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常事件」後,張學良為被殺的二人寫了兩副輓聯,包含三個典故

2020-12-22 史家之韻

1929年1月10日晚,嚴寒籠罩下的瀋陽市大帥府裡突然傳出兩聲槍響,東北軍裡兩個不可一世的人物倒在了血泊之中,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楊常事件」。

「楊常事件」指的就是「少帥」張學良痛下決心在大帥府的「老虎廳」裡,處決了東北軍的實權人物楊宇霆和常蔭槐。這件東北軍內鬥事件的詳細內容可參考筆者前幾日發表的文章:楊宇霆堅持為父辦壽,惹來殺身之禍,三日後被殺於「老虎廳」

張學良雖然突然出手殺死了一直目中無人的楊宇霆和常蔭槐,但他的內心也是痛苦不已,為此,他連續多日,竟然「悲傷得長籲短嘆」。

楊宇霆和常蔭槐雖然被殺,但作為東北軍裡的元老人物,還是要在瀋陽城裡發喪,在葬禮上,張學良親筆為楊宇霆和常蔭槐獻上了兩幅輓聯。

《張學良挽楊宇霆聯》:

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常揮痛淚。

悽絕東山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

《張學良挽常蔭槐聯》:

天地鑑餘心,同為流言悲蔡叔。

江山還漢室,敢因家事罪淮陰。

在這短短的兩副輓聯中,張學良用了三個歷史典故:

其一,西周初期,周武王去世後,因成王年少,成王的叔叔周公攝政。周公的弟弟管叔與蔡叔先是散布周公要篡權的流言,後來又勾結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叛亂。周公率兵東徵平定叛亂後,處決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後人以他們比喻亂國之人。而張學良以「管叔」 、「蔡叔」指代楊、常二人,可見他認定其有謀反之心。

其二, 「淮陰」即「漢初三傑」之一的淮陰侯韓信,他曾幫助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戰功卓著。但是,劉邦忌怕功臣,找了個藉口將韓信將為侯。後來,韓信被劉邦妻子呂后所殺。

其三, 「幼常」,則是指三國人物馬謖。在輓聯中,張學良借用著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典故,來暗示自己殺楊、常二人的無奈與不忍。

東北剛剛易幟後不久就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楊常事件」,從消極方面來說,對外失去了兩個在危急時可以緩衝局勢的得力人物,對內則失去了兩個能掌握全局的輔佐人才。因此,有人認為張學良此舉是「自毀長城」!

但是,從積極方面來說,張學良不動聲色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楊宇霆和常蔭槐,使其在父親張作霖剛剛去世半年,自己還立足未穩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從此,事無掣肘,統一了東北的軍令、政令,順利地達到了「立軍威」的目的。

八十年後,即2009年1月15日,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來到瀋陽市的張氏帥府參觀,並留下題字:「兩度衝冠為國族,一身肝膽照汗青」。

宋楚瑜所說的「兩度衝冠為國族」,意思就是指張學良為了國家和民族,曾經兩次怒髮衝冠,拍案而起:一次是指「西安事變」,一次就是指「楊常事件」。

本文參考自:《走進大帥府,走進張學良》

相關焦點

  • 常蔭槐拒絕易幟,張學良怒殺楊常
    曾一手策劃了「秦皇島劫械」事件,使張作霖憑空獲得27000支步槍,500萬發子彈,靠著這批軍火,新編了7個混成旅,壯大了奉軍實力。 張作霖死後,楊宇霆以東北元老自居,絲毫沒有將張學良放在眼裡。張學良請他出任黑龍江軍務督辦,不幹。再請他出任東北政務委員長,還是不幹。楊宇霆以父輩自居,處處讓張學良為難,常蔭槐則在背後推波助瀾。
  • 楊宇霆被槍斃後,張學良送上一副輓聯,道破殺他的真正原因
    這個職位讓楊宇霆十分不滿意,於是他跟張作霖一拍即合,成為了張作霖手下的參謀長,在張作霖坐上督軍的位置後。楊宇霆也水漲船高,成為了奉軍的第三把手,當時的楊宇霆意氣風發,為整頓東北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奉軍都尊稱他為「小諸葛」。
  • 蔣介石葬禮上,張學良送了一副輓聯,僅僅16字,卻道出二人一生的恩怨...
    在蔣介石傳奇的一生中,有一個人對他影響非常大,他就是張學良,在1930年,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時,若不是張學良相助,當時蔣介石怕是就要戰敗了,因此張學良深受蔣介石的感激,二人還結拜為兄弟
  • 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送出16字輓聯,蔣經國看後臉色蒼白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了「西安事變」的少帥張學良。張學良的來到立刻在現場引發了不小的轟動。隨後,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他送來的輓聯上。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送出16字輓聯,蔣經國看後臉色蒼白。
  • 張學良送16字輓聯至蔣介石靈堂,公開兩人恩怨情仇!
    張蔣二人結下深厚的情誼1930年的民國時期,還是一個軍閥割據相互混戰的年代,蔣介石和張學良在那一年結下深厚的情誼。當時中原大戰蔣介石和馮閻聯軍正在打得難分難解,而處於中立觀望的張學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出兵擁蔣。
  • 張學良逝世後,已經100多歲的宋美齡送來輓聯,上面寫了什麼?
    張學良和宋美齡的遇見比較早,那個時候,一個是風流倜儻的青年才俊,一個是貌美為花的大家閨秀,兩個人心中不免產生好感,張學良曾經挑逗的說:''第一次遇見宋美齡小姐,真是驚如天人,好像遇到了天上的仙女
  • 農村老人去世後輓聯怎麼寫?輓聯分幾種?這兩大類不能混淆
    一、靈堂輓聯所謂靈堂輓聯,就是老人去世後,停棺的後面設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的承辦人只有一種,那就是去世人的兒子。所以,這個對聯是以去世人兒子為同發點寫成的,這副對聯是兩聯相對應,也就是講究個押韻對偶,平仄之間也有講究。什麼叫兩聯相對應呢?
  • 楊宇霆堅持為父辦壽,惹來殺身之禍,三日後被殺於「老虎廳」
    1929年1月10日,「少帥」張學良在剛剛宣布「東北易幟」後的十幾天,突然出手在大帥府的老虎廳裡槍斃了東北軍裡的實力派人物楊宇霆和常蔭槐,一時震驚全國,這件事又被稱為「楊常事件」。 東北軍內部為何會發生巨變?張學良為何會在其父張作霖被炸死後短短半年的時間,就突然殺掉了其父時期的重臣呢?
  • 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了一副輓聯,讀後讓人潸然淚下
    蔣介石去世時,有個人一出現就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注意,他就是張學良,這個發動了西安事變,後被蔣介石囚禁了大半生的猛將,和蔣介石有著數不盡道不明的恩怨的人。 他為曾是兄弟、上下屬的蔣介石帶來了一副特別的輓聯,上面寫著十六個字: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讎仇。
  • 少帥張學良為何一定要殺老臣楊宇霆?
    1929年1月10日晚8時左右,張學良的警 務處長高紀毅和侍衛副官長譚海率領六名衛士,奉張學良之命,血濺大帥府老虎廳(此廳因陳設兩隻老虎標本而得名),槍殺了名噪一時的東三省兵工廠督辦楊宇霆、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這就 是震驚中外的「楊常事件」。
  • 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古稀老人」張學良留下16個字揚長而去
    他就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西安事變」、人稱少帥的張學良。 張學良的到來立刻在現場引發了不小的轟動。隨後,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他送來的輓聯上,輓聯是怎麼寫的呢: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這幅輓聯,由張學良親筆所寫,有人說,這十六個字正是他與蔣介石複雜關係的寫照,也有人說,這16個字遠遠沒有寫盡兩人的恩怨糾葛。
  • 楊宇霆為啥一直看不起張學良?他真要謀反嗎?
    張學良設計殺「楊常」1928年6月4日,日本人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接掌東北政局的少帥張學良年僅27歲。雖然當時的軍政要人表面上擁戴他,但很多人仍持觀望態度,特別是一些綠林出身的元老重臣,根本不拿他當回事,甚至居功自傲,一手遮天,尤以楊宇霆、常蔭槐兩人為最。父親在世時,視楊、常為左右手,二人均掌握著東北的實權,且關係極為密切。張作霖故後,二人經常飛揚跋扈,對張學良動輒訓罵,儼然以執父自居。每當張學良向楊詢問情況或發表主張時,楊都以斥責的口吻說:「你不懂,別瞎摻和,我會做決定。」
  • 張作霖死後手下兩員大將讓張學良籤文件,張學良下令警衛直接槍斃
    張作霖死後手下兩員大將讓張學良籤文件,張學良下令警衛直接槍斃 文/無計讀史 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張學良的頭就大了起來。 他需要面對東北軍裡面很多的不安分子,許多人在張作霖死後,對於張學良直接上臺都有點不服氣。
  • 楊宇霆為何被殺?張學良後來都承認自己殺錯了
    在日本學習期間,楊宇霆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不得不說楊宇霆的"精明",民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再次一些之後在奉系有所地位的人,都是他的結交對象,這為將來他在官場上下其手、長袖善舞積攢了不小的資本。
  • 輓聯作法(常江)
    ,也叫哀輓聯,或者是為紀念死者而作,或者是為自己而作(自挽)。   輓聯產生於北宋,據《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六·輓聯》:   輓聯不知起於何時,古但有輓詞而已。即或有膾炙二句者,亦其項腹聯耳。《石林燕話》載:「韓康公得解,過省殿試,皆第三人,後為相四遷,皆在熙寧中。蘇子容挽云:『三登慶曆三人第,四入熙寧四輔中。
  • 張學良堂弟張學成當過東北自衛軍司令,成漢奸後被張學良大義滅親
    而他的兒子少帥張學良更是一個在民國時期作用巨大,至今仍受到不少好評的熱血男兒。但如果說起張學成,大傢伙可能就會撓撓腦殼,這人誰啊?咋沒聽說過?別急,聽歷史漫談君向您慢慢道來。張學成,字鑄卿,是張作霖二哥張作孚的長子,也就是是張作霖的侄子,張學良的堂弟。張作霖行三,上面有兩個哥哥,他年幼喪父,母親獨自拉扯著幾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 張學良真的是一個草包二世祖?
    張學良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獨自書寫自己的人生,少帥也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靠父親張作霖而成功的二世祖,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兩件事情使得「草包」、「二世祖」成為了張學良的標籤。但歷史上的張學良真的是我們印象中哪個「不清白」的膿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