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方一言
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夠延綿幾千年而不中斷呢?其中最偉大的原因在於,我們有自己的文字。
中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寶藏,其中就包括人們發明創造的文字,通過漢字來書寫中華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將歷史傳承下來,使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依然能夠看到當年的輝煌,能夠尋找歷史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經歷過戰爭,經歷過動蕩,也沒有讓這種文明中斷。回望世界歷史,很多國家和民族在傳承的過程之中都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其中以巴比倫,埃及等國家為代表,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他們已經記不住自身發展的由來,最終只能通過文化和精神被奴役。
從刻在龜甲上的,到竹簡上的,到紙上的,再到如今被人們敲到電腦裡的,中國漢字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對於現代很多人而言,往往會看不懂古時候人們所學的文字,對於歷史文物上的古文字,也存在著看不懂的現象。對比如今的字體和以前的字體,人們就會發現在中華文明中字體的發展是一個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發展過程。
臺灣地區還保留著繁體字的書寫,在大陸地區,漢字已經被我們進行了簡化。通過《新華字典》,我們也能發現現如今的字與之前的字體不同,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如今的簡化字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發展。即使書寫也沒有必要用過多的筆畫去把它描述出來,通過簡化的字體我們依然能知道表達的是什麼意思。說了這麼多,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系統地闡述為什麼漢字在新中國成立後不斷地被簡化發展,現在他又有怎樣的作用呢?
1、方塊字的美與造
通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漢字書寫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如草書,隸書,楷書。在不同的階段,人們有不同的審美,通過現如今流傳下來的字體,我們依然能在這這些字體中尋找到意境之美。
不得不說古人是聰明的,他們最早的漢字是通過對於自然界事物的觀察,這也被我們稱為象形字。這種字體它是來自於自然界的,如日,如月。字體也通常是被刻在甲骨之上的,在古人的社會中是被用來祭祀的,所以在早期時,文字被人們賦予了一定的色彩,它可以記錄自然界中的事物,它也可以記錄時代的發展,甚至可以人們的佔卜;到了秦統一六國,關於文字的載體也有了發展,原來的龜甲到竹簡,並且確立了統一的字體小篆。通過小篆我們就能發現這種字一般是細而長的,當然它的存在與這一時期所用的竹簡是脫離不開關係的組件,通常竹簡被刻成長條,因此在上面書寫的字過大過寬,就不利於人們的閱讀。
以上兩種是我國字形發展最早的兩個時期,在之後隨著中華文明的日益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增長,唐宋時期字體字形變得更為豐富啦。通過字體的描寫,人們能夠看出寫字人的性格,見字如見人這句話在我國頗為流傳,不過確實也是,通過古人對於字體的審美,通過對於字體書寫的勁瘦,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在美。
現代社會中我們所使用的字都是在那個時期所流傳下來的,造字現象更是少之又少。
不過在古代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法想像的,他們可以根據現實狀況可以根據發展的特徵對某一字體進行改造或者說增添,他和西方文字不同的是,漢字起源於祖先對於自然的認識,每一個方塊字裡都是當時社會的,所以具有很強的表意性。
可以說,我們將這種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對人類社會的認識將它統籌起來,通過文字將其進行表述,這就是古人對於方塊字的"造"。可以說每一個字都蘊含著它的韻味和想法,如"屎",將其拆開來看,就是一個米,一個屍,米的屍體,那不就是屎嗎?如此看來,古人對於字的造確實有一套,他們並不停留於表面的理解,更多的是這個字的構成與社會發展,自然界有何聯繫,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很多,在這裡我們就不一一進行描述。
所以說我們也就能理解,在外國人眼裡,中國字是最難理解和書寫的了,因為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之中有著不同的含義。西方的26個字母,豈能比得上中華上下5000年的文明歷史。
2、字的簡化
在20世紀初,我國曾發生過一場大規模的運動,很多文人對於文言文和白話文進行了辯證。
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文言文已經在社會中不佔據主導地位,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白話文。這對白話文進行改革,那麼對於字體也進行改革,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對於漢字是進行了大量的簡化,在簡化的過程之中,很多方塊字隨著歷史而消失了。
其實簡化方塊字是為了讓人們在書寫中可以更方便,更迅速地使用,因此對於那些筆畫過多,音節相像的字體都進行了改變,比如"龍和龍","蕭和肖"。某種程度而言,這種做法確實方便了人們的書寫和記憶,但同時也讓人們感受不到過去字體中所存在的意境美,甚至在簡化後的字體中我們也無法了解方塊字背後所蘊含的故事和典籍。
在漢字簡化後,人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和影響,但對於一部分而言,他們的姓氏仿佛改變了。比如我們上文中所提到的"蕭和肖",如果家中族譜還存在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如今的人他姓肖,可是他的先輩們卻姓"蕭";再比如"傅與付"。其實中國的漢字簡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過程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更是有著大量的聲音。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簡化漢字的初衷和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記憶容易。可是在真正進行漢字簡化的改革過程之中,卻出現了一系列的混亂現象。
姓氏是標誌血緣關係、表明宗族系統的符號,也就是人的根。古代小說中的壯士常拍著胸脯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對於一些中國人來說,改名換姓已經是一種極大的不得已,甚至認為此舉辱沒了老祖宗。姓氏不但是稱謂的符號,還涉及血統、祖籍甚至繼承權等複雜的社會問題,它不是任意選用的,是傳承的。只有現在糾正過來,才能不讓子孫後代無所適從,不然,一旦成了習慣和事實,就更不好改了。
4、改革的混亂
其實想想出現這種混亂的現象在當時是必然的,因為當時的新中國才剛剛成立,人們還都是老舊的思想,對於字體字形的認識也偏向於舊時期。
改革初期,人們對於政府所頒發的命令過於解讀,所以就出現了過於混亂的現象,比如人們會將所有同音字都變為一個簡單的字體,例如泰成為太。回過頭來再看這種不免一身冷汗,如果將所有的同音字都變成一個簡單的字,那麼對於社會的發展而言則是一個巨大的阻礙。因為先輩們對於漢字的造是來自自然界與社會的美,不同的字雖然有同樣的音,可是它們所表達的意思都是不盡相同的,如果將所有的字都變成了一個同音字的字,那麼漢字的發展則會失去靈魂。
在改革過程中,人們也認識到了這種混亂,於是50年代初對於漢字進行了第二次改革,可是在這第二次的改革過程之中,居然不如第一次的改革效果良好。因為人們對於字體,字形也沒有更好的區分,比如將副總理與付總理放在一起。一時間是人們搞不懂到底是姓還是職位,而這種改革也引起了巨大的混亂,經過實地調查和反思之後,我國還是按照之前的方式對於漢字進行簡化。
21世紀後,在中國大陸普遍還是用著簡化後的漢字,但是在臺灣,香港等一些地區,人們還是習慣用繁體字,這時候人們就出現了對簡體,繁體認識的不習慣,雖然有時候能夠對於一些簡單的繁體字加以辨認,可遇上複雜的就無法理解了,尤其是大陸的青少年們,他們更是無法認識繁體字。
總結
經過多年的改革,國家和政府對於方塊字的簡化已經趨於穩定,很多有深意有內涵的字也被保留了下來。
雖然有的人在繁簡字體上存在著爭論,但是不可否認這是社會的進步,這也是社會的發展趨勢,這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古時候人們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加以銘記,但是在適應社會的發展之中,無論是簡體還是繁體,都只是為了更好地為社會而服務,為文明而記載。漢字的簡化雖然讓很多人的姓氏發生了改變,但翻翻族譜,這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也許通過族譜我們能夠發現更深層次的文化,因為族譜也是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的載體,它也能夠記載人類社會在動蕩過程之中所保存下來的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