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4月初上新的國產動畫《大理寺日誌》,其前身是RC創作的衍生自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同人漫。2016年,出品方發起了動畫製作的眾籌,時隔4年動畫版終於正式播出。《大理寺日誌》獲得極好反響,B站超過1萬人打出9.9分,豆瓣評分也高達9.0分。
《大理寺日誌》海報動畫以唐朝為背景,以古代專門負責刑獄案件審理的大理寺為故事發生地,主要講述了大理寺二把手大理寺少卿白貓李餅率領眾人偵破奇案冤案、匡扶正義的冒險之旅。
看動畫,首先看的是畫風。
二維動畫畫風上的優勢是自由、寫意、有舒展性。這本就特別適合用以製作一些古風色彩濃厚的作品。而《大理寺日誌》也將二維動畫的這些優點體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唐朝時期的亭臺樓閣、車水馬龍,還是院落花園、落日餘暉,都像是一幅幅彩色水墨畫,色彩搭配和諧疏朗,視覺效果賞心悅目。
畫風舒服《大理寺日誌》在細節上頗費工夫。動畫其實是「仿唐」動畫,它雖是架空題材,但建築、風物又取材於盛唐時期。
動畫裡從建築到器物的細節,均努力嚴格遵循歷史,濃濃的「盛唐氣韻」。像主人公陳拾作為外來青年第一回來到都城,盛唐街景圖徐徐展開,陳拾大開眼界。無論是遠方的舞龍、眼前走過的賣貨郎、叫賣的酒家、玩耍的孩童,還是充滿唐代風格的建築物,均生動細膩,絲毫沒有潦草應付的跡象。
洛陽街景接著看分鏡設計。
以前對國產動畫最大的吐槽之一就是,很多就像是PPT動畫,囿於技術或成本,分鏡設計粗糙簡單,既無變化也無銜接。《大理寺日誌》肉眼可見地流暢了,分鏡也很明顯用心琢磨了,部分鏡頭設計精妙。比如陳拾被馬車撞翻,一個天旋地轉,新世界打開。這個旋轉鏡頭少掉,也不影響劇情,但有了它,鏡頭就多了變化。
又比如陳拾買餅。先是特寫做餅,之後是陳拾流口水中景,再接著切換到餅攤的遠景,銜接一個特寫給錢動作,最後一個都城的大遠景。這樣一個買餅的過程,粗糙一點的動畫一個中景就搞掂,但《大理寺日誌》講究多了。
分鏡設計用心再來看看人設。
應該承認,在二次元的世界裡,「萌」是硬通貨,人設是否受歡迎直接決定著一部動畫片是否受歡迎。《大理寺日誌》在人設搭配上,是常見的「男男搭配,幹活不累」。這是難度係數較低,同時也頗為討巧的設定,因為觀眾的確很吃這一套。
作為外來的土冒青年,陳拾有著可愛的圓臉,長著一雙豆豆眼,再搭配一個小巧的嘴巴。長得雖然「極簡」,但看上去特別憨厚實誠。他本是到洛陽尋找親兄長,陰差陽錯成為大理寺雜役,之後一躍成為少卿的隨身書吏。跟著少卿偵破奇案,「傻白甜」的陳拾也慢慢卷進政治漩渦,並不斷成長。
陳拾有「傻白甜」,也有傲嬌的「高富帥」。李餅本是趙王第六子,原天水郡王,政治鬥爭中受牽連入獄,武明空(曌,武則天)登基稱帝後,大赦天下,他被任命為大理寺少卿。李餅是一個背負家族冤屈的悲情人物,長著貓臉,智商高,能力強,性格高貴冷豔、內斂隱忍。秉持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信念,李餅開始驚心動魄的破案冒險,「忠肝義膽守正氣,熱血仗劍破迷局」。
李餅兩個男主人公人設上有強烈反差,一動一靜一俗一雅一莊一諧,碰撞起來自然有火花也有趣味。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看劇情了。
掣肘國產動畫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內容。劇本孱弱不堪,再精美的畫面、再好的動畫技術,也是空中樓閣。此前備受好評的《我的三體》系列,2014年推出第一部時畫風粗糙不堪,豆瓣評分依然高達9.4分。今年的《我的三體3》技術精進內容也不掉線,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7分。
《我的三體》有劉慈欣的科幻傑作《三體》打底,同為同人作品的《大理寺日誌》是完全的原創性故事,評價時應該被寬容一點對待。從類型上看,《大理寺日誌》也是走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懸疑偵探路線。故事的懸疑性,以及案件的格局,決定了劇本的格局。
至少就目前播出的劇集來看,《大理寺日誌》劇本並未明顯拖後腿。一開篇一眾亂黨被以禍亂朝綱之名問斬,李餅被關押在大理寺內,新皇登基後,李餅被任命為大理寺少卿,常被噩夢困擾。這已預示李餅身份複雜,偵破懸案過程,他也將為家族平反昭雪。
李餅背負著家族冤屈但與此同時,京城內又流傳著貓妖的傳聞。傳聞狸貓每活過九年,就會多長出一條尾巴,等長夠九條後,狸貓就成精了,變成妖貓。狸貓本性兇殘,成精以後會以落單的行人為食。每當貓妖吃完一個人,它便能幻化成所吃之人的樣子,言行舉止,都是一模一樣真假難辨。等到貓妖吃的人足夠多,它就可以隨意變成任何樣子,肆無忌憚地為禍人間。早些年,曾有人向皇帝獻狸貓。而今狸貓成妖貓,宮中妖后篡權,禍害百姓,冤假錯案叢生。李餅探案的同時,也必然與妖后有大的對決。
故事牽涉到朝堂權鬥《大理寺日誌》布的局夠大,若劇本得當,口碑有望進一步拉升。但倘若之後的懸疑不給力,口碑也有可能下滑。雖然仍不敢打包票,但就衝著《大理寺日記》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製作態度,觀眾還是可以放心入坑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