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一部記錄黑龍江廣袤大地上風土人情的紀錄片《大地情書》上線,主要拍攝於黑龍江綏化、小興安嶺周邊地區,畫面絕美,是一部從時代個體的視角出發,聚焦國人與大地之間難解的生命羈絆,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將東方之美的源和內涵緩緩鋪陳在我們眼前。
豆瓣評分起初8.5分,頗受觀眾好評,評分越來越高,現評分8.9分。
胡峰導演將鏡頭聚焦於松嫩平原腹地上的黑龍江省,在細膩的鏡頭語言和忠實的記錄呈現之中,將中國大地上的煙火氣和真性情,以及平凡卻又偉大的人生寫就成一封封寄給大地的「情書」——其間,有美、有淚、有感動、更有真實的我們。
提到黑龍江,每個讀者心裡的第一印象各有不同卻又不盡相同,黑土、糧倉、豪放等等評價各種各樣,今天小編就來帶讀者簡單了解黑土地上風土人情。
黑土,是世界上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黑土地養育了中國數以億計的中國人。
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
從解放初期數不盡逃荒人心中的北大荒,到如今經過六十年墾荒人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北大倉,中國人的糧食基地。
曾經的北大荒「棒打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
東北大米聞名全國,因其種植在極其肥沃的黑土地中,一年一熟,生長周期長,陽光雨露充足,獨特地域氣候優勢,保證了東北大米獨有的高品質。
響水大米、五常大米更是成為人民大會堂的國宴用米。
黑龍江地區過去因其氣候寒冷原因尤其偏愛燉菜,在黑龍江只要有一口大鐵鍋,就沒有燉不了的食材,多是兩兩搭配,一起下鍋,大火狂燉,東北人過年必殺豬,大塊大塊地切下來,便和粉條酸菜一起下鍋,坐在熱炕頭,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黑龍江的特色菜,菜碼大、分量多,常常用盆裝,更顯東北人的豪爽好客。
黑龍江人更偏愛擼串,燒烤店無處不在,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
沒有什麼事兒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黑龍江地處中國最北,冬天銀裝素裹,小孩子在外面玩凍的鼻涕拉瞎的,不管你是十五六歲還是七老八十,都給你凍的跟孫子似的。
說黑龍江冬天非常冷,戶外活動很少,冷是肯定很冷的,但是戶外活動是不能少。
冰雪文化已成為黑龍江形象的重要標識,冰雪產業成為黑龍江經濟的重要支柱。
哈爾濱冰雕製作是傳統手工技藝。製作出冰建築、冰雕塑等各類作品,配置多種燈光後組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形成璀璨生輝、美輪美奐的冰造園林。
寒冬臘月的呼蘭河上,千裡冰封,冷風獵獵。「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
「採冰人」為城市裡的冰雪節提供原材料。寒冷不僅考驗著採冰人的體能,更加劇了採冰的困難:天氣太冷,剛撬開的冰縫又被冷凍住,只能重新開始;拉冰上岸,水中吸附力太大,眼看要被拉上岸的冰塊又滑進水中。
雪鄉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正北溝向南約1.4公裡處雪韻大街附近(雪鄉國家森林公園)
正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描述的,"千裡冰封,萬裡雪飄"。
這裡雪期長、降雪頻繁,有"天無三日晴之說",雪鄉夏季多雨冬季多雪,積雪期長達7個月,從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積雪連綿,年平均積雪厚度達2米,雪量堪稱中國之最,且雪質好,粘度高,素有"中國雪鄉"的美譽。
冬捕既是黑龍江漁業地區的冬季生產方式,也是一種悠久歷史的民俗文化與旅遊觀賞活動。
每年的12月底辭舊迎新,全省多地的湖泊水庫都會舉辦冬捕節,巨大的漁網帶著一條條鮮活肥美魚從冰面下拉出,買魚是一種喜慶,意味著新的一年有好的開頭。
「頭魚」是冬捕出水的第一條魚,象徵吉祥、好運,歷來都是當地人爭搶的好彩頭。
黑龍江的語言,嗯哪 嘎哈 咋地了這都是最萬能常用的東北話
每個地區形容顏色都有自己的特色。
黑龍江對於顏色的形容有一個非常專業且有地方特色的後綴
那就是不拉幾
任何顏色後面都可以加上這個後綴
例如:黑不拉幾、藍不拉幾、黃不拉幾的
有的朋友說黑龍江人愛閒聊,喜歡刨根問底,其實也有自然氣候的原因。試想,每年將近5個月的嚴寒期,太冷,戶外活動難以開展,在家裡守著熱炕頭,抽著旱菸袋,不扯一會兒淡還能幹啥?
黑龍江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這裡春天有桃花盛開,夏天有波連波的松花江,秋天有金黃的落葉鋪滿路,冬天有銀裝素裹的童話王國,一年四季都有著善良、熱情、真誠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