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自誕生以來,一直都在做「減法」。從金文到篆字,然後再到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為了行文方便和大規模普及,進入二十世紀後,漢字進行過三次「簡化」。
其中一次在民國時期,另兩次就是解放後的「一簡」、「二簡」。簡化後的漢字給國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方便,也新增了一些不便。
比如漢字「二簡」的失敗過後,一些中國人的姓氏被長久地改變了,反而替生活增添了不少的笑話和麻煩。
一、「二簡字」的來歷
進入二十世紀過後,中國最早提出漢字「簡化」的人,是五四時期的錢玄同。當時正值國家危難之際,文化界的有識之士為了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絞盡腦汁。
包括魯迅、胡適等在內的一大批專家和學者都認為:欲救中國,必先廢除舊有的方塊文字,使漢字拉丁化。但是,漢字拉丁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於是,在1920年,錢玄同率先在《新青年》上提出漢字簡化。後來,胡適等人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甚至認為,「十畫以上的漢字,都應該被簡化掉」。
在這種呼聲推動下,民國教育部1935年公布過一批「簡化字」,其中就有後來我們死活都找不到的那個《機器貓》中帶「口」字旁的「當」,它是「噹」的民國簡化版。
不過,這一批簡化字在第二年就被國民政府廢止了。隨後抗戰爆發,漢字簡化的事情就擱置了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
五十年代初,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才。辦掃盲班,普及識字率成了當務之急。於是在1956年,《人民日報》公布了第一批簡化字,就是俗稱的「一簡字」。
其中有515個字,以及54個偏旁。到1964年為止,一共公布了二千餘個「一簡字」。「一簡」推廣成功後,相關部門急於求成,又在漢字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於是在1975年,國家又花了兩年搗鼓出了「二簡字」。結果步子邁得太大,最終導致了「二簡」失敗。1986年6月,「二簡字」被正式廢除。
從1920年錢玄同提出漢字簡化方案,到1986年漢字「二簡」失敗。當中半個世紀裡,至少有五十年的時間,文化界將漢字拉丁化、拼音化的呼聲一直很高。
因為考慮到漢語至少會拼音化,所以在進行「二簡」的時候,於是在繁變簡的過程中,更加簡單地進行了「同音字」合併。
更為嚴重的是破壞了漢字的表意偏旁,普通人看到「一簡字」還能猜出他的繁體字,看到「二簡字」直接就懵了,根本無從聯想。
二、那些被「二簡字」改變的姓氏
比起一些文言詞和生活用字的改變,更讓人覺得不適的是「二簡」改掉了一些人的姓。據說改動最多的就是「蕭」這個姓氏,「蕭」本來是中國的一個大姓,他和「肖」是兩個姓。
當時國內姓「肖」的人丁單薄,結果因為「二簡字」的出臺,全國90%以上的「蕭」氏都變成了「肖」家人。但是在港臺,你幾乎找不出一個出名的「肖」姓人。
另外被改動的,還有「閻」姓改成了「閆」,「留」姓被改成了「劉」,「傅」姓改成了「付」,「丘」姓被改成了「邱」,「潘」姓也被改成了「泮」。
「閆」和「閻」有人說是同一個姓,也有人說和「蕭」跟「肖」一樣,本來就是兩個姓。而「潘」這個姓被改成「泮」,就相當離譜。
「傅」改成「付」還會鬧出大笑話,因為當時的簡化字把「副」簡成了「付」。要是你準備給一位姓「傅」的局長時打報告,你在報告上寫「付局長」,豈不是直接給別人降了級?
這樣改動過後,這些「二簡姓氏」被留在了戶籍或者身份證上,雖然可以找公安機關進行修正,但是有一些老人懶得去改,時間一久就要出問題。
各種證明文件上的姓氏不統一,遇上房屋拆遷需要公證時、或者需要出國留學辦證明文件時,就會帶來極大的不便。
不過,現在也有很多的網友說「肖」改「蕭」,幾乎是百分之百可以辦成。但是,就是不知道「劉」改「留」和「泮」改「潘」這種看起來比較玄乎的,有沒有那麼簡單。
三、那些還在使用的「二簡字」
其實,簡化漢字的確是對漢字的普及有很大的貢獻。
特別是「一簡字」,它事實上是近現代中國學者在通過半個世紀的努力,遵循漢字的自然發展規律,從古代常用字中提煉出來的,本身就有群眾基礎。
「二簡字」違背了漢字演化的自然規律,最後失敗了。但是它被廢止後,一些「二簡字」仍然在民間通行。
比如「橘子」的「橘」字,在許多七八零後那裡,小時候一直是寫成「桔」的。後來才發現,它在作為水果種類名稱的時候,只能寫成「橘」。不過,老一點的人基本改不過來了。
還有「圓」字,「二簡字」把它和「元」合併了。人民幣中的一元、兩元的元和「圓」就是通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帳」和「帳」。「停」的「二簡字」是「仃」,許多地方仍然在用。
結語
「一簡」漢字非常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它在被公布之前,經過了相關部門五年論證。更是因為它直接是從古代「草書」和習慣用的「破字」中取材再加以改造,集中了自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半個多世紀學者共同研究的成果。
「二簡」漢字方案出臺比較草率。1975年提出草案,1977年就公布了。推廣效果不好,所以最終被廢除了。不過,由於影響到一批人的戶籍和身份信息和各種檔案,改動起來比較麻煩。於是部分人的姓氏,有可能永久地被改變了。
姓「肖」的據說很容易改回「蕭」,姓「潘」的人,也必不甘心一直姓「泮」,因為後面這個姓氏仿佛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家中有老人仍在使用,後輩也必將改回本姓。
只是姓「留」這種小姓的人,被改成了「劉」這個大姓。要改回來偏僻、冷門的姓氏只怕沒那麼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