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命教育課堂:自殺不該是生命的解藥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據日媒報導,演員三浦春馬在位於東京都港區的自家住宅中去世,初步認定死因是「自殺」,他的青春終結在了30歲。

澳大利亞籍花樣滑冰運動員葉卡捷琳娜·亞歷山德羅夫斯卡婭當地時間17日在莫斯科去世,葉卡捷琳娜是從公寓窗戶跳樓自殺的,留下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愛(你)」,年僅20歲。

自殺僅僅存在於遙不可及的地方嗎?可你是否了解這樣一組數據: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甚至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當上海初三高三恢復線下課,約24個學生自殺,我們從網際網路上看到的評論卻令人心寒:

「現在的小孩子抗壓能力真是太差了。」

「這種孩子以後走上社會也不會有出息的!」

「學生能有什麼壓力啊?能有我們工作那麼累嗎?」

「現在小孩吃的苦都沒有當年我們的一半。」

「父母教育孩子越來越難了,孩子動不動就鬧自殺。」

「就是吃飽了撐的,要是餓著下放到農村種地就不會抑鬱了。」

每當我看到這樣的評論,我的內心總是像針扎一樣密密麻麻的疼痛,什麼時候苦難在人們眼中也分為了三六九等,網上的評論連一個已經喪失生命的孩子都不放過?自殺的人真的在持續增多嗎?並不是!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的自殺率始終在持續下降,那為什麼我們了解到自殺的人越來越多呢?網際網路時代,即使我們相隔千裡也可以了解彼此,在過去信息閉塞的時代裡,農村如果哪個角落死了一個人並不會被大家知曉,也就導致許多人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觀點——

「現在的孩子就是太嬌氣了,去種田插秧就不會天天想著死了。」

「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

伴隨著自殺人群被社會認識,同時抑鬱症人群也進入人們的視野,很多孩子在不自覺之間就將抑鬱症和「憂鬱」「酷」劃上了等號。我們可以看見許多戀人把自己愛人的名字改成了「氟西汀」卻不知道氟西汀的副作用是性無能、噁心、厭食甚至是幻聽,很多人沒有辦法明白這種戀人間的小俏皮是多少抑鬱症患者的噩夢

網絡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孩子曬出自己量表的測試告訴大家:我是抑鬱症;或者是告訴大家,這個人的抑鬱症是裝的,而我的抑鬱症是真的——這似乎是在告訴大家,希望大家對我好一些;

消費抑鬱症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常見:

電視劇喜歡描寫抑鬱症的為愛痴狂,明星喜歡給抑鬱症患者寫歌治療,網紅把抑鬱症當成自己的金字招牌......

也正是這樣的網絡風氣和「喪文化」導致大家對抑鬱症產生了一種娛樂化的看法,深夜的無病呻吟、通宵的不眠之夜似乎都與抑鬱症劃上了等號。

真正的患者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無邊的煉獄中,等待著人們不經意路過投來的鄙夷和嬉笑。

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際網路交友、工作、娛樂,但是每個人在網上都是一個嶄新的個體,也許現實中從來不敢大聲說話的人在網上也有叫囂挑釁的勇氣。但也正是在網上敢言敢語的人們,讓一個男孩失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2014年11月29日晚上十點半左右,B站UP主「Neuuuuu」在微博上自稱網戀一星期,女友覺得兩人不合適要分手,他要自殺,經歷一晚上網友的開導,情緒趨於穩定。30日早晨,「Neu」卻出門購買安眠藥和火炭,並開始微博直播自殺全程,在這個時候,我們本以為會有人及時報警,本以為會有人善良地開導,但是他得到的回應是:「有種你就真的去死啊?」「在線圍觀,必須自殺成功」

......在Neu生命的最後時刻,「Neu」流露出了求生欲望:「炭燃了。安眠藥起效了,我還不想死,但是沒法自救了。」但他得到的回應是:「別呀,自殺還沒成功呢!」「今天必須死!」「快死吧,快死吧,快死吧!」

自殺行為於千萬人之間直播,卻並沒有得到阻止,惡魔的呼聲始終在下面的評論中,最後Neu因搶救無效死亡。

我並不是Neu,但我在得知死訊後再去看那些評論,我只覺得可怕,為什麼他最後一秒只是想要活下來,都不被允許呢?那些起鬨的人現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想必都忘了自己是個殺人犯了吧?

你們殺過人嗎?你們殺了人。

無獨有偶。

跳樓的女孩面對的是下面群眾嘲弄的眼神和吹口哨的挑釁,跳河的男生臨終看見的只有橋上拍照的人們和冷漠的圍觀,我們的生活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冷漠了?還是說,我們的社會一直都處於一種冷漠之中?似乎在人們眼中,那些生命就如草芥一般,我們對生命的態度變得越發淡漠。

《小歡喜》中,考上清華的學霸男孩丁一患上重度抑鬱症休學並跳樓自殺後,所有人都在說著「風涼話」:孩子內心怎麼那麼脆弱啊,父母培養了那麼久的孩子就這麼沒有了.......只有劉靜說:

「正常人誰不怕死啊,

連死都不怕了,

那可能是活得太痛苦了吧。」

生命教育並不應該是校園給予孩子的,家長的教育缺失是許多人沒有察覺的。校園暴力在近幾年終於被搬上檯面討論,《悲傷逆流成河》、《少年的你》.....「受害者有罪論」也被許多人一遍又一遍批了又批,我們憎恨電視劇裡那個高貴美麗卻惡毒的「唐小米」和「魏萊」,但我們的生活中,更多人只能在校園暴力的劇情下成為旁觀者。

最可怕不過是,旁觀久了,一部分人成為了受害者,一部分人變成了施暴者。

無論多少影視和文學作品cue校園暴力,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校園暴力避免了嗎?沒有。家長老師給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嗎?沒有。因校園暴力自殺的孩子減少了嗎?沒有。 受害者可以勇敢站出來嗎?也沒有。

我記得還在讀小學的時候,低年級有個女孩被高年級的學生強吻了,她選擇了告訴自己的父母,父母也以強硬的態度直接告到了學校,小女孩的爸爸帶著她走過了高年級的每一個班級,找到那個傷害女孩的人。當時的我只覺得震驚,為什麼那個男孩連個低年級小女生都不放過。但我的身邊傳來了這樣的聲音:

「這個小女孩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年紀小小就那麼騷。」

「是啊,你看她穿的裙子好短啊。」

「對呀對呀,還有她的雨鞋竟然是粉色的耶。」這樣的「蕩婦羞辱」

是源自幾個女孩子之口,我到現在也忘不掉她們說這些話時臉上的嘲諷和嘴角的微笑

隨著我一天天長大,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無論是存在於新聞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我也明白了受害者維護自己的權益,難以得到支持,且受到的是輿論的羞辱。並不是我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見到了這些,也正是因為這些。

一天天的封閉和壓迫,

再也不敢說出口的求救,

成為了最後的標籤。

「你死了又能怎麼樣,留下讓你痛苦的人的姓名和這份遺書,那又能怎麼樣。他們一定會轉學、改名、開啟新的人生,就算你獻出了你的生命,他們也絲毫不會感受到你的痛苦,徹底忘記你的死,開開心心地活下去。就算這樣你也要死嗎?你的人生是屬於你自己的。」《非自然死亡》

「那時你們可能覺得好玩、奇怪?正常的人好好的,一旦發生這樣的事,大家就一起疏遠這個人,把別人當做是玩笑欺弄的談資,可能是你們這些人生活的意義之一。很多人覺得學校生活時最美好的時光,可能是某些更可怕事情的開始。沒有誰大得過罪孽。」《禁忌女孩》

「將來你們只會說我怎麼不記得,我怎麼不記得我把紅墨水丟到她身上,我就是鬧著玩兒的呀,開玩笑的.....你們之後的日子舒舒坦坦,沒有一點心理負擔,你們回首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挺好的了....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你們比石頭還冷漠,你們又惡毒又愚蠢,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日子真的無聊,因為你們覺得自己不會承擔任何後果。」《悲傷逆流成河》

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始終停留在「好好學習」,我們卻沒有告訴我們身邊的人——「你要保護好自己。」「你要好好活著!」

「你們不是幹什麼都不行,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事情等著你去發現,等著你去感受。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很會跳舞,不知道自己很會唱歌,很會畫畫、很會寫作,甚至你可能覺得數學很好學,最後卻覺得體育更有意思。你或許會很熱愛小動物,在未來的日子裡,你可能會養小貓小狗,你甚至會成為一個流浪貓狗的志願者。你也許會對植物產生濃烈的興趣,在大山上,每一株植物你都能叫得上名字,這是別人不會的技能。你會立馬被別人羨慕。總之人生真的有很多的很多的盼頭,我只希望你平安健康地活著,才能夠告知你這些美麗的事物。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只要加以努力,就會得到改變,但除了生命。生命真的是不可挽回的,一旦做出了衝動的選擇,你就再也沒有機會感受這些美好的事情了。最後我想告訴你你真的很棒,能夠面對這些痛苦,你已經做的很好了,我們都很在乎你。」——bilibili@大啊毛君

人生未必會一帆風順,我相信你生活中也有獨屬於自己的苦難,你面對著這些,也努力與生活對抗。也許你現在和我一樣陷入了無盡的疾病折磨中,也許你現在仍然是個健康的孩子;也許你的家庭關係也亂得一團糟,也許你的爸爸媽媽可以傾聽你的想法......

如果你的身邊有任何的朋友和親人向你表達出,她很痛苦,她和你說:「我活得真的好痛苦,我不想再這麼活下去了。」請你千萬不要對她說:「你連死都不怕,活著有什麼可怕的?」我希望你對她說:「我很在乎你,我希望你陪我堅持下去。」——bilibili@大啊毛君

無論你現在如何生活著,其他人都沒有資格告訴你「一切都會過去的。」因為可以決定你自己人生的人,只有你自己。我相信你可以扭轉現在枯燥無味的生活,我相信你可以對抗降臨在身上的疾病,我也相信你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我明白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只希望告訴你:

我很在乎你,好好活著。

文/趙妤初

相關焦點

  • 【知行課堂】家庭生命周期
    【知行課堂】家庭生命周期 2020-10-16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睡不著|《十二個想死的孩子》:過家家式生命教育片
    十二個未成年一一登場,相約集體自殺。組織者竟然還讓大家一起來討論,決定是否施行。雖然知道這是本片的設定,但滲透在其中的刻意感和做作感,直到影片結束也未散去。《十二個想死的孩子》劇照原本一切順利的程序突然被一個意外因素所打亂,那就是房間裡出現了第十三個人,而且他竟然已經「死」了。那麼對外保密的集體自殺行動,是怎麼洩露的?第十三個孩子,又是怎麼「死」的?
  • 聞香識女人——生命教育的課堂
    關乎生命的把握,關乎原則,關乎你對世界的解讀與人生底稿的勾畫,關乎靈魂的高潔,關乎理想與浪漫主義的踐行等,值得成為你的影像必修課,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可以說非看不可。如果讓我選擇世界電影十佳,那這兩部經典作品不可繞過。
  • 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 用生命教育喚醒生命的意義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人民經歷一種特殊的生命階段。人們面臨著關於生命教育的艱難考卷: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和死亡?很早以前,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下稱「新中一實」)就在思考這一問題,積極開展生命教育,開設生命教育專設課程,通過家校合作,引導廣大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成就人生。
  • 疫情當下,讀好生命教育這本大書
    這堂課,我用臺灣一個罹患軟組織惡性腫瘤,並被截去了一條腿的9歲男孩周大觀的童詩《我還有一隻腳》貫穿課堂。課堂所呈現的生命的韌性和彈性,所探討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成功地挽救了這個學生的生命。這以後,我開始反思自己一直從事的「教書」職業,是否做到了真正的「育人」。在這個過程中,我讀到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蘭克博士寫的一本書——《活出意義來》。弗蘭克博士經常問遭遇巨痛的病人:「你為什麼不自殺?」
  • 記姚黎老師《生命教育的意義》講座
    姚老師說,近些年看到國內自殺率呈低齡化,看到多地屢次發生兒童自殺的新聞報導,令她感到非常痛心。本次講座選取「生命教育」這樣的主題,期望從小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使孩子珍重生命,活出生命的自我價值。
  • 袁衛星:疫情當下,讀好生命教育這本大書
    而我接觸生命教育,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2003年,我班上一名心理脆弱的學生在他的日記本上寫下了遺書性質的文字,被其同學及時發現並報告,作為語文老師和班主任的我在課前30分鐘決定臨時取消《陳煥生上城》一文的授課,改上「善待生命」主題課。這堂課,我用臺灣一個罹患軟組織惡性腫瘤,並被截去了一條腿的9歲男孩周大觀的童詩《我還有一隻腳》貫穿課堂。
  • 「死亡教育」對孩子很重要,家長別避諱,了解死亡才能尊重生命
    聽到孩子的話,磊磊媽感覺到有點吃驚,於是她問孩子怎麼會這樣問,原來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述了近日發生的兩則新聞,一則是11歲男生為證實手遊復活情節攜妹妹跳樓受重傷,一則是12歲男生因玩手機與父親發生矛盾,從樓頂跳下身亡。老師通過新聞事件告訴他們,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
  • 希朗微課堂珍愛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儘管如此,當人承受壓力時,自殺行為著實不可取,亦無法解決問題,也不是一種解脫,請不要用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面對你的人生。要懂得面對痛苦,不是逃避和忘記,而是學會接受和跨越,痛苦與快樂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要能夠克服,人就會變得更堅強。
  • 看見|假如生命還有7天……玉帶山小學邀請家長進課堂,詮釋生命意義
    ……這不是小說,這是重慶市玉帶山小學家長進課堂課程中,該校四年級四班學生媽媽徐潔給孩子們帶來的一個場景體驗。她想用這種倒計時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其實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沒有假如,我們需要做的,是珍惜當下,愛惜自己。
  • 我用「一隻雞蛋」,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看到各大平臺上頻頻爆出孩子自殺的新聞,很多家長才明白,相比成績,孩子的生命比一切都重要。最近,我發現女兒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而這一切都要從她學校組織的一個活動說起。孩子這話,是真的太讓我感動了!我想這應該也是心理老師讓孩子們進行「護蛋活動」的另一層用意:生命教育。
  • 【深圳場】2019.1.12-1.13 | 彩虹生命教育之繪本戲劇工作坊 ~生命教育劇場 | 人與人--光影戲
    培養孩子「悅讀」的能力和感知能力!戲劇~是可以讓「課堂」變得豐富生動、靈活有趣的魔法棒!培養孩子的思維感悟、解讀詮釋能力!劇場~是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熱情、積極性的活力場。「故事情境」生命教育劇場 教學示範(二)「人物角色」分析及形象設計生命教育劇場 教學演練(一)解說光影戲演出形式&戲偶製作第二天生命教育劇場 教學演練(二)解說光影戲排練原則&操偶練習生命教育劇場
  • 幼稚園一節生命教育課,由小蟲子死亡引發,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毫無疑問,這就是生命。對任何活著的生物來說,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的終點便是死亡。那什麼是死亡呢?說起死亡這個話題,也許很多人都不願多想,因為這個話題有些太過沉重,讓一些人不願再多談。但在江蘇常州,一所幼兒園卻開設了這樣一堂生命教育課。幼稚園的老師帶著孩子們感受到了死亡的意義,並引導孩子們更深入的理解生命,珍愛生命。
  • 佛教的「生死觀」:銘感五內的生命課堂
    使生命的終點成為無憾的善終生命教育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 希臘哲學家對宇宙、生命和人的關注,最初以傳授與死 亡相關的知識,為喪親家庭舉行喪葬儀式為目的,也提供 臨終病人的照顧和悲傷輔導,後來以關懷生命作出發點, 協助個人尋求存在的意義,正確面對死亡,使生命的終 點成為無憾的善終
  • 敬畏生命關愛健康 疫情過後如何補上生命教育的必修課
    &nbsp&nbsp&nbsp&nbsp其實,早在2005年,上海市就下發了《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包括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內容的生命教育活動在全市範圍內逐步展開。而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背景下,各個社會主體的行為選擇賦予了生命教育新的內涵和外延。
  • 用生命教育影響生命
    兒童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生命教育在這一階段,有其實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用生命去影響生命」,讓兒童在生命的源頭有豐富的生命體驗,感受生命的喜樂,把對生命的熱愛、尊重、理解融入心底,這需要學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場域中,抓住下面三個核心問題,幫助兒童感性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將是兒童一生的財富。
  • 成為孩子的生命領路人——獻給孩子家長的詩歌沙龍
    二、如何成為孩子的生命領路人? 1、家長的個人學養及人文藝術素質。 2、給孩子的行動指南,最好方式是以身作則。 與孩子一起寫詩——疑似坑三:詩歌寫作跟寫作文是一樣的 解藥:不一樣,更有趣而令人著迷
  • ...很焦慮 教育專家提醒:培養孩子要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
    幼小銜接,家長很焦慮教育專家提醒:培養孩子要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掌上懷化訊 「老師,我再給孩子報個數學班吧,我覺得上小學前,只給孩子報語文班還不夠。」暑假還沒有過十天, 無論情不情願, 5歲男孩凡凡的書包內又將多出了一個新課本。眼下,懷化市「幼升小」入學報名工作已啟動,各種「幼升小」銜接班開始升溫。
  • 花季生命隕落悲劇如何不再重演
    對於在課堂上批閱作文時,有沒有辱罵、毆打繆可馨,袁燈美自稱:「整節課我沒有批評過繆可馨,更沒有打過繆可馨。這節課班級任何孩子,我都沒有批評打罵過,都是語氣平和地說話。」  據金壇區河濱小學校長李繼鋒介紹,袁燈美1974年出生,1993年參加工作,原來在農村小學教學,2003年調到河濱小學。
  • 小學教育要引領學生完整的生命成長
    可以說,今天的小學教育更加關注學生完整的生命成長,關注如何引導和支持學生創建美好生活。 鍾曉琳:關注兒童生命成長,將兒童放在學校教育的核心位置,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很多學校正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並從學校理念、課程設計、教師培訓等多方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