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粵語,自由不再,強拆墮落?十年後,香港會變成怎樣呢?【內地將不會看到這部電影】

2021-02-06 胖叔一呼百影

**(此文有被封可能,請各位儘快閱覽)


沒錯,與所有影迷一樣,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香港影像的黃金時期儼然成往事。香港電影的出路在何處,又或者說香港的未來在何處?


今天,三嬸我要隆重推薦的是由2015年亞洲電影節推介的電影《十年》,五個香港故事,一個不想見到的未來!是否坐以待斃,就由香港人自己去選擇!《十年》講述2025年的香港如何墮落。有強拆、有自焚,全港服務業禁止粵語,小學開始必須說普通話,公安幹警上街執法,坦克車開進中環....



《十年》預告


《十年》

導演:郭臻、黃飛鵬、歐文杰、周冠威、伍嘉良

演員:王宏偉、黃靜、梁健平、吳肇軒、廖啟智

片長:104分鐘


十年後,香港會出現自焚者嗎?

(《自焚者》導演:周冠威)

廣東話日漸衰微,怎樣影響市民生活?

(《方言》導演:歐文傑)

我們會面對從哪兒來的恐怖襲擊?

(《浮瓜》導演:郭臻)

當保育意識走到盡頭,我們還能保護什麼?

(《冬蟬》導演:黃飛鵬)

我們的下一代,要學的是什麼? 

(《本地蛋》導演:伍嘉良)



文 | 陳志華

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編有《2012香港電影回顧》,著有小說集《失蹤的象》。



"《叮噹》也禁,傻的嗎?"我們都不會想要那個沒有《叮噹》的未來。


電影是一扇窗,一部電影又可延伸到另一部電影,邀請我們憑票對號,或自由入座,看窗外有窗,感受更遼闊的天地。




回顧2015年的香港電影,可以找到不少純本地題材的製作。《五個小孩的校長》以煽情攻勢創下了年度香港電影本地最佳票房紀錄(港幣四千六百萬元)。近期在香港上映的《踏血尋梅》和《哪一天我們會飛》獲入圍臺灣金馬獎角逐獎項,前者更贏得了最佳男配角獎。幾位新晉導演(如《衝鋒車》的劉浩良、《王家欣》的劉偉恆)亦在他們的首部電影裡注入了地道氣息。當然不是純本地題材就必定值得支持,借用黃修平導演的說法,"我們不是要支持香港電影,而是應該支持好看的電影"。儘管以上提及的影片,都各有明顯的缺點,但我還是會推薦大家去看,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接通了當下香港的時代感性。


最近在香港上映的短片合集《十年》,更是切切實實呼應著時代,是今年最值得討論的香港電影。在雨傘運動經歷挫敗之後,在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之時,在當權者正要全面撲殺及瓦解反對聲音之際,《十年》來得正合時宜。電影集合了五部短片,五位新秀導演想像十年後香港將變成怎樣,不約而同都是沉重的。我們當然無法預知十年後的境況,但以今日處境設想將來,電影呈現出來的,幾乎都是一個崩壞了的香港。不像杜可風《香港三部曲》那樣不著邊際,仍停留在文化混雜與革命浪漫的想像,《十年》的五部短片,水準或許參差,有些或許未夠圓熟,卻都是切膚之痛。


我們不是要支持香港電影,

而是應該支持好看的電影。


郭臻的《浮瓜》是我最欣賞的一部。影片以黑白畫面與黑色幽默,講述當權者為了在香港推行國家安全法,自導自演了一場行刺政治人物的"恐怖襲擊"。雖然把故事設定於五年後(即2020年)的勞動節,有點不貼題,不過五年後尚猶如此,十年後可想而知。影片對"親建制"人物的影射呼之欲出,而建制政黨"真愛聯"英文簡稱"TMD"亦極盡嘲諷。導演在有限資源下,選擇簡單場景(一所學校),一開局已利落交代了三組人物(執行指令的幫會嘍囉、操控大局的政圈高層、等待被行刺的政治人物)的來龍去脈。幫會嘍囉的對話,透露了社會低下層的生活困境,終於被利誘助紂為虐。擲毫一場非常絕妙,巴哈的大提琴樂曲下,嘍囉拋出一個1997年鑄造的硬幣,決定由誰開槍,然後接上學校禮堂攤位遊戲的畫面,玩具硬幣落下,以為仍有選擇餘地可以從中圖利的嘍囉,不知道自己早已淪為棋子,選擇了出賣自己(和香港)就再無翻身的可能。




周冠威的《自焚者》大概最能鼓動人心,也是最大膽敢言的一部。影片以偽紀錄片混合劇情片的形式,講述2025年一宗發生於英國領事館前的自焚事件。而在自焚事件發生之前,曾有過一場鎮壓,催淚彈煙霧瀰漫的街頭,抗爭的學生被防暴警察打至頭破血流,不期然令人聯想起雨傘運動期間警方施放催淚彈及驅趕示威者的暴力場面。偽紀錄片部分,受訪人士對當權者的批評非常直白,甚至一針見血,直指中國人的自私愚昧,為了眼前利益寧要獨裁也不要民主。到最後謎團解開,自焚者現身那一場,著實催人淚下。畫面出現焚燒的雨傘,寓意亦相當明顯。只是劇情推進稍嫌未夠說服力,但勝在切中當下香港的政治憂慮。


黃飛鵬的《冬蟬》則別闢蹊徑,傾向科幻想像,以接近文學的手法,講述一對戀人在頹垣敗瓦的城市角落把已消亡的一切製成標本。看到有人批評《冬蟬》眼高手低,我並不茍同,當然它是有缺點的,情感也是壓抑的,跟其餘四部以控訴或諷刺為主的短片放在一起亦顯得格格不入,但這是期望的問題,不是水準的問題。《冬蟬》的美術細緻,如囈語的獨白,如廢墟的場景,把故事處理得如夢境一樣,它要說的是城市景物的消亡,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親密關係的消亡。




影片想像香港徹底崩壞,並非叫人消極絕望,反而是叫人認清危機,在"時勢真惡"的日子擇善固執。


歐文杰的《方言》和伍嘉良的《本地蛋》都想像十年後的香港變得令土生土長的人們無法適應。前者設想屆時廣東話將被排斥,計程車司機不諳普通話,不但難以維生,連當父親的資格也受到挑戰。後者設想到時候"少年軍"與禁令橫行,如同文革重來,小孩穿上軍服四出偵查"犯禁"的東西。如果把五部短片拆開逐套比較,《方言》是相對單薄的,但作為整體的一部分,戲中那個荒謬處境已足夠引人發噱。《本地蛋》的選角非常好,廖啟智和小演員都演得出色,這短片提醒我們不能對不合理的東西習以為常,否則有天或許連看漫畫《叮噹》(哆啦A夢)都會成為禁忌。


《十年》片末以《聖經》經文作結:"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阿摩司書),並提出"為時未晚"。


影片想像香港徹底崩壞,並非叫人消極絕望,反而是叫人認清危機,在"時勢真惡"的日子擇善固執。全片最讓我莞爾的,是《本地蛋》裡小孩那句"《叮噹》都禁,傻的嗎?"我們都不會想要那個沒有《叮噹》的未來。


在香港的朋友可以前往百老匯電影中心觀摩此部影片。


**(此文有被封可能,請各位儘快閱覽)

● ● ●


- END -


熱門關鍵字

(點擊進入相關文章)


張國榮丨吳彥祖丨陳冠希丨周星馳丨 黎明

合作聯繫微信:YLCMWF

相關焦點

  • 內地上映首部純粵語電影,彌合香港底層社會的裂縫
    對於每一個內地影迷來說,心中一定有一部難以忘懷的港片。不管是《英雄本色》《縱橫四海》還是《甜蜜蜜》《倩女幽魂》早已成了無數影迷心中的經典。可惜的是,要想在內地影院看到原汁原味的粵語港片卻難上加難,不少影迷也因此不免唏噓感嘆。不過,這個「禁忌」如今卻要被打破了!因為4月7日上映的《一念無明》即將成為內地引進的第一部純粵語港片!
  • 《衝鋒戰警》曝香港群星預告 內地將發行粵語版
    ,任達華、林雪、邵美琪、李璨琛等香港全戲骨陣容出演的警匪片《衝鋒戰警》即將於11月1日席捲國內大銀幕,濃鬱香港風情的港片一直都是內地觀眾的心頭之好,日前片方曝光一款「香港群星」預告片以饗影迷,預告片中不僅出現四位主演,反派團隊也悉數登場,導演笑稱:「《衝鋒戰警》裡可以看到很多熟口熟面香港演員及TVB藝人」。
  • 《原諒他77次》香港上映首日破百萬 內地將有粵語及普通話2版本可選
    由邱禮濤執導、李敏編劇,蔡卓妍、周柏豪、衛詩雅主演的都市愛情電影《原諒他77次》已於6月15日在香港正式上映。
  • 為什麼陳奕迅在內地開演唱會,唱粵語歌曲在現場總是冷場?
    陳奕迅要開演唱會自然不會以廣東作品為主,甚至也很少唱廣東作品,這一方面,無法形成共鳴,帶動氣氛,很有可能大家會因為不會說廣東話,聽不懂廣東歌而出現冷場的現象,這個是必然會考慮的問題
  • 《順流與逆流》:七十年代前的香港電影是怎樣崛起的?
    提起中國的香港電影你能想到什麼?是否真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已經衰落?香港電影與內地的電影中之間是怎樣交匯與互動的?幾十年間,香港電影又是怎樣因為充斥著南下影人和吸引到東南亞市場及海外資金逐漸崛起並烜赫一時,除了我們最為熟悉的商業化的「港片」和邵氏,還有哪些電影類型和香港導演是值得探討的?
  • 這部香港電影為什麼能贏這麼多獎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通識日曆163個說起香港電影,我們可能會想起《英雄本色》《東邪西毒》或是《賭神》這樣的經典。| 《籠民》電影海報這部電影在1992年上映,由張之亮執導。《籠民》所關注的階層與主流不同,因此當時票房遇冷。此片雖不叫座,但卻又有很多人叫好,在次年的金像獎上就打敗了關錦鵬導演的《阮玲玉》、周星馳主演的《武狀元蘇乞兒》、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二》等電影,奪得了當年的最佳影片獎,同時斬獲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配角獎。
  • 香港上映兩周,內地禁播十年,這部經典武俠電影因尺度大而折戟
    滄海遺珠,不會因歲月流逝,而埋入塵埃。反而會因時間的延續,而越加光彩。有很多武俠電影,當年上映,票房慘敗。但時至今日看來,依舊是經典無比。若以票房衡量,的確是失敗。但以質量衡量,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每當重看這些電影,不勝唏噓感慨,生不逢時。特別是《殺人者唐斬》,我非常喜歡的一部經典武俠電影。有溫瑞安式的江湖,古龍式的風格,卻最終因大尺度而折戟,實在可惜。《殺人者唐斬》改編自溫瑞安的同名武俠小說《殺人者唐斬》,這是一部中篇小說,描述的是殺人者的世界。爾虞我詐,自相殘殺,黑白顛倒,陰謀陽謀,無情揭露了江湖的殘忍。
  • 「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而其中,要屬香港電影人參與的合拍片風光最勁。香港電影北上已有10年,被稱為「找到了一座寶藏」。  從「七億」到「七十億」的華麗轉身  「那是香港電影的最低潮,每年只有70部電影,比最高峰時少了200多部。年均票房只有七、八億港幣,很多電影人都沒有工開,只能轉行。」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回憶起十年前,忍不住感嘆。
  • 用粵語演一出《麥克白》,這部莎翁經典悲劇會變成什麼樣?
    更是因為,這可能會是你第一次看到粵語版《麥克白》,第一次看到麥克白夫婦穿越進中國山水。 下面就來展開講講,這部「香港最具才華導演之一」鄧樹榮執導、「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邀請作品《麥克白的悲劇》,為什麼值得你期待。
  • 香港歌手進入內地發展,國語歌是一大壁壘,唯獨拿這支樂隊沒辦法
    所以當時的香港藝人都面臨著努力學好國語的緊迫任務,就拿音樂界來說,內地的粉絲往往聽不慣粵語歌,而且也不會唱高難度的粵語歌曲。也許一開始覺得新潮會聽幾首,但是習以為常之後,略顯晦澀的粵語歌就難以佔據內地粉絲的心了,所以這就迫切的需要這些香港的歌手專門為內地粉絲打造他們能聽懂的國語歌。
  • 香港歌手進入內地發展,國語歌是一大壁壘,唯獨拿這支樂隊沒辦法
    但是內地的粉絲們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聽得懂他們說的粵語,更不可能去唱粵語歌了。所以當時的香港藝人都面臨著努力學好國語的緊迫任務,就拿音樂界來說,內地的粉絲往往聽不慣粵語歌,而且也不會唱高難度的粵語歌曲。也許一開始覺得新潮會聽幾首,但是習以為常之後,略顯晦澀的粵語歌就難以佔據內地粉絲的心了,所以這就迫切的需要這些香港的歌手專門為內地粉絲打造他們能聽懂的國語歌。
  • 香港電影工業,國語片與粵語片的興衰史!
    邵醉翁帶著團隊到了香港後,開始投錢大量拍粵語片,邵氏家族不但使粵語片逐漸興盛起來,而且推動了整個香港電影事業的發展。 1934-1936年,上海是傳統的國語片製作中心,香港則是粵語片的製作基地。這一時期香港影人開始尋求國語電影的拍攝,因為抗戰爆發後大批內地難民湧入香港逃避戰火,香港人口激增了40多萬,其中很多都是說國語的,這些湧入者的觀影需求刺激了香港國語片的興起。
  • 從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回憶起十年前,忍不住感嘆。彼時香港電影漸漸失落東南亞華語市場,版權費從千萬驟降至幾十萬,進入內地市場關卡重重,「可望不可及」。   「還好及時籤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那是給香港電影一座寶藏。」2003年至今,CEPA幾次增加補充協議。
  • 電影《十年》反映的5個香港現實,帶你解讀港人的心酸與矛盾
    電影《十年 Ten Years》以5個不同的故事預視十年後的香港,對白句句中到應,講出港人所面對的辛酸及矛盾。現在就帶大家解讀這部應該不會在內地上映,但在香港已經場場爆滿的電影《十年》。(注意!電影中負責扮殺人的黑社會,因為貪財而不顧香港大局,到最後卻被高官利用,失去性命。
  • 周星馳的這部電影因太諷刺太有深度在內地被禁映
    周星馳的電影以無釐頭搞笑著稱,在其中有些電影也是很有深度,但有一部電影卻對當時時代有著非常深的諷刺意味,這部國產電影就是《國產凌凌漆》,在這部影片中不僅有無釐頭還有更多對當時社會的諷刺與映射,現在這部電影在各大網站,觀看的時候你會發現刪減了很多。
  • 內地人去香港旅遊3天,不會說粵語,怎麼溝通?
    雖然近年來香港發生了一些事情,但內地遊客到香港旅遊的人還是很多的,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和購物地點每天都會迎來眾多的內地遊客。香港人性格較為內斂,多為外冷內熱型,他們大部分人還是愛國的,接觸的多了,就會覺得香港人其實還是比較熱情的。隨著內地遊客到香港旅遊購物的人越來越多,間接地提高香港人使用普通話的頻率和水平,因此不會說粵語到了香港溝通上沒有問題。
  • 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間有著何種發展脈絡?
    因此,《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有著跨學科(有些文章會涉及戲曲、文學)和跨地區(不僅關注香港,也會關注同一時期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的電影,或海外電影對香港電影的影響)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填補香港電影史的某些空白。
  • 講座 後粵語流行曲時代的香港音樂
    文章的題目叫「後粵語曲時代的香港音樂」,為什麼是「後粵語流行曲時代」呢?
  • 被妖魔化的香港電影譯名
    看不懂粵語的人會覺得古靈精怪,俗裡俗氣,不過若是對粵語和香港文化稍有一些了解的,就會覺得雖然難登大雅之堂,卻不乏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亮點。【二】說起外國電影港譯名中的標題黨,我首先想到的是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這部電影在香港被翻譯成了可恥的《皇上無話兒》,已被內地觀眾吐槽過無數次了。
  • 翻譯奧斯卡電影名字,粵語比普語有味道
    無奈有些在內地並不會公映,想通過大熒幕領略這些好作品只能等網絡資源或者就近到香港觀看了。 而眾所周知,國外電影要引進中國,首先要先將片名翻譯一個通俗易懂的中文名字。而片中也多次出現了「鳥」的意向——女主Christine是一位嚮往自由,急於逃脫生活的牢籠的少女,執著將自己的名字改為「Lady Bird」也是其中的一種體現。最後她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紐約的大學,終於如願以償到遠離家鄉的地方讀大學,又何嘗不是「不得了」呢?內地的譯名《伯德小姐》反而抹殺了這個角色本身的感情色彩。(但反正也不上映,又有什麼所謂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