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歌》同一工作室出品,可惜這次故事不僅僅是帶著遺憾的唯美。 感覺之所以用動畫體現是因為如果用真人出演,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沉重。越後面越難過,和好友的分離,母親的破釜沉舟,終於講出口的哥哥的故事。很美的一部動畫電影,這是一個關於成長,家庭,自我,愛與夢想的故事。手繪畫面,配上穿透人靈魂的愛爾蘭傳統音樂,讓每一個觀眾沉醉其中,不忍心清醒。導演在前一部作品《凱爾經》中已經讓我見識到了導演的魅力。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美的無法用語言描述,和吉卜力風格完全不同的一部作品。
每一幀都很美的童話類,感覺很適合小孩子的教育,英文聽力方面,以及對於情感不能丟失這一主題的突出。彈幕裡太多來自大人的戾氣了,我承認我一開始也有點,但是後來拿孩子的視角,真的很溫馨。一首精靈的輓歌,歌頌著古老的海洋,深藍色的海水深處,原始的悸動在悄悄發芽。該曲來自動畫電影《海洋之歌》,講述以愛爾蘭古老傳說塞爾奇小精靈為背景的唯美故事,全片充滿了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對人類感情的思考。伴著這首悠揚深邃的海洋之歌,願你能尋得屬於自己的一份寧靜。
這片子跟少年派一樣有雙重意義受眾多,真正的藝術就是要雅俗共賞,喜歡表層意義的人看極致的美術效果,一場童話。喜歡深層意義的去挖掘內層暗喻。相比少年派暗喻的殘酷,這片子是悲傷破而後立接受現實。母親難產為女兒犧牲了自己,父親痛苦買醉,哥哥遷怒妹妹,奶奶不忍兒子痛苦並希望孫子孫女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接走了她們。最後大家接受了現實面對悲傷不再逃避走向新生活。女兒跟大家不一樣的設定,很可能是指妹妹有自閉症吧。最後她學會了說話,應該不是單純的啞。
如果電影都是有顏色的,那麼《海洋之歌》該是蔚藍色的,既代表淡淡的憂鬱,也代表天空和大海那樣的無盡美麗,讓人盯著看就能產生豪情和希望。有那麼一瞬,我仿佛又回到了很小的時候,無賴般地躺在媽媽懷裡。她打開一本童話書,裡面都是有關愛的。不要因為身邊人的離開一直沉浸在悲傷裡,也不要試圖放棄情感變成石頭,我們早晚要接受他們離開的事實,然後帶著與他們共同的記憶,好好的活下去。
《海洋之歌》講的是《長大後,我要當海豹》的後續故事。繪本紙短情長,是開放性的結尾,媽媽也許是海豹人,披上海豹皮去了海裡,至於為什麼,是需要讀者去想像的部分。電影情節更豐滿,講的是媽媽是海豹精靈,有一天披上海豹外衣回到了大海裡,留下了兒子本和剛剛出生的同為海豹精靈的女兒。女兒在6歲時吹響了海螺,為拯救自己和世上的精靈,在哥哥的幫助下找到自己的外衣,用海豹精靈的歌聲釋放變為石像的精靈們。
在電影裡,貓頭鷹瑪查是奶奶的影子,巨人是爸爸的影子,瑪查為了兒子不沉溺於傷心的情緒,收走了兒子的情緒,讓兒子變成了石像。她不允許兒子被「離別」的傷感籠罩,用禁止來表達安慰。對於情感表達的自由,一是強烈的情感能否充分得以表達,二是不同的情感能否多元地進行表達,都是生活在真實世界的人的客觀需要。禁止傷心,遺忘傷心都是無用的,傷心就讓它傷心去,讓傷心自己找到一個收尾,變成另一種情緒。電影裡,小女兒婉拒了媽媽帶她去海裡生活的想法,她選擇留在爸爸和哥哥身邊。媽媽與爸爸和兒子遲到地吻別,還是選擇了海洋。這是電影比繪本仁慈的地方,似乎這第二次的離別,帶來的是更深的理解和安慰,是殘缺的一切能夠重新開始的鼓勵。
對於我,這兩個故事大概是說,生命中有一些美好的東西如果突然離開了你,這不一定是你的錯,也不一定是誰的錯。如果生命中我們遇到了心碎,那就讓心碎一會兒,因為在心碎中,這份美好會更深地刻在心裡。電影畫面很美,很童話,一些場景讓我莫名想到葫蘆娃,都很夢幻。電影的講是關於精靈小啞女在哥哥的引領下最終唱響海洋之歌的故事,表現了愛與勇氣,結局也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