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刷朋友圈時,看到了一條充滿負能量的動態,上面說:「是我太笨還是世界太複雜?哎,心好累。」
評論問朋友怎麼了,她私聊我說是工作上的一些事情,覺得工作本身壓力就非常大,但複雜的人際關係更讓她感到迷茫,所以被領導批評了。
朋友的這種情況其實很多人都曾遇到過,無論是初入職場的小白還是身經百戰的過來人,在面對工作和生活時,總會有許多頭疼的問題,但是有的人能夠處理好,有的人卻會焦頭爛額。
面對紛繁的世事,我們總是感覺身心俱疲,許多人會在佛學當中尋找心靈慰藉。佛學於我們的生活而言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能夠幫助我們驅除迷茫,找到方向,若是能將其中的精華用作方法論來指導時實踐,那麼必然能夠少點煩惱。
我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南懷瑾,也是佛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將儒、釋、道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精髓與佛學文化進行融會貫通,並將其與實際生活聯繫,發表了許多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經典。
基於現實中令人們痛苦困頓的事情,南懷瑾大師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大師說:人在低谷時,默念這三句話,一切都會否極泰來。
01永遠在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南懷瑾先生曾說:「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茁壯。」
面對困境,許多人都會感到痛苦,感到艱難,很多人在面對困境時會選擇放棄,至此一蹶不振,但是真正戰勝困境的恰恰是我們的堅強和隱忍,只有在困境中依然能夠堅持的人才能成長。
「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這兩句話是左宗棠人生的寫照,也成為左宗棠經典名言,南懷瑾大師曾在演講時提到,遇到困難挫折失敗了不要消極,做到左宗棠兩句話可以幫助你走出低谷。
如果總是將困境當做絆腳石,那麼我們首先在心態上便輸了,如果害怕退縮了,那我們便永遠不可能有機會戰勝困境,所以在這種時候我們首先是要轉變心態。
正如南懷瑾大師所言:逆境中才會有成長,我們應該感謝逆境,感謝給我們逆境的眾生。
感謝那些讓我們頭疼的工作,因為當我們努力克服了,也就學會了;感謝那些讓我們難過的人,因為當我們放下了,也就成熟了;感謝那些難熬的日子,當我們挺過來了,就一定有所收穫。
尼克森說:「逆境能打敗弱者而造就強者。」能夠戰勝逆境的人便是強者,而生活中的逆境其實都是我們成為強者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感謝這些機會。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歷練和磨礪的人才真正是強者。逆境在佛教中稱為「逆增上緣」,是一種可以促進我們奮進向上的緣,若是好好把握,便能夠成為驅動我們成長的動力。
生活中遇到逆境時,請不要退縮,我們要抱著戰勝它的心態去面對。不管是複雜的工作還是人際關係,當我們換種心態面對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要感謝這樣的機會,這是檢驗自我的機會,更是戰勝自我的機會,當我們打敗了逆境,也就會更上一層樓。
02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人生在世,我們很難保證自己不受委屈不受傷害,但是如果我們創傷中只看到難過、打擊,那麼最終跌入谷底無法站起就會是我們的結局,但是如果能從創傷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那麼我們就會變得成熟。
南懷瑾大師曾說:「這個世界上充滿缺憾,甚多苦難,而人與一切眾生,不但能忍受其缺憾與許多的苦難,而且仍有很多的人們孜孜向善,所以值得讚嘆」。
能夠在苦難中、創傷中孜孜向善,勇往直前的人,正是他們的勇氣和力量讓人欣賞和嘆服,也正是這樣他們才能走出低谷,拋開傷痛,重新步入正軌。
大師曾說:「不如意,才是人生」,如果能夠明白這一點,看透無常,那麼我們面對無常也會更加從容。
佛教中有這樣一幅畫,一個人在遇到老虎時跑到了山崖邊,以為要必死無疑時看到一根藤條,於是便順藤向下,但是誰知道下面還有三條惡龍,而藤上有兩隻老鼠正在交互地啃著藤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