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影《無聲》:我們一路奮戰,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2020-10-10 影視漫說

最近時常想起一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長期以來的院線主流聲響從好萊塢巨額製作的大型商業電影轉向一部接著一部輪番上陣的精彩國片,比如《我和我的家鄉》撐起國內影壇持續延燒的話題度,看著緊鑼密鼓接力上映的檔期內心感動得亂七八糟,看著陳玉勳與瞿友寧導演廳外擁抱的畫面內心感動得亂七八糟。

另外,中國臺灣電影佔領多數金馬入圍席次,一字排開的作品深度、廣度與水平卻不比往年遜色,內心仍舊感動得亂七八糟,此時此刻也是冠廷宇宙的無限擴張,一年七部片的他接續《消失的情人節》後,便是許多人心心念念的2020 後座力最強影片,有著話題性十足的主題,意蘊深遠的海報與視覺設計,讓不少觀眾對本片按耐不住好奇心。




不過多數人應早已略有耳聞,《無聲》是導演親自田野調查多起臺灣真實案件改編而成,也包含2011 年臺南一所特教學校爆出的醜聞,建構出其中一種面向且不容忽視的臺灣社會輪廓,被北影先睹為快的觀眾比擬為臺版《熔爐》,然而個人覺得兩部電影劇情發展和著眼重點截然不同,所以不偏好以此說法形容之,但思考時仍舊難以避免與此部知名韓國電影有所連接、相互比較。

也是親自觀賞才得知,柯貞年導演於北影首映後稍微更動了《無聲》的收尾,雖然並未看過北影版本,無從比較差異,但導演確實在強烈的現實力道衝擊之下,賦予這個不寒而慄的故事一種光影交雜而耐人尋味的結局,精彩、震撼、沉重與無力等各種情緒百感交集之餘,節奏掌握有度,情感收放精準,演員表現精湛,敏感議題的拿捏也相當沉穩,為其生涯首部長片交出一張質量並重的漂亮成績單。



故事隨一位初來乍到的聾啞少年張誠步入陌生的啟聰學校展開,放眼一片祥和的寧靜校園,無憂無慮的純真笑聲此起彼落,青澀可愛的戀情悄悄萌芽,沒有歧視,沒有阻礙,沒有誤解,沒有偏見,似乎是一塊屬於聽障孩童遠離塵囂的樂土,卻無處不瀰漫詭異壓迫、坐立不安的氛圍,似乎某個不知名陰影潛伏在角落蠢蠢欲動。

左右兩隻食指在臉頰旁搖來晃去,一起來玩嘛,一起來玩嘛,只是在玩而已,畫面中的孩子嘴角微微揚起,皮笑肉不笑的眼神怎麼想都不應出現在如此歲數的稚嫩面龐上,陰森氛圍令人不寒而慄,究竟是無知使然,還是他們早已被世界的背面壓得幾近窒息?看到時常漾起開朗笑靨的貝貝,就像行走地獄屋脊凝視花朵,會不顧一切與現實惡意對抗,會盡力守護如此心懷善意的罕有純真,因此張誠一腳踏入了風暴核心,滿心想將貝貝從泥淖中救出,拉著唯一一個可信賴的大人四處奔波亡羊補牢,才漸漸認知到,那無法說、不能說的悲劇全貌早已超乎他們所能控制和改變的範圍。

孩子的心思始終不善躲藏,孩子的抑鬱亦需要宣洩,原本以為的邪惡幕後主使者,卻瞬間成為整個故事裡最令人疼惜的角色。影像上演至此,當下全身動彈不得,釘在座椅上仿佛目睹另一個房思琪生成,當你試圖拼湊與想像如此年幼的身軀長期經歷的封閉禁錮、掙扎折磨、自我厭惡以及情感扭曲時,仿佛狂風驟雨將人逼到窒息,如果有能力觸摸銀幕裡的身影,想必自己也會是那位無法壓抑情緒,雙眼噙住憤怒與疼惜,抱著他痛哭失聲的成年人,來晚了一步,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無聲世界又塑造出一個全新的劉冠廷,手語隨情緒起伏打得抑揚頓挫、流暢生動,王大軍老師就如陽光一般,即使動輒得咎仍拼了命想照進終年幽深陰暗的扭曲校園,讓這群孩子還願意相信良善,相信希望,相信溫暖,相信世界不只有大雨,相信現實不會讓每個人卑躬屈膝,還有願意不顧一切為他們在雨中撐起一把傘的存有,雖然無力回天,但陽光只須曾經穿透枝葉,滲透縫隙,便有機會激起漣漪,成為適時拯救他們一生的關鍵。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此為《熔爐》片尾扣人心弦的獨白,放在《無聲》中字字句句依然擲地有聲,假使我們不願秉持崇高的情操、信仰或理由冒險做些更像人類的行為,那你的人生註定充滿虛假;因此為了不公不義發聲,為了良知良能挺身,背後的目的不是讓壞人罪有應得,為的是拒絕讓悲劇於其他孩子,甚至於我們的下一代身上重演,林奕含沉默了一生後含淚寫下,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當成美德是這個偽善的世界維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要記得,憤怒才是美德。



兩部電影差異甚大的原因在於,《無聲》從內在觀點出發,《熔爐》從外界眼光審視,除了劇情之外最大的不同還是創作者的出發點,導演擺蕩在道德底線的敘事方式令人驚豔,無意強調正邪對立、喚醒所謂的集體良知,塑造一個反派讓觀眾可以批判、譴責,甚至讓我們得以為自己平時的多數沉默卸罪,因此避開單薄劃分是非對錯,並未以一目了然的粗糙手法一味將罪狀歸於體制弊病或權力關係;而是轉了方向,凌駕於單一事件之上,層層剝開聾啞孩童的內在困境,設法呈現他們面臨無助、恐懼、孤立、厭惡、絕望深淵的模樣,也深入挖掘這群孩子身不由己依賴、歸返、隱忍、犧牲、有口難言的原因。就連在揭開真相後,只會發覺更深的痛苦等在前方,敵人則是更為巨大且抽象的無邊黑夜,他們渴望逃離這裡,卻遍尋不著容身之處,害怕悲劇重演,卻只能與可預期的恐懼共存;不得不承認,即使過去的痕跡斑斑血淚,那依然是一處存在歸屬感與認同感的空間,就連不忍卒睹的見骨傷口,也是彼此共同承受與劃下的。

電影《聚焦》點出,如果養育一個孩子要全村的力量,那麼虐待一個孩子也需要全村的力量,舉凡視而不見、為求自保或維持緘默都是加害的一環,地獄之中的惡性循環無法靠司法懲罰、輿論撻伐去逼出一個代罪羔羊,若想解決問題,第一步得先承認問題存在,若想面對癥結,我們必須培養長遠而宏觀的視野,勇於溫柔追問,勇於承擔責任,因為痛也是癒合必經的過程。



或許燈光亮起後,踏出影廳的每一步還是像綁著鉛塊一樣沉重,費盡力氣扳倒體制,將真相公諸於世,好不容易迎來雨過天晴,卻發覺誰也無法真正連根剷除孩子的夢魘,《無聲》最出色之處就在於此,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會讓你看見現實是傷害之下還有傷害,是困境之下還有困境,而真正的解決之道,則必須依靠我們一起為彼此伸出援手,尋找出口。

相關焦點

  • 影向標|《無聲》:我們一路奮戰,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熔爐》,然而個人覺得兩部電影劇情發展和著眼重點截然不同,所以不偏好以此說法形容之,但思考時仍舊難以避免與此部知名韓國電影有所連接、相互比較。左右兩隻食指在臉頰旁搖來晃去,一起來玩嘛,一起來玩嘛,只是在玩而已,畫面中的孩子嘴角微微揚起,皮笑肉不笑的眼神怎麼想都不應出現在如此歲數的稚嫩面龐上,陰森氛圍令人不寒而慄,究竟是無知使然,還是他們早已被世界的背面壓得幾近窒息?
  • 電影《無聲》「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所以不偏好以此說法形容之,但思考時仍舊難以避免與此部知名韓國電影有所連接、相互比較。左右兩隻食指在臉頰旁搖來晃去,一起來玩嘛,一起來玩嘛,只是在玩而已,畫面中的孩子嘴角微微揚起,皮笑肉不笑的眼神怎麼想都不應出現在如此歲數的稚嫩面龐上,陰森氛圍令人不寒而慄,究竟是無知使然,還是他們早已被世界的背面壓得幾近窒息?
  • 《熔爐》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反觀現實社會,希望我們也能夠去呵護關心社會上殘疾的孩童,去保護這些弱小的心靈不要再受到傷害。不要嘲笑他們,更不要歧視他們,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只要每個人都出一份力,那麼我想,這個世界將會更加美好,愛之花將會開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電影中有一句話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原本的我們。踏入社會以後,滿懷信心的我們對未來的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 《熔爐》: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被世界改變
    2011年,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韓國電影《熔爐》橫空出世,再一次觸動了韓國民眾的敏感神經。《熔爐》以2005年發生在韓國光州仁和的聾啞兒童學校的性侵事件為藍本,加入了對人性的思考和法律的校正意見,並基本還原了05年的聾啞學校的事件過程。
  • 《熔爐》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這年頭,能讓我哭的電影真的不多了😭電影戳中淚點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對於我這種看國產片能一路快進半小時刷完的人,這部電影一點都捨不得快進,整整看了一個半小時,相比之下,大部分同類型國產片多麼沒營養可想而知影片從主旨,敘事手法,剪輯,背景音樂,切入點和許多細節的處理上都十分精良,縱深絕不是國產片的那種淺嘗輒止,許多引發觀眾共情的段落也絕不是內地導演那種盲目煽情《沉默的真相》二十集講的故事影片幾百分鐘就講得淋漓盡致了
  • 韓國張紫妍案:他們一路奮戰,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
    她說,現在已經不奢求廣大媒體報導出事實真相,只希望媒體能夠遵守最低限度的職業操守,將她接受採訪時所說的話如實刊登出來。此次再回國出面作證,她也不奢望警方的人身保護,而是開通了視頻直播,讓網友成為自己生命的監護人。
  • 「他無法聽到,他無法說話」該如何無聲的控訴這個世界
    在現如今無聲的控訴真的會被注意到嗎"他無法聽到,他無法說話"這是這部電影裡面最經典的一句臺詞。這部韓國電影《熔爐》更多闡述的是無聲的悲憫與無奈,其實這部電影剛出來的時候我是不打算去看的我特別喜歡男主角說的這句話"我們一路奮戰
  • 韓國電影《無聲》:我們是善,也是惡
    泰仁的生活是大條而粗俗的,本不該有初熙這樣有教養、有禮貌的女孩出現,可她就是出現了。初熙能觀察出泰仁喜歡什麼,但他自己不知道、也不會主動去做,於是,她去做,用自己的方式給自己爭取活命的機會,也因此滲透了泰仁的生活。以至於,泰仁覺得自己擁有了成為正常人、被人看見的人的機會,甚至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生命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定義。
  • 《底牌》丨我們相信正義,我們一路奮戰,哪怕真相沉默、長夜難明
    為了查清真相、揪出兇手,四個偵探用各自的方法對四個殺人犯展開調查,有的靠經驗,有的靠跟蹤,有的靠實實在在的調查問詢,而波洛先生卻從橋牌本身出發,像聊家常一樣與四個人探討牌局和當天夏塔納家的裝飾擺設,結合每人的性格特點分析他們的回答,找到其中違和之處,慢慢撥雲見日,直抵真相的巢穴。
  • 《熔爐》不被世界所改變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看了素媛之後來看的熔爐,一直以為素媛已經很慘了,沒想到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更罪惡的地方,學校是聖潔的,可卻因為校長以及老師們的病態心理生生的把聖潔的學校變成了地獄,私相授受,一家獨大,這些詞並不能形容這些惡魔,裡面的一幕幕簡直就是惡魔。
  • 臺灣電影《無聲》影評:沒人是局外人,我們都是天真有邪的化身
    這世界沒有永遠的好人與壞人。我常常覺得,即便是品行極其崇高之人,在某個瞬間、哪怕只有一毫秒,必定也有過邪惡念頭在腦袋閃過,竊喜又羞愧的映在他的心中。而《無聲》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樸實又殘忍的告訴你:這就是我們活著的世界。
  • C AllStar X Supper Moment:別讓世界改變我們,讓我們一起改變世界.
    演唱會與他們的一首作品同名,被命名為《我們的胡士託》。在這一場演唱會上,他們呼應主題,重新演譯了多首1980-2000年代經典金曲。特別的是,他們還請來了Supper Moment與他們演唱與「世界」相關的主題組曲。
  • 這部觸動韓國民怒,改變韓國法律的真實電影,看完沒有人不流淚的
    這是一部震驚韓國社會的電影,這是一部改變韓國法律的電影。人性的醜惡被這部電影揭示的淋漓盡致,看過的人沒有不流淚的。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侵犯殘疾兒童搬到了大熒幕,但這也只不過是眾多案件中的幾個,現實遠比電影殘酷。
  • 國產版《熔爐》,真實事件改編,《無聲》背後的人性一點點被剝開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韓國電影《熔爐》的這句經典臺詞影響了一大批觀眾。
  • 我們與韓國電影不過一個熔爐的差距
    說實話,中國電影跟韓國電影差了已不只是10年。有時候看熔爐,辯護人,還有殺人回憶這種韓國韓國電影我會覺得很恍惚,我是在看一個國家的歷史嗎?為什麼能拍的那麼真實?為什麼把人性揭露的那麼赤裸裸?而為什麼我們,每天只有男人出軌第三者穿越劇?
  • TED:電影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電影可以改變人們看待問題的方式。為了紀念殺戮遇害者。但我們覺得為了繼續推動立法,we needed that win.我們正在記錄我們正在做的事情。We talk to people.我們和人說話。We adapt.我們適應。We change the lineup of films.我們改變電影的陣容。
  • 《熔爐》十年後,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了嗎?
    雖然我們仍身處熔爐中,但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人開始發聲,越來越多人呼喊「不要讓這件事掉出熱搜」,越來越多人關心事件的進度與結果,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這個事件的討論中來。發聲有用嗎?難道「無用」就不發聲了嗎?發聲的起點是我們的良心,終點是打破我們所處的熔爐,去打造更好的世界。
  • 改變世界就要改變自己,世界有我們的一半
    這時,我不敢抬頭正眼看一看媽媽,只是用眼角瞟了一下,雖然只是一瞥,呀!我看到了媽媽額頭上像是又多了幾許皺紋,她為了我操勞多年,當我成功時,她為我而慶祝,為我而高興;當我失敗時,不但不責怪我,反而不斷鼓勵我;當我心灰意冷時,她善意地安慰我,勸導我;當我……許多往事憶上心頭,捧著裝有蛋清的碗,猛地喝上一口。覺得那碗蛋清裡,微微有點苦澀。
  • 《熔爐》,一部改變韓國的電影
    由於該影片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受到韓國國家高度關注,故該電影亦被稱為「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歡迎來到霧津市」仁浩來到了這個寒冷又陰暗的地方,這裡的孩子不會說話,也聽不見聲音。在這所安靜的學校裡,只有偶爾的幾聲哭喊。
  • TED | 電影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們開始考慮用我們的電影來改變人們對榮譽謀殺的看法,去影響法律的漏洞。然後我們的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提名,榮耀謀殺成為頭條新聞,總理在表示祝賀的同時,主動提出在他的辦公室主持這部電影的首映式。對我而言,電影在改變和塑造社會的方面可以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但我們應該如何到達這些地方?我們如何到達這些小城鎮和村莊?我們創造了一個移動電影院,一輛將穿過這個國家各個角落,停在各個小城鎮和村莊的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