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家國發展 述自我責任
本報記者 劉冕 任敏
昨天,新高考首考,首科語文就帶著「新」意——新增「語言基礎運用」板塊,引導考生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
如今的高考已不僅考查知識,整份語文試卷,如同一部記錄祖國發展的「大片」,北鬥組網、嫦娥登月、扶貧攻堅、小康社會等進入考題,近5萬考生在沙沙的答題聲中,了解祖國近年來的發展成就,寫下自己的責任和夢想。不少考生說,今年高考語文試卷裡,有科技,有傳承,有當下,也有夢想。
大作文多數考生選「最亮的星」
今年高考語文大作文仍是二選一。考生可選擇以北鬥三號55顆衛星組成的「天網」中,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也可選擇「一條信息」為題,聯繫現實生活,寫一篇記敘文。
記者在171中學、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多個考點採訪了數十位考生,大多數考生都選擇了寫北鬥三號,借「最亮的星」,寫下每一個人的擔當和責任。八一學校一位考生說:「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每個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就是以此為切入點。」另一位考生說:「作為年輕人,我們更要不斷突破自我,爭做夜空中最亮的一顆星。」北京四中考點,考生小黃也選擇寫北鬥,她說:「評價一個人有用,要看外在,也要重內核。研究北鬥的科學家都是懷抱理想和目標,以一種永不言棄的精神完成了這個項目。這就是我寫作的主題。」
突然而至的疫情,雖然影響了考生備考,但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有的考生就在作文中,講述每一個人在抗疫中的不同責任,不同作用。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今年的作文題以小切口,大主題的命題思路,引發考生認識個人如何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同發展。考生既可以強調「每一個」的重要,又可以思考「每一個」在整體中的作用,感悟責任擔當,培養家國情懷。「一條消息」的記敘文選材很多,可以選擇抗擊疫情期間老師的一條微信傳遞了溫暖;小區電梯裡的一張通知啟發自己意識到防疫責任;一條信息化解了二人之間的誤解;櫥窗裡宣傳的科學知識,幫助人們認清了謠言等等,考生可以記敘真實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寫成小小說或散文。
為疫情中的快遞小哥寫詩
微寫作是北京卷的特色之一,今年的微寫作「三選一」,考生可以對名著閱讀發表議論,可以介紹自己的一項生活技能,還可以為疫情期間的快遞小哥寫首詩。
三道微寫作題目各有「擁躉」,考生們表示,三個題目都有話說,可以充分發揮特長。人大附中考點一位考生說:「疫情期間我家網購次數很多,我看到快遞小哥很辛苦,所以我選擇給他們寫一首小詩,寫的都是我家的故事。」
專家表示,微寫作以考查小篇幅寫作和片段寫作為主,以議論、說明、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為重點,密切聯繫考生生活實際。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特級教師何杰表示,微寫作中名著閱讀的題目,主要考查考生對於名著閱讀價值的思考,要求考生對於名著的正確閱讀方式展開論述,引導考生對名著閱讀擁有正確態度,同時考查考生思辨能力和論述能力。生活技能介紹的題目則體現出培養勞動精神與勞動能力的價值導向。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快遞小哥寫一首小詩或抒情性文字這一題目,直接取材自今年重大事件,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真實情境中應用學科能力的導向。
多文本閱讀「減負」
因為疫情,高考推遲,居家備考,今年的考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高考語文試卷也為考生「減負」,依據今年高三學生備考的實際,在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思維品質的考查中,適當增加基礎性題目,但保持一定數量的中檔難度題目,以利於選拔。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說,試卷充分考慮疫情期間考生學習的特殊性,在保持穩定的同時,加強素材情境與社會現實、個人生活和學科特點密切貼合,注重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重視試題的基礎性、應用性和綜合性,強調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拓展考生個性化、創造性表達的空間。
不僅重基礎,不刁鑽,閱讀量也有所下降。以多文本閱讀為例,材料減為兩則,總分減少至18分,試題數量也減少到5道。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級教師夏宇說,這一變化進一步減少學生答題負擔,有利於考生的正常發揮。
多文本閱讀中,一道題目以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取得了「人無我有」重大成就的相關材料為題,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發展,激發愛國情懷和責任感。
讓真閱讀的考生有獲得感
文言文閱讀還引導考生聯繫身邊事。例如一題以《論語》為材料,要求考生能夠結合經典名著有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自己對學習、對人生的理解,展示語文才華。專家表示,答好此題,必然要真正閱讀《論語》,對經典文本意義、古人思想有深入的理解。
《紅樓夢》也在試卷中多次出現。其中古詩閱讀試題有一道以晴雯的判詞為材料。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高級教師紀秋香說,晴雯貫穿《紅樓夢》全書的內容比較多,利於學生基於整本書內容作答。同時也能讓真正讀書的考生有獲得感,由此引導中學語文遵循整本書閱讀的規律和方法,深入開展閱讀活動。
新增板塊「語言基礎運用」則選取一則「扶貧攻堅」的新聞報導材料,從虛詞用法、近義詞辨析、句子基本結構、語篇銜接等角度設問,引導考生了解和關注國家邁進小康社會的步伐和取得的成就。同時引導中學語文教學注意提高考生正確、規範使用母語的能力,注意幫助考生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熱愛。
數學:有題「入口易」 有題「挑戰強」
本報訊(記者 任敏 劉冕)昨天下午,本市新高考數學科目考試,這份試卷,也是第一次文理不分科的數學試卷。走出考場,大多數考生顯得很放鬆,覺得試題與模擬考試難度相當。的確,今年的數學試題「入口易、口徑寬」,中低難度試題分值佔一定比例,以增強文科傾向考生的數學獲得感,但也有「深入緩,出口難」的試題,具有較強的挑戰性,以保持理科傾向考生的數學成就感。
昨天17時10分左右,數學考試結束,宏志中學學生小楊一臉輕鬆,「我覺得跟模擬考難度差不多,題型、解題步驟都比較相似,常見的簡單題我都寫完了!」小楊說,只是最後一道數列題有些難度,沒有全部答完。在廣渠門中學考點外,大部分考生表示,數學沒有偏題怪題,大部分題是直給型,考查的是基礎知識點。有兩位考生邊走邊討論,他們討論的是數學最後一道大題,「最後一道大題考的是數列,做起來比較有挑戰。如果讀懂了題幹,做起來就會比較順手。」一位考生說。專家表示,這道創新題,以數列知識為背景,梯度明顯,重點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素養,對學生有論據、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習慣和數學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不僅兼具獲得感和成就感,這份數學試卷的試題還有歷史、美育、中外文化、國家大事、生活實際等諸多元素。例如,一道題設計了環保部門要求相關企業加強汙水處理,排放未達標的企業要限期整改為情境,要求考生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解決問題。一道題以全球首個國際圓周率日為背景,讓考生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數學文化中的「割圓術」及近代數學史上西方的「阿爾·卡西」法,感悟數學「近似計算」之美;還有一道題更是以學校生活為背景,讓考生用數學知識完善兩項活動方案,以考查概率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和決策中,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數學試題中,還有設計條件或結論開放、解題方法多樣、答案不唯一的試題,例如一道題要求學生給出滿足條件的一個常數值,試題答案不唯一。一道汙水治理問題還設計成了分層賦分試題。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今年是北京高考數學文理合卷第一年,數學卷通過優化試卷結構、精選試題素材、科學設計試題內容、創新試題設問方式、凸顯試題發展功能等方面推進新高考的改革,打造高考數學命題新形態。數學試卷通過加強對主觀題的考查,為學生展現數學思維能力搭建了平臺;試題難度上,為了增強文科傾向考生在數學學習上的獲得感,試題「入口易、口徑寬」,中低難度試題的分值佔有一定的比例;為了繼續保持理科傾向考生在數學學習上的成就感,試題「深入緩、出口難」,沒有降低綜合創新題的難度,依然具有較強的挑戰性,並保持了較好的區分度。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