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篇第一百五十四篇

2020-12-24 滅霸君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翻譯:孔子說:我真的知道這麼多東西嗎?我有很多東西不知道啊。有一個粗鄙的人問我,我發現他什麼都不懂。我就問他這件事情的壞處是什麼,然後問他這事情的好處是什麼,我自己對他的這個問題越來越清楚,他對自己的問題也越來越清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叫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翻譯:孔子說:鳳鳥沒有來,河圖沒有出現,這些代表祥瑞的東西都沒有出現,看來我時日無多了

原文: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翻譯:孔子看到披麻戴孝的人,穿官服的人,眼睛看不見的人,不管他們年紀怎麼樣,都會坐的更直一點,從他們身邊走過都是走的比較快。

重點:孔子這樣認真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都代表一種情緒,一種悲傷,一種威嚴,一種痛苦。

#孔子語錄#

相關焦點

  • 每日論語 | 1.2 學而篇——其為人也孝弟
    這是「每日論語」專題第  2  期分享第一篇、學而第一《禮·大學》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鮮犯上,家齊也;不好作亂,國治也。《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此言修齊治平之學,皆依仁而興起。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實之,考證列後。君子務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則道立。言其所學而有立,兼內與外見而知行也,孝弟為仁之本。
  • 論語:子罕篇第一百六十一篇
    #論語孔子說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子罕》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一、斯文掃地(sī wén sǎo dì)【典出】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斯文:指文化或文人。謂文化或文人沒有地位,得不到尊重。
  • 《悟學.第203篇》儒家的天命觀
    《悟學.第203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17 亥-子1436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注釋:(1)公伯寮,字子周。春秋末年魯國人,與子路同做季氏的家臣。(2)子服景伯,即子服何,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
  • 論語·子罕·注釋
    論語·子罕·注釋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註: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1)孔子三者都很少言說。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1、無寧:即毋寧。不如、寧可。2、二三子:諸位,指孔子的弟子。
  • 論語:子罕篇第一百五十八篇
    翻譯:孔子說:我說了一個事情會去立刻去做的,就是顏回了啊;還有一種解釋是:孔子說;我說了這麼多遍還會認真聽的就是顏回了啊原文: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翻譯:孔子說:!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三十一章
    【大義闡微】本章與冉有「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相發揮,冉有是以力不足為藉口,本章以相距遙遠為藉口。孔子說根本就不是時間和空間上遙遠的原因,而是到底想還是不想的問題,「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遠之有!這也是《論語》給後世的我們留下的伏筆,讀者思之,孔子離我們遠嗎?確實,兩千五百年,很久遠了,但是,如果真想見孔子,他還是就在你的眼前的,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每個人心都以仁為依歸,此仁通天地、徹古今,何遠之有?人人與我同體,同此心、同此仁,孔子與我也是同此心同此仁,「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豈不就在仁者面前!
  • 《論語》「堯曰」篇注釋及翻譯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
  • 《詩經》第一百五十四篇《七月》
    父父子子,夫夫婦婦,養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時,其燕饗也簡』。數語已盡其義,無餘蘊矣。」對詩的語言表達,也推崇備至。他說:「今玩其辭,有樸拙處,有疏落處;有風華處,有典核處;有蕭散處,有精緻處;有悽婉處,有山野處;有真誠處,有華貴處;有悠揚處,有莊重處。無體不備,有美必臻。晉、唐後,陶、謝、王、孟、韋、柳田家諸詩,從未見臻此境界。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論語顏淵》篇: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恭而有禮、內省不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片言折獄、成人之美、察言觀色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9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9 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因《論語》學習群內一位同學發心供養寬帶,2021年2月17日,星期三,檀華寺內終於開通了寬帶,結束了只能用信號不穩定的手機上網的日子。本章配圖是寺內開通寬帶後,法師發回國內的第一張照片,十分感恩這位同學!
  • 論語 | 顏淵篇第五
    司馬牛兄向魋,魋又有兄巢,有弟子頎、子車,皆與魋在宋作亂。商聞之矣:謂聞之於孔子也。孔子卒在桓魋作亂後兩年,子夏言此時,孔子當已卒。魋、巢等或奔或死,牛身棲異國,故有獨無兄弟之感。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命者不由我主。如人之生,非己自欲生。死,亦非己自欲死。天者,在外之境遇。人孰不欲富貴,然不能盡富貴,此為境遇所限。敬而無失:無失,即中也。
  • 論語:子罕篇第一百六十篇
  • 《論語·子罕第九》05:孔子的長生藥
    《論語·子罕第九》05:孔子的長生藥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 《論語》自集注本第十四篇「憲問」 - 雜篇上(品評人物+格言集,孔子的法家精神)
    憲問)和下篇(衛靈公)首先一眼可見的特點是章數都很多,本篇44章,下篇42章,是《論語》僅有的超過40章的兩篇。體例上的特點是短小格言非常多,主題也比較雜亂,有點感覺是弟子們編《論語》的時候把一些不知道該編到哪一篇更合適的章都放到這兩篇來了。本篇還有個比較明顯的特色就是品評人物較多,總計25章(其中有5章是孔子自評或時人評論孔子,很有意思),讀起來頗有《世說新語》之感。
  • 古往今來出自《論語》最好的名字top 100(1-5)
    《論語》一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非常之大。自古以來,人們給孩子取名尤其是給男孩取名就有參考《論語》的傳統,因為一個意蘊豐富、大氣吉祥,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
  • 打開論語大門的鑰匙——《微子篇》略說
    《微子篇》共十一章,我們逐章分析。18.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本章提及三個歷史人物,分別是比幹、箕子、微子。《論語》陳述「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完全符合《易經·明夷》的順序,一方面說明孔子對文王、周公的繼承(爻辭為文王、周公所作),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的操守和志向(這個問題,下文還會反覆論述)。18.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 論語 | 顏淵篇第十二
    在尺牘中常常可以看到「片言折獄」這句話。「片言」的來源,就是出自《論語》中孔子的這句話。現代語就是「一句話」的意思。「獄」就是打官司。《論語譯註》楊伯峻《論語新解》錢穆《論語別裁》南懷瑾*朗讀:葉子,《論語》愛好者,朗讀愛好者,感謝您關注慈懷書院,讓我們一起,在國學經典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 一起學《論語》14.18憲問篇——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語》14.18憲問篇——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使無管仲,後世亦不復能有孔子,孔子之生而即已編發左衽矣,更何有於孔門七十二弟子,與夫《論語》之傳述?故知子路、子貢所疑,徒見其小,而孔子之言,實樹萬世之大教,非為管仲一人辯白也。蓋子貢專以管仲對子糾言,孔子乃以管仲對天下後世言,故不同。
  • 論語連載(41)《八佾篇》第1章,「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編撰者為什麼把禮樂的《八佾篇》作為第三篇《論語》分為20篇,《學而第一》總論學習的宗旨和總綱,把孝悌作為學做人的根本。確立了為人之本後,緊接著就是《為政第二》,為政之道是為人最大的事。確立了為人和為政的原則後,就要詳細論述所有人的禮樂之道了,所以把談論禮樂之道排在《學而》和《為政》之後。編者選擇了最極端的「八佾」這件事作為全篇的第1章,並以此命名為《八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