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大劇《女醫明妃傳》昨天開播~劉詩詩、霍建華、黃軒。。。哪一個不是我們的男神女神?
而且,女主談允賢,歷史上真有其人,還是我們無錫寧!
來,看度娘的:
談允賢 (1461年-1556年) ,中國古代四位(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女名醫之一,明代南直隸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出生於醫學世家,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當地的名醫,其祖母對醫藥也十分精通。秉承家學,從十來歲時即「晝夜不輟」地攻讀各種醫學典籍。著有《女醫雜言》一書傳於世。
這麼厲害的無錫妹紙,在無錫市中醫院的名醫博物館裡,可是有她的一席之地的哦!
這部連續劇,在講談允賢的奮鬥史的過程中,還夾雜著明朝歷史上最波折、最傳奇的一段歷史,兩位皇帝(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和她的愛恨情仇。
那麼談允賢后來真的成為兩位皇帝中某一位的妃子嗎?或者說他們生平發生過交集嗎?
小編查了一下,事實是殘酷的!
通過時間軸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
談允賢,生於1461年,卒於1556年,活了96歲(醫士就是長壽~)。
朱祁鎮,生於1427年,卒於1464,活了37歲(皇帝不容易當啊)。
朱祁鈺,生於1428年,卒於1457年,活了29歲。(英年早逝!)
也就是說,朱祁鎮駕崩的時候,談允賢才3歲,朱祁鈺駕崩的時候,談允賢還沒出生。所以,在歷史上,無論哪位皇帝,和談允賢之間是不可能發生浪漫愛情的。不過,無論是朱祁鎮、朱祁鈺,還是談允賢,都是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有故事」的人,所以,他們被臨時拼湊寫入電視劇本,談個戀愛啥的,也就情有可原了。
看到這裡,小編的粉紅少女心也碎了一地了。。。
我國古代醫學發達,漢代就開始出現女醫生,但載入史冊的女醫卻很少,這是因為很多女醫生並沒有留下她們的傳記,也沒有留下多少臨床案例,所以大多被浩瀚的歷史淹沒了。而談允賢不僅長壽,生平治癒無數,還有專門的醫學著作《女醫雜言》,所以享有了廣泛而崇高的聲譽,從而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女醫生。
在中國古代,由於「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禮教的束縛,女患者一旦患了婦科疾病,看病非常不容易。自古中醫界就有「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的俗諺,女性患者就醫,男醫生原則上是不能夠直接見面的,更加不用說面對面進行語言和心理溝通了。所以誤診、耽誤病情的情況非常的多。很多女子由於諱疾忌醫,耽誤病情,就那樣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病魔之手。
元明善的《節婦》中,記載了一位乳房生瘡的女子馬氏,由於當地沒女醫生,她拒絕男醫生治療,最終命喪黃泉。馬氏生前說:「我寧可死,也不讓男人看到。」這位馮氏死後的「節烈」稱號是通過生命換來的,十分慘痛。
不僅民間如此,皇室後宮也是同樣的待遇。
明太祖朱元璋就特別規定,「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宮」。 根本上還是考慮後宮女人的隱私。那些皇帝後宮的女病人,男醫生尤其「碰不得」。即使病得再重,也不能隨便請男醫生進宮去為女患者看病。所以《甄嬛傳》裡溫太醫這種不僅在皇宮四處亂晃還能。。。(你懂的),竊以為不可信~
有個傳說,明成祖朱棣的皇后生了乳房疾病,因為沒法直接診斷,不少名醫就診後都不見效。有個道士說能治好病,但這道士只能遠遠地站在門外診斷。如何切脈?這道士想出了一個法子,讓人在皇后的手腕纏上一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判斷皇后的脈象。(小編突然想起來,《新白娘子傳奇》中許仙有一次就是這麼診脈的!)朱棣為了測試道士醫術的真假,暗中將絲線先後綁在皇后的玉環上和貓腳上,結果都被道士識破了。後來,道士真的治好了皇后的病。這個傳說既說明道士的醫術相當高明,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男醫生給高貴婦女看病的難度。
談允賢從小在兄弟姐妹中異常聰慧,被祖父母奉為掌上明珠。
祖父談復就是無錫一位很有聲望的名醫,他救治了大量病人,自己節衣縮食,散盡家財接濟窮人。祖母茹氏本身就是杏林高手,同時也是個很有見識的婦人,她讓談允賢不用跟普通女孩一樣學女紅,而是悉心傳授傳統醫學和針灸技藝。談允賢也是不負重望,非常刻苦地攻讀醫學著作,學了一身醫術。
談復的兩個兒子,也就是談允賢的伯父談經、父親談綱都考中了舉人、做了官。父親談綱做的官是南京刑部主事,相當於現在南京法院院長,談允賢也算是個「官二代」,但是她把懸壺濟世作為自己的終身理想,因此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談允賢15歲就嫁人,連續生了4個孩子,每次生孩子都要大病一場,體質非常虛弱。多虧祖母開出良方悉心調理,同時談允賢也通過自己患病醫治的經歷來體察用藥,最終化險為夷,恢復了健康。後來祖母茹氏臨終前,把自己生平的醫療器械、製藥工具傳授給談允賢,希望她繼承衣缽、開拓女醫事業。談允賢繼承了祖母的遺志,從此獨立地踏上了女醫的道路。
談允賢50歲的時候,已經在江南醫學界享受盛譽,為了把寶貴的診療經驗發揚光大,她在兒子的協助下,著手撰寫醫書《女醫雜言》,成為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著作。
《女醫雜言》共收載病案31例,是中醫史上較早成書的個人醫案之一。該書主要記載的是婦科病案,並記載了她對灸法十分嫻熟的動用,因而又是我國古代很少見的專科醫案書。《女醫雜言》採用追憶的方式撰寫醫案,因而每一醫案的診治過程都很清楚明晰。案例雖然不多,但是從臨床治療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後世醫家參考。由於當時女子不便拋頭露面,所以《女醫雜言》一書是由談允賢的兒子楊濂抄寫付梓的。
了解了背景,追劇會更有意思哦!
(來源:團聚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