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曬出自己所在地區的政府辦事平臺的「大名」,引得網友紛紛跟帖。比如,湖南的政府服務號叫「新湘事成」,廣東叫「粵省事」,浙江叫「浙裡辦」,鄭州有「鄭好辦」……政務號的名字玩「諧音梗」,收到了很多正向的輿論反饋,這種創意在值得肯定的同時,更應該表裡如一、名實相符,決不能讓「諧音梗」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諧音梗」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因為政務機關改變了以往嚴肅的畫風,以接地氣的做法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極易讓人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脫俗」的名稱也讓人看到各地政府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體現的誠意。但俗話說: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政務號更需要「好上加好」,通過為民眾提供優質服務,加強對政府辦事平臺的管理與維護,不斷升級便民服務理念,繼而更好地引領數字政務發展,推進公共服務提質增效,那樣「諧音梗」才不會只是花架子,政務號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利用科技驅動,保障平臺運行。就目前來看,各地的政務號已紛紛上線,但進駐的服務項目數量各級各地還存在差距,個別地方的政務號因技術不到位的原因,甚至形同虛設。因此,政府應加強對辦事平臺的管理與維護,運用好網際網路技術。加強政務數據共享運用,推動政務服務項目應上盡上。同時建立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實現監管過程可追溯,問題可監測,風險可預警,為相關部門履行職責提供重要依據。
加強宣傳引導,推動民眾使用。現階段,由於很多民眾特別是中老年人,對於電子政務平臺並不是非常熟悉,還是習慣於去大廳窗口排隊,極大降低了辦事效率,也不利於辦事平臺的進一步推進與發展。因此,媒體應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聯合政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報紙、抖音、公眾號等多種途徑,向廣大民眾科普政務號的使用方法,並著力體現其便捷性,以此吸引更多有需求的民眾了解並使用,使政務號真正為民所用,便民利民。
提升服務質量,落實人民至上。政府應將更多功夫用在提升便民服務上,不要搞形式主義,要將美好寓意落實在實際生活中,使政務平臺實至名歸,更要切實打造服務型政府,尋找並建立政府與社會的一個連接點,使之富有時代特色和社會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樹立服務導向和人民至上的觀念,才能建設好服務型和責任型政府。
「諧音梗」體現了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民眾對政府部門的「店小二」們也提出了新的服務要求,只有心懷人民,把工作落在實處,才能推動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2020年脫貧攻堅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鑄就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