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86版西遊記導演兼總製片人楊潔於4月15日逝世。
它是特技最多最土的一部電視劇,一個攝影師一臺攝像機,拍了6年;但是它播了30餘年,迄今已播放3000多次,足以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86版西遊記堪稱神劇,老少鹹宜,經久不衰,背後心酸的故事鮮為人知,是真實的一部「取經」歷程。
劇組的條件非常艱苦,每頓飯只有5毛錢的配額,到廣州這些已經貴起來的地方,一碗餃子2塊5,才6個,男生根本吃不飽,導演自己掏錢給工作人員吃飯。
為了找到符合劇組要求的場景,導演帶領團隊,走遍了全國除西藏、青海、寧夏、湖北、臺灣之外的26個省。拍攝時,主創人員多次遇險,導演有次差點從山上跌入懸崖,師徒四人拍攝走過瀑布的場景時也差點滑腳跌落。就連白龍馬,也曾多次遭遇跌落溝渠等險情。
這位導演就是楊潔。
《西遊記》陪伴了無數人的童年,導演楊潔卻說:《西遊記》是我心中永遠一個結一個痛,十年我沒看過它,我看見它,我就換臺。
這是為什麼呢?這話要從這部劇開拍開始說起:
首先說一個事實:《西遊記》真的是楊潔導演在用生命去拍的一部經典之劇。
開拍《西遊記》的時候,楊潔導演身體很不好,據說她在24歲時因為肺病而切去了幾根肋骨。所以身體一直都不好。
楊潔執導《西遊記》工作照
因為經費緊張,劇組找不到合適的製片人,所以楊潔導演在片場既要負責拍戲,也要負責後期改劇本,還要負責經濟上的統籌。這樣的緊張工作一度讓楊潔導演的身體處於透支狀態。
現在楊潔導演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這些病與當時的勞累不無關係。
因為那時技術還是很基礎的,想要弄一些特技,都是不會的,所以楊潔導演親自去香港學習吊威亞技術。
在選取角色上,不僅是對於主角,楊潔導演很費心思,就算是配角,楊潔導演也是親力親為。大家都知道整個《西遊記》飾演唐僧的共有三人,前兩人因為個人特殊原因離開,楊潔導演苦苦找尋新的人選,幸好碰到了遲重瑞。
楊潔是一個很有自己堅持和主見的人。
對於領導的幹涉,她從不讓步,所以很自然地得罪了不少領導和專家。
比如說,作曲家許鏡清給《西遊記》做的曲子用了西方的樂器,就遭到了很多專家的反對,領導們都建議撤銷許鏡清。
然後楊潔導演寫了一份長長的信,給了電視臺的領導,這才保住了那首主題曲和許鏡清。
最讓大家沒想到的是,據說當時《西遊記》拍到一半就沒錢繼續下去拍了。領導就讓楊潔拍個結尾就結束吧。但是被楊潔拒絕了,而且吵得很厲害。
既然缺錢拍戲,所以大家也能想到演員的工資是多少了。當時每個人的工資是按集來給的。
據楊潔自己表示,她花了6年時間拍完25集,一共領了90塊錢。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對於藝術精品的追求。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竭盡全力和一絲不苟,才鑄造了這麼一部經典之作。
但是《西遊記》雖然火了,楊潔導演卻表示演員在外面鮮花掌聲,我一個人孤獨。
當有人問:為什麼《西遊記》能火30年呢?
她一針見血地說:「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
視頻:
轉發
向楊潔導演致敬!
向經典致敬!
感謝您陪伴我們的每一個暑假~
86版《西遊記》導演楊潔日前因病去世,社會各界迅速掀起緬懷熱潮。30年來,《西遊記》在電視螢屏上長盛不衰,成為一代代人的童年記憶,樹立起一座電視藝術的豐碑。
每當寒暑假來臨之際,各大電視臺就會頻繁重播《西遊記》。然而,這部為孩子們帶來無數歡聲笑語的電視劇集,拍攝卻遠不像觀劇那麼輕鬆歡樂。由於資金、技術、拍攝條件的諸多制約,要把《西遊記》這樣的神魔小說改編拍攝為電視劇絕非易事。如何通過電視畫面展現那些上天入地的故事情節、充滿想像力的妖魔鬼怪,成為電視工作者面前巨大的難題。
正是由於面臨這些空前的挑戰,楊潔導演追求藝術的理想信念,以及克服困難、勇攀藝術高峰的勇氣尤其令人感佩。《西遊記》劇組經歷的重重困難,早就被媒體反覆報導過。親身體會其中「九九八十一難」的楊潔導演曾稱:「《西遊記》是我心中永遠一個結一個痛,十年我沒看過它。」然而,就是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楊潔不顧身體健康和個人毀譽,全身心投身拍攝工作,締造了這部難以逾越的經典。
俗話說,戲如其人。楊潔拍攝《西遊記》,何嘗不是一次藝術世界裡的「西天取經」。正是對於藝術有著信仰一般的執著,才有了穿越大漠關山、跋涉千裡萬裡的勇氣和力量。正是有著對困難等閒視之,把毀譽名利都置之度外的氣魄,才能最終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她身上所體現的老一輩電視人的精神品格,尤其值得新時代的藝術工作者珍視和傳承。
近些年來,每逢有老一輩藝術家辭世,人們都會感嘆唏噓。這裡面固然有對他們藝術成就的緬懷和追思,也確實包含著對於當下文化藝術領域一些浮躁之風的失望。拿當下一些電視人與楊潔那個年代的電視人對比,確實常常會讓人痛心藝術精神的失落。現在電視劇拍攝的經費預算、技術條件、工作環境、演職人員的收入待遇都遠非楊潔那個年代所能比擬,但一些電視人卻丟失了藝術工作最需要的精神。沒有追求藝術的精神,沒有甘於為藝術犧牲奉獻的精神,電視工作者很難創造出優秀的電視作品來。
86版《西遊記》在1982年開拍。那時候「文革」剛剛結束不久,長期肆虐文化藝術領域的極左思潮還沒有得到徹底清除,文藝創作的環境仍然逼仄。《西遊記》主題曲僅僅因為使用了西方樂器,就差點連同作曲者一起被撤下。然而,就是在這種不利的外部環境下,藝術工作者心懷理想信念,衝破思想樊籬,迎來了文藝創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創作於這一時期的電視連續劇《西遊記》和《紅樓夢》,以及稍後創作播出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功,既叫好又叫座,成為我國電視藝術的經典之作。如果沒有對於電視藝術的執著追求,無法想像他們能取得這樣的藝術成就。
現在的文藝創作環境,遠比86版《西遊記》的創作年代寬鬆自由。然而,這種自由卻沒有受到珍視和更多的拓展。一些知名演員為了多掙錢,同時輾轉於多個劇組,跨檔期演戲成為常態,甚至使用替身和摳圖技術來假演。這種演戲無數,卻沒有一部戲讓人記住的演員,與慢工出細活,精心打磨一部戲就足以樹立藝術豐碑的老一輩電視人相比,在藝術的天秤上高下立判。
緬懷楊潔導演,更期待她那種藝術精神的回歸。(封壽炎)
內容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本期編輯: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