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造了「犬」字還要再造個「狗」字了?漢字故事很有意思

2021-01-08 泠之硬筆書法講堂

一課一個漢字小故事。大家好!歡迎來到泠之硬筆書法講堂。今天我們來講講「犬」這個字。

有句話說:「犬守夜,雞司晨」,這個「犬」說的就是狗。狗是中國人最早馴化的六畜(馬、牛、羊、豬、狗、雞)之一,但有個疑問,為什麼都已經有「狗」了,古人還要再多造出一個「犬」字來呢?我想這當中一定有些不為人所熟知的趣事!

「趣」從字中來!那我們就從這個「犬」字的演變過程開始這一課的尋「趣」之旅......

「犬」字是一個象形字。

最早在甲骨文時期的「犬」字字形是一條頭朝上,尾巴朝下,腿朝左,狗的象形。

這一時期的「犬」字更像一幅簡筆畫,狗那矯健的身形,頭上張開了的嘴巴仿佛已經露出了尖牙要隨時發動進攻。

到了金文時期的「犬」字形,就更像一條狗的樣子了。

頭上左右兩側是兩隻耳朵,下部的尾巴很長,向右上捲起來了一點,單單尾巴上的這個動勢就要比之前的甲骨文形象了很多。

小篆時期的「犬」字,字形完全是從金文的字形繼承演變而來的。

雖說小篆時期「犬」字完全繼承於金文的字形,可是這個樣子吧,卻有了那麼點不像狗的樣子了。

而在後面「犬」字的隸書和楷書的寫法則完全失去了狗的形象。文字的演變過程就是一個訛變的過程,越往後越不像那麼回事了!最後也就只剩下符號來表意了。

以上是關於「犬」字的字形演變歷程。接下來,我們說說這個「犬」字的意思。

東漢時期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犬,狗之有懸蹄者也,象形。」

看這個解釋更讓人有點雲裡霧裡了!

什麼叫「懸蹄」?

如果我們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懸蹄」的話,它會不會是懸起來的蹄子?

可是蹄子又怎麼能懸起來呢?

這時候就有人站出來解釋說,這個「懸蹄」其實就是跑的非常快的意思!你想啊,這個狗它跑得飛快,四個蹄子仿佛懸空了似的,這不是就是「懸蹄」了麼!......

要我來說,我覺得這些都是望文生意了,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時養過多年的狗,平時對狗身上的一些細節觀察的比較仔細些,其實這所謂的「懸蹄」我認為就是狗蹄上已經退化了的殘趾,它不與地面直接接觸。這「懸蹄」一般在成年的大狗身上比較明顯,而是小狗時就不是特別明顯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在平時生活中多留意一下。

我們說回到前面的一個問題上來:既然已經有「狗」字了,古人為什麼又要造出一個「犬」字呢?這倆到底誰主誰次?或者說是先有「狗」字?還是先有「犬」字?

歷史沒有真相!我們只能按照今天為止的資料來做一個暫時的判斷:

應該是先有「犬」字,而後才有了這個「狗」字!因為在甲骨文裡只有「犬」字,而無「狗」字。

還有,「狗」只是「犬」這一類中的一種。關於「犬」與「狗」之說,古人有更通俗直接的解釋:

在《爾雅·釋畜》中就有:「未成毫,狗」之說。

就是說這尚未生長出長而尖的毫毛的才叫「狗」,換句話來說吧,「犬」就是指大狗,而這「狗」就是指小狗了。就像「駒」是兩歲以下幼馬的稱謂一樣。這也印證了前面的「懸蹄」為犬的說法了。

「犬」的本義是狗,但在古書中又常用「犬」字的比喻義。

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

這個「犬子」可不是指小狗,這句話的大意是:司馬相如小時候喜歡讀書,還學習了擊劍,所以他的父母親就給他起了一個小名兒叫「犬子」。

可見這個「犬子」表示的是愛稱。這種起小名兒的習俗一直到今天還很盛行。

還有一個詞是「犬馬」,因為在六畜中,馬和犬是最擅長奔跑的,於是古人就造出「犬馬」一詞。這是封建時代的臣下對君主的自喻,表示忠誠,甘願負勞奔走。

比如在李密《陳情表》中就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這裡的「犬馬」就是以犬馬效勞於主人而自喻。

古代貴族階級喜歡騎馬打獵,縱犬追逐野獸,這不過是他們的一種娛樂方式,因此而有「聲色犬馬」之稱。從而引申出「效力」之意,如「效犬馬之勞」的成語。

更有趣的是「犬馬」還是古人生病的一種婉辭!這古人太講究,生病了又忌諱說生病,可不說生病說什麼了?貴族身份嘛!總得要說的文雅一點,因此各階層都有不同的生病婉辭:

天子生病了要稱作「不豫」,這「豫」就是快樂的意思,「不豫」就是不快樂;諸侯生病了要稱作「負茲」,意思就是擔負的事情太繁多,以致於積勞成疾;大夫生病了要稱作「犬馬」,意思是上忙下忙的給人跑腿,忙前忙後四處奔走,導致最後累出了病;士生病了要稱作「負薪」,採薪並背負柴草都是低賤之事,因此用在當時統治階級中地位最低的士身上。《禮記》中規定,國君讓某位士射箭,如果這位士恰巧不具備射箭的技能,就要以生病的名義辭謝,要說:「某有負薪之憂。」

更有意思的是,在我國的周朝時期專門有「犬人」這麼一種官職,他是專門負責掌管供祭祀用的犬的一切事宜、而用來作祭祀的犬被稱作「羹獻」。所謂「羹獻」,就是指用能吃剩的殘羹來養狗,等到把這個狗給養肥了以後,就可以獻祭於鬼神了。

「犬」字還是個部首字,在我們的漢字中凡由「犬」字所組成的字大都與狗有關,比如「狩」、「狂」、「猛」、「獵」「猋」等字。

一個漢字描述的只是一個瞬間,而解讀它卻需要萬語千言!本課的漢字小故事就講到這裡吧,後續精彩不斷!如果你喜歡就敬請關注:泠之硬筆書法講堂多多支持。

一「字」千年,讓我們一起去探究漢字背後的歷史和趣談。

相關焦點

  • 書法中的「犬」字與「狗」字
    2018是戊戌狗年,今天我們來看看書法作品中的【犬】字和【狗】字。
  • 狗咬狗,一嘴毛。老祖宗用一個字概括
    各位朋友,標題有些不雅,但是我覺得用這個標題確實挺適合的,下面聽我道來:本人研究漢字已經有些年頭了,對老祖宗的造字智慧用「頂禮膜拜」一詞都不足以形容其萬一。請允許我在說出謎底之前加個前綴:如果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應該首先是言語之爭,有言語之爭的時候,難免聲音會高過和顏悅色的正常交流,所以兩個人爭吵,各說各的理,聲音會很大,態度又不好,又沒有到動手打架的地步,也沒有什麼傷害,所以局外人這樣形容互相爭辯的兩個人的口水之爭,「狗咬狗,一嘴毛」。難能可貴的是,老祖宗還專門為這樣的場景造了一個字,有意思吧!
  • 【青圖「雲」贈書】我囧了……我學的漢字是假的?!「明」字左半邊不是「日」,是「囧」?(內含中獎名單)
    這個時候,聰明的古人想到了,「既然已經造了這麼多字,不如我來個組合」,這樣就能少想一些字形了,於是 「會意字」 出現了。比如我們知道「友」這個字是朋友的意思,但古人是怎麼造出來的呢?好朋友相見,免不了握手暢談,就把兩隻手放在一起表示「友」吧……嗯,兩隻右手在一起比較好看。
  • 從古人造字就可以看出人類和狗子關係有多親密
    我們日常能見到的反犬旁的字加起來有200個,常見的而且我們能確定地讀出準確讀音的,大概不超過30個。可以自己掐指算算,能夠準確認出超過25個就算是漢字認字基本功紮實了。如果能認識《康熙字典》裡全部的459個犬旁的字,那就是天人了。
  • 日本人不但沒有放棄漢字,還專為奶茶造了個字!
    本文共2057個字,閱讀需要6分鐘《神奇的漢字》本周開播了,這是一檔原創文化類節目。
  • 從陳寅恪的三字對聯引發出來的「狗」、「犬」之辨
    話說,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國文考試就由國學大師陳寅恪出了一道題,是「對對子」,上聯只有三個字:「孫行者」。有考生因為不會,一怒之下,對了「狗東西」、「王八蛋」。而後來成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的周祖謨在這場考試中脫穎而出。他以「胡適之」三字相對,深得陳寅恪嘉許。陳寅恪說:「就憑這三個字,這個考生想上清華的哪個系都行!」實際上,單以對仗論,以「祖衝之」對「孫行者」才是絕對。祖衝之,是中國古代數學家,世界上最早研究圓周率的人。
  • 漢字的故事:通過「耆耇」2個字,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經常說,漢字的美不僅僅是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的剖析,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每一個漢字的寓意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這次介紹兩個有意義的漢字「耆耇」,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文化。
  • 活了三十年,才知道一直把「明」這個字理解錯了
    「晶」和「星」區分開後,古人寫著寫著發現,「星」字的筆畫太多了,很難寫。人都是喜歡偷個懶的,古人也一樣,所以乾脆把三個「日」簡化成了一個,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星」字。通過「指事」,古人完美解決了造字難題,但這樣的字其實不多,可能古人發現這樣造字,還是太累了,為每一個意思新造一個字,要記的字太多了,方便程度也降低了。這個時候,聰明的古人想到了,「既然已經造了這麼多字,不如我來個組合」,這樣就能少想一些字形了,於是「會意字」出現了。
  • 有趣的漢字:「王」——玉字旁的字
    關鍵詞:漢字 規律 研究 部件研究漢字的規律,傳承前人的智慧,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 風雨滄桑話「國」字(漢字故事)
    圖一:郭沫若題寫的「太平天囯歷史陳列」匾額然而,又有人認為,「囯」字是洪秀全所造,他認為普天之下,上帝最大;四境之內,唯王最大,以彰顯其「王者當國」之意。這種說法與其說是詮釋漢字,毋寧說是在評價太平天國的施政體系,已超出了太平天國領袖們對「國」字的理解了。其實,「囯」字並非始自太平天國時期,早在宋代便開始流行。
  • 姑娘的「狗」和「犬」,讓我迷上文字故事!
    發現我家姑娘學漢字時,需要每個字給她編個故事,不由我不「備備課」,結果有些字的故事,也讓我迷上了!比如這兩個大家都特熟悉的字:「狗」和「犬」——成年的叫「犬」,幼崽才叫「狗」。驚訝不?但等你看看「狗」字的造字,邏輯就會變「驚訝」為「微笑」,好玩兒的不得了。「狗」不是形聲字,而是會意字。它左「犬」右「句」,「反犬旁」說明它是「犬」,而「句」則是指它的「年幼可愛」。因為「句」的本義指新長出來彎曲的植物幼苗。
  • 古人舉頭望明月,都在思考「這三個字」
    今天想和大家講三個和月亮密不可分的漢字,它們是什麼呢?是夜晚的夜,明亮的明,還有一望無際的望。我們先看夜這個字,夜,夜晚,月亮是夜晚的象徵。我們看這個字,從字形上它和月亮是什麼關係呢?如果大家看現在這個漢字,看我們簡化後的漢字你看不出來。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他的意思是說:聯字作文,對使用的字必須選擇:第一要避免「詭異」,第二要減少「聯邊」,第三要權衡「重出」,第四要調配「單復」。他還記載:「夫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斯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他把漢字的作用拉到了很高,由此可見漢字在古人心目中神聖的地位,幸而漢字出現,我中華文明才能源遠流長。
  • 鹿鼎策劃 漢字中最神的八個字
  • 中國漢字二字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通過《新華字典》,我們也能發現現如今的字與之前的字體不同,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如今的簡化字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發展。即使書寫也沒有必要用過多的筆畫去把它描述出來,通過簡化的字體我們依然能知道表達的是什麼意思。說了這麼多,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系統地闡述為什麼漢字在新中國成立後不斷地被簡化發展,現在他又有怎樣的作用呢?
  • 漢字有意思
    明天就是冬至節了,寒風凜冽絲毫不會刺退我們讀書的熱情,凌寒讀書社「漢字有意思」活動如期舉行。褪去了當初第一次上臺發言的羞澀,七個小仙女現在已經能輕鬆淡定地駕馭「舞臺」。本期我們正式融入了和我們小仙女合作兩次詩歌舞臺劇的小夥伴——「謝子澍」同學,爸爸媽媽們笑稱現在是「八仙過海」了。
  • 漢字散談丨古人也多「右撇子」,看看「又」這個字就明白了
    這從我們老祖宗所造的漢字中,也能獲得佐證。漢字中,帶「手」的字俯拾皆是,可謂「手拿把掐」!(注意這四個字)我們容易看出來的,有「手」與「扌」旁,但還有些字或部首是「手」的變形,這個想認出來就有點困難了。
  • 漢字故事:「嬲」和「嫐」到底是啥意思?二者有區別嗎?
    俗話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大多數人認知漢字的能力在3000-4000字左右。而中華詞典記載將近10萬文字,我們又能認識多少呢? 在如此眾多漢字中,有很多能讓人細細回味的漢字。今天咱們就來介紹兩個漢字「嬲」和「嫐」。
  • 漢字難解之謎,「朋」字何冤?竟成了「崩」的聲旁?
    這個崩字難道是倉頡喝醉之後造的?古人沒有留下有價值的信息或線索,我們無法對崩字有更深入的解讀。我們試圖望文生義來解讀一下,崩是指朋友死了支柱就崩了?這樣解是不通的。朋友固然可以帶來幫助,卻只是偶爾的幫助,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幫助,人主要還是靠自己。解讀崩字的鑰匙還是在它的聲旁「朋」字。有人這樣來解讀朋字,很有意思。
  • 在古人看來,這才是窮字真正的含義,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窮了……
    現在有個網絡流行語叫「隱形貧困人口」,指有些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不管是因為賺的少,還是因為消費觀念造成的,總之重點在於一個「窮」字,看看窮字包含了什麼意思。現在網絡上,又有人把「窮」字分成三分部,「宀」「八」「力」解釋為: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每天八小時,努力地工作。看看吧,上班族就是「窮」人的代表啊!「窮」字是一個名詞、形容詞,「窮」字的誕生,是根據漢字"六書"造字法中的「會意」造出來,即「力在穴下,有力使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