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嘆息:中國擯棄4000年的產物,我們的優越感卻重拾了起來

2020-12-28 無生解說科技

眾所周知,在「吃」這一方面中國人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使得中國的文化底蘊遠比其他國家要深厚,發展至今,原本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至今也僅剩下中國還保留著完整的文化體系,但是中國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就像是在餐具使用這一方面,中國從數千年前就在使用筷子了,而且影響了亞洲周邊地多個國家,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中國人在使用筷子之前用的是什麼樣的餐具?然而就有英國學者嘆息:中國擯棄了4000年的產物,我們的優越感卻重拾了起來。

其實到這裡很多人應該知道是什麼的,那就是「刀叉」,刀叉一度被很多人認為是歐洲人在數千年前發明的,但實際上歐洲人使用了刀叉的歷史不超過600年,而經過考古證明刀叉在中國4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過了。

在古代的時候,因為食物沒有那麼的精細,所以一般來說使用刀叉能夠更好的分解食物來進食,但是在中國古代生產力提高之後,食物就愈發變得精細起來,因此筷子就替代了他,但是中國的一些遊牧民族卻因為這個常年食用肉的原因,也是保留了使用刀叉的習慣。

久而久之在中國遊牧民族的傳播之下,歐洲人也使用起了刀叉,而在現在的21世紀,有些人卻因為使用刀叉而生出了一些莫名的「優越感」,甚至對中國人使用筷子進行了嘲諷,但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刀叉就是中國人發明的。

然而早就在數千年前被中國人摒棄了,是優越感讓他們重新拾了起來,所以說到底筷子才是快了刀叉一整個時代的產物,對此各位讀者們覺得哪種餐具比較好用,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留學英國的我們聽完瑟瑟發抖
    「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 我??? 就在昨天晚上,@中國經濟網和@梨視頻兩大頻道,發布了同一支帶著「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品」話題tag的視頻,迅速引發了一波網友的閱讀。
  • 中國在4000年前就勘探過新大陸?美國學者:《山海經》是真實歷史
    但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內容,很有可能是真實的歷史。甚至有一位美國學者,為了尋求其中的真相,跋山涉水的在全世界找尋與《山海經》有關的線索,她就是艾特·默茨。
  • 英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怎麼都看不懂中國的神秘暗號
    英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怎麼都看不懂中國的神秘暗號。這個英國學者其實是對中國文化非常的感興趣,所以他經常會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瀏覽信息,他表示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中國的網際網路上就興起了一些很神秘的暗號。
  • 印學者:英國不懂得珍惜,好好的熊貓要送回中國,不養給我們養!
    我們都知道,中國在近些年來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一直在提升著,很多國家都想和中國達成友好的外交關係,而中國經常也會非常友好的借出非常昂貴的外交禮物「大熊貓」,從上個世紀開始,中國就開啟了「熊貓外交」,加深與別國的友誼。
  • 英國:中國仙草使我們通向繁榮
    當時間過去大概兩百年,我們將重新聚焦中國,以局內人的視角來講述最近一百年的中國茶葉故事,甚至通過親歷者口述來感受那些歷史與當下的糾纏,那些毀滅與重建的艱難,那些暴漲與暴跌的震撼……一直講述到今天。並為我們指出了通向繁榮的道路——致王后凱薩琳▲英國王后凱薩琳被稱為「飲茶王后」這是英國著名詩人埃蒙德·沃勒於1663年寫給當時的英國王后凱薩琳的詩。
  • 英國學者:英國統治155年 香港人連民主影子都沒見
    [英國學者:英國統治155年,香港人連民主的影子都沒見過]島叔今天看了一位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的採訪,談得很有見地。摘取一些觀點,分享給大家。1、155年的港英政府統治,他們跟香港探討過普選權嗎?沒有,香港連民主的影子都沒見到過。反而是97年後,獲得了最大的權力。2、香港短暫的成功完全是背靠中國內地的時代氣運。
  • 印學者:中國給印度的傷害超過英國殖民,不把印度當對手傷害自尊
    在12月的鳳凰衛視的電視節目中,中印學者談到了雙邊歷史關係問題。印度學者指出中國給印度的傷害超過英國殖民150年總和,中國不把印度當做對手是不把印度當回事,這傷害了印度的自尊心。印度學者認為,1962年的戰爭讓中國認為印度不是個合格的對手,而自尊心強的印度感覺被輕視於是屢屢試圖證明自己的強大。
  • 英國學者:看不懂中國,還去峇里島,簡直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對於許多遊客來說,旅遊不僅僅是一種休閒娛樂方式,更是能從中了解到許多文化與歷史,極大程度增長我們的閱歷,可謂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雖然可供遊客們去的地方有很多,但並非每個景區都是非常安全的,英國學者就評價中國說:看不懂中國,還去峇里島,簡直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英國學者如此評價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英國學者:中國語言是上帝賜予的人類最初語言,伊甸園裡的初用語
    ▲聖經中的伊甸園 前言 早在1669年,對於最初使用的語言,英國的一位學者得出的結論也是非常震驚的 ▲英國皇家學會討論語言改革 漢字和初民語言 有不少外國學者也贊同這種說法
  • 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漢語是英語的祖宗!專家們已經證實!
    2019年10月11日,由愛我中文網、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會等單位共同發起支持的「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環球講座」(北京站)暨《破譯英文密碼
  • 著名西方學者打臉「推牆公知」:「普世價值」不能決定中國未來的...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某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竭力推崇在中國推行西方的「普世價值」,似乎只要中國實現了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就會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中國的前途就會一片光明。然而,今天,一位西方的著名學者卻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結論。
  • 【薦讀】我們的民族優越感
    我一直都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的文化是有優越感的,因為中國人不但能讀的懂東方藝術的美,也能讀懂西方藝術的美。就像歌劇,稍微有一點西方文化背景的知識儲備和欣賞力,聽歌劇時我們就能和他們的感動在同一個點上契合。他們在裡面聽到了什麼,我們也在裡面聽到了什麼。
  • 《木蘭辭》中的「唧唧」是嘆息、機杼還是蟲鳴?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想像這麼一個情景:木蘭心事重重,不由停下手中的勞動,於是紡車之聲停息,蟋蟀的鳴聲繼而響起。它的設想似乎合乎情理。若是木蘭之嘆息,則太過直白,好像缺少了委婉之美,而且顯得較為重複——既然後文已提到嘆息,在惜字如金的詩裡,為什麼還要反覆渲染呢?在我們想像的情景裡,一隻秋蟲的歌聲讓日復一日進行著枯燥乏味勞動的女性世界多了幾分生機,並且襯託了木蘭的憂心忡忡。
  • 鑑劇|《嘆息橋》不僅讓人對港劇重拾信心,更看到了更好的一個可能
    高頻率地使用黑白灰和冷色調,讓你第一眼就不得不定了睛,實在是太符合我們冷調性人的審美。其次,就算不是攝影專業人士,也能從導演的構圖上,看出用心和別致。大量牆體、柱體出現在畫面中,既隔斷了空間,也展示存在隔閡的角色關係。
  • 1萬兩千年前史前古城竟是上古中國產物!中國才是美洲文明締造者
    像著名的亞特蘭蒂斯文明、瑪雅文明,他們都因文明的毀滅神秘失蹤,可是有一個概念卻嫌少有人提起,他就是這些古老文明的前身產物-姆大陸。在公元1868年的時候,某位英國的陸軍上尉偶然發現了一些帶著奇怪符號文字的黏土片,當地人稱之為聖物,因為這些東西過於神秘,這個上尉專門的開始研究。後來通過研究發現這些符號記錄的就是所謂的姆大陸文明。那麼這個姆大陸到底是什麼?它又存在於哪裡?
  • 李嘉誠投資英國4000億將被沒收,到底是怎麼回事
    李嘉誠投資英國4000億將被沒收,到底是怎麼回事 近年,李嘉誠在英國投資房地產、天然氣和電力,投資金額巨大,高達4000億,曾經報導李嘉誠在英國造城。但是從今年開始,李嘉誠轉而瘋狂投資大陸,這是怎麼回事?
  • 疫情下「甩鍋」中國 這些西方國家在焦慮啥?英國學者一語道破
    為了轉移國內民眾視線,美國一些政客開始「甩鍋」中國。對此,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分析稱,「霸權焦慮」在美國身上表現得尤為淋漓盡致,新冠肺炎疫情則將這種情緒再次暴露。  馬丁·雅克:冷戰思維對西方社會影響依然很大  在接受總臺CGTN採訪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強調,西方國家對華批評和負面情緒一直都存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從1949年就開始有了。
  • 英國學者:漢語是伊甸園最初使用語言
    1669年,英國語言學家約翰·韋伯出版了《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原初語言》一書。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書面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原初語言,也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最初使用的語言。"與韋伯同時的德國學者基爾謝也認為:漢語是初民語言後裔的一支。
  •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西方的疫情應對失敗了
    英國知名學者、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是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當地時間12月21日,馬丁·雅克連發多條推特,批評西方國家的疫情應對。與此同時,他還稱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在抗疫方面的表現。在馬丁·雅克看來,東亞國家已經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而西方世界的情況正在惡化,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在應對疫情方面,西方失敗了。
  • 《木蘭辭》裡「唧唧復唧唧」​,是嘆息,是機杼,還是蟲鳴?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想像這麼一個情景:木蘭心事重重,不由停下手中的勞動,於是紡車之聲停息,蟋蟀的鳴聲繼而響起。它的設想似乎合乎情理。若是木蘭之嘆息,則太過直白,好像缺少了委婉之美,而且顯得較為重複——既然後文已提到嘆息,在惜字如金的詩裡,為什麼還要反覆渲染呢?在我們想像的情景裡,一隻秋蟲的歌聲讓日復一日進行著枯燥乏味勞動的女性世界多了幾分生機,並且襯託了木蘭的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