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2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搭載的5顆試驗性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相關衛星載荷將對微波成像等技術進行在軌驗證,開展空間科學以及遙感、通信技術試驗與應用。
其中,這枚新型火箭上還搭載了一個「天大的夢想」,天津大學李峰輝博士創業團隊自主研製的「雲遙GNSS掩星探測載荷」搭載此次發射的 「元光號」衛星順利入軌,一個由80顆在軌衛星全球組網的「氣象北鬥」——「雲遙星座計劃」進入了加速布局期。
據了解,GNSS掩星氣象探測載荷是一種新型星載遙感綜合探測設備,它可以連續探測到0~60km大氣層大氣的折射率、溫溼壓以及100~800km電離層的電子含量和電子密度,能為地球表面大氣層及電離層研究提供重要數據,對於天氣預報、全球氣候變化、地震預報等具有重要價值。
李峰輝團隊歷時數年研製的雲遙GNSS掩星探測載荷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體積小、重量輕等特點,同時具有高時空解析度,可以同時探測全球多個區域的掩星數據,實現從大氣層到電離層的連續探測。「這款GNSS掩星探測載荷可以搭載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進入太空,並在軌收集海量的掩星信號。『雲遙星座計劃』就是將這款掩星探測載荷分布在80顆衛星上,形成一個覆蓋全球的氣象探測網,提供實時性優於20min的氣象預報信息及地震短臨預報信息。這個全球組網填補了我國探測空白,能解決卡脖子問題。」
李峰輝舉例介紹,因為沒有自主研發的全球遠洋氣象導航系統,幾乎所有的中國遠洋船舶都不得不使用國外公司的氣象導航服務。不僅每年要支付幾十億元的服務費,還要將船舶技術資料、船舶動態及載貨信息隨時報告給對方。「『雲遙星座計劃』將打破國外壟斷,就像氣象界的『北鬥系統』。」 李峰輝透露這次發射是今年的第三次,為後續業務星運營奠定了基礎,2021年「雲遙星座計劃」將進入布網快車道,計劃2023年全球組網初步完成。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長徵火箭上新,背後這些「天津元素」亮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