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2020-12-20 騰訊網

中國的漢字自誕生以來,一直都在做「減法」。從金文到篆字,然後再到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為了行文方便和大規模普及,進入二十世紀後,漢字進行過三次「簡化」。

其中一次在民國時期,另兩次就是解放後的「一簡」、「二簡」。簡化後的漢字給國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方便,也新增了一些不便。

比如漢字「二簡」的失敗過後,一些中國人的姓氏被長久地改變了,反而替生活增添了不少的笑話和麻煩。

一、「二簡字」的來歷

進入二十世紀過後,中國最早提出漢字「簡化」的人,是五四時期的錢玄同。當時正值國家危難之際,文化界的有識之士為了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絞盡腦汁。

包括魯迅、胡適等在內的一大批專家和學者都認為:欲救中國,必先廢除舊有的方塊文字,使漢字拉丁化。但是,漢字拉丁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於是,在1920年,錢玄同率先在《新青年》上提出漢字簡化。後來,胡適等人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甚至認為,「十畫以上的漢字,都應該被簡化掉」。

在這種呼聲推動下,民國教育部1935年公布過一批「簡化字」,其中就有後來我們死活都找不到的那個《機器貓》中帶「口」字旁的「當」,它是「噹」的民國簡化版

不過,這一批簡化字在第二年就被國民政府廢止了。隨後抗戰爆發,漢字簡化的事情就擱置了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

五十年代初,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才。辦掃盲班,普及識字率成了當務之急。於是在1956年,《人民日報》公布了第一批簡化字,就是俗稱的「一簡字」

其中有515個字,以及54個偏旁。到1964年為止,一共公布了二千餘個「一簡字」。「一簡」推廣成功後,相關部門急於求成,又在漢字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於是在1975年,國家又花了兩年搗鼓出了「二簡字」。結果步子邁得太大,最終導致了「二簡」失敗。1986年6月,「二簡字」被正式廢除。

從1920年錢玄同提出漢字簡化方案,到1986年漢字「二簡」失敗。當中半個世紀裡,至少有五十年的時間,文化界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的呼聲一直很高。

因為考慮到漢語至少會拼音化,所以在進行「二簡」的時候,於是在繁變簡的過程中,更加簡單地進行了「同音字」合併。

更為嚴重的是破壞了漢字的表意偏旁,普通人看到「一簡字」還能猜出他的繁體字,看到「二簡字」直接就懵了,根本無從聯想。

二、那些被「二簡字」改變的姓氏

比起一些文言詞和生活用字的改變,更讓人覺得不適的是「二簡」改掉了一些人的姓。據說改動最多的就是「蕭」這個姓氏,「蕭」本來是中國的一個大姓,他和「肖」是兩個姓。

當時國內姓「肖」的人丁單薄,結果因為「二簡字」的出臺,全國90%以上的「蕭」氏都變成了「肖」家人。但是在港臺,你幾乎找不出一個出名的「肖」姓人。

另外被改動的,還有「閻」姓改成了「閆」,「留」姓被改成了「劉」,「傅」姓改成了「付」,「丘」姓被改成了「邱」,「潘」姓也被改成了「泮」。

「閆」和「閻」有人說是同一個姓,也有人說和「蕭」跟「肖」一樣,本來就是兩個姓。而「潘」這個姓被改成「泮」,就相當離譜。

「傅」改成「付」還會鬧出大笑話,因為當時的簡化字把「副」簡成了「付」。要是你準備給一位姓「傅」的局長時打報告,你在報告上寫「付局長」,豈不是直接給別人降了級?

這樣改動過後,這些「二簡姓氏」被留在了戶籍或者身份證上,雖然可以找公安機關進行修正,但是有一些老人懶得去改,時間一久就要出問題。

各種證明文件上的姓氏不統一,遇上房屋拆遷需要公證時、或者需要出國留學辦證明文件時,就會帶來極大的不便。

不過,現在也有很多的網友說「肖」改「蕭」,幾乎是百分之百可以辦成。但是,就是不知道「劉」改「留」和「泮」改「潘」這種看起來比較玄乎的,有沒有那麼簡單。

三、那些還在使用的「二簡字」

其實,簡化漢字的確是對漢字的普及有很大的貢獻。

特別是「一簡字」,它事實上是近現代中國學者在通過半個世紀的努力,遵循漢字的自然發展規律,從古代常用字中提煉出來的,本身就有群眾基礎。

「二簡字」違背了漢字演化的自然規律,最後失敗了。但是它被廢止後,一些「二簡字」仍然在民間通行。

比如「橘子」的「橘」字,在許多七八零後那裡,小時候一直是寫成「桔」的。後來才發現,它在作為水果種類名稱的時候,只能寫成「橘」。不過,老一點的人基本改不過來了。

還有「圓」字,「二簡字」把它和「元」合併了。人民幣中的一元、兩元的元和「圓」就是通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帳」和「帳」。「停」的「二簡字」是「仃」,許多地方仍然在用。

結語

「一簡」漢字非常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它在被公布之前,經過了相關部門五年論證。更是因為它直接是從古代「草書」和習慣用的「破字」中取材再加以改造,集中了自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半個多世紀學者共同研究的成果。

「二簡」漢字方案出臺比較草率。1975年提出草案,1977年就公布了。推廣效果不好,所以最終被廢除了。不過,由於影響到一批人的戶籍和身份信息和各種檔案,改動起來比較麻煩。於是部分人的姓氏,有可能永久地被改變了。

姓「肖」的據說很容易改回「蕭」,姓「潘」的人,也必不甘心一直姓「泮」,因為後面這個姓氏仿佛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家中有老人仍在使用,後輩也必將改回本姓。

只是姓「留」這種小姓的人,被改成了「劉」這個大姓。要改回來偏僻、冷門的姓氏只怕沒那麼容易了。

相關焦點

  • 70年代盛行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曾經轟動一時的「一簡字」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將人們從古代「草書」和習慣用的「破字」中取材再加以改造,並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可原班的人馬,在70年代再次頒布「二簡字」,沒想到引來了百姓們的反對甚至謾罵。「二簡字違背了漢字美學」、「二簡字是極權政治時期的畸形產物」、「二簡字都是臆造字」……即便有些人曾經支持過一簡字。
  • 70年代曇花一現的"二簡字",到底是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改變
    二簡字由於步子邁的太大,完全失去了原本漢字的精髓,因此沒過幾年就被廢除,不過這種二簡字依然永久性的改變了咱部分中國的姓氏。具體怎麼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但正所謂物極必反,1975年推行的二簡字因為過於簡略而被人詬病,人們認為二簡字太簡單而丟失了漢字的韻味,看上去不僅"缺胳膊少腿",還跟日文有所相似,因此在八十年代中期國務院宣布廢除二簡字。
  • 中國漢字二字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西方的26個字母,豈能比得上中華上下5000年的文明歷史。2、字的簡化在20世紀初,我國曾發生過一場大規模的運動,很多文人對於文言文和白話文進行了辯證。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文言文已經在社會中不佔據主導地位,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白話文。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二簡字的全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化字,這個方案是從第一個通過後實行的。有人曾經指出,二簡字看起來跟曾經的漢字一點也不相似,眾所周知,日文一直都保留了部分的漢字。而二簡字在形體上跟保留的日文極其相似,就像是好好的漢字要不就少了胳膊,要不就沒了腿。
  • 除「雞旦」「早歺奶」「仃車」外,你見過多少奇葩的「二簡字」?
    但如果你是生活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成年人,恰巧你不是文盲,又恰巧你是個書法愛好者或文字工作者……不,哪怕你是個愛讀書看報的普通人,也可能會比現在面對的困惑更多。簡單說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讀書時學的繁體字,沒多久推廣簡體字了;好不容易掌握了簡體字,到1977年底又突然冒出個「二簡字」,那才叫「腦闊疼」。何謂二簡字?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卻改變了這些姓,有你的嗎
    「龖砉龘」,看看這三個字,認不認識?讀音為「dá huā dá」,而這三個字便是一個人的姓名,不僅難認,而且難寫,在考試的時候寫好自己的名字都要花半個小時,內心也是十分崩潰。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在這次漢字簡化中,漢字在形體和數量上都進行了精簡,基本做到形體上精簡有規律,數量上一個字可以代替好幾個字。這次漢字簡化得到了大眾認可,客觀上也促進了識字率提升。因此,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俗稱「二簡字」。
  • 七零小說,穿越要啥沒啥的七十年代,她帶著空間給親媽買金項鍊!
    七零小說,穿越要啥沒啥的七十年代,她帶著空間給親媽買金項鍊!各位帥哥美女們,小翠花又出現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好看的小說,希望愛看小說的朋友們可以歡關注小編的百家號:翠花看小說,願大家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看小說。今天給大家推薦4篇七零小說,穿越要啥沒啥的七十年代,她帶著空間給親媽買金項鍊!
  • 《七十年代穿二代》《悍婦1949》《六零年代好生活》
    年代文推薦《七十年代穿二代》簡介投資界女大佬意外身亡,從百年後穿回自己的前世身上,成了七十年代農村受氣跳井小媳婦。江滿:好吧,也該是別人受氣的時候了。成功讓別人受了一堆窩囊氣之後,她抱起可愛的女兒:走,麻麻帶你發財帶你飛。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他們在某一天,忽然發現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保守、頑固的舊思想盤踞在各個角落,迫切想改變這一現狀的他們因為太過急功近利而走入了歧途,錯誤地把目標指向了無辜的漢字。他們那時候覺得,為什麼封建文化、封建思想這麼難改變、這麼難革除,其根源就是在文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很正常,運動失敗了。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還有的人認為應當對漢字實行簡化,從而使得漢字能更好辨認,更好書寫。 雖然提議有很多,但在當時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這些提議根本就無法實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之後新中國成立,中國大陸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時期,此時關於文化藝術領域的改革,這才被正式提上日程。
  • 儂姓啥?上海人一讀就錯的12個姓氏,嘎有噱頭啊
    上海人一讀就錯的12個姓氏,嘎有噱頭啊 2020-04-20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四個「尷尬」姓氏,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口,很多女性因此偷偷改姓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無數文化,關于姓氏也能算一種,這些基本上都是由祖先們傳下來了,《百家姓》相信大家都聽過,它裡面一共收錄了504個姓氏,但據統計,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姓氏多達6000多可,由此可見我們國家的文化是那麼的多元化,當然姓氏很多就難免會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有的姓氏好聽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01上個世紀50年代初,祖國剛剛成立,神州大地也逐步的呈現出萬物復甦的景象。就在這個時候,一批曾出國留學的有文化的進步知識青年,發現了社會上仍舊存在些許頑固的封建思想,在錯誤的思想引導下,這批進步知識青年直接將矛頭對準了無辜的漢字。
  • 因姓氏總被誤會是日本人,其實是中國古姓,我們千年前就開始用了
    據《中國姓氏大辭典》中的記載,我國從古至今的各民族姓氏共有——單字姓5313個,雙字姓4311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71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但其實現在沿用下來的卻非常少,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改姓"現象。
  • 「李」字到底是啥意思?跟太白金星有啥淵源?
    四川很多地方大片種植李子樹,開花時節,景色非常漂亮,小夥子、大姑娘,邀邀約約去趕場,吸引了不少人前往遊玩觀賞。李花的世界。很多地方從中嗅到了經濟味道,由政府主導,開辦了各種名目的李花節。端午節前後,李子成熟上市,幾乎每家每戶都要買上幾斤品嘗,這已經成為千百年來四川人的一個傳統了。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年代文推薦 | 民國舊影、七十年代小日子
    今日推薦年代文,喜歡年代文的粉絲千萬別錯過啊~毫無經驗可言小男孩,有一天家裡飛進來一隻小蝴蝶。他聽說過也親眼見過它有多脆弱,所以非常手足無措,不知道拿她怎麼辦好。非女強,非爽文,只是個會讓你輕鬆舒服的愛情故事。金山是指美國,不指舊金山。金門是指舊金山,蝴蝶從金門飛出去,飛躍整個金山。這個故事裡的蝴蝶指愛情。
  • 罕見的姓氏,僅有三筆,認識這個字的人鳳毛麟角
    據悉,宋代成書的《百家姓》當中,包含單字姓氏和雙字複姓在內的形式總數應是五百零四個。而明代《姓鐫》當中,收錄的單字姓氏和雙字複姓數目為三千六百二十五個。1996年,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姓氏淵源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調查並完成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古今各民族的姓氏為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九個。除此之外,還有異體字三千多個。
  • 罕見的姓氏,僅有三筆,但認識這個字的人鳳毛麟角
    據相關的統計顯示,我國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一共登記了全國的11969個姓氏。其中,有4925個姓氏未知來源,2224個是少數民族的姓氏,剩下的4820個是漢族的姓氏,未知來源和少數民族加起來,佔據總的姓氏的百分比是59.7%。「彡」姓是已知來源的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最早出現於《漢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