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外的動畫作品,也許大家接觸到最多的是來自日本和美國的作品,那麼,你看過愛爾蘭的動畫電影嗎?今天我們要推薦的是一部來自愛爾蘭的動畫電影——《海洋之歌》。
(點擊文末的「閱讀全文」即可觀賞影片啦!)
它於2014年在法國上映,2016年在中國上映,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8分,並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整部影片充滿了文藝氣息,不僅畫風美的純粹,配樂也有著治癒人心的魔力。
都說到這兒了,還不快吃下這顆安利~
這部動畫電影由愛爾蘭卡通沙龍公司製作,比利時、丹麥、法國、盧森堡等多家工作室聯合投拍,愛爾蘭導演 Tomm Moore,前後花費了近7年的時間製作完成了這部電影,每一幀都稱得上是藝術。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海島上,四歲的小男孩本和懷有身孕的母親渡過了最後一個難忘的夜晚。母親剛懷下妹妹西爾莎,便撒手人寰,本和西爾莎被父親撫養長大。
本逐漸成長為勇敢的哥哥,而直到6歲都不能說話的妹妹西爾莎則慢慢發現自己擁有與常人不同的能力。西爾莎用貝笛吹奏的樂曲非常優美,有一種神奇的溝通能力。西爾莎吹奏的樂曲帶她找到了母親留下的鑰匙,也找到了西爾莎作為海豹女重返大海的海豹皮。
實際上,同為海豹女的母親並沒有去世。作為海豹女,唱歌是她們的使命,但海豹女歌聲的出現會讓精靈從人類的世界消失。母親重返大海,將小海豹女西爾莎留在父親身邊,留在人類世界,而她自己雖然貪戀人類世界的幸福,最終卻不得不做出犧牲。
或許由於母親的不舍、矛盾和犧牲,整部影片除了孩子的成長和冒險之外,又多了一層其他的含義。負責音樂部分的工作人員讓母親的歌聲多次出現在影片的各個部分,這也讓影片中母親的形象變得更神聖更純潔。
《海洋之歌》從構思到創作,逐幀手繪,每一幀都稱得上是藝術。
有人曾這麼形容導演Tom Moore的動畫電影:Tom Moore的動畫電影像一場夢。一幀幀畫面就像在清水裡漏進一滴墨水,充盈著靈動感又不失靜態的優雅與端莊。
曼妙的筆觸,綿長的故事,讓觀影者的心就這麼隨著音樂與劇情蕩漾開去。
在畫面上,它雖然沒有好萊塢的誇張特效和現今流行的三維動畫,但作為一部手繪動畫,它充滿了幾何線條式的畫風。每一幀每一畫看上去都非常舒服。
當西爾莎穿上海豹女外套走下樓梯時,旋轉樓梯的弧線造型和黃金螺線重合。
而第二張圖,最小的那隻魚就處在黃金分割點的位置。
這兩張圖均採用軸對稱式構圖,畫面整體上以中線為軸而對稱。
這兩張圖將角色的運動軌跡隱含於畫面的對角線上,使得整個畫面更有張力,為角色的運動添加幾分趣味。
《海洋之歌》或許在說一個逃避與面對的故事。
故事開頭,父親失去妻子後一蹶不振,忽略孩子,藏匿情感。
哥哥失去母親後,將怨恨發洩在無辜的妹妹身上,即使他曾經承諾要做一個好哥哥。
從出生就離開母親的妹妹,無法發出聲音。
那個開始出現在傳說中的巨人被悲情所困,眼淚匯聚成海洋,他的巫婆母親為了不讓兒子傷心,而奪走了他的情感,將其封印,而他的巨人兒子永遠變成了巖石,得到永恆的平靜。
而此後,這成為了巫婆的使命,將別人的感情取走,放入瓶中,甚至自己的感情。
瓶中封印的情感有彩虹,有太陽,有雷電,有雨雪,有喜怒哀樂,而被封印住這些情感的人們,都變成了沒有感情的石頭。
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被痛苦擊碎的人,他們掙扎在逃避和面對之間。
失去了感情,就得到了永久的平靜。但失去感情後的永久平靜,也就是變成石頭罷了。
後來,西爾莎的海螺聲將一個個瓶子擊碎,人們的喜怒哀樂重新融入了他們的身體裡。於是那些痛苦和悲傷,歡樂和喜悅重新浮現,也再次擁有了感知美好的能力。
有人說,愛就是突然有了軟肋,同時又有了盔甲。於是我們才成為了完整的人。
《海洋之歌》此部動畫最大的亮點便就是他的畫面,如果你不會為他的劇情所感動,那麼你一定會被他的畫面感動而落淚。
它將抽象幾何風格運用到了極致。遠山大海,大地長天,在這裡都被匯聚成了最樸素的點線面。
不過在我看來,對於這部電影,不論是精彩的劇情,還是精美的畫面,都不會辜負你的期待!它能帶來的不僅是劇情帶來的享受,更多的是藝術上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