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0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魚罾蟹籪倚晴波,
沽客桅檣轉瞬過。
我亦乘風期破浪,
樽前落影暮煙多。
練塘古八景的第一景三泖行帆,說的就是古代泖甸周邊煙波浩渺的水域,寬闊的泖河中帆船航行的景象。這裡是「上海之源」的重要時空節點,風光秀美,人文薈萃,曾有諸多文人墨客在此流連忘返,留下了大量詩文和傳說。而今,這個擁有上海最大的自然村、田山歌——國家級非遺傳承地、練塘茭白髮源地之一「三大名片」的原生態村落,正在奮力創建市級美麗鄉村,努力打造「泖河之濱,東方伊甸」。
上海最大的自然村
泖甸村位於練塘東北角,泖河西岸。村莊原是泖河邊的低洼地,故稱泖甸。整個村莊呈東西向稍短,南北向稍長的矩形狀,全村僅有一個自然村,村域面積4.66平方公裡,農用地面積3510畝(其中耕地2410畝、涵養林1100畝),主要種植茭白、水稻、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下轄13個村民小組,共有972戶,戶籍人口2362人,常駐人口1446人,據查證是迄今為止上海地區最大的自然村。
走進村莊,粉牆黛瓦的屋舍依水而建,村民們枕河而居,一座座橋梁飛架於河面……在泖甸村13組,還植有2株250多歲的「夫妻」銀杏,樹冠高大,像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佇立著,見證了泖甸變遷的歷史,默默地訴說著那久遠的故事。隨著天氣轉冷,片片銀杏葉由綠轉黃,變成了燦燦的金黃,寒風吹來,樹枝搖曳著,發出沙沙的響聲,成為當下最絢麗的音符,小橋、流水、人家、古樹等元素,構成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俯瞰泖甸「綠色生態長廊」,只見千畝涵養林「天然氧吧」與奔騰不息泖河相互交織,相互應和,綿延千裡。時不時,可以看到大船在河中忙碌地穿行,村民在這邊恬靜地休憩,各路騎手隊在這邊歡快地「打卡」,也是11月22日練塘賽段——2020環意RIDE LIKE A PRO長三角公開賽的途經賽道之一,可見這邊引人入勝,風景甚贊。置身其中,鳥語花香,心曠神怡,仿若人在景中走,如在畫中遊。
田山歌——國家級非遺傳承地
徜徉在泖河之濱的阡陌綠色茭田、金色稻田,一首婉約動聽的古樸曲調隨風入耳,循聲走去,那是田山歌手張大爺又在和夥伴們唱著田山歌。
田山歌是由勞動人民自己創造的一種勞動歌曲。它既能抒發勞動人民的感情,訴說自己的歡樂與痛苦,又能陶冶性情、解除疲勞。因此,田山歌在此地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張大爺說:「自己學唱田歌時,是練塘田歌最興盛時期,四村八裡興起了唱田歌熱潮。農忙季節,從上午唱到中午,下午唱到收工,晩上還要唱乘涼歌。」2007年,更讓張大爺做夢也沒想到的是,他應邀和歌班去北京參加央視《民歌中國》欄目的演出錄製,唱的是青浦田山歌的代表作《十二月生肖》。觀眾隨著他們的歌聲,仿佛回到了小橋流水、田疇交錯的澤國水鄉……很快泖甸一村民,把田山歌唱到了國家舞臺上的喜訊被傳開,也讓泖甸有了田山歌——國家級非遺傳承地這張特色文化名片。
這麼些年,泖甸人沒有忘記當年的榮耀,也沒有忘記韻味悠長的田山歌,從進村格外醒目的宣傳牆,就可以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練塘田山歌家鄉味道。在張大爺的帶領下,村裡發展了「隊伍」,在黨員家庭服務點成立了田山歌志願服務隊……傳承著古老的民間藝術,和著時代的節拍,讓田山歌廣為傳唱,家喻戶曉,迎來又一個「春天」。
練塘茭白髮源地之一
「讓人垂涎欲滴,享有『水中人參』的練塘茭白生於斯長於斯,所烹製的菜餚味美鮮嫩」。背靠泖河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從上世紀50、60年代起,泖甸村就已經開始了規模化種植茭白,並逐漸成為了村上的農業支柱產業,帶領著一代代茭農開闢著致富路,為練塘贏得了「華東茭白第一鎮」之美譽,也讓泖甸有了練塘茭白髮源地之一這張特色產業名片。
時下,信步於村裡田間地頭、農業合作社、村民宅前屋後,茭白青青,茭香陣陣。一茬茬青翠欲滴的茭白正在這片樂土上生長、成熟、採收、加工、包裝……被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不管是做成油燜茭白、響油茭白鱔絲,還是一碗樸素的茭白面,都是上海人惦念的那一口味道。
如何讓茭白產業綠色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達到平衡?如何讓茭白全身是「寶」?勤勞、智慧的泖甸人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很早就開始創造循環經濟,把小小茭白葉「變廢為寶」——做成工藝編織品出口日本,不僅有效解決了過去茭白葉大量堆積路邊、焚燒帶來的汙染問題,還鼓了錢袋子,並成為了近些年孩子們手工勞作的啟蒙之星,真可謂一舉多得!
宜居、宜業、宜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除了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更是關鍵。面對村民提出,如對「紅白喜事」場地有需求,村內中心路至泖河畔道路不夠平坦、寬闊,可供村民戶外文娛的地方少等,泖甸村又是如何用心用情用力去解決好群眾的這些實際問題?
泖甸村黨總支書記周新華說:「近年來,泖甸村黨總支依託黨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按照『美在生態、富在產業、根在文化』的建設主線,積極編制特色田園鄉村規劃,通過悠遠文脈優勢和獨特地貌優勢,重塑水系活力,著力構築碧林健跑區、茭白創新區、村落精品社區這『三大功能區』,同時,聚焦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推行『一站兩中心』服務,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序推進農民建房、智慧安防系統等,讓泖甸更宜居、宜業、宜樂。」
泖
甸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加快,如今,原來村裡的「老房子、老廠房」升級改造為398平方米的泖甸村田山歌文化禮堂,這裡也是全鎮第一家獲得食品經營許可證的農村固定辦酒場所,它的出現方便了村民辦事;原來的泖甸中心路從百米瀝青路變為千米瀝青路,小轎車終於可以一路向東開至泖河邊,它的竣工方便了村民出行;原來凌亂的河邊宅旁,迎來了一個個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還有親水平臺、美麗長亭,它們的出現喜了民,美了村……一點一滴的新變化、新氣象,在展現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的同時,不斷增強的是這方村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資料:融媒體練塘鎮分中心
原標題:《上海最大的自然村就在練塘,在泖河之濱唱起田山之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