這一次拜訪,孔子是帶著明確目的來的
他想向老子請教「禮」
證明自己對「禮」的堅持沒有錯
他更想與老子探討當下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
期待自己的主張能獲得認同
老子掌握著這個國家最核心的文化資源
學問淵博而且善於思考
對人生、對自然
乃至整個宇宙都有獨到的見解
孔子講述了自己對禮制分明、倫理規範的周公時代的嚮往
希望藉此拯救正在崩塌的社會秩序
老子則將世間萬物的運行法則稱為「道」
主張道法自然
認為人要順應自然規律行事
不妄為、不強求,他提倡無為而治
執政者應「以無事取天下」
兩個人的觀點顯然相去甚遠
但面對老子
孔子始終是謙遜的
他並不失望
他來了、問了
他聽到了
也表達了
中國歷史上最具象徵意味的一次思想交匯與碰撞
如同所有意味深長的大事那樣
安靜地留在了時間深處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
在拜訪老子之前和辭別老子之後
孔子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過
他要想方設法地呼喚並恢復周禮
他要把散落在地上的禮制碎片一點一點拼起來
重新安放進世人的心中
他當然知道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一切從教化做起
孔子向眾人敞開大門
他打破周王朝多年沿襲的官學傳統
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
知識不再是貴族獨享的特權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
無論出身貴賤、稟賦高下
都應該獲得受教育的平等機會
只要交少許學費,哪怕只有一條幹肉
就可以到他這裡讀書、學習
很快就有大批平民子弟前來求教
孔子為學生們開設了「禮樂射御書數」六門課程
這被後人稱為「六藝」
孔子辦學的地點有個好聽的名字:杏壇
這是一所面向平民大眾的開放式學校
孔子要把廟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禮」
傳播到村野民間
「禮」是他教授的一門重要課程
它代表著秩序、規範、倫理
是維繫社會運轉、人與人關係的制度紐帶
以「禮」為基礎
孔子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哲學思想:「仁」
關於什麼是「仁」孔子給出過很多不同的解釋
而「仁」的核心就是愛人
是做人需要秉持的基本道理
這位正值盛年的老師
有著豐沛湧動的思想
對教育充滿熱情
教學相長,讓知識如清泉一般流動
當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思考能力
探問天地人生的奧義
開始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自覺
在杏壇廣收門徒的日子是孔子人生中少有的一段快樂時光
理想主義者孔子
用近乎固執的行動去實踐理想
這遠遠超出了成敗本身的意義
和弟子的交流更像是對自身的拷問
我的主張難道有什麼不對嗎
我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
他應該無數次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
也應該無數次地回答過自己
回望走過的道路
他想起了多年前洛陽城外的那個下午
老子的臨別贈言仿佛預言了他必將遇到的磨難
老子說:
聰敏深察之人離死亡很近,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
博學善辯者常常招致危險,因為他習慣揭人之短
在招致危險,並且離死亡很近的這一刻
孔子完全理解了老子的苦心
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離老子這麼近過
後世有言:上天若沒有降生孔子
中國的歷史將萬古如長夜
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但這些都難以安慰暮年的孤獨
悲傷的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
他最心愛的弟子顏回突然病死
陪伴他最久的子路死於戰亂
唯一的兒子也先他而去
生命的最後幾年裡
孔子沉迷於《易》
他似乎從中看到了超越個體人生的更加複雜的宇宙和自然
歲月蒼茫
曾經,在一個溫暖的春日黃昏
孔子獨自來到大河岸邊
看著川流不息的河水
他發出了一聲悠遠的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時間像流水一樣消逝
孔子知道生命的有限和遺憾
終其一生連孔子自己都未必意識到他肩負的使命有多麼宏闊
他以一己之力遊說天下
進而創生了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
後世稱為「儒家」的學說由此開啟
他所編撰修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著作
被奉為儒學經典
孔子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非議和質疑
承擔了太多誤解
他在生前並沒有獲得期望中的成功,甚至一再失敗
然而,這正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光榮
正是他的那些在當時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賞的思想
深深地影響了後世中國兩千年
這些思想如同一條亙古不絕的大河
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川流不息
不舍晝夜
一個彬彬有禮的時代結束了
後人用「春秋」二字為這個時代命名
幾乎在同一時期,人類迎來了一次非凡的思想大爆發
偉大的思想家集中湧現
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
古印度有釋迦牟尼
他們提出的思想命題與倫理原則締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
有人將其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就在那個偉大的時代,在亞洲東部的中國
老子和孔子雙星閃耀
他們站在中國思想史的原點
成為後來者仰望的高山
在沒有了老子與孔子的歲月裡
寒暑易節,春種秋收
大地依舊在按照自己的節奏運行
歷史也在跌宕起伏的紛爭中繼續向前伸展
《中國》,一部值得安利的紀錄片
紀錄片《中國通史》解說詞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