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據日媒報導,演員三浦春馬在位於東京都港區的自家住宅中去世,初步認定死因是「自殺」,他的青春終結在了30歲。
澳大利亞籍花樣滑冰運動員葉卡捷琳娜·亞歷山德羅夫斯卡婭當地時間17日在莫斯科去世,葉卡捷琳娜是從公寓窗戶跳樓自殺的,留下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愛(你)」,年僅20歲。
自殺僅僅存在於遙不可及的地方嗎?可你是否了解這樣一組數據: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甚至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當上海初三高三恢復線下課,約24個學生自殺,我們從網際網路上看到的評論卻令人心寒:
「現在的小孩子抗壓能力真是太差了。」
「這種孩子以後走上社會也不會有出息的!」
「學生能有什麼壓力啊?能有我們工作那麼累嗎?」
「現在小孩吃的苦都沒有當年我們的一半。」
「父母教育孩子越來越難了,孩子動不動就鬧自殺。」
「就是吃飽了撐的,要是餓著下放到農村種地就不會抑鬱了。」
每當我看到這樣的評論,我的內心總是像針扎一樣密密麻麻的疼痛,什麼時候苦難在人們眼中也分為了三六九等,網上的評論連一個已經喪失生命的孩子都不放過?自殺的人真的在持續增多嗎?並不是!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的自殺率始終在持續下降,那為什麼我們了解到自殺的人越來越多呢?網際網路時代,即使我們相隔千裡也可以了解彼此,在過去信息閉塞的時代裡,農村如果哪個角落死了一個人並不會被大家知曉,也就導致許多人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觀點——
「現在的孩子就是太嬌氣了,去種田插秧就不會天天想著死了。」
「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
伴隨著自殺人群被社會認識,同時抑鬱症人群也進入人們的視野,很多孩子在不自覺之間就將抑鬱症和「憂鬱」「酷」劃上了等號。我們可以看見許多戀人把自己愛人的名字改成了「氟西汀」卻不知道氟西汀的副作用是性無能、噁心、厭食甚至是幻聽,很多人沒有辦法明白這種戀人間的小俏皮是多少抑鬱症患者的噩夢。
網絡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孩子曬出自己量表的測試告訴大家:我是抑鬱症;或者是告訴大家,這個人的抑鬱症是裝的,而我的抑鬱症是真的——這似乎是在告訴大家,希望大家對我好一些;
消費抑鬱症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常見:
電視劇喜歡描寫抑鬱症的為愛痴狂,明星喜歡給抑鬱症患者寫歌治療,網紅把抑鬱症當成自己的金字招牌......
也正是這樣的網絡風氣和「喪文化」導致大家對抑鬱症產生了一種娛樂化的看法,深夜的無病呻吟、通宵的不眠之夜似乎都與抑鬱症劃上了等號。
真正的患者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無邊的煉獄中,等待著人們不經意路過投來的鄙夷和嬉笑。
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際網路交友、工作、娛樂,但是每個人在網上都是一個嶄新的個體,也許現實中從來不敢大聲說話的人在網上也有叫囂挑釁的勇氣。但也正是在網上敢言敢語的人們,讓一個男孩失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2014年11月29日晚上十點半左右,B站UP主「Neuuuuu」在微博上自稱網戀一星期,女友覺得兩人不合適要分手,他要自殺,經歷一晚上網友的開導,情緒趨於穩定。30日早晨,「Neu」卻出門購買安眠藥和火炭,並開始微博直播自殺全程,在這個時候,我們本以為會有人及時報警,本以為會有人善良地開導,但是他得到的回應是:「有種你就真的去死啊?」「在線圍觀,必須自殺成功」
......在Neu生命的最後時刻,「Neu」流露出了求生欲望:「炭燃了。安眠藥起效了,我還不想死,但是沒法自救了。」但他得到的回應是:「別呀,自殺還沒成功呢!」「今天必須死!」「快死吧,快死吧,快死吧!」
自殺行為於千萬人之間直播,卻並沒有得到阻止,惡魔的呼聲始終在下面的評論中,最後Neu因搶救無效死亡。
我並不是Neu,但我在得知死訊後再去看那些評論,我只覺得可怕,為什麼他最後一秒只是想要活下來,都不被允許呢?那些起鬨的人現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想必都忘了自己是個殺人犯了吧?
你們殺過人嗎?你們殺了人。
無獨有偶。
跳樓的女孩面對的是下面群眾嘲弄的眼神和吹口哨的挑釁,跳河的男生臨終看見的只有橋上拍照的人們和冷漠的圍觀,我們的生活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冷漠了?還是說,我們的社會一直都處於一種冷漠之中?似乎在人們眼中,那些生命就如草芥一般,我們對生命的態度變得越發淡漠。
《小歡喜》中,考上清華的學霸男孩丁一患上重度抑鬱症休學並跳樓自殺後,所有人都在說著「風涼話」:孩子內心怎麼那麼脆弱啊,父母培養了那麼久的孩子就這麼沒有了.......只有劉靜說:
「正常人誰不怕死啊,
連死都不怕了,
那可能是活得太痛苦了吧。」
生命教育並不應該是校園給予孩子的,家長的教育缺失是許多人沒有察覺的。校園暴力在近幾年終於被搬上檯面討論,《悲傷逆流成河》、《少年的你》.....「受害者有罪論」也被許多人一遍又一遍批了又批,我們憎恨電視劇裡那個高貴美麗卻惡毒的「唐小米」和「魏萊」,但我們的生活中,更多人只能在校園暴力的劇情下成為旁觀者。
最可怕不過是,旁觀久了,一部分人成為了受害者,一部分人變成了施暴者。
無論多少影視和文學作品cue校園暴力,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校園暴力避免了嗎?沒有。家長老師給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嗎?沒有。因校園暴力自殺的孩子減少了嗎?沒有。 受害者可以勇敢站出來嗎?也沒有。
我記得還在讀小學的時候,低年級有個女孩被高年級的學生強吻了,她選擇了告訴自己的父母,父母也以強硬的態度直接告到了學校,小女孩的爸爸帶著她走過了高年級的每一個班級,找到那個傷害女孩的人。當時的我只覺得震驚,為什麼那個男孩連個低年級小女生都不放過。但我的身邊傳來了這樣的聲音:
「這個小女孩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年紀小小就那麼騷。」
「是啊,你看她穿的裙子好短啊。」
「對呀對呀,還有她的雨鞋竟然是粉色的耶。」這樣的「蕩婦羞辱」
是源自幾個女孩子之口,我到現在也忘不掉她們說這些話時臉上的嘲諷和嘴角的微笑。
隨著我一天天長大,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無論是存在於新聞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我也明白了受害者維護自己的權益,難以得到支持,且受到的是輿論的羞辱。並不是我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見到了這些,也正是因為這些。
一天天的封閉和壓迫,
再也不敢說出口的求救,
成為了最後的標籤。
「你死了又能怎麼樣,留下讓你痛苦的人的姓名和這份遺書,那又能怎麼樣。他們一定會轉學、改名、開啟新的人生,就算你獻出了你的生命,他們也絲毫不會感受到你的痛苦,徹底忘記你的死,開開心心地活下去。就算這樣你也要死嗎?你的人生是屬於你自己的。」《非自然死亡》
「那時你們可能覺得好玩、奇怪?正常的人好好的,一旦發生這樣的事,大家就一起疏遠這個人,把別人當做是玩笑欺弄的談資,可能是你們這些人生活的意義之一。很多人覺得學校生活時最美好的時光,可能是某些更可怕事情的開始。沒有誰大得過罪孽。」《禁忌女孩》
「將來你們只會說我怎麼不記得,我怎麼不記得我把紅墨水丟到她身上,我就是鬧著玩兒的呀,開玩笑的.....你們之後的日子舒舒坦坦,沒有一點心理負擔,你們回首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挺好的了....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你們比石頭還冷漠,你們又惡毒又愚蠢,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日子真的無聊,因為你們覺得自己不會承擔任何後果。」《悲傷逆流成河》
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始終停留在「好好學習」,我們卻沒有告訴我們身邊的人——「你要保護好自己。」「你要好好活著!」
「你們不是幹什麼都不行,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事情等著你去發現,等著你去感受。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很會跳舞,不知道自己很會唱歌,很會畫畫、很會寫作,甚至你可能覺得數學很好學,最後卻覺得體育更有意思。你或許會很熱愛小動物,在未來的日子裡,你可能會養小貓小狗,你甚至會成為一個流浪貓狗的志願者。你也許會對植物產生濃烈的興趣,在大山上,每一株植物你都能叫得上名字,這是別人不會的技能。你會立馬被別人羨慕。總之人生真的有很多的很多的盼頭,我只希望你平安健康地活著,才能夠告知你這些美麗的事物。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只要加以努力,就會得到改變,但除了生命。生命真的是不可挽回的,一旦做出了衝動的選擇,你就再也沒有機會感受這些美好的事情了。最後我想告訴你你真的很棒,能夠面對這些痛苦,你已經做的很好了,我們都很在乎你。」——bilibili@大啊毛君
人生未必會一帆風順,我相信你生活中也有獨屬於自己的苦難,你面對著這些,也努力與生活對抗。也許你現在和我一樣陷入了無盡的疾病折磨中,也許你現在仍然是個健康的孩子;也許你的家庭關係也亂得一團糟,也許你的爸爸媽媽可以傾聽你的想法......
如果你的身邊有任何的朋友和親人向你表達出,她很痛苦,她和你說:「我活得真的好痛苦,我不想再這麼活下去了。」請你千萬不要對她說:「你連死都不怕,活著有什麼可怕的?」我希望你對她說:「我很在乎你,我希望你陪我堅持下去。」——bilibili@大啊毛君
無論你現在如何生活著,其他人都沒有資格告訴你「一切都會過去的。」因為可以決定你自己人生的人,只有你自己。我相信你可以扭轉現在枯燥無味的生活,我相信你可以對抗降臨在身上的疾病,我也相信你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我明白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只希望告訴你:
我很在乎你,好好活著。
文/趙妤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