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之家!這位叫王梅的龍港人10年來,收養了115位老人!

2021-02-14 蠻大王工作室

精彩回放:

蠻話版歌曲《愛情這杯酒》,有沒讓你聽醉了!

蠻大王新版蠻話歌曲《帶子詩》

【蠻話配音】《寧死不做傳銷》

蠻大王新版《十二杯敬酒》,醉了!醉了!!

來源:蒼南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龍港鎮湖前社區新陡門村,有一個「仁愛之家」。這是養老院,更是一個「家」,近10年來,先後有115位孤寡病殘老人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溫暖。這個家的女主人叫王梅。

  

走進養老院,20多位病殘老人正在安閒、自在地活動。儘管王梅三個月前嚴重扭傷的腳脖還沒有痊癒,但她還是挪著小步,為老人們收拾房間、打理衛生、做飯燒菜,一刻不停地操持著自己的「家」。

  

多年來,王梅一直有收養棄嬰、扶助孤寡老人的善舉,2008年春,剛剛步入花甲之年的她,決心把自己的慈善事業做大。她花費所有積蓄,在新陡門村買下了三間房子的地皮,著手辦養老院。

王梅給自己的養老院取名「仁愛之家」,專門免費收養病殘、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她想要以一己之力,使這些老人的晚年獲得一絲溫暖。

  

2009年7月3日,「仁愛之家」養老院建成開張,新陡門村94歲的老人高娥和其餘四位老人第一批入住。

  

在「仁愛之家」,有一面照片牆,上面都是曾在這居住過的老人,一張張照片把老人們的笑臉永遠留在了這裡。

  

王梅介紹,到目前為止,養老院共收養過115位病殘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80多位已經去世。提起收養幫扶病殘老人的甘苦,王梅有說不盡的話。

  

去年底,王梅收養了一位錢庫鎮80來歲的黃姓老人,該老人全身潰爛,臭氣襲人,躺在床上氣息奄奄。王梅的朋友看到了,責怪她:王梅你要死呵,把這樣的人收留過來!而王梅卻笑笑,不以為意。

王梅為老人洗澡擦身,給他擦抹藥膏,還自己用菜葉等製成酵素為老人洗膚瘡……在王梅的精心護理下,老人的皮膚一天天好起來,身體也變得乾淨了,去年農曆大年二十,老人帶著清爽的身子,安詳地去世。

  

王梅的愛和無私,也得到了社會有關方面和熱心人士的支持,縣民政、慈善部門、龍港水廠等方面給予了資金支持。

王梅介紹,目前,養老院共住著24位老人,其中90歲以上的有7位。由於房子面積限制,還有七八位殘疾孤寡老人在等待入住。王梅說,等條件許可,她會把自己的慈善事業繼續做大!

看完是不是滿滿的正能量!為大龍港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士點個大拇指!

相關焦點

  • 故事:李金熱情幫助生病的王梅,王梅卻待李金很冷漠,原委是這樣
    再後來李金知道她叫王梅。李金1981年省城大學畢業,進了省機械局,那年代改革開放剛起步,科技人才很缺乏,只要努力工作,提拔很快。李金進來的第四個年頭就提拔為副處長,第六個年頭,他從省城的省機械局調到小城的省機械研究所任副所長。
  • 參會單位:仁愛家素食餐廳
    為了幫助周邊社區鰥寡孤獨,空巢老人、環衛工人、殘障人士,2015年6月26日仁愛集團設立仁愛家公益素食餐廳,仁愛家是利益社區空巢老人、鰥寡孤獨的免費互助式餐廳;是倡導「健康養生、低碳環保、關愛生命、保護地球」的大餐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力行地;是各界人士播種愛心、收穫幸福的試驗田;是身心和諧、社會和諧的清水源,也為推廣國學相關文化,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踐基地。
  • 健康吃素,走進仁愛家素食餐廳!
    河北仁愛醫養服務集團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將公益和慈善事業進行到底,每年投入近百萬元用於公益慈善事業,向公眾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感恩」理念。為了幫助周邊社區鰥寡孤獨,空巢老人、環衛工人、殘障人士,2015年6月26日仁愛集團設立仁愛家公益素食餐廳,仁愛家是利益社區空巢老人、鰥寡孤獨的免費互助式餐廳;是倡導「健康養生、低碳環保、關愛生命、保護地球」的大餐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力行地;是各界人士播種愛心、收穫幸福的試驗田;是身心和諧、社會和諧的清水源,也為推廣國學相關文化,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踐基地。
  • 仁愛回顧 | 在沙塵暴的天氣裡,118名志願者種下一片綠洲
    龍泉之聲傾聽熱線:龍泉之聲傾聽熱線項目(010-60705037)作為仁愛慈善基金會的心理服務項目,於2009年7月正式開通。項目旨在幫助人們消除心裡煩惱、減輕心理壓力,接受被生活或工作煩惱纏縛的人們的傾訴。
  • 10歲棄嬰因不符合收養條件 至今無法正常落戶
    10年前,天賜被父母拋棄,一對老夫婦撿到了他。然而,在身邊養育多年後,張佔宗老兩口才發現,因為年齡過大,他們不符合收養條件,法律一直沒有承認他們和天賜的「爺孫關係」。沒有被正式收養的天賜,也無法像普通孩子一樣正常落戶。
  • 拾荒老人喜歡收養流浪狗,出門時12隻「保鏢」前呼後擁,太霸氣了
    拾荒老人喜歡收養流浪狗,出門時12隻「保鏢」前呼後擁,太霸氣了! 最近天氣冷了,街道上的行人也越來越少。不過呢,有一位拾荒老人,他每天的出行卻很不一般,讓人感到非常震撼,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重慶一老人賣房收養上千隻動物引質疑:6次搬家,每月花8萬
    近日,重慶68歲老人文軍紅為收養上千隻動物,花光積蓄並賣了70萬住宅一事,引發公眾熱議。許多網友在得知此事後,為文軍紅的善行點讚,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認為文軍紅沒有量力而行,負債收養上千隻沒人要的動物,是「愛心泛濫」。
  • 蒼南一流浪老人包裡藏了一瓶毒藥想結束生命
    他還有另一個身份,蒼南縣壹加壹民防救援中心計程車防汛應急服務隊副隊長、壹加壹新居民之家副主任。  2014年12月12日,他像往常一樣載著客人在蒼南各城鎮間穿梭。空車經過金鄉鎮城北大街時,他聽到有人喊停車。透過反光鏡,他看到一個瘦弱的老人,戴著一頂黑色氈帽,背著一床棉被,正一瘸一拐地追趕著他的車。  上車後,老人只說了句「去龍港」便不吭聲了。
  • 一隻汪來地球的使命NO.10—— 「流浪狗之家」拜訪記(下)
    上一期,我們去拜訪了收養流浪狗的美女姐姐家,沒想到她家的狗狗們不歡迎我。。。 美女姐姐告訴我,她幾年前有一個雨夜下班回家,看到小區裡有一隻汪在淋雨,就心疼的抱回家了。從此就開始了她一發不可收拾的收養生涯。她還把家裡的每隻汪都為我介紹了一遍。原來剛剛那隻對我好兇的汪叫妞妞,因為長的不好看,所以一直沒有人願意領養她。但是是超級忠誠的看門汪哦!
  • 愛不分國界:老人收養黑人棄嬰20年,祖孫二人相依為命
    愛不分國界:老人收養黑人棄嬰20年,祖孫二人相依為命世界上有三種人,黃種、白種、黑種。從古至今,雖然三者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實則背地裡波濤洶湧。2000年8月8日,上海老人朱婆婆出去買菜,買完菜在回家的路上她聽到了草叢中有一陣陣嬰兒的哭聲,朱婆婆撥開草叢之後發現草中放了一個嬰兒,孩子的身上放了一張紙條寫的嬰兒的生日:2020年8月1日。朱婆婆當時看到孩子只覺得可憐心疼,便把這個棄嬰帶回了家。
  • 晉江安海一女子30年堅持收養流浪狗上百條 幾乎花光積蓄
    蔡阿姨和她收養的狗狗們。­  在晉江安海,有這樣一位富有愛心的女士,為了養狗她幾乎花光所有的積蓄,30年來先後收養了上百條流浪狗。這位女士叫蔡月靜,今年53歲,南平建陽人。2000年,蔡阿姨到安海經商。
  • 「仁愛之城」的文明「新畫卷」
    遠處丹霞山薄霧氤氳,近處錦江河緩緩流淌,目光所及之處儘是安詳愜意。仁化市民津津樂道的「新畫卷」——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仁愛之城」呈現眼前。 前不久,韶關仁化榮獲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極高的榮譽——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成為廣東省此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的3個城市之一,也是截至目前廣東省珠三角以外成功創建的首個全國文明城市。
  • 西安六旬老人收養棄嬰,如今遇到這個難題!該咋辦?
    今年68歲的張老漢家住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藍關鎮張寨村。六年前,兒子結了婚,因為兒子兒媳不能生育,自己想抱孫子的願望變成了遺憾。在和兒子兒媳商量後,決定抱養一個孩子。2016年12月26日的清晨,當保潔員的張老漢聽到一個消息。
  • 信宣 | 仁愛的品格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
  • 慈光安養院——老人溫暖的家
    來這裡之前她曾經自己經營化妝品生意,生意順利時每年能掙20多萬元。2004年,因為家庭原因,她親身體驗到臨終關懷這項工作,之後便深深被大家的真誠和對生命的虔誠所感動,於是便放下了自己的事業,加入到臨終關懷義工隊照顧瀕危的病人。辭職來此的不止她一人,麥姐之前是廣州的會計。10年前,她帶著時日無多的老父親想要租房卻屢屢被拒,由此體會到了對年老、病衰的排斥和偏見。
  • 天主教會在中國1:收養孤寡老人和殘疾老人,老照片講述天主教會過去的歲月
    天主教會在中國1:教會傳教士和修女收養孤寡老人和殘疾老人,老照片講述天主教會過去的歲月由於長期以來社會動亂和軍閥混戰, 加上惡劣的自然環境災荒頻繁, 落後的生產力水平, 老百姓所受的苦難更為深重, 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 教會創辦的慈善事業,發展民間救助活動,其中收養孤寡老人和殘疾老人,就是天主教會諸多慈善事業中重要的一項社會活動。
  • 那卜這位104歲老人五代同堂,如今有120多位子孫後代!
    1946年,已經成家的黃慶文,跟著村裡人到憑祥寧明尋親後,了解到那裡許多田地可耕種。回到家後,他決定帶上老婆、兒女一起到寧明,幫當地富戶耕田種地換取酬勞,解決在老家吃不飽、穿不暖的困境。那一年,黃慶文的肩上挑著一對籮筐,一邊裝著兒子,一邊裝著煤油燈。一路上,他依靠賣煤油燈得到的微薄盤纏,跋山涉水、風餐露宿。1個多月後,他終於來到當時的憑祥寧明夏石鄉哨平村坑廟屯,給當地的富戶打長工。
  • 86歲廈門阿嬤,30年收養10多名棄兒,最小的孩子今年才5歲…
    位於西林社52號的"洪巖寺",不僅是一間寺廟,也是住持郭秀蓮和「孩子們」溫暖的家。在過去的30年裡,郭阿嬤收養了10多名棄兒,現在還有6個「孩子」住在寺廟內,最大的已經46歲,最小今年才5歲。30年,在郭阿嬤的細心照料下,幾個孩子都健康成長。年紀大的葉哥哥,來時才18天,現在15歲了,已經長成了一個小帥哥。下學期就要上初三,在學校表現優異,下課回家會幫忙做飯,儼然成為家裡乖巧懂事的小哥哥。
  • 74歲老人收養狗狗一小時後,把它燉成了湯,法院這樣判...
    因為家庭拮据,韓國的一位主人不得不送養自己心愛的狗狗,在5月17日,一位老人領養了它們,兩隻狗狗分別是三歲和一歲,是一對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