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般講究的是魂歸故裡、入土為安的觀念,更有「死者為大」的觀念。即使是再可惡的人,他們生前所做的一些「惡」也會在去世之後消散,對於他們彌留之際的一些遺囑也會盡力去實現。但是在國外就有這樣一個人,她死後的遺願不僅沒有被得到尊敬,就連她的遺體也被觀賞了近一個世紀,她就是楚格尼尼。
1812年,一個女嬰誕生在了塔斯馬尼亞島南部地區,家裡人為她取名為楚格尼尼。楚格尼尼的爸爸是島上的酋長,在她18歲還沒到來之際,捕鯨人殘忍地殺害了她的媽媽。楚格尼尼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年輕的時候被木材商綁架,未婚夫也因此而死。1824年,英國把塔斯馬尼亞島的治理權交給了喬治·亞瑟中將。喬治·亞瑟上臺後推出了兩項政策,他鼓勵人們擒抓原住居民,但同時還想拉攏原住居民,對他們進行懷柔政策。
喬治的目的是想要解決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間的矛盾,他的這種政策最先是從布魯尼亞島(塔斯馬尼亞島南部的一個小島)開始實施的。這段時間楚格尼尼也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伍瑞迪,1829年,楚格尼尼和伍瑞迪兩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1830年,楚格尼尼夫妻倆成為了教喬治奧古斯都羅賓遜以及他兒子當地語言的教師,順便帶著他們熟悉的當地環境。羅賓遜在布魯尼亞島擔任著保護原住民的官職。
羅賓遜為了保護僅剩的一批塔斯馬尼亞原住居民,就把他們移民到弗林德斯島(在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北部)。羅賓遜的這項政策是為了塔斯馬尼亞人好,但在移民的路上卻出現了意外,許多人都染上了致死的傳染病,大多數塔斯馬尼亞人都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了。1839年,楚格尼尼夫妻倆和另外14名原住民一起和羅賓遜來到了菲利普港灣。1856年,伍瑞迪在回到弗林德斯島的路上喪生了。
而一生坎坷的楚格尼尼後來隨著少數倖存者的塔斯馬尼亞原住民來到霍巴特南部的牡蠣海灣上生活。楚格尼尼的最後一任丈夫是布魯尼島的「比利王」威廉·連恩,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後一位去世的塔斯馬尼亞純正血統男人。在威廉去世之後,楚格尼尼親眼看著人們把自己丈夫的身後遺體搶去解刨展覽了。楚格尼尼非常害怕自己的身後遺體也會遭到這答應過這樣的對待,還特意留下了遺囑。1876年,楚格尼尼離世。在離世之前她留下遺囑:希望自己不要被展覽,遺體被火化後骨灰被拋灑入大海中。
只可惜,楚格尼尼的遺體被埋在了一座廢舊的工廠裡。1878年12月,楚格尼尼的遺體終是被挖出來,作為擁有塔斯馬尼亞最後一位離開世界的純正血統原住民放在博物館中展覽著。差不多一個世紀後也就是1976年四月份,楚格尼尼的遺體終於被火化,並且把骨灰也撒入了大海中。至此,楚格尼尼的遺願才終於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