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尋訪千利休》:感受日本美學

2021-02-16 一小撮

茶,發源於中國,作為藝術形成於日本。如今已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風行於世界。

    對日本的茶道,並沒有很深的了解,只是在學習海燕老師的課程時,看到有關千利休先生的相關資料,心裡卻是充滿欽佩的。對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人,是站在金字塔頂端,仰望星空的人,是可悲又可敬的。

    茶道,花道,懷石料理均在「和,敬,清,寂」基本精神下發展出自身的日式美學。

     千利休(日本語:千 利休/せんの りきゅう,生於1522年,卒於1591年4月21日。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著名的茶道宗師,人稱茶聖。本名田中與四郎,家紋是「獨樂」。時人把他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稱為「天下三宗匠」。

     之所以取「利休」這個名字,利為尖銳刀劍之物,時刻訓導自己不要太鋒芒畢露,把鋒芒收起來,即利休之意。

      花道中,花是有性情的,尊重花的個性,是花藝師與自然的和諧。比如松枝的皮易乾燥,選定後需在水裡浸泡一夜,再行插花之事。菊花對金屬氣味過敏,人手採摘的菊花才會盛開不敗。

      不同的花搭配在一起,一定要考慮是否情投意合,雖然同為春草,蒲公英與鵝掌草,就一個燦若春陽,一個冷若春寒,聚於同一器皿,則尷尬在氣氛中蔓延。      一朵茶花從藏於懷中,成為了過渡到下一個情節的線索。我曾看見有影評說本片被生硬劈分成段,是導演的失敗,其實看明白了才知道,這是導演的用意,內中藏著無數的表達。再來已是千利休切腹前十二年,片中出現的是兩位葡萄牙傳教士,抱怨著日本的茶道。問題首先是來自於那極不合腳,為了進入茶室需要更換草鞋。

    草鞋是入茶室的規矩,西方之人並不習慣,但鏡頭一轉,卻是豐臣秀吉著一雙草鞋,仍舊哼歌自樂,無不安然。當然此時的豐臣秀吉,還是織田的家臣滕吉郞。他與傳教士的對話透露一個信息。信長正合西方勢力有所接觸,因為兩位傳教士帶著西方極具價值之物,前來取悅織田信長。

    傳教士視茶室如鴨棚,茶室之中的一切毫無價值,甚至認為喝茶的日本人都是頭腦有問題,是愚蠢。這是西方文化的自狹之處,難以理解另一種文明,也是典型的西方式的傲慢和自大。說明他們對於信長並非真的認可,只是想要在信長的支持之下,實現自己的目的。在此之前滕吉郞所謂的論得天下者定是我家大人,若能取悅他便可無懼一切。

    一茶過後,信長以一茶罐發問,價值幾何?作為懷抱於國的人,在西方人面前自然不只是問茶罐,而是要確定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價值。一如之前自稱帶來西方最具價值之物,傳教士也坦誠表示此小壺在他們眼中並不值錢,沒有人會願意為此付出高價。

    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只是沒有高價,這是做交易的談法。信長自笑名貴之物、竟無人欣賞,是西人不識得他是個英雄,轉而將話頭拋給了一側的宗易。這裡就清晰無比地體現了宗易的角色,是茶室之中的一等謀臣。

    一個小小茶罐,究竟有什麼樣的價值?與其說這是傳教士的問題,不如說這是宗易的問題。因為所談論的茶罐將因人而不同。織田信長在談茶罐是談他自己,傳教士也所談也是一樣,只是不能相信信長真的能夠統一日本。他們的相信需要對方來證明,這就是交易。

但宗易的回答卻是:

「那朵花蕾,您覺得如何?」

    是傳教士在庫房之中看見的竹筒之中的茶花,對應的是此前傳教士與滕吉郞的相見相談。宗易稱之為生命的萌芽,之後卻突然話鋒一轉,再次提及一杯茶讓人心情愉悅。別忘了,宗易此前說過,茶,是合乎心意的。那麼怎樣的一杯茶才能讓傳教士心情愉悅呢?當然是要合乎他們的目的。

   信長是一代英主,自有主見,已是成型的瓶中之花,配合困難。但是那一朵花蕾卻還在生命的開始階段,意味著未來的無限可能。只是「唯有獨具慧眼者,才能發現此物的價值。」

    這一段情節為,信長和傳教士謀求合作,為了凸顯自身的價值。信長帶了傳教士進入茶室,讓宗易進行說服。不料宗易卻另舉出了一個能讓庫房的土牆都能生輝的人,竟是信長的部下滕吉郞。因為宗易已經敏銳地捕捉到傳教士對這一朵茶花的另眼看待。

     宗易的邏輯應該是,有如此部下的人,自然是將來徵服天下的人。但信長卻警覺到這一朵茶花的志向,是無限綻放的生命的力量,對自己的威脅。所以馬上追問了一句,發現的價值,將由誰來決定,是不是由他?

    自信之人是不會詢問主宰之權的,因為他們會將權柄牢牢緊握。但信長如此之問,暗含的意味是,他從宗易的判斷之中感受到了來自滕吉郞威脅。出口詢問,是試探!他是否還能夠掌控滕吉郞!

宗易的回答是,出乎意料:

「美,由鄙人來決定。」驚動茶室外滕吉郞抬頭!

「鄙人所挑選的珍品,能夠孕育傳奇!」此言出口,宗易目光如虎。什麼是他所挑選的珍品,當然不是茶具,而是人物。信長有識人之能能欣賞他,他也一樣,能夠發現滕吉郞!日後當滕吉郞成為了豐臣秀吉,正是他所挑選的珍品,孕育了日本的戰國傳奇!

    此時信長不由失笑「這傢伙,是個相當壞的人呢!在我左右又添欲奪天下之人了。」是在左右而不是身邊,因為是有兩個人。信長說完之後,轉身叫名:「是吧,滕吉郞!」滕吉郞開門相見。

   信長讓傳教士將貢品帶回,看來是他拒絕了與傳教士的合作。實際上的情況是真正得到傳教士的助力的人,是滕吉郞!歷史上,豐臣秀吉和織田信長一樣,曾對西方天主教刻意懷柔示好,只是到了豐臣秀吉掌權之後,突然發布了驅逐天主教的政令。這一態度轉變,世人不解,史上稱迷。但說穿了又何其簡單,不過是利用完了而已。

   真正和傳教士有所聯繫的是宗易,因為第一個傳教士對第二個傳教士說,那個男人會改變你的看法。而在茶室之中,所發生的一切,正是宗易所主導著每一分的變化。這是一段完全是屬於電影語言的情節,一定不是真實的歷史片段,卻是電影可以編織的講現實關係講清楚的表達,是高明的手段!

   電影是象徵和比喻的藝術,從某種角度而言,象徵和比喻才是藝術,只會寫實,便失去了空靈變化的趣味,俗不可耐。而同時象徵和比喻也是另一種層面的欺騙,影片如此欺騙著觀眾,宗易本人何嘗又不是如此,是布局弄幻的高手,撥動人心!

    此前織田信長挑選美物之時,等候已久的人詢問宗易如何姍姍來遲。原本一路小跑而來在不遠處才緩下腳步的宗易卻淡然道,還早了一些。既然還早,此前何必匆匆,這是他展現給世人的樣子,因為他是堺之三茶人。但既名為茶人,為什麼呈現給信長的美物,卻與茶無關?

    因為他知道信長需要的是什麼,能夠做出合乎心意的事情。這不是道,而是術!

    明白了織田信長如何起了猜忌,才能明白下一個情節,為什麼豐臣秀吉大人會愁眉苦臉的前往千利休的茶室。值得注意的是兩點,第一是原本的滕吉郞已經成了秀吉大人。第二點是當秀吉走在進入茶室小徑的時候,突然聽聞了一陣鳥叫,明顯是兩隻鳥的叫聲,抬頭查看,卻看不見有鳥的蹤影。

   名字的變化,是身份地位的變化。看不見的鳥來處,那是因為這兩隻鳥源自開始的燭火光影,來自宗易的那一句,為吾妻者,非您莫屬。當時他選擇的茶花,此刻正自投門而來。隱喻早已埋下,卻到現在才傳出動靜。所以秀吉來到門前,樹後轉出宗易,原來是早已等候。在物之初,便已經能夠看見物之壯,這就是先知。世人所謂的先知,往往以為是能知未來,其實真正的先知,不過是能先覺罷了。其心入微而後入妙,能覺人所不能覺之纖細,便是先知。

    弟子口中交代了秀吉恐有斬首之過,這是信長起了殺機。弟子之言被宗恩制止,稱言多必失,說明相會是密事,不可外宣。秀吉區區一個家臣,起自卑微,以日本注重出身的社會,竟然會讓胸襟廣闊信長動了殺念,其中原因可想而知。秀吉聲稱為茶而來,但是宗易卻待之以粥。人在虛弱的時候,不需要茶。因為茶是假相,而粥是實際的果腹之助。

     粥後有一杯茶,宗易說讓他好好品嘗生命的喜悅。一杯茶,能夠品嘗的生命的喜悅是什麼?此前說花蕾是生命的萌芽,唯有綻放才是生命的喜悅。信長口中的無限的生命力量正是要在此時綻放出來。

     秀吉進入茶室的第一句話是說臨死之前,因此地備受推崇,所以前來嘗試。若真的是說茶,何必臨死之前才來嘗試,平日機會甚多。人到生死關頭,想要嘗試的,很自然的應該是求生吧!何況是秀吉這樣的出身,求生之本能會讓他不擇手段。

     強調臨死之前,意味頗深,表示此前並不是沒有這樣的想法,只是時機不至,沒有讓他有足夠的居心。說到生死,表示沒有退路,也表示決心已定。由此便知秀吉來求的不是一杯茶,而是一個生機。

     求人有道。今天的人難以求人,往往開口便錯,一不留心便成了用情感要挾、利益誘惑,甚為地下。看秀吉求人,就知道此人非凡,也明白了為什麼他能被宗易視為珍寶。本來求人,卻說試茶,更絕口不提一字自己的處境,卻說了一段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這不是閒話,而是示弱,真情流露。讓人不禁心生悲憫。世上的人都會覺得孩童無辜,卻很少可憐成年人。所以真正的示弱,不是一味自貶,而是讓人看見自己的可愛之處、值得呵護珍惜之處。這才能策動人的善念,策動人心。

     讀古書看見處絕境的人往往裝瘋稱病示弱,得以脫身,如孫臏裝瘋、劉邦示弱、司馬懿裝病、幾成慣例。因為瘋子行為之中有自毀,弱者如塵埃渺小而被輕視。毀壞了的東西,往往讓人心生悲戚。如頹壞了的屋子,破碎了的花瓶,容易讓人心生憐惜,是一樣的道理。這個世上的人,都活在他人的悲憫之中,因惻隱而得活。

     看見毀壞,心生惻隱,這是獲得活路。當然這也要看對象,往往要是對高貴者、上位者,因為他們往往沒有經歷太多殘酷,享受優渥,心不殘忍。要是面對自下而起之輩,心意決絕,就未必有那麼好的效果了。比如宋江也裝瘋,卻被小官吏打到熬不住為止,只好認了。

     這應該算是秀吉和宗易第一次交鋒,秀吉遂了心願,宗易親口答應會去為秀吉說情。表面看容易讓人誤會是宗易要去信長面前為秀吉說情,但細思信長要殺秀吉的原因,真的是可以說情而解決嗎?生死之事,當以生死之決,那麼要救下秀吉這一條命的,如果不是一次求情,又會是什麼呢?

    一碗粥,一杯茶,粥前茶後,影片都給出兩個畫面,是茶室之中一副墨跡,是個閒字。導演精細,不會浪費鏡頭,如此重複,必有深意。從茶室而言,似乎是宗易給出的茶境,讓秀吉暫忘煩惱,體會當下之心。一個閒字,能治煩惱。而秀吉的煩惱來自信長,能治信長的閒字是什麼?

     影片的下一個情節,是宗易來到了一處作坊,找到了一位正在做泥塑的老匠人。宗易恭謹上前,語態謙卑,自稱茶人,想要讓老匠人幫助燒制茶碗。老人詫異反問,讓老夫這樣一個制瓦作泥的匠人嗎?制瓦作泥,如何能夠燒制茶碗?宗易不答,卻拿出了懷中的圖紙,原來他早有準備,有了詳盡的方案!

    而在真實的歷史之上,千利休的確也在日本天正初念,找到陶工長次郎,由利休設計,長次郎燒造,創造樂燒茶碗。茶碗主要是黑、赤二色,這一點可能是因為日本篤信佛教影響有關,佛門《四分律》規定,僧徒的食缽只能使用黑色和紅色,與此相合。

     宗易除了拿出方案之外,還說出了自己的要求,是要燒制一隻不是擺設的茶碗。若是擺設之物,便是閒物。不是擺設之物,便要起用,豈能閒置。既名茶碗,便應該是盛茶而用,世上豈有閒置的茶碗?難道說,宗易的意思是,在他的審美之中,見自己所在時代的一切茶碗,都不符合他的茶道理念,所以索性要自己動手,親自創造嗎?

      影片在此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出了一個消失的身影。借用宗恩的口中敘述,每當木槿花開的時候,宗易總會不知去向。這時候的鏡頭給出,是一片洶湧的大海,遠處一座破敗小屋,宗恩來到屋前站定遠望。從這樣的鏡頭語言來看,她是知道宗易去了哪兒的,只是不知道小屋之中的情形罷了!

切腹時遺留辭世之句為:
人生七十 力囲希咄 吾這寶剣 祖佛共殺 提る我得具足の一太刀 今此時ぞ天に拋
意為「人世七十,力圖命拙,吾這寶劍,祖佛共殺,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今在此時才扔給上蒼」。

利休侍奉秀吉的10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斷提升,藝術才華充分展現的黃金時期。他對茶道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於茶道本身就是融會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禮儀、縫紉等諸方面的綜合文化體系,因此,利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茶的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
人們常說,技能臻於極致就是"道",達於"道"者,一舉一動無不是技藝之巔,利休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他越到晚年越趨於古拙稚樸。未曾料到,這卻給他自己的命運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侘寂
侘寂[chà jì](わび さび/wabi sabi)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尤其是無常。所以對於這個詞,我們或可以用「禪寂」來理解。
侘寂(Wabi-sabi),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它不是直接從日語翻譯到英語的詞彙,其背後的理念也不會立即在那些以前不知道它的人們心中轉化生根。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最好地了解侘寂的方式就是接受這一觀念,並開始在個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侘寂的例子。
侘寂一詞也並不總是連在一起的,在日語中,它們可以單獨使用。侘,根源於a€œwa,a€,指的是和諧寧靜。其意義經過了發展變化,由描述某種悲傷荒涼之事,逐漸變為描述某種有意的謙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侘a€,字面意思是說,一個侘之人可以「用更少做更多」,滿足於擺脫物質牽絆的生活。想想梭羅,或者更近一點兒的名嘴大丈夫(CadillacMan),他最近在《紐約時報》上高談簡單的快樂,以及多年來在紐約數區所度過的無家可歸的自由生活。

「侘」在日本是常用於表現茶道之美,人們稱自村田珠光興起的草庵茶開始,到千利休達到最高點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統為「侘び茶」。「侘」成為茶道的一個理論,也就是「侘び茶」這個詞出現的時期是江戸時代。茶道當中「侘」所包含的意思不僅是粗糙,也包含雖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質感,追求美感的意願的這層意思。「侘び」的意思通過「侘び數寄」這樣的熟語來表達,指的就是指清淡但高質的茶,以及喜歡喝這種茶的人。而侘茶人,如同《山上宗二記》所寫,也就是那些「不持一物,唯覺悟、工夫、技術三者齊備者也」的人,也被稱作「貧乏茶人」。到了千宗旦的時候,單獨一個「侘」字指的是「無一物」的茶人。

這個字最初也不是什麼特別美的概念,《徒然草》等古書中記載這個詞有年代久遠的書冊散發出陣陣濃味的意思,這確認了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鑑賞古舊之美的意識。到了室町時代,這個概念在俳句的世界中得到了相當的重視,還被納入了能樂等藝術形式中,並開始理論化。此外還成為松尾芭蕉之後所創作的俳句中佔據了美意識的中心位置,但一般認為松尾本人就這個詞並沒有留下什麼直接的評價和記錄。俳句中的「寂」尤其指舊物,或者老人等所共同持有的特徵,用寺田寅彥的話來講,像是從舊物的內在滲出來一樣,與外表沒有什麼關係的美感;舉一個形象的例子,比如生了苔的石頭。誰也無法推動的石頭在風土當中表面開始生苔,變成綠色。日本人將此看作是從石頭內部散發出來的東西,尤為注目。

可見,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個詞用語言來表達時,有很廣的包容性。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LeonardKoren在介紹侘寂的一本書「Wabi-Sabi:for Artists,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中有一段話:Pare down to the essence, but don't remove the poetry.Keep thingsclean and unencumbered but don't sterilize. (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保持乾淨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

茶道裡,有人與人之間的和。千利休修建的待庵茶室的入口窄小,訪問者需要躬身入內。如果來訪者是武士,不解甲卸刀是無法進入的。所以,無論是將軍還是平民,在躬身入室那一刻,眾生平等。

━━━━━━━━━━━━━━━━━━━━━

茶道中的敬,是對自身,對他人,亦對萬物。尊敬自己選擇從事的事業,也對來訪的客人,還是對每一個參與事業的器物。

所以,每一個流程,都是用恭敬的心情來完成。茶道表演會有上千道步驟,長則8小時,短則3小時。複雜繁瑣的過程,用恭恭敬敬的行為完成,是對參與者的尊敬,也是為了不辜負被使用器物的價值。

花道有云:「一花三季」,初花的羞澀,當季的張揚,餘韻的回味都是可賞的。一個生命從初始到結束,都值得尊敬和欣賞是花道中「敬」的部分。

所以當秀吉命人端上盛滿水的淺口銅盤和一支早梅,請千利休插花時。千利休選擇摘淨花瓣,揉碎於掌,落英水面,枯枝橫陳於盤沿。花,從生如死,皆可敬。

懷著熱切而感懷的心來烹飪是懷石料理對食材的敬重。菜品會一道一道呈現於客人面前,賞味要慢。細嚼慢咽,感受食材在最佳狀態下的滋味。樸實略帶拙的器皿,是為了不喧賓奪主。主人在準備懷石料理的那一刻,就將食材至於首位。

為保持食材的極致之味,奉上冷盤就連盛菜的盤子也要保持冷的狀態;配菜時,注意其中海產,野味與家常不可重複,避免因味覺的疲倦引起對食物的浪費。

━━━━━━━━━━━━━━━━━━━━━

茶道中的清,不單是茶道場所的清潔,亦是茶道師心靈和言行的自我淨化。是一種磨掉「身上鏽」的修行,不尋找託辭,修行者在意志和行動之間無縫連結。

落在行為上,是茶道藝術中提出的「一期一會」。將人與人的相遇視為一生只有一次,珍惜此次機會,主人用心待客,將心意完全詮釋在行為上,客人則全心全意感受到主人心意。

花道用「花見」意表賞花,但同時,也是你在花見,亦在見己。花道的習練是從插多枝花開始,亦如人,如果不見過眾生,如何得以見自己。

在這個由多至少的過程中,花藝師修行著內心的「清」,將繁雜和幹擾慢慢清理出自己的視線,最後留下的那一枝花,才是自我的體現。最後,花,器,背景三者投緣,器皿簡單,環境曠而淨。三者之間,不留雜物,唯有花與本我,一期一會。

懷石料理在千利休的手中,依託品茶的清簡料理一汁三菜,品味少量的菜,注重精神趣味,每一道都賦予簡練雅趣的命名。廚藝師與來訪者在少量而精簡的菜品交流中,互相傳遞對季節的感悟,環境的悠長。

━━━━━━━━━━━━━━━━━━━━━

茶道,花道,懷石料理都是在和,敬,清三者修行的基礎上,才能如鳳凰涅槃般誕生道中升華的「寂」。一種從有限事物中,感受無限美感的哲學。

     能見大美,乃是天命造化,而能有個默契相知的愛人廝守終老,與君長笑亦長嗟,方是人間幸福。

歡迎分享朋友圈

歡迎掃碼關注


Wechat

1045098714

百度貼吧

一小撮咖啡討論小組

新浪微博

羅靖凱-

QQ交流群

278259694

相關焦點

  • 尋味日本茶道美學 《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有值得看?
    於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吧,正好明天周末,如果大家有空想要看的話,在土豆網上就可以找到了。言歸正傳,說說千利休。熟悉日本茶道的茶友應該都知道, 千利休是活躍於16世紀日本的一代茶道名匠,憑藉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聖。
  • 茶道美學電影《尋訪千利休》
    這樣的天氣,在家看看電影喝杯茶其實是不錯的選擇。對於想了解一下日本茶道的朋友,小蘇推薦一部2014年的影片《尋訪千利休》。歷史真實的千利休因為精通茶道,名動東瀛,他先後做過兩位日本梟雄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茶頭」,前者推崇了他,後者最終要了他的命。
  • 藝術 電影《尋訪千利休》中的日式茶道美學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探尋一下其中的日式茶道美學。縱然,千利休開創了日本茶道美學,為追求極致美感而名揚天下,不過在這部電影中,更多地是表現了千利休真正想要表達的茶道思想:「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千利休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千利休為其點茶後,從容說道:「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讓我低頭。」隨後便切腹自戕。電影《尋訪千利休》以此倒敘,開始了對千利休傳奇一生的回溯,透過電影的詮釋,更可以窺探深植於日本人內心的文化性格,和那份對生活美學近乎極致的追求。
  • 【茶電影】《尋訪千利休》:史上最完整地展現日本茶道美學的電影
    ,憑藉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聖。他對茶道美學有著獨到而高深的見解,不僅令世人傾倒,也使得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反轉乾坤的英雄豪傑對其青眼有加。若然千利休那獨步天下的美學理念,源自他年輕時代的一段戀情,其間又會有怎樣可歌可泣、纏綿悱惻的動人故事呢?
  • 茗流 《尋訪千利休》——史上最完整展現日本茶道美學的電影
    茗流《尋訪千利休》——史上最完整展現日本茶道美學的電影
  • 美學電影《尋訪千利休》,人生苦短,請享受這生命的片刻歡愉
    今天,推薦一部豆瓣8.1的日本電影,知道這個電影是偶然,是來自古代文學史老師的安利。聽她的描述像是在講茶道,懷著學知識的心態進去,也許是我理解能力不夠或者境界沒這麼高深,關於茶道的觀感只佔三分,而對於裡面的情感與人物關聯卻擁有七分想說的。電影《尋訪千利休》講美學有一句名言:「美,就是我說了算。」「美」是貫穿全文的。
  • 電影丨《尋訪千利休》
    ——《尋訪千利休》今天分享一部我覺得真的可以說是美到極致的電影,從布景服裝道具之講究,到構圖色彩搭配之絕美,無不使人感受到美的存在。
  • 影|《尋訪千利休》
    榮獲第37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優秀藝術貢獻獎的電影《尋訪千利休》於12月7日在日本公映。導演田中光敏先生用大膽且細膩的手法將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千利休居士從青年時代,至他切腹自盡的一段人生搬上了銀幕。扮演利休夫婦的市川海老藏和中谷美紀的演技極其精湛,為我們呈現了一部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
  • 尋訪千利休:專業,影響力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鼻祖。一生都在研究茶,欣賞美。在電影《尋訪千利休》中,他一出場,便驚豔了四座。《尋訪千利休》電影講述了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和日本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糾葛的一生,影片充滿了詩意美感,以及片中呈現出來的侘寂美學都讓人回味無窮,引人深思。
  • 尋訪千利休:專業,影響力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鼻祖。一生都在研究茶,欣賞美。在電影《尋訪千利休》中,他一出場,便驚豔了四座。《尋訪千利休》電影講述了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和日本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糾葛的一生,影片充滿了詩意美感,以及片中呈現出來的侘寂美學都讓人回味無窮,引人深思。影片中的千利休說過一段自白:我將這一生都貢獻給了那杯茶,一生都只為精益求精。這盡頭是……」盡頭是什麼?是門外的三千兵甲嗎?
  • 尋訪千利休:無窮花
    回憶起來,初打開這部電影,不禁擔心我可有此耐心看完這部電影。懷著對茶的敬畏,竟也看完了,其印象最深莫過於千利休的茶道以及他說的那句我只對美低頭,還有被那幀姍姍來遲的月夜飛鳥圖的驚豔。 而今,三年後重觀此影片,其感受不可同日而語,在尋訪千利休的美學與茶中,
  • 【於燕說電影】日本電影:日本茶道美學宗師千利休
    ——千利休 《尋訪千利休》是由田中光敏執導,市川海老藏、中谷美紀等主演的電影,2013年12月在日本上映,2014年在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評選中獲得最佳影片等九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美術獎。日本藍絲帶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獎提名。
  • 《尋訪千利休》:解讀日本「侘寂之美」背後的社會歷史因素
    ——柏拉圖 電影《尋訪千利休》講述了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被太閤豐臣秀吉責令切腹自盡卻被妻子一番話勾起回憶而展開的故事。但隨著利休對美的極致追求和對不畏強權的個性招致秀吉不滿,加之利休的百姓影響力遠超過秀吉,嫉妒心和猜疑心強烈的秀吉最終還是容不下這個曾經救過自己一命的一代宗師…… 電影的每一幀都美得不可方物,導演完美呈現了千利休一生追尋的侘寂之美。為何千利休能夠以茶道將「侘寂之美」發揚光大?本文將解讀日本「侘寂美學」背後的社會歷史因素,以及侘寂美學對當今的影響。
  • 《尋訪千利休》: 美就是我說了算.
    《尋訪千利休》是一部充滿日式茶道美學的電影,對布景服裝道具的考究,讓構圖色彩搭配唯美到幾乎每一幀截下來都能夠成為一幅畫作。
  • 尋訪千利休 | 我看過最美的電影
    根據日本茶聖千利休的生平拍攝的電影,畫面唯美,看到讚嘆,奉為心中最美的電影!
  •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所以我靜靜沏了一壺茶,默默打開了一部相當冷門的審美入門電影——《尋訪千利休》(一)千利休——顛覆日本茶道的大師,更是最懂生活之美的大家。千利休(1522-1591),對不愛好茶藝,不關心日本文化的人來說,太陌生。
  • 千利休,無印良品的祖師爺
    屋外集結了三千兵馬,奉豐臣秀吉之命,將千利休的住所包圍得滴水不漏。使者入室,帶來了秀吉的旨意:「只要您臣服,便可赦免死罪」,千休利安靜地為使者點了一杯薄茶,答道:「唯有美麗事物,才能讓我低下頭顱。」之後,從容切腹自戕。2013年田中光敏執導的電影《尋訪千利休》,把這位一代茶道大師的死,演繹得如此自負與驕傲。
  • 電影賞析《尋訪千利休》|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
    《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講的便是美。織田信長尋訪天下的寶物,於是眾人帶著不世的奇珍自誇。
  • 千利休,才不是沒有故事的茶聖
    在日本,茶道是一個綜合的藝術體系,涵蓋著包括建築、器具、服飾、園林、工藝等方方面面,而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和美學觀念已然滲透到日本文化的各個領域並延續400多年直至今日。例如:極簡設計、休利灰(高級灰)、懷石料理中最高級的筷子也得是「利休箸」等等。 帶著極為卓越的審美品位跨入茶道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