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熙檀
日前,據《湘潭晚報》報導,通過組織企業家沙龍,湘潭高新區把園區內的企業家聚攏在一起,互通有無,使設備、廠房、信息等資源實現共享。譬如,湘電風能、鐵姆肯等企業建造廠房時,採用了園區華韌鋼結構的鋼構件。
據湘潭高新區數據統計,園區中138家規模企業,實現產品對接的約有30%。
實際上,抱團取暖是企業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時增加抗壓能力、開拓市場的有效途徑之一。從2008年一路走來的高新技術企業,大都對這個詞有深切體會。然而,湘潭高新區所給出的案例和數據,在反映抱團取暖的現實之外,更體現了園區內企業間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以及由此促成的交易。
從產業集群的理論來看,這樣的交流與合作,正是企業從集聚到集群所需要的必要條件。
曾有專家指出,中國大多數研究機構之間、企業之間、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缺乏相互交流,埋頭發展,因此中國創新集群發展往往受限於此。
也有專家指出,中國企業之間非正式交流相對少,但是以協會、聯盟等機構牽頭的正式交流卻非常頻繁,這是由中美文化差異造成的。
亦有專家認為,中國企業間的交流非常頻繁,這促成了集群的形成,同時成為中國產業發展的希望所在。
湘潭企業家沙龍取得的成效,從側面印證了後兩種觀點:投資兩個億、可入住600戶拆遷安置戶的荷塘現代物流園安置區二期由高新區遠大住工承建;汽車東站商圈的鴻達·金御世家小區一次性採購了高新區海諾電梯出品的34臺高層電梯;高新區華能電氣生產的高低壓電氣成套設備,在園區企業間廣泛使用……
實際上,企業如同尋水的魚,在我們所看見的波瀾不驚的水面之下,自有澎湃的需求,暗流湧動。正如《尋水的魚》的歌詞所描述的那樣:「我是一條尋水的魚,我輕輕跳進你的懷裡,我自由地遊弋,尋找著自己渴望的那片天地。」
魚的需求,水知道。即使怪石嶙峋,只要阻擋不了水的流動,就阻擋不了魚的腳步。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高新區內的交流形成了一定的效應,那麼高新區之間為什麼有種種抱怨呢?比如,一些高新區認為中關村過於封閉和排外。對此,有區域和產業規劃專家表示,那是政府層面之間交流時可能產生的錯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因為所處的環境和背景不同,中關村的經驗不好複製。實際上,園區企業之間的交流非常頻繁,「中關村的企業早都跑得全國到處都是」。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往往會感受到直接插手管理的力量過於強大;而對尋水的魚來說,市場的力量早已牽引其跳入嚮往的天地。
《中國科學報》 (2012-06-30 B1 園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