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二字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2021-01-18 文史天下觀

文:一方一言

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夠延綿幾千年而不中斷呢?其中最偉大的原因在於,我們有自己的文字。

中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寶藏,其中就包括人們發明創造的文字,通過漢字來書寫中華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將歷史傳承下來,使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依然能夠看到當年的輝煌,能夠尋找歷史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經歷過戰爭,經歷過動蕩,也沒有讓這種文明中斷。回望世界歷史,很多國家和民族在傳承的過程之中都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其中以巴比倫,埃及等國家為代表,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他們已經記不住自身發展的由來,最終只能通過文化和精神被奴役。

從刻在龜甲上的,到竹簡上的,到紙上的,再到如今被人們敲到電腦裡的,中國漢字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對於現代很多人而言,往往會看不懂古時候人們所學的文字,對於歷史文物上的古文字,也存在著看不懂的現象。對比如今的字體和以前的字體,人們就會發現在中華文明中字體的發展是一個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發展過程。

臺灣地區還保留著繁體字的書寫,在大陸地區,漢字已經被我們進行了簡化。通過《新華字典》,我們也能發現現如今的字與之前的字體不同,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如今的簡化字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發展。即使書寫也沒有必要用過多的筆畫去把它描述出來,通過簡化的字體我們依然能知道表達的是什麼意思。說了這麼多,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系統地闡述為什麼漢字在新中國成立後不斷地被簡化發展,現在他又有怎樣的作用呢?

1、方塊字的美與造

通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漢字書寫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如草書,隸書,楷書。在不同的階段,人們有不同的審美,通過現如今流傳下來的字體,我們依然能在這這些字體中尋找到意境之美。

不得不說古人是聰明的,他們最早的漢字是通過對於自然界事物的觀察,這也被我們稱為象形字。這種字體它是來自於自然界的,如日,如月。字體也通常是被刻在甲骨之上的,在古人的社會中是被用來祭祀的,所以在早期時,文字被人們賦予了一定的色彩,它可以記錄自然界中的事物,它也可以記錄時代的發展,甚至可以人們的佔卜;到了秦統一六國,關於文字的載體也有了發展,原來的龜甲到竹簡,並且確立了統一的字體小篆。通過小篆我們就能發現這種字一般是細而長的,當然它的存在與這一時期所用的竹簡是脫離不開關係的組件,通常竹簡被刻成長條,因此在上面書寫的字過大過寬,就不利於人們的閱讀。

以上兩種是我國字形發展最早的兩個時期,在之後隨著中華文明的日益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增長,唐宋時期字體字形變得更為豐富啦。通過字體的描寫,人們能夠看出寫字人的性格,見字如見人這句話在我國頗為流傳,不過確實也是,通過古人對於字體的審美,通過對於字體書寫的勁瘦,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在美。

現代社會中我們所使用的字都是在那個時期所流傳下來的,造字現象更是少之又少。

不過在古代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法想像的,他們可以根據現實狀況可以根據發展的特徵對某一字體進行改造或者說增添,他和西方文字不同的是,漢字起源於祖先對於自然的認識,每一個方塊字裡都是當時社會的,所以具有很強的表意性。

可以說,我們將這種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對人類社會的認識將它統籌起來,通過文字將其進行表述,這就是古人對於方塊字的"造"。可以說每一個字都蘊含著它的韻味和想法,如"屎",將其拆開來看,就是一個米,一個屍,米的屍體,那不就是屎嗎?如此看來,古人對於字的造確實有一套,他們並不停留於表面的理解,更多的是這個字的構成與社會發展,自然界有何聯繫,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很多,在這裡我們就不一一進行描述。

所以說我們也就能理解,在外國人眼裡,中國字是最難理解和書寫的了,因為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之中有著不同的含義。西方的26個字母,豈能比得上中華上下5000年的文明歷史。

2、字的簡化

在20世紀初,我國曾發生過一場大規模的運動,很多文人對於文言文和白話文進行了辯證。

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文言文已經在社會中不佔據主導地位,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白話文。這對白話文進行改革,那麼對於字體也進行改革,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對於漢字是進行了大量的簡化,在簡化的過程之中,很多方塊字隨著歷史而消失了。

其實簡化方塊字是為了讓人們在書寫中可以更方便,更迅速地使用,因此對於那些筆畫過多,音節相像的字體都進行了改變,比如"龍和龍","蕭和肖"。某種程度而言,這種做法確實方便了人們的書寫和記憶,但同時也讓人們感受不到過去字體中所存在的意境美,甚至在簡化後的字體中我們也無法了解方塊字背後所蘊含的故事和典籍。

在漢字簡化後,人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和影響,但對於一部分而言,他們的姓氏仿佛改變了。比如我們上文中所提到的"蕭和肖",如果家中族譜還存在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如今的人他姓肖,可是他的先輩們卻姓"蕭";再比如"傅與付"。其實中國的漢字簡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過程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更是有著大量的聲音。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簡化漢字的初衷和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記憶容易。可是在真正進行漢字簡化的改革過程之中,卻出現了一系列的混亂現象。

姓氏是標誌血緣關係、表明宗族系統的符號,也就是人的根。古代小說中的壯士常拍著胸脯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對於一些中國人來說,改名換姓已經是一種極大的不得已,甚至認為此舉辱沒了老祖宗。姓氏不但是稱謂的符號,還涉及血統、祖籍甚至繼承權等複雜的社會問題,它不是任意選用的,是傳承的。只有現在糾正過來,才能不讓子孫後代無所適從,不然,一旦成了習慣和事實,就更不好改了。

4、改革的混亂

其實想想出現這種混亂的現象在當時是必然的,因為當時的新中國才剛剛成立,人們還都是老舊的思想,對於字體字形的認識也偏向於舊時期。

改革初期,人們對於政府所頒發的命令過於解讀,所以就出現了過於混亂的現象,比如人們會將所有同音字都變為一個簡單的字體,例如泰成為太。回過頭來再看這種不免一身冷汗,如果將所有的同音字都變成一個簡單的字,那麼對於社會的發展而言則是一個巨大的阻礙。因為先輩們對於漢字的造是來自自然界與社會的美,不同的字雖然有同樣的音,可是它們所表達的意思都是不盡相同的,如果將所有的字都變成了一個同音字的字,那麼漢字的發展則會失去靈魂。

在改革過程中,人們也認識到了這種混亂,於是50年代初對於漢字進行了第二次改革,可是在這第二次的改革過程之中,居然不如第一次的改革效果良好。因為人們對於字體,字形也沒有更好的區分,比如將副總理與付總理放在一起。一時間是人們搞不懂到底是姓還是職位,而這種改革也引起了巨大的混亂,經過實地調查和反思之後,我國還是按照之前的方式對於漢字進行簡化。

21世紀後,在中國大陸普遍還是用著簡化後的漢字,但是在臺灣,香港等一些地區,人們還是習慣用繁體字,這時候人們就出現了對簡體,繁體認識的不習慣,雖然有時候能夠對於一些簡單的繁體字加以辨認,可遇上複雜的就無法理解了,尤其是大陸的青少年們,他們更是無法認識繁體字。

總結

經過多年的改革,國家和政府對於方塊字的簡化已經趨於穩定,很多有深意有內涵的字也被保留了下來。

雖然有的人在繁簡字體上存在著爭論,但是不可否認這是社會的進步,這也是社會的發展趨勢,這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古時候人們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加以銘記,但是在適應社會的發展之中,無論是簡體還是繁體,都只是為了更好地為社會而服務,為文明而記載。漢字的簡化雖然讓很多人的姓氏發生了改變,但翻翻族譜,這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也許通過族譜我們能夠發現更深層次的文化,因為族譜也是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的載體,它也能夠記載人類社會在動蕩過程之中所保存下來的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比如漢字「二簡」的失敗過後,一些中國人的姓氏被長久地改變了,反而替生活增添了不少的笑話和麻煩。 一、「二簡字」的來歷 進入二十世紀過後,中國最早提出漢字「簡化」的人,是五四時期的錢玄同。當時正值國家危難之際,文化界的有識之士為了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絞盡腦汁。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卻改變了這些姓,有你的嗎
    眾所周知,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甲骨文以來,書寫方式也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從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綜合考慮,也是積極進行了漢字改革的工作,在原有體系內部簡化漢字,大力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 70年代盛行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曾經轟動一時的「一簡字」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將人們從古代「草書」和習慣用的「破字」中取材再加以改造,並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可原班的人馬,在70年代再次頒布「二簡字」,沒想到引來了百姓們的反對甚至謾罵。「二簡字違背了漢字美學」、「二簡字是極權政治時期的畸形產物」、「二簡字都是臆造字」……即便有些人曾經支持過一簡字。
  • 70年代曇花一現的"二簡字",到底是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改變
    二簡字由於步子邁的太大,完全失去了原本漢字的精髓,因此沒過幾年就被廢除,不過這種二簡字依然永久性的改變了咱部分中國的姓氏。具體怎麼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這批一簡字為我們國家的掃盲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如今所使用的簡體字很多就源於當初的一簡字。一簡字初見成效,很多部門就希望能夠再進一步將漢字進行簡化,讓漢字變得更加簡潔幹練。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以譚嗣同、魯迅等為代表,一批曾經留學西方的學者在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時,漢字成為一個批判傳統文化腐敗的靶子,魯迅甚至發表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同時,他們發起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主張以拉丁化文字代替難學、難認的方塊字,造出「通俗化、大眾化」文字。廢除漢字運動促進了漢語拼音的形成,並在客觀上加速了漢字簡化。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二簡字的全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化字,這個方案是從第一個通過後實行的。1966年中斷過,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人民日報是最先使用二簡字的。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並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於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引言中國南朝時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表達了自己對於漢字運用的理解和看法:「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他們在某一天,忽然發現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保守、頑固的舊思想盤踞在各個角落,迫切想改變這一現狀的他們因為太過急功近利而走入了歧途,錯誤地把目標指向了無辜的漢字。他們那時候覺得,為什麼封建文化、封建思想這麼難改變、這麼難革除,其根源就是在文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很正常,運動失敗了。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他們認為,之所以腐朽的傳統文化和封建殘餘會如此的頑固,其根本原因就是漢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這自然是無稽之談。但有趣的是,「廢除漢字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卻是無形之中卻是促進了漢字的革新之路。
  • 劉半農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三年,到底是什麼字?
    文/格子道歷史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是經過簡化之後的簡體字,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由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包含許多方面,但漢字簡化絕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由於當時國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簡化漢字的重任就落在了這一批文人身上。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同樣的,大多數支持漢字簡化的人們其實也可以一次反唇相譏,漢字簡化後,「黨(黨)內無黑,雖醜(醜)無鬼,窮(窮)不卑躬,車(車)不行田」等等。從客觀角度看來,漢字的簡化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 系統簡化漢字,改革漢字偏旁部首
    很多人以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這是一種誤解。偏旁是合體字的構字部件,部首是構字部件中表義的部件---形旁,部首是偏旁一部分。比如「貓」,「犭」和「苗」都是偏旁,「犭」旁是部首,「苗」是偏旁不是部首。
  • 蔣介石臨終前,為何對簡化漢字一事耿耿於懷?
    民國初期,就有一大批學者提出了簡化漢字一事,但當時的北洋政府沒有精力付諸實施,簡化漢字的步伐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蔣介石掌權後,漢字簡化被提上了日程,但他同樣沒有完成這一歷史創舉,二次改革均告失敗。蔣介石第二次漢字簡化改革第一次漢字簡化工作雖告失敗,但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不少非官方的漢字簡化也有了進展。1949年,戴季陶自殺身亡,他的死,也大大減少了漢字簡化的阻力。但這個時候的蔣介石已無暇顧及漢字簡化,不久便退守臺灣。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還有的人認為應當對漢字實行簡化,從而使得漢字能更好辨認,更好書寫。 雖然提議有很多,但在當時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這些提議根本就無法實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之後新中國成立,中國大陸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時期,此時關於文化藝術領域的改革,這才被正式提上日程。
  • 除「雞旦」「早歺奶」「仃車」外,你見過多少奇葩的「二簡字」?
    簡單說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讀書時學的繁體字,沒多久推廣簡體字了;好不容易掌握了簡體字,到1977年底又突然冒出個「二簡字」,那才叫「腦闊疼」。何謂二簡字?1964年發布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可視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對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簡化字的俗稱。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一直演變到現在,漢字是地球上使用時間最長,並且從來都沒有斷過層的文字,漢字在這幾千年的傳承裡面,也得到了不同的演變。在19世紀末一直到1950年前後,中國不僅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入侵,而且還有自身的薄弱,使得很多人都開始思考中國人落後的原因,對此有很多人開始提出,要將歷史上的一些舊的文化去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去除根深蒂固的漢字文化。
  • 中國少見的3個姓氏,一個一筆一個兩筆,第3個姓沒幾個人能讀對
    印度學者尼赫魯自幼喜愛中國文化,曾深情的評價中國漢字:「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漢字,是一種符號文字。充分發揮了人的智慧和想像能力,然而在國外友人看來,中國漢字卻是一種意思複雜到極致的文體。
  • 中國最生僻的5個漢字,只有一筆,專家:普通人認識一個就不錯了
    「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煢煢孑立 沆瀣一氣……咄嗟、蹀躞、耄耋、饕餮」自從這首《生僻字》走紅網絡以來,人們對於生僻字也有了很多了解和認識。中國漢字歷史源遠流長,目前史學界公認最早的漢字為殷墟甲骨文,甲骨文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一系列的文字演變之後,在現代又逐一簡化形成了我們常用的漢字,但依舊還有不少的生僻字,一撇一捺的生僻字,更十分少見。
  • 中國最簡單的一個姓氏,只有三筆,專家:認識的人卻很少
    因此,現在也有很多人熱衷於尋根問祖、追根溯源,這些人們就都是想搞清楚,自己的姓氏,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自己的祖先又有著怎樣的故事,這是血脈的吸引。 中國的姓氏文化,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研究課題,當我們沿著歷史的脈絡,一點點的進行深究時,就會發現,中國有文獻記載的姓氏,竟然多達上萬個,而且即便是同一個姓氏也未必同源,就比如。
  • 中國最驚悚的四個姓氏!全部歷史悠久,最後一個很多人不會念!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姓氏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在中華文化數千年的傳承中,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姓氏。在見於文獻的五千多個姓氏中,有四個姓氏聽起來非常恐怖,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但這四個姓氏不但歷史悠久,其先祖的出身也都十分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