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認是韓國人的上半生

2021-02-19 世風

被誤認是韓國人的上半生

1

我把行李箱上的紙牌撕掉,上面寫著「墨爾本至海口」。那是2019年底搶到的回國機票。

澳洲大火肆虐時,華人不是在搶空氣淨化器就是在搶機票。黑箱子上落了灰,生出黴點,我拿抹布擦乾淨,習慣性地噴一層消毒酒精。

我本已放棄了2020年出國的念想。我慶幸安娜接受了首爾大學的工作,她在亞洲疫情嚴峻時回到歐洲,當歐洲疫情開始時又回到了東亞。韓國領事館在夏天開放了對武漢人的籤證,年近三十歲的我在和父母居住了大半年後,把出國排上了日程。

圖文店老闆反覆確認是辦理籤證的證件照。他把照片裁剪好交到我手上說,你是今年碰到第一個要出國的人。我說,外派中東和非洲的人也要出去了。他說,也是,但我聽說他們是打了疫苗走的。

不出意料之外,我的籤證申請需要特別的解釋。我在不同使館遇見過這樣的情形,櫃檯工作人員一臉迷惑不解,叫出主管。兩三個人一邊打量我,一邊打量我的材料,以聽不見的窸窣交頭接耳。最後,像是做出了極大的寬容和讓步說:你的申請符合接受的條件,但是你要做好被拒籤的風險。

我接受這個聲明,致謝時本能地鞠了一躬。沒有到十五度的標準,但大於平常點頭致意的程度。我一直對日常的鞠躬感到古怪。我要是東亞之外的人,會坦然地接受這個當地的禮儀風俗。反倒來自東亞,對舊時的儀禮及背後的等級秩序有些抗拒。尤其旁人不把你當作真正的外國人看,認為你應是熟知這一套禮貌的系統,更添增了我「鬥爭」的志願。

東亞的陰影還以另種方式糾纏我:自青少年開始,我常被誤認是韓國人。即便眼睛小,我也吃驚因這一特徵被認作是韓國人的頻率。在北京或是青島韓國人聚居區,我被問來到中國幾年以及為何中文如此流利。在巴黎和羅馬的景點,小販的問候是anyoung haseyo不是nihao。偶爾,我也會被認是在西方生活多年而拒絕說韓語的可厭的移民。

這一次的登記出境,沒拿出護照前,我收到的都是韓文表格。前夜的浦東機場出了新病例,早上有近半的航班取消,恰好這一天,首爾爆發新一波疫情警戒升級。面對這些我也能處之泰然了。經過一年的適應,我好像再不會對於臨時打亂的計劃頓生氣惱,隨時做好接受倉促的審判。

飛往首爾的韓班快到不像出國,我甚至還沒填完一沓入境和檢疫的表格,就要收起桌板。坐上隔離的計程車,我意識到這是半個月裡唯一看到戶外的機會。

首爾的落日燦烈,經過仁川大橋時,濘泥曲折的淺灘,像是破碎的鏡面,承接和折射餘暉。檢測核酸的地方離住處不遠,按時間收費,換了倆計程車,司機一邊接電話,一邊鞠躬不好意思地走過來,像是崔岷植扮演的中年男人形象。

檢測處,我先入為主,要求英文的表格。前臺的小姐姐仍說了一連串韓語,見我沒有反應才問,你不會說韓語嗎。我說,不會。她說,一點也不會嗎。我說,是的。她搖了搖頭露出無奈的樣子。鼻孔採樣的老醫生毫不手軟,直到我眼淚冒出來才收工。

我把行李拎上五樓,在門庭脫下鞋,地板上黃色的生化垃圾袋旁寫道:「隔離期間,生活垃圾請全部入袋」。前臺打來電話,告知我隔離結束的時間和注意事項。我需要去補全他們的英文對話,就像我剛出國時英國同學對我的那樣。

他們問你的餐飲有什麼要求,我說只要不是每天一樣就行。房門關上,地板上透來微微的溫氣,我把兩層窗戶打開,讓乾冷的空氣透進來。樓下的樹叢裡亮起黃色和綠色的聖誕節燈飾。

2

七年前的聖誕節前夕,我收到了學校郵件,關於一位韓國朋友。

往常,假前郵件不過是聖誕快樂一類的祝辭,那次卻不同。我和這位韓國朋友認識,緣於同一時間和人類學系主任見面。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他已坐著了,我在旁邊的椅子坐下。系主任嘴裡說話,抬頭時突然停住,吃驚地問,你們倆人是兄弟嗎。

這句話要是在其它學院聽到也作罷,但在人類學系裡聽到,我皺起眉頭,準備要說:難道東亞人對於你來說都長一樣嗎。旁邊的人也忍不住前傾,像要說些什麼。這時,我們目光相交,看清彼此長相,驚訝之餘停止了反駁。我們倆長得確實太像,而且同戴圓框眼鏡,穿花呢外套,站起來的時候,我們的身高也差不多。一路走到圖書館,聊得投機,坐在門前的沙發椅上談了兩三個小時。

他高中時期隨家人移民去夏威夷,大學是哲學和人類學專業,來英國交換一年。他的口音脫離了出生地,但又不是二代移民的全盤美式。他不怎麼去韓國留學生的聚會,後者時常持續整夜,灌下的酒精不亞於俄羅斯或是蘇格蘭的派對。韓國朋友說喝到天明,我們去喝大醬湯解酒。我從未熬到大醬湯的環節。他也不怎麼參加英美人的聚會「積極融入」。

我的處境與他相同,他說話表達的任何一點都感同身受,都在圖書館裡度過大部分時間。談話結尾,我們說起厄內斯特·蓋爾納,戰後捷克裔的英國人類學家。我說,but he is such a rationalist(「但他太理性主義者了」)。他揚起頭說,「what is wrong with a rationalist?」 (「理性主義者又什麼錯呢?」)

那是我對他最後的印象。我們沒有留聯繫方式,因為人類學系那一屆就兩個亞裔,定能在課上或講座碰頭。我們約好聖誕節後好好談,那時他還沒有決定要不要回夏威夷過節。一個月後,我收到了學校的郵件,提到一位交換生在宿舍房間被發現死亡。我讀到人類學系,交換生,韓裔,便確定是他無誤了。他住的宿舍正是我新生年住的,學校西邊最便宜的一棟。郵件裡沒有提到他的死因,只提及他的姐姐和母親來到學校。我嘗試去找教堂有沒有安排service,了無音訊。

我心情糟糕地合上電腦,和歐洲朋友提起這個消息。他們都沒聽過這個韓國學生,說了聲sorry to hear that,轉身回到節日聚會中。時至今日,他仍是我的腦海裡迴蕩的強烈象徵,不被故鄉或新鄉懷念,一位移民交換生之死,淹沒在聖誕的溫煦中。

3

從隔離的窗戶望出去是首爾的冠嶽區,不息的車輛和變化的日光將它和一幅靜止的畫區分。

開始的三兩天,我過的昏昏沉沉,只有一張床的房間,隨時遁入夢境。我在一天的任何時刻起來,查看時間決定能和哪個時區的朋友打個電話。Blurday重現,角落垃圾袋裡散發味道,開窗又會急速降低房間的溫度。

這可能是出生以來,最長的,見不到真人的時間了。

三餐的時間固定在八點、十二點、五點。送餐的人像幽靈存在,我每聽到門鈴聲取餐,只見到擺在門口的飯盒,從來沒有捕捉到他的身影。機場人員監督下安裝的App,在九點和三點提醒上報健康信息,叮噹聲響起則是區域廣播(Cellular Broadcasting Service)的新病例,一連串韓文和一個我能看得懂的阿拉伯數字。這便是每一日的數字和時間節點了。

我把收藏的運動博主視頻拿出來,立志要每日規律運動。聽說德國朋友在香港隔離的時候,在十平米的房間裡跑出來四分馬拉松。過去認為對著屏幕健身是電子消費主義的異化,而今,這已是它第二次在隔離期間拯救我的身體。

優化算法在第二天為我推薦了Kpop的健身舞,第三天繼續,到了第四天,我忍不住打開了它。無人的房間裡跳一曲Kpop又能怎樣呢。我進入了異託幫,Heterotopia,遠離現實規訓的異質空間,沒有日常羞恥和凝視。Blackpink的舞曲運動量超過了想像,曲終之時和做過insanity一般精疲力竭。Lisa 「kill this love」一槍,把我擊倒在地板上。

我躺在暖和的地板上喘氣,想起來在飛機上看netflix紀錄片系列,第一次聽說blackpink,知道她們是創了紀錄的女團。下一秒鐘,我覺得自己的知識系統出了問題:為什麼起源在鄰國的一次席捲世界的潮流,我是通過太平洋另一端的媒體平臺得知?

這當然不僅是韓國,要是我想去了解到泰國或是印尼的事件,同樣要依賴路透、紐時或是經濟學人。區域之外的終端平臺,過濾世界各地的信息,挑選什麼是「重要的」和「值得關注的」,即便策源地在咫尺之遙。在世界權力越加多元和分散時,南方國家了解南方國家的渠道,變得越加的集中。

4

我第一次意識到韓流不再是中學時的東亞風潮而成為世界級的流行,又是因為一場誤認。

那時,我剛結束在安第斯山脈的一天的訪談,在山城中心的廣場裡喝啤酒,中學生兜售演出的票,見到我興奮不已,送了兩場票,我以為是劇團表演,等進了場,才發現是當地學校組織的歌舞,根據歷史線編排,印加的傳統舞,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宮廷舞,薩爾薩舞,觀眾反應平平,禮貌鼓掌,

等到最後一群少年出場,韓文音樂響起,全場陷入到震耳欲聾的歡呼中,學生們站了起來,尖叫和吹哨,時不時地轉過頭來看我,認為那是我會無比熟悉的節奏。有那麼一刻,我害怕他們會拉我上去。從歡呼聲中,我得知那是BTS的曲子,他們在2019年貢獻了韓國0.3%的GDP。

這些信息因我不關注韓流從身邊流走,反而在遙遠的他鄉,因為一次次地誤認,重新發現近鄰。

韓國以日常方式早已進入成長軌跡,從不知所以然地在《藍色生死戀》時給家人遞紙巾開始。我近乎從電影中學習了韓國戰後政治社會史,想像在不同環境中我們也許擁有的歷史記憶。

但是,耳濡目染總藉助大眾傳媒的中介,像一連串無關緊要的思想剮蹭,我們很少正視韓國擊中當代的精神內核,或認可它的深刻之處。即便對世界文化抱有好奇和理解的人那裡,也隨處可見對韓國的普遍偏見。韓國被高度符號化的美容、娛樂和爭取文化空間的民族主義所代表。

推動東亞學者對話的孫歌,指出過中國社會中韓國意象的貧乏,她呼籲從東亞地域提取思想命題:

與中國的混沌狀態沒有得到有效認識同樣,韓國社會所積累的優秀的政治傳統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在東亞論述中一直容易被作為受害者和弱者的韓國社會,卻擁有著東亞地域中最為成熟的民主主義政治傳統。這並不僅僅意味著韓國社會擁有各種各樣的政治社會運動。韓國知識分子對於東亞情勢的危機感,他們強烈的批判精神,從這種危機意識和批判精神中轉化而來的對於東亞的責任感,以及在中國大陸、臺灣和日本並不普遍的對於美國霸權的清醒的抵抗意識,這些都暗示了韓國社會孕育的政治感覺的特質。(《尋找亞洲:創造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這一段話激起了我對韓國的認知興趣。看似儒家的等級秩序和對資本技術的擁抱之下,醞釀強大的社會能量和激進的批判。申京淑、韓江、趙南柱、奉俊昊,獲得國際關注的韓國作品,無一例外以社會批判和抗爭意味立足,李滄東《燃燒》的改編,把樹上春樹都市男女故事變成了當代不平等結構中「塑料大棚人生」的寓言。

可是,認知興趣一開始便面對困境,暢銷書之外的韓國作品罕有中文譯本,在琳琅滿目的標籤「韓國」視頻中罕有深度的紀實。這樣的困境,又回到之前南方國家變得遙遠的問題,要去西方重新發現東方。橫向的直接聯結和網絡,編織起的日常密集的互動,成為歷史的遺蹟和經貿的餘影。

我要去打開那個多年以來一直被誤認是「我」的身份,把豐饒但是淺薄圍繞的「熟悉」解體,將韓國嚴肅地視作陌生的國度。

5

每日運動之前,我加入韓語的學習,這可能是上手時最有成就的外語學習經歷。兩天後,我便可以讀出樓下的招牌:서울대학교(首爾國立大學)。洪常秀生活化的電影場景提供了不用倍速慢放的素材,我再沒有不自量力地打開blackpink的舞蹈教學。

陽光對冬日的首爾異常慷慨,未見雨雪,每到落日,半山的校園沉入金色的光暈之中。五點半後,夜燈點亮,我在夜幕裡尋找下一個擴充詞彙的字符。

建築頂上的紅色十字架出現了。

我打開地圖,韓國政府以潛在的軍事威脅為理由禁止地圖數據的出口,谷歌地圖信息受限。我費了半天勁,查出是汝矣島純福音教、天主教和長老宗的教堂,全部集中在距離我不到五百米的範圍中,它們像街頭宗教博物館陳列紛繁的教派。不遠處,新天地教會顯示關閉並被眾人打了一星。

我的韓國朋友多是基督徒,無論他們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有沒有服兵役,何時移民,喝酒到幾點,是不是素食主義,他們多是基督徒。

甲午戰爭後,基督徒支持了韓國獨立會社的成立。1919年,在影響中國五四的「三一運動」時,韓國基督徒的人口不到1%,而獨立宣言半數的籤名者是基督徒。

起初作為躲避當局打擊躲至山中的祈禱方式,1940年代逐漸流行,「禱告山」運動興盛了五旬節派,帳篷教會演變成固定的恢宏場所。冷戰時期,汝矣島純福音教會打破文化傳統,選拔女性作為傳教領袖,她們被認為適合挨家挨戶的串訪,通過人際網絡吸納信眾,之後,汝矣島純福音教會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五旬節教會。

顧名思義,他們的教堂在汝矣島上,首爾的曼哈頓,首爾人用「汝矣島」來作為計量單位,說到陌生的地區,便說那有多少個汝矣島大。1922年,留日回國的安昌男在汝矣島起飛,完成韓國歷史上的首次飛行,之後他流亡中國,為閻錫山的山西航空兵團訓練飛行員,1930年因空難早逝。

一架飛機從首爾的夜空閃燈略過,疫情中的天空寧靜無聲,不見縱橫交錯的蒸汽尾跡。前臺打來電話,提醒我明天結束隔離時,把垃圾袋放在門外。

我說,浴頭和冰箱都出了問題,我暫時修好了,可你們的網可別再突然中斷了,我差點犯心臟病了。他說,what heart problem? 我急忙說no no, it’s nothing。現在還不是開玩笑的時候。

我突發奇想,準備在聖誕節的時候去汝矣島上眺望漢江。

我把垃圾袋一一紮好,擺在門口,又把行李收拾好,去衛生間檢查有沒有忘掉東西。把窗戶打開,試探外面的溫度,看要不要再加個羽絨內膽。對門的房間也結束了隔離,現在門半開著,人已不見。沒人打電話通知我隔離的結束,我想是不是可以自行下樓。

韓國剛結束高考,首爾昨日又上調了警戒等級,乃是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級別,每日新增六百多,統計裡專門一覽標註「新天地教會相關」。學校準入三分之一的學生輪流上課,禁止五十人以上的聚會,健身房和KTV關門,我的烤肉燒酒和參雞湯變得遙遙無期。我拖著箱子下樓,結了帳,按地址走到住所,開門的經過的人打招呼,等走到二樓我反應過來那句話是什麼,돌아오셨네요。

「你回來了」。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上半生,決定了下半生
    文 |晴風圖 |網絡有句話說:你如何過上半生,下半生就會如何過。是啊!我們下半生的生活如何,其實取決於上半生,也就是說我們上半生努力,下半生就會輕鬆幸福,可若上半生不努力,下半生就會非常辛苦和不易。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你如何過上半生,註定了你下半生要如何過。02 上半場不努力的人,遲早會出局那些上半場不努力的人,下半場遲早要出局。
  • 上半生受人尊敬,下半生在監獄悽慘度過晚年,在獄中病逝
    上半生受人尊敬,下半生在監獄悽慘度過晚年,在獄中病逝人生的道路,總是布滿荊棘,沒有多少人可以一帆風順的度過一生,可以說沒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 王一博17歲那年,被誤認韓國人,一舉動圈粉5位數
    剛出道的時候跟隨組合成員一起採訪,因組合裡有兩位韓國人而被記者誤會成韓國人時他堅定地說「我是中國人一博",那時他才17歲。
  • 常被誤認是韓國人的中國愛豆們,你都認對了嗎
    雖然現在有很多人都知道程瀟是中國人,但一開始大家都因為她的外貌,誤以為她是名字比較獨特的韓國人。TWICE成員的Sana,雖然是日本人,卻能用韓語嫻熟地進行交流,最初常被誤認為是韓國人。Sana的韓語水平十分高,甚至還有金Sana的別名。
  • 誤認注射藥物醫療糾紛與安樂死
    由於醫務人員的粗心和疏忽,在臨床實踐中誤認注射藥物而引起的糾紛時有發生。 安樂死,是指對於身患絕症,治癒無望,或者處於難以忍受的極度痛苦之中瀕臨死亡的病人,應其要求,採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其死亡。那麼,如何看待誤認注射藥物醫療糾紛與安樂死?下面小編為您詳...
  • 吳克群被誤認鹿晗 揭鹿晗整容對比照EXO四子真實關係(組圖)
    吳克群被誤認鹿晗 揭鹿晗整容對比照EXO四子真實關係(組圖)  【吳克群被誤認鹿晗】知名男歌手吳克群在現身機場的時候被認成是鹿晗,瞬間遭到粉絲圍堵,但是時候發現不是鹿晗的時候粉絲瞬間散去,好尷尬。吳克群被誤認鹿晗 揭鹿晗整容對比照EXO四子真實關係(組圖)  【吳克群被誤認鹿晗】據臺灣「東森新聞」消息,吳克群出道15年來,在歌壇表現亮眼。
  • 九月碰面小玉男友誤認是寵物
    九月碰面小玉男友誤認是寵物 九月碰面小玉男友誤認是寵物
  • 韓國人真的認為孔子是韓國人嗎?
    韓國人真的認為孔子是韓國人嗎?「韓國人都認為孔子是韓國人。」 這恐怕是韓國人最冤枉的謠言了。2005年,韓國成功將「江陵端午祭」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了端午節發源地中國國民的憤怒,誤會由此產生。從此,國內時不時地就會流行起一個關於「韓國說哪個屬於中國的東西是韓國的」的謠言。
  • 【純愛推薦】被龍傲天誤認成老鄉後
    可他沒想到……甦醒過來的暴君,不僅換了個起點穿越龍傲天的芯子,還因幾句巧合的問答把他給誤認成了……誤認成了,他的「老鄉」???皇帝:「為什麼刺殺我?」周遜:「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好像被穿越者誤認成了老鄉該怎麼辦,在線等,挺急的#*景朝皇帝容泫以暴戾聞名,因觸怒他而被杖斃之人不計其數。
  • 經常被誤認成外國人,盧靖姍因為太漂亮,而他從未演過中國人
    因為「限籍令」的關係,對娛樂圈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這個時候有這麼幾位明星更是遇到了更多的麻煩,這全是因為他們原本就經常會被誤認成外國人,以至於如今每一次拍戲都要跟導演多次強調自己真真切切的就是中國人。
  • 孔子也是韓國人?街頭訪問看看韓國人到底怎麼說!
    例如:「中國詩人李白是韓國人」「孔子是韓國人」『朝鮮族發明了漢字』「韓國人創造了宇宙」。。。但是,這些報導的真實性又有多少呢?今天,我們就先來看看關於「孔子是韓國人」的這個問題,韓國人到底是怎麼說的~來自北京大學的韓國留學生韓東秀在國內一個綜藝節目中稱,對所謂「孔子是韓國人」的說法並不知情,「不知道是誰胡說八道」,但肯定的是,自己可以「代表所有韓國人」發表這樣的觀點:在韓國,「99%
  • 孔子是韓國人?街頭訪問看看韓國人到底怎麼說…
    由於韓流的廣泛影響,韓國小鮮肉在中國圈了一批迷妹是不假,但是反而也出現了一批「黑粉」,他們打著愛國的旗號,去貶低和否認一切韓國人,每天「高麗棒子
  • 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多少人把「蔡少芬」誤認成邱淑貞?
    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多少人把「蔡少芬」誤認成邱淑貞?90年代,被譽為港片最後的狂歡季!無數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熒幕形象,以及形形色色的美女明星層出不窮,直到現在都是一樁美談。很多人說:當年的美人,美得各有不同。
  • 貓中之王,這隻貓體型稱霸紐約貓界,被誤認成獅子
    貓咪總以可愛、小巧的外表輕易擄獲人心,但美國紐約有位男子養了只重達12.7公斤的大貓,站起身來與小孩一樣高,大人也得用雙手才能將它抱起,還曾被路人誤認成獅子。美國紐約有位男子養了只重達12.7公斤的大貓,還曾被路人誤認成獅子。圖擷自instagram獸醫博士麗莎利普曼(Dr. Lisa Lippman)也為此說法背書:「它是我在紐約目前聽說過最大的貓了。」
  • 「女二被誤認是女主」的4部劇,熱巴、宋軼各一部,你追了哪部?
    「女二被誤認是女主」的4部劇,熱巴、宋軼各一部,你追了哪部?喜歡追劇的朋友應該知道電視劇都有女主與女二之分,而女主的戲份一般都要比女二多,但是也有很多劇不一樣,今天給你們帶來的是「女二被誤認是女主」的4部劇,熱巴、宋軼各一部,你追了哪部?
  • 昆凌黑髮齊劉海被誤認成唐綺陽! 換掉招牌髮型親自回應了
    ▲昆凌的新髮型被誤認成唐綺陽(圖/翻攝自Instagram/ hannah_quinlivan、jessetang11)除了小蠻(王承嫣)稱讚昆凌好美以外,一票粉絲都驚訝地寫下「第一眼以為是唐老師」、「我也一時誤認」,意外釣出不少有所同感的網友,隔了幾小時後,她附上4顆愛心符號回應了:「太榮幸了。」
  • 韓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人?三個不同條件的韓國人的回答
    韓國人如何看中國人?  韓國作為我國的鄰國,在歷史上也與我國密不可分。兩國之間既有友好時期,也有著緊張時期。近年來,韓國作為美國橋頭堡,與我國多次發生糾紛。那麼,你們是否好奇韓國人是怎麼看中國人的呢?  讓我們來看看這樣的三個不同條件的韓國人的回答。
  • 12位經常被誤認是「混血兒」的日本明星!
    平井堅也是眼窩很深,而且身高183,這是日本人少有的身高,因此他曾在街上被誤認是印度人。他以被誤認的事作為靈感,推出了歌曲《ソレデモシタイ》,更親身扮印度人演出MV.
  • 「身土不二」的韓國人
    時間一長就發現,韓國人的「身土不二」最能從飲食上看出來。相比許多國家麥當勞和肯德基的盛行,韓國人卻鍾情於以辣為主的韓式快餐。大城市的肯德基、麥當勞大都冷冷清清,而經營參雞湯、拌飯、冷麵的韓式快餐店卻是座無虛席、門庭若市。不僅如此,韓國學校還經常組織孩子們製作大醬湯之類的傳統食品,以培養他們的鄉土感情。
  • 常被誤認成小龍蝦,價格卻是小龍蝦的幾倍,不懂吃虧大了
    常被誤認成小龍蝦,價格卻是小龍蝦的幾倍,不懂吃虧大了夏天到了,大家最愛吃的就是小龍蝦和擼串、喝啤酒了,雖然前些年小龍蝦還是無人問津的,但是現在,偶爾吃一次感覺還是很過癮很解饞的。常被誤認成小龍蝦,價格卻是小龍蝦的幾倍,不懂吃虧大了。所以說,大家以後遇到這種嘎巴蝦,千萬不要錯認成小龍蝦了,也不要嫌棄它的價格貴,人家貴是有貴的道理的。味道口感比小龍蝦好,營養比小龍蝦高,體內也不會有小龍蝦那麼多的毒素,不懂吃真的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