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光安養院——老人溫暖的家

2021-02-23 佛門春秋網

外離相即禪 · 內不亂即定

歡迎關注佛門春秋

廣東省興寧念佛堂慈光安養院地址:廣東省 梅州市 興寧市 官汕二路 四十四號 、電話:0753-3382173


視頻版學習

《慈光》系列紀錄片第一集


《慈光》系列紀錄片第二集

慈光安養院位於興城東北郊區的寧江河畔,離城區只有2公裡左右,那裡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很適合人們休閒生活,更是老人頤養天年人的好地方。

       

慈光安養院與一般的養老院、託老所不同,它是高檔的園林式的建築,為滿足老人的需要,院內建有一座規模宏大、裝飾精美而且高檔佛寺,同行的人說:「比劉氏總祠還大」。院內還有一些佛教雕刻,園林裡布滿音箱,播放著佛教歌曲,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走在裡面,人們自然忘掉塵世間的煩惱,油然而生清淨心,生念佛之心。走進院內,仿佛進入了如《佛說阿彌陀經》裡描繪的極樂世界。
        

慈光安養院的食堂也整潔、寬敞、明亮,裝飾和用具都非常高檔,牆壁上掛有電視,播放著佛教大師講法的節目。
        

裡面有不少遊客對此都是讚不絕口,有人在拍攝,有人在澆花,掃地,幾個義工在草地上撥除雜草,據說有人自發來這裡當義工,關愛老人的生活環境。也許這是佛的感召吧。

守護生命最後的尊嚴

臨終關懷——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

 

77月22日凌晨3時,梅州興寧市寧江河畔,慈光安養院像往常一樣燈火通明,許多義工依然在忙碌著。

慈光安養院有一排兩層貨櫃房屋,義工們稱之為「西方街」,是安養院患者的病房。入住這裡的患者病情基本上已無法逆轉。他們之中有的來自附近的農村,有的來自幾千公裡的外地,他們選擇了這裡作為自己人生最後的驛站。

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平靜而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臨終的過程,因人而異。但絕大多數人都會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穩、更安詳。這根「拐杖」,可以是家人、社會不離不棄的支持與關愛,也可以是對死亡本身的安然接納。臨終關懷在生理之外,更給予了一份這樣的心靈安撫。此外,老齡化社會即將到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重病臥床老人也日益增多。隨著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空巢,靠獨生子女解決失能老人護理問題越來越難。臨終關懷團體正給這些家庭帶去了一絲希望與安慰。

這是興寧市第一家開展臨終關懷項目的安養服務機構,在這裡開展臨終關懷的20多個工作人員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義工。7年間,已經有1200多名病人在這裡有尊嚴地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

 「來到『西方街』的患者,居住時間長的大多不超過3個月,短的只有幾天,基本每天都會有新的床位空出來。」義工素素告訴記者。患者們往往會因為衰老或病重而喪失行動能力,這使得他們的生活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西方街義工群體的工作,就是同他們一起迎接這份挑戰。「經常有人主動跑到安養院來做義工,但在接觸過給患者更衣、淨身、餵食這樣的基本事務後,許多人往往不能適應。」

在安養院西方街的病房裡,患者們的病情都已經十分嚴重,所以排便、清潔等工作都落到義工的身上,他們更重要的任務就是一遍遍地安撫患者的情緒——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也是臨終關懷的重要內容。除此之外,由於生命隨時可能在這裡落幕,像白天與黑夜、節日假日一類的時間概念在這裡已然模糊不清,有些資深義工乾脆直接就住在西方街二層的貨櫃內,以便有人離世時自己隨時趕到。

素素是西方街臨終關懷義工隊的班長,行事乾脆,患者對她依賴性很強,是每天與死亡接觸最近的人之一,你卻很難在她臉上看到一絲陰鬱的神色。她會與情緒積極的患者逗樂玩笑,勸導萎靡的患者「不要亂想「。來這裡之前她曾經自己經營化妝品生意,生意順利時每年能掙20多萬元。2004年,因為家庭原因,她親身體驗到臨終關懷這項工作,之後便深深被大家的真誠和對生命的虔誠所感動,於是便放下了自己的事業,加入到臨終關懷義工隊照顧瀕危的病人。

辭職來此的不止她一人,麥姐之前是廣州的會計。10年前,她帶著時日無多的老父親想要租房卻屢屢被拒,由此體會到了對年老、病衰的排斥和偏見。後來她和父親來到了慈光安養院,通過臨終關懷,父親平和地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正是這段經歷啟發了她對善終的思考,父親走後,她選擇留下來做義工回饋社會。

麥姐說:「沒有哪一種布施意義大過幫助一個人平和地離世。做臨終關懷這些日子,錦旗收到不少。人雖過世,家人卻感激,這種社會效應出乎意料。」對於很多人而言,對生命的敬重和對生命尊嚴的追求,對他人的關懷和對生命精神意義的理解,才是他們踏上這條路最初的理由。

 

    圖/文 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實習生 張迪 統籌:秦文綱


很多年前,定弘法師沒有出家前,

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合照。

有一個地方,很多老人家,來到這裡念佛養老,吃和住都是免費,不僅得到悉心照料與關懷。到臨終之時,義工居士們,盡心竭力為老人助念,以求能順利往生西方!這個地方,被稱為:大愛賜予人世間的一道慈光!它的名字叫:興寧慈光安養院!很多人,或許沒有到過,但也聽過這家安養院。因為當年,定弘法師的爺爺:鍾榮春老居士,在人生最後的時光,便是在這地方,念佛養老的。安養院裡的義工居士,每天為鍾老居士,實行24小時守護念佛,還每天為其誦經、放生,直至往生極樂的。


生前,鍾老居士時常看著佛像,默念阿彌陀佛


出家後,定弘法師看望爺爺,讓爺爺多念佛

鍾老居士往生那年,是2013年10月9日。一年多後,也就是2015年4月28日,佛緣深厚,定弘法師的奶奶:李福緣老居士,也在慈光安養院順利往生!其實,不僅定弘法師的爺爺奶奶,還有很多老人,即便沒有佛法信仰的,都在這裡安養,繼而慢慢信佛念佛,求生極樂的。



這一切,不僅要感恩,那些義工居士們,對老人的悉心照料,和日夜陪護;更要感恩一個人,他就是,慈光安養院的院長:曾映標居士。當年,曾居士有一個師父,追隨護持10餘年了,名叫:廖洪先老前輩。


年輕時,曾院長和師父廖老前輩的合影

如今的曾院長,一臉的和善樸實,有福相之人。曾院長說:安養院送走了很多,被醫院宣判死刑的癌症病人。而這些病人,都不是死了才往生到淨土的。他們是活著往生淨土,笑著離開的。他們來的時候,大都帶著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骨瘦嶙峋,滿面憂愁,煩躁不安,被家人送來之前,甚至都沒有接觸過佛法,到這裡一周以後,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心靜了,平和了,願意和我們一起念阿彌陀佛了。

那年,1996年,曾映標居士的師父:廖老先生因年事已高,身體很不好,病臥在床上。那時的曾居士,除了工作以外,還每天回家照顧師父,看到師父生病時的痛苦,以及到最後臨終時,有很多的牽掛和障礙,而心生悲痛。就是照顧師父的那個經歷,深深地觸動了曾映標居士,因此,便發願要做一件事:建一個養老的地方,讓老人都能得到安養,得到臨終關懷!

2013年05月12日,佛舍利子來到興寧慈光安養院,大眾舉行了隆重的恭迎儀式,並一起禮拜瞻仰。

那年,2013年12月,廣州光孝寺方丈:明生大和尚,來到慈光安養院參觀,並代表廣東省佛協向慈光安養院捐款30000元,希望盡一份心。同時希望能感召更多的信眾和社會人士熱心慈善、關注養老這一塊迫在眉睫的事情中來。

2016年年初,有一位師兄的老母親,已是87歲高齡了,這位師兄感覺母親的身體機能,已經開始不能自理了,之前,他是和大哥三哥,負責輪流照顧老母親的。同年10月份,這位師兄去了三哥家,原本打算,把母親接到大哥家去居住。可沒曾想到,老母親頓感不適,突然說不出話了。


這位師兄母親的名字叫:莊秀明


當年,這位師兄的小女兒和其母親的合影

看過醫生,過了幾天,情況不但沒有好轉,還變差了,連喝水吃稀粥都不行。看到母親這樣,這位師兄很痛心,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握著母親的手,不停地念著觀世音菩薩...這位師兄的老母親,也是皈依弟子,佛緣深厚,雖然說不出話,心裡也默念著佛號。

就在這個時候,這位師兄一位,認識多年的佛友來了,看到這個情況,也知道老人家時日不多了,便想著多叫上幾位佛友,為其助念,但看到房間不大,容納不了幾個人,於是建議,把老人家送到慈光安養院吧。

這位師兄聽了,頓時如夢初醒,想著幾年前,有因緣去過那個地方一回,感受到那裡是一個殊勝的地方。於是,便和家人一一商量,最後兄弟姐妹都全部贊成,便馬上叫了救護車,給老母親輸上氧氣,和大哥三哥,以及幾位佛友,一同前往啟程慈光安養院。


慈光安養院有一排兩層貨櫃房屋,義工們稱之為「西方街」,是安養院患者的病房。入住這裡的患者,經過確診,病情已無法治療逆轉。他們之中有的來自附近的農村,有的來自幾千公裡的外地,他們選擇了這裡作為自己人生最後的驛站。


來到慈光安養院的人,都是吃住免費,來這裡安養的老人和臨終關懷的病人,安養院不收一分錢。那每天的開支從哪裡來呢?是因為他們有一個生態公園,院長帶領義工自己種菜種水稻,解決蔬菜和糧食問題。政府也給了大力的支持,安養院的地只象徵性的收了點費;更重要的是有八方捐助!菩薩庇佑!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安養院第一期工程已建好,但還在擴建當中。圖為安養院的擴建圖。

四個小時的車程,終於來到了慈光安養院,師兄的哥哥,為老母親辦好了手續,義工們便讓老人家,住進了西方街的房間。在安養院的時間,佛號不間斷,誦經不間斷,家人們為老人家放生,義工居士們,

一直在老人家耳邊說:心裡要想著阿彌陀佛,想著極樂世界...

三天後的中午,這位師兄,最後一次為母親洗頭,以及擦洗身體,到了傍晚六點多的時候,助念的義工居士們,知道老人家是要走的樣子了,便為其換上海青。然後安養院裡,所有的義工們集合在一起,由義工組長師兄負責帶領。

在那洪亮,響徹天際的:一聲聲佛號伴隨下。沒有悲傷,沒有痛苦,沒有哀慟,殊勝而莊嚴,就這樣,一個小時後,這位師兄看到母親,

是看著阿彌陀佛像,面帶微笑著離開的!


上面的三張照片,是另外一個師兄,在2016年10月某一天,和朋友帶著孩子們在慈光安養院,為老人送上關懷。不可思議的是,經過兩次按摩,孩子們竟然讓一位腦瘤手術後,導致右小腿和腳粗腫且沒有感覺的老爺爺站了起來,自己走到房間外面,又從外面走了回來。在這之前,老人已經有一個多月沒走出門了。

剩下的24小時時間裡,師兄以及家人們,還有義工居士們,繼續為老人家助念,通宵達旦地輪流念佛,陪老人家走那最後一程。當第二天下午四點,義工組長,掀開蓋著老人家的陀羅尼被,師兄看到母親的遺容,面帶微笑,是那樣的安詳,頭頂處不僅散發著熱量,全身也都很柔軟。師兄知道,在場的助念義工居士們,他們都知道,老人家順利往生極樂了!

母親的順利往生,讓這位師兄,更確信極樂世界的真實不虛;也讓師兄的家人們,對佛法生起了信心。一個人,在晚年之際,肉體的痛苦已很難承受,但精神的痛苦會更難受。病苦垂幕的病人,來到這裡,

能笑著離開人間,這該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啊!能夠讓父母沒有痛苦地離開,能夠念佛往生,對於為人子女,這也是大孝啊!


在陽光映照下,門庭上的 「知恩報恩」,慈光安養院是感恩社會,回饋社會的一個公益性念佛養老院。

願力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不知不覺,距離2006年,安養院創辦那年,已經有11個年頭了。

這十來年的時間裡,曾映標居士,剛開始被排斥,不被認可,嘗過了很多人情冷暖,遇到了很多困難險阻,但再大的艱難,這個願心從未動搖過。也正源於曾居士的堅持。

現如今,不僅得到了認可,還讓更多的老人,有了一個依靠,得到安養與臨終關懷;更感召到了,越來越多的居士,前來當義工幫忙,加入到了這個大家庭當中來。


在慈光安養院裡,有一位居士50多歲,在醫院被診斷為晚期子宮癌。她說自己已經在安養院呆了3年,當時是和女兒一起來的,在這裡遇見了佛法,認識了阿彌陀佛,信仰了阿彌陀佛,竟然活了下來,而且還越活越好,甚至可以留下來做義工了,照顧別的病人。「我感謝疾病,因為疾病,讓我來到了安養院。我現在一點都不害怕死亡!」

還有一位師兄,之前是廣州的會計。10年前,她帶著時日無多的老父親,想要租房卻屢屢被拒,由此體會到了社會對年老、病衰的排斥和偏見。後來她和父親來到了慈光安養院,通過臨終關懷,父親平和地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正是這段經歷,啟發了她對善終的思考,父親走後,她選擇留下來做義工回饋社會。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儘管都不盡相同,但歸宿都是一樣的.

這個地方:慈光安養院,之所以被稱為:大愛賜予人世間的一道慈光。不僅是因為它的名字,更因為:它充滿著對眾生的慈悲!如果說:人世間哪裡有淨土,那麼,這裡,便是其中一方淨土!這塊淨土的大門,無時無刻,都敞開著,歡迎更多的老人,以及十方信眾的到來!同時,也希望人世間,能有更多,像慈光安養院這樣的念佛養老院,利益更多的眾生!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慈光!守護生命最後的尊嚴!《慈光安養院》吃住全免!《慈光》最新精簡版!視頻全集!轉發分享!功德無量!
    到臨終之時,義工居士們盡心竭力為老人助念,以求能順利往生西方!有的來自幾千公裡的外地,他們都選擇了這裡作為自己人生最後的驛站。這個地方,被稱為:大愛賜予人世間的一道慈光!它的名字叫:興寧慈光安養院!《慈光》(1-4合集)《慈光安養院》吃住全免!慈光安養院位於興城東北郊區的寧江河畔,離城區只有2公裡左右,那裡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很適合人們休閒生活,更是老人頤養天年人的好地方。
  • 渤海雙緣安養院收費價格四年不漲,看重陽節演出視頻
    位於韓橋村的渤海雙緣安養院,自2016年10月運營以來,由於環境好、理念新、護理可靠,已引起了國內養老界以及眾多老人的關注。這家養老機構,被譽為「最幸福的安養院」和「養老聖地」。建院四年來,渤海雙緣安養院堅持「為國家分憂,為人民謀福,替社會行孝,為自己積德」的文化理念,致力於為老人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精細化、標準化的服務,盡最大努力為老人營造一個健康快樂、和睦溫馨的家。
  • 渤海雙緣安養院第12位往生菩薩.兒孫阻擋不住的彌陀救度!
    而送他來安養、信佛的女兒此時還遠在日本…… 徐智寬老人是渤海雙緣安養院第12位往生菩薩,他的往生讓院裡許多人都捏了一把汗。▼▼▼徐智寬老人是2016年3月底查出大腸癌、胃癌晚期的,在此之前,他糖尿病(打了二十年胰島素)、中風、腦梗。醫院說他的生命已將到盡頭,估計還有三個月,醫療已無大意義。
  • 重要告知【2885蓮花養老】公益安養院 敬請大量流通傳播!
    或許,正是冥冥之中佛祖相助,越來越多的老人入住奉化安養部,越來越多的地方建起了2885蓮花免費養老院而這一切,都因為這世上,有這樣一個人,那麼用心,那麼執著,那麼不遺餘力地在小廟裡譜寫大愛傳奇!2885蓮渡安養全國八家公益安養院匯總👇👇👇
  • 想推薦給父母,自己也想住進去的「幸福安養院」:全方位選擇指南
    帳號創作至今幾年了,相信這裡已經成了很多養老人的家了吧大家記得把我們帳號星標★記得隨手給我們點個  👍【贊】  或是  若是在踏入門口的一瞬間就覺得「好髒」、「好臭」時,立刻將那間安養院排除在名單之外也沒問題。清潔的基本就要從「整理」開始,若是地板上散落一大堆東西,吸塵器也派不上用場。必須確認養老院在可見範圍是否整頓得妥當乾淨。一眼看起來打掃得很乾淨,但最容易找到偷懶痕跡的就是養老院的招牌。
  • 臺灣著名的雙連安養中心經營管理經驗
    ,構建了整個安養中心的經營理念與運營管理模式。——雙連安養中心雙連安養中心坐落於臺灣新北市三芝區,是臺灣第一個持續照料型(CCRC)養老小區,被臺灣40位社福專家、10個協會在千餘家老人機構中評選為「推薦度最高的前十大老人照顧機構」之第一名。 雙連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13年設立)於1993年籌設,2000年正式啟用,2003年與2009年分期完成擴建。
  • 老有所養,這個愛心院讓村裡老人有了「新家」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童浩麟  11月22日上午11點30分,尉氏縣邢莊鄉葛莊村農村愛心院。  「開飯啦,今天吃餃子!」  隨著工作人員明美蓮一聲吆喝,院裡的老人們紛紛停下手裡的活兒,在打飯口排起了隊。
  • 臺灣雙連安養中心蔡芳文:如何做好一個養老院?他用二十多年的經驗告訴你這些秘密
    蔡芳文,臺灣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上世紀九十年代投身於老年服務行業,後來參與到臺灣雙連安養中心的籌備與興建工作中,構建了整個安養中心的經營理念與運營管理模式。做養老之前,你需要做的三件事情:1.學習   只有通過學習你才能知道一個養老院二十四小時裡到底在做什麼。
  • 《飛躍老人院》:老人院≠老人願
    這是我看完電影《飛躍老人院》後最大的感受。所謂很重的電影,其一體現在電影演員上,這部電影的演員平均年齡超過80歲,並且都是身獲多獎的老藝術家,其二體現在它用樸實的手法映射了當今社會部分父母與兒女之間漸行漸遠的距離。2012年一經上映,就在國內外斬獲了兩大獎項。
  • 當老人遇上極端暴雨 日一生懸命
    圖說:九州四日起連日豪雨,引發水災與土石流,至少造成七十二人死亡,多數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另有五十多家老人安養中心淹水。 日本九州熊本縣近日降下破紀錄大雨,導致球磨村老人安養中心「千壽園」四日遭大水淹沒,十四名住民死亡。《紐約時報》報導,這件事反映出,日本人口高齡化,導致行動不便的長者愈來愈多,加上氣候變遷導致天氣愈來愈極端,兩種趨勢加在一起,日本未來遭遇氣候災害時恐怕受創嚴重。
  • 臺灣第一安養機構蔡芳文先生——怎樣做好一個養老院?
    在二十幾年前,我開始從事的是小區跟居家的老人服務,後來親自也參與整個雙連安養中心,這個養老院的籌備興建,以及所有的信念還有經營管理,一直到現在。在臺灣我走過100家,然後住在三家的安養院裡面,去擔任志工,開始去了解一個養老院裡面24小時到底在做什麼,我從這個切入點開始去學習,後來在雙連安養中心就找到了這麼一塊地,就在臺灣最北部的地方。
  • 渤海雙緣第316朵蓮:96歲高齡老人壽終正寢 火化後現晶瑩剔透舍利子
    餘淑傑,女,今年已是96歲高齡,祖籍河北滄州南皮縣,於2020年6月6日凌晨3點39分舍報,成為渤海雙緣安養院第316朵安養蓮花。餘淑傑老人心地善良,畢業於滄州師範學院,是一名優秀的教師,多才多藝的她,在學校身兼數職,教授多門學科。
  • 謝祖武《初戀的情人》失智戲太虐心,私訪安養院見習!
    我去郊區的安養院拜訪過,就坐在那邊靜靜地看著他們。」劇中謝祖武知道自己患病後,猶豫著不知道是否該告訴家人,如果現實中也罹患失智症,是否會告知老婆跟兒子?他說:「我應該不會在第一時間告訴家人,我會很害怕、緊張跟無助。」
  • 紅星社區幸福院 | 「關愛老人,溫暖你我」探訪活動
    我們現在擁有的幸福生活,有著老人們不可磨滅的功勞,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為社會的建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臨終關懷,讓老人有尊嚴的度過餘生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養老從業人員用堅定的情懷堅守著老人的這塊淨土。疫情的出現,讓老人與護理人員大大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和相互理解,在許多養老院裡正上演著一幕幕不為人知的感人篇章。六和園安養院因此,這讓更多的人開始思考:中國養老如何更好地為老人服務?有的老人為什麼不愛進養老院?年輕人應不應該讓老人住養老院?
  • 《飛越老人院》 安利一部電影
    昨晚看了2012年上映老電影《飛越老人院》,大半夜哭的稀裡譁啦,因為好故事題材,也因一群老藝術家的精湛表演。上一次被影視劇感動流淚,都記不得是在什麼時候了。所有在老人院的老人,他們的親子關係都是有著極大缺陷的,都是不得已才住進去。養老院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牢籠般的存在,空間不大,生活也處處受限,音響不可以開大聲,運動不可以劇烈。因為養老院負不起責任,只能小心翼翼地看守著。
  • 如何避免「飛越老人院」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近日,佛山市公安局高明分局明城派出所接老人院報警求助稱,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何阿姨,趁護工不注意,從老人院偏僻處攀爬圍牆出走了。所幸,經過近兩個小時的不斷尋找,何阿姨最終被警方尋回。
  • 馨雅護理院:給老人一個溫暖的家
    在馨雅護理院,有這樣一群年輕的醫護人員,他們把老人當親人,用耐心和愛心,為老人們實行不間斷服務。清晨,老人們在護理人員親切及溫暖的問候聲中醒來,然後經過護工有條有序的打理、收拾,乾淨妥當後,準備進餐。這裡的每一餐都是通過營養師的合理搭配,根據老人的愛好量身定做的,並會根據老人的身體情況隨時調整菜譜,美味可口的飯菜,讓老人吃得放心,吃得安心。為老人洗漱、端屎端尿、擦身洗背、翻身,餵飯,這是護工每天的日常,她們用自己的愛心、耐心、責任心對待每一位老人,老人們在護理院基本沒有發生過壓瘡。
  • 分享|臺灣創世基金會創辦人曹慶,安養植物人的故事
    南山聖水|集中養老服務機構延生安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