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舉辦了專門針對4分鐘以內的「短視頻單元」,從2020年2月5日開始,面向全球徵集4分鐘內(含4分鐘)的劇情、動畫、紀錄、實驗等類型短視頻作品。
「短視頻單元」在上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正式創立,主要目的是為了扶持新人,「以短視頻為載體,通過徵集、推介、培訓、跟蹤等方式,挖掘和培育青年視覺創意創作人才,豐富電影人才儲備」。去年獲得大獎的短片《去野島地》的導演杜中坤,就獲得機會執導了本屆上影節官方宣傳片,這支影片全程使用iPhone 11 Pro Max拍攝,在三分鐘內對《閃靈》、《霧中風景》、《夜》等多部影視經典致敬。
在本屆活動中,短視頻單元導師評審需要在48部短片中挑選20部優秀作品,並最終評選出5項榮譽。5位導師評審分別是導演周子陽、動畫導演劉闊、編劇袁媛、演員李夢和咪咕視訊CEO王斌。他們共同評選出的榮譽分別是:導師評審團特別推薦榮譽《PUZZLE》,最佳導演榮譽《幕後:曾國祥》,最佳創意榮譽《四月》,最佳製作榮譽《小事》,最具潛力榮譽《人人都是藝術家》。
本屆短視頻單元入圍名單對導師評審周子陽來說,這是他在拍攝處女作《老獸》後首次擔任電影節的評審工作。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太多的短片創作,只在前兩個月拍攝了某汽車品牌的公益短片。「在這裡面也有我們的表達,以及演員的想法在,同時我們也要把公益植樹這個事情也挖出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和創作型的。」
第一次擔任評審的周子陽有一個發現:如果某一兩位評審特別喜歡的影片,反而不太容易獲得最大的獎項。「每個人品味、審美、判斷標準不一樣,雖然大體都差不多,但起碼有那麼一點小差距。往往評委裡某位特別喜歡的一部,不會是最大獎。特別喜歡的,會比較風格化,另外的評委就不會特別喜歡,反而特別反對。(這樣的片子)可能會給獎項,但不是最大獎。往往那個綜合各方面還不錯的,會給最大獎。」
他希望來到上海國際電影節,找到製作成熟且具有思想深度和思考能力的短片,「有的人就是在思考,他的未來是有深度的,未來拍的東西不會單薄,具備思考力和思想力」。《幕後:曾國祥》、《PUZZLE》、《小事》、《四月》等影片,都兼具了這些特色,留給他很深的印象。
他自己的第二部長片《烏海》,也在今年7月在北京「第二次殺青」。他表示,這部影片也主要受疫情影響較多。塗們與黃軒之間只需拍攝一天的對手戲,他們原本準備在今年春節後馬上拍攝,卻被迫延期到7月才能在北京完成。而他的剪輯師也在初剪後因疫情滯留在歐洲。幾個月的精剪過程,他們只能遠程溝通,效率極低。在結束導師評審的工作後,他將回到北京,專注於《烏海》的後期製作中。
導演周子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界面文娛對話周子陽:
界面文娛:這次擔任上影節短視頻單元導師評委,有看到哪些留下深刻印象的短片?
周子陽:印象深的有一部,叫《幕後:曾國祥》,可能是曾國祥(香港導演,代表作《少年的你》)周邊的工作人員拍的,主要人物是他,講述他拍電影的狀態、思考。有點像幕後創作,不是在片場,更多是關於他創作的想法和思考,有在香港,也有在重慶(拍的)。另外,還有幾個動畫片也非常好,因為這個單元只要在時間內的都納入了。除了劇情和動畫,還有實驗性質的和紀錄片等等。
《幕後:曾國祥》截圖界面文娛:動畫短片可能我們以前看的不太多,這次你印象最深的動畫作品是什麼?
周子陽:有幾個,《PUZZLE》、《小事》、《四月》印象都很深,製作很成熟,很有才華,感覺未來空間都挺大的。其中有一兩個,主題深度都極有想法,製作也挺成熟,轉場的效果、動畫人物的設計都挺好的。
界面文娛:紀錄片方面呢?
周子陽:《幕後:曾國祥》就是紀錄片,但不是那麼純粹的紀錄,帶有一點創作感,其實納入劇情也行。
界面文娛:劇情片方面有驚喜嗎?
周子陽:有一個短片是劉亞仁演的(《應用人生:隔空投送》),挺成熟的,尤其結尾那幾下。它是講視頻這種信息給人的影響,劉亞仁在片中演的也是類似明星的角色,片尾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
《應用人生:隔空投送》截圖界面文娛:最出彩的類型是什麼?
周子陽:最出彩的還是動畫,(入圍影片)動畫的比例更多。可能擁有比較強的技術的話,一個人就能控制,製作上可以很成熟,而且容易形成很強的風格化,而且又不會消耗太大的成本,最多時間成本相對高一點。但資金成本上,不是必須要多少錢才能拍的(實拍片),容易形成完整、成熟、深刻的表達,這是有優勢的。
界面文娛:你們最後是在怎樣的一個範圍裡評選的?
周子陽:到我們這裡有48部片子,我們需要從48部裡面選擇5個獎項。我們會給每部片子都打分,根據我們5個評委的分數,從高到低排20個。只要進了前20,都算優秀推薦影片。我們評委再在20部裡,選出5部。
《人人都是藝術家》海報界面文娛:你們的判斷標準是怎樣的?一致嗎?
周子陽:還真差不多,因為第一輪馬上就是8部進入討論。只要片子得到我們兩票以上就納入討論,只有一票的就沒有討論價值,除非誰特別想闡述這部片子,也可能會改變。
很快綜合排名後,大家討論的就是這8部。然後我們迅速討論,剩7個、剩5部,前後只討論了兩小時吧。大家特別喜歡的都在那8部裡,最後每個人可能特別喜歡某一部,就會展開討論和闡述,最後確定。
界面文娛:你喜歡的短片的特質是什麼?
周子陽:我喜歡的,一是製作成熟,二是他的想法、創意和導演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有的人就是在思考,他是有深度的,具備思考力和思想力,未來拍的東西不會單薄。昨天組委會告訴我們,評選出來的片子的導演當中,有人才23歲,但我能看出那個人的作品很有想法。這個想法不是創意上的想法,而是具備思想和思考的能力。這對一名導演非常重要。
界面文娛:片長這麼短,又要講清楚故事,在這裡展現思想應該還挺困難的。
周子陽:能看得出來,因為它有一個主題。比如其中一部,故事是講女性問題,從小別人怎麼看待她。她具備思考能力,以這樣的身份去思考主題。你會覺得這是很有價值的一個話題,不是簡單講一個故事,背後是有很深刻的主題在。而且還有製作上的創意和嫻熟的能力,還有攝影、剪輯和構思結構的才華,我特別喜歡。最後選出來的幾個,我們都是喜歡的,有(讓我們)眼前一亮。有兩個導演,我還真想見面聊一下,甚至考慮未來有沒有合作的可能。你會看到,其實不管年齡段,年輕人中永遠會有很棒的人,世界就是這樣。
界面文娛:這是你拍攝處女作《老獸》後首次擔任電影節評委,是什麼感受?
周子陽:感受還挺深的。我發現特別有意思的就是,某個評委最喜歡的一部片子,可能不會得最大獎,最大獎是給一個大家覺得還可以的。有些可能還不錯的,最後都被淘汰出局了,這裡面有權衡,每個人品味都不太一樣,審美、判斷標準不一樣,雖然大體都差不多,但起碼有那麼一兩部有點點小差距。往往某位評委特別喜歡的一部,不會是最大獎。還有一個可能,就是特別受喜愛的,可能會具備風格化,其他的評委就不會特別喜歡,反而特別反對。(這種影片)可能會給獎項,但不是最大獎。往往那個綜合各方面還不錯的,會給最大獎。有一些(短片)可能稍微差點,只有一兩評審很喜歡,可能因為別人極力反對,就出局了,但可能換一個評審又不一樣了。
《老獸》劇照界面文娛:你們五位是如何討論的?
周子陽:昨天李夢沒有到現場,因為有工作特別忙,正在趕來的路上,所以是跟我們現場連線的。以前我對評審有幾個人沒概念,後來才明白必須3個、5個、7個,必須單數,昨天就有一部片子,2比2僵持下去了,我們趕緊聯繫李夢,她正好在過安檢,好不容易聯繫到,才有了一個結果。
界面文娛:為什麼會選擇這次擔任評委?有什麼機緣?
周子陽:一是上影節這邊找過來,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二是之前也有其他電影節讓我去做評委,但我那段時間正好在忙其他的事,比如正在準備拍攝或者創作,時間很緊。而且這次是短視頻單元,片量比較少,不用佔太多時間。如果太長,我可能在忙自己電影的事的時候,沒有大量的時間(專心觀看),短視頻我可以很認真地看每一部。我也想看看這些年輕的創作者,他們當中有沒有優秀的創作者,他們是什麼狀態。看完後我更加覺得,任何時代年輕人裡都會有優秀的創作者,一撥一撥的,永遠有優秀的人才。看他們的作品,我覺得挺好。
界面文娛:這些短視頻的創作者當中,有幾位會讓你好奇,想要去認識?
周子陽:有兩個我特別喜歡的片子的導演,有部是動畫,有部有紀錄感。我想知道他們多大、是幹什麼專業、什麼成長背景、未來想做什麼。我想了解他們,還挺欣賞他們,甚至還想合作。其中有的是有商業可能性,而且是好的、創作力很強的那種。有些像一些電影節的宣傳,或者品牌的短片,如果這個人才23、25歲,那他未來就有可能做成這個行業裡最好的(導演之一)。
界面文娛:其實你在拍攝《老獸》出道前,並沒有比較成熟的短片的作品吧?之後有沒有考慮過拍攝短片?
周子陽:沒有。要說短片,可能是我的學生時代,零幾年的時候(拍過)。實際上,我有一個拍短片的創作想法。在去年,我做了一個夢,那個夢完整地把一個片子演了一遍。起來後,我覺得特別完整,也是我想要的那種美學的方向和主題。我想把這個片子送給一個朋友,未來可能找到合適的時機,我肯定會拍這部片子。目前只有這一個想法。
界面文娛:你已經完成了兩部長片,再拍短片,對你們這樣相對成熟的導演,意味著什麼?
周子陽:就拿我想拍的那部短片來說,我覺得它的體量不是長片,故事不夠,甚至可能就是一個鏡頭,但可以是非常棒的短片。它是一個短片體量,也可以具備深度,也可以製作很成熟。長片可能我需要思考很久、寫一兩年劇本都有可能,而那個就是我的一個想法,其實記錄了我過去很長時間的某些觀念和思考,我決定要做這樣一個表達。這個表達有深度,但它不是長片的概念。就像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各有各的好,短的也可以非常有深度,長的可以更加浩瀚、史詩。
《烏海》劇照界面文娛:除了廣告,我們其實很少能看到優秀的成熟導演進行短視頻的拍攝。
周子陽:少,比如我對未來想做的長片,是有一定的思考規劃的,第三部拍什麼,第四部拍什麼,但做短片,就不會想規劃。目前我也只想到那部一定要送給我朋友的那部,因為我覺得那是對我的生命有意義的。其他的我可能也不會想,因為長片能更完整地表達我的思考和思想。
界面文娛:你是不是也在近期拍攝過一個短的廣告?感受怎麼樣?
周子陽:拍了一個汽車的公益短片,帶點紀錄感的,胡歌演的。短片在內蒙古額濟納拍,在高速沿線,汽車品牌在那裡附近種樹做環保,我們就找了三組不同年齡的人,講述他們幾十年種樹歷程,出來也是7、8分鐘的樣子。我們要把公益植樹這個事情也挖出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和創作性的,有我們的表達,以及演員的想法在。
界面文娛:你已經拍完第二部長片《烏海》了,作為一名80後導演,怎麼看現在更新鮮的90後、95後導演?
周子陽:90後現在好多成熟導演都出來了,現在這些短片裡也有很多95後、2000年左右的導演。從作品上來說,我是沒有隔代感的,其實我看比我大的導演也沒有隔代感。我會更欣賞這個導演有沒有才華和未來的可能性,他們還需要慢慢成長,如果堅持、專注,會出來的。如果沒有,可能再有才華也出不來。
《烏海》劇照界面文娛:前兩周《烏海》在北京補拍且第二次殺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
周子陽:大家用補拍不太準確,其實是有一場塗們老師的戲,之前他在另一部電影裡擔任男一號,因為跟我們的拍攝是同期的,他抽不出檔期過來。所以我們當時在內蒙拍完,他的戲都是內景,我們就想在北京抽個時間拍一下。本來想過完年那幾天拍就行,但因為疫情,就把這件事一直往後拖,一直拖到現在。中間有兩三次準備拍,但北京疫情忽然又嚴重,就一直在拖。最後終於把他沒拍的那場戲拍完了,就拍了一天。
界面文娛:那在疫情期間,你主要在做什麼?
周子陽:就在忙《烏海》的後期製作。我們在過年前,就粗剪出來了一版。但我們剪輯師正好也做另一部影片,他就去歐洲參加電影節了。去了之後,他看到中國疫情嚴重,就說緩幾天回來。結果一下子歐洲又嚴重了,他就被擱在那邊了。最後我們精剪的過程,就是(中國和歐洲)發過來發過去,效率就(很低)。精剪其實得天天在一起不停地討論、碰撞才行,但這個過程就變成這樣,效率沒那麼高,時區也不一樣,時間會拖長。我和其他部分,聲音、特效、作曲等,也在同步推進。剪輯師直到一個多月前才回到北京隔離完成,我們已經剪得差不多了。之後,我們準備還要再整個過好多遍,精緻地調,因為從過年到現在還沒面對面剪過。這是我被疫情嚴重影響的一件事。
界面文娛:經歷了疫情當中的種種,會對你創作《烏海》最初的預期有什麼改變嗎?會不會調整一些剪輯?
周子陽:這個倒是沒有。我覺得本質是一樣的,只是這個世界發生了特殊的事件。對我來說,並不會因為它要去改變一部電影。這是人類本質的一些問題,人類發展到現在,會面臨一些特別嚴峻的問題,而我的電影的思考,差不多也是這樣的主題,有某種契合,雖然不是完全一樣,但是某種對整體行為和價值觀的思考,跟疫情(帶來的思考)本質上是一樣的,也是對我們人類的某種行為、欲望、理念的一種反思。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思考到和反思到了,都是有感受的,因為(疫情)觸及到每個人的現實生活。所以這個事件本身帶來的思考性,跟電影的表達主題是一樣的,我就沒有因它再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