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中,郎平地女兒白浪,出演了年輕時期地郎平。
編 輯:柔山
每當談及這段特別的經歷時,白浪都會表示,這是一種很難解釋的神秘感覺。
看過電影的應該知道,白浪出演了青年時期的郎平一角,但電影背後的故事,會很少人了解。
白浪為了演好青年時期的郎平,她翻看了母親當年比賽的各種視頻,只為更能貼近一些角色。
其實早在白浪收到電影邀約的時候,她第一反應是打算拒絕,因為當時的她正處在疲憊期當中,沒有太多的精力。
可是劇組並沒有死心,反而發出了更加猛烈的進攻,用盡了各種理由去說服她,白浪差一點錯過《奪冠》,可是真正打動白浪的還是陳可辛導演的一句話。
陳可辛:「白浪,沒有人比你更適合演年輕的郎平,沒有人比你更適合演你的媽媽。」也正是這句話,讓白浪下定決心接下了重任,而挑戰也剛剛開始。
白浪曾表示,這次經歷給自己最大的一份挑戰並不是演技上的問題,而是需要減肥,因為不減肥的話,和年輕時的媽媽就不太像了。
也正因為這樣,白浪讓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那個「年輕的郎平」又回來了,電影結束後,白浪曾有一段自白:我從未想到我會扮演你,而我以前從未如此的了解過你。
「你的身上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東西,而我也和你越來越像了,比如你的堅持,你的勇敢,也許我不會像你一般的偉大,但我一定會如你一般的勇敢。」
郎平在過去的近40年當中,不止有進攻與訓練,郎平也在這麼多年當中,不斷的去平衡運動員和母親的身份。
郎平有著非常強大的責任感,她可以為了信念犧牲掉家庭的時光,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比賽中,但她身上也有著對家庭的那份執著,所以她時常覺得糾結。
也許對於郎平來說,這種平衡和調整,比讓她比賽更難。其實郎平和女兒白浪,正如世上所有的父母與孩子一樣,都在圍繞著對方前行。
小的時候,是父母引導著我前行,長大後,是孩子守候在父母的身邊。冠軍也好,普通人也好,大家都是如此。
而在女兒的教育上,郎平留給了女兒十個字,卻足夠女兒銘記一生:「小事不去管,大事有原則。」
從這十個字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郎平在教育問題上對女兒的尊重,以及對女兒獨立自主性的培養,值得家長們借鑑。
◆ 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孩子對一件事情做出了判斷與選擇,父母需要做的是支持與鼓勵加上正確的引導,如果一味地否定孩子,無疑是對孩子自主性的削弱。
讓孩子堅定自己的選擇,並為自己做的每一個決定負責,才是父母真正該做的。
◆ 做孩子的榜樣
郎平曾在自傳中提到:我不能一直地躺在冠軍的頭銜上吃老本,冠軍只能證明我的過去,而我現在已經退下來了,我需要從頭再來。
而郎平也真的做出了,在那個年代讓人震驚的決定,自費去國外學習體育管理。其實郎平的一生,就好像是女排的成長的真實寫照。
她在不斷的切換各種角色,拿起又放下,不貪戀過去的光榮時刻,才能迎接未來更好的自己。
◆ 和孩子做朋友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的陪伴,而父母也可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了解不同時期孩子的心理狀態,並給孩子些適當的建議。
這一點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尤為重要,正如郎平所說的一般: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郎平在外面展現更多的一面是堅強的,而她也絲毫不避諱展現出自己柔軟的一面,因為她不僅是教練,更是一位母親。
雖然經常陷入工作也生活的兩難,但她也很少缺席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如果說孩子人生的幾個重要時期,一定會有孩子上初中的那三年。
孩子上了初中之後,有很大一批學生被「刷」下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小升初沒有正確的過渡好,孩子沒有適應初中的學習和思維方式。
所以很多原本小學成績不錯的孩子,上了初中,成績一退再退,而且初中越往後,學習的任務和難度也越重。
這個時候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就會顯現出差別了。
今日留言:大家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哪些心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