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位老師給我打電話讓我看一下中央六正在播放的電影,看罷心情難以平復,這是反應時代色彩的一部電影,而且裡面的故事有著非常強的歷史事件的痕跡,編劇邢原平是第一書記的編劇,對歷史信手拈來啊。
最近,河北大午集團高陽農產品公司300畝梨園遭到鬥窪村民哄搶,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9月11日,大午集團監事長孫大午在前天9月11日撰文《土地的黑暗與不公》,闡述了「鬥窪村民與我們發生的衝突,深層次問題,其實是農村農民的土地問題」,並認為「土地的黑暗都源於土地的不公」。
千百年來,農民和土地情同手足,還記得著名詩人李季在《王貴與李香香》中的詩句嗎?「有了土地燈花亮,人人臉上發紅光」,土地改革、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製,到今天的流轉都激發出廣大農民極大的熱情,促使著農村的巨變。
晚上一位老師給我打電話讓我看一下中央六正在播放的電影《土地誌》。看罷心情難以平復,這是反應時代色彩的一部電影;而且裡面的故事有著非常強的歷史事件的痕跡,編劇邢原平是第一書記的編劇,對歷史信手拈來啊。《土地誌》反映的主題是時下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土地流轉中的問題。
故事發生在一座平頂山腳下的鳳凰臺村,平頂山上就是傳說中鳳凰涅槃故事的發生地,「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既是對影片結局美好的寓意,更是影片對歷史事件的一種隱喻,這個在後面詳細解釋。
2013年前後,鳳凰臺村正演繹著現實版的「土地流轉」鬥爭。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馬天貴有權,弟弟馬天元是地產開發大亨,有錢。馬天元被縣裡招商引資回縣裡投資發展現代農業。而兄弟倆則想借著「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旗幟在鳳凰臺村大搞開發建設,爭取區域發展的政策紅利。然而在馬氏兄弟正準備大力推進的時候,村民根據以往的經驗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他們也準備團結起來和馬氏兄弟對抗。
面對這樣的殘酷生存狀況,各種人物形象紛紛登場。作為最基層的鎮政府領導幹部中就對這種情況各有自己的態度和應對方式,有支持的、有反對的,也有無動於衷的。至此,企業、政府、村民、幹部等等多個人物之間的矛盾一步一步激化。各自利益折射立場,各種矛盾糾結在一起,但正義與非正義,公平公正與營私貪婪始終是衝突的兩大陣營。
剛調到鎮上的黨委書記孔慶南年輕、急功近利,工作方法簡單,對於矛盾化解的方式簡單粗暴,被機智的小學教師拍成視頻傳到網上,成為整個影片的轉折點。很明顯是為了凸顯鎮長的老謀穩重。
韓長河是和孔慶南搭班子的鎮長。被塑造成了一個非常有血有肉,非常值得人民群眾尊敬的基層幹部形象,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一心為民、愛民、敬民,始終把群眾利益掛在心上的黨的好幹部。他沒有過多炫目的輝煌經歷,深懂歷史的中學歷史老師出身,仕途似乎也不暢,上邊也沒有支持他的後臺。
他的形象及行為舉止也平如百姓,遇事顯得敢怒不敢言。但他綿裡藏針,智慧超群,黨性堅定,走群眾路線,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籌劃著科學合理的宏偉藍圖。最後是他提出土地「先確權、後流轉、村民自己要成立土地合作社,請求政府支持」的主張,讓農民吃了「定心丸」,也徹底挫敗了馬家兄弟的進攻勢頭。
村民領袖馬老厚,一個剛正不阿的老黨員,他不是別人,正是馬家兄弟的親叔叔。也就是說,馬家兄弟的父親馬老德與馬老厚是親兄弟。這對老兄弟,在利益面前,所持立場是涇渭分明,所走道路是大相逕庭。他倆有著複雜的歷史糾結,上世紀80年代,馬老德曾擔任著鳳凰臺村的支書,為了滿足私慾與權力,打著「堅持集體主義道路」的幌子,不給村民分田到戶,正是在馬老厚出於義憤,經過不懈鬥爭才使村民分到了土地,只是從此馬家兄弟反目為仇了。
一頭是強權強勢,另一頭是捍衛自身利益的弱勢群體村民,影片自始至終交織著這種激烈的鬥爭。
村民周大慶的父親試圖通過上訪捍衛自己的利益,結果被勞教。周大慶和眾多在城裡打工的青壯年陸續回村,出於義憤、公眾利益,堅定地站在了馬老厚的身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一開始,馬天貴派兒子開著推土機鏟周家的責任田,周大慶急匆匆趕往家中,周家媳婦玉葉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機智的用手機拍下場面,及時上傳網上,引起公眾關注。而周家只有9歲的兒子竟放火燒毀了馬家兄弟的老院子,鎮幹部、派出所等隨即趕到村裡處理突發事件,各類人物競相出場,其激烈場面與巧妙安排,一下就凸顯了主體事件的尖銳程度與人物矛盾的複雜,零距離直擊事件的核心焦點——農民的土地流轉,並以其極大的張力折射村民思想的深度與行為的直截了當。
對於經過藝術化後的內容,影片最後也給出了破解僵局的方法,就是通過農民自發組織「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法律手段建立起了能夠保證自身利益的組織,然後和投資企業進行談判、合作,共謀發展。當然影片也就此嘎然而止,對後續的發展情況並沒有過多的表述。
對於土地合作社,如果從理論的角度來解釋一下這個方略的話,還是要費些筆墨的。
1984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鼓勵土地逐步向種田能手集中」,到 2005 年農業部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到 2013 年中央 1 號文件《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著力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如今,我國已明確提出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這項政策的產物。
發軔於沿海發達地區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很好地解決了土地分散經營與農業現代化、分戶經營與產業化、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這一新的制度安排,是我國市場化進程中農民做出的一項制度創新。
「土地股份合作、生產專業承包」的經營體制創新通過土地、農機和勞務合作實現規模經營,通過專業承包、明確責任、績效考核等現代管理方式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監督和激勵問題。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並非全新的土地流轉方式或農地制度創新,其保留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核,克服了土地轉包、出租等行政調整的局限。
股份合作制的產生和發展,分散於家庭的土地經營權集中到股份合作組織的這種變化,對農村微觀經濟主體的內部權利結構、技術進步、規模經濟等方面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強調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股份進行入股合作,通過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這一形式,以市場的手段將土地經營權由實物形態轉變為價值形態,實行股權量化、按股分紅機制,實現土地規模經營,集中開發,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新發展,是農業經營體制的一種創新和發展。
按入股方式、入股範圍、經營方式、分紅方式不同可將土地股份合作社劃分為不同類型,主要有份額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委託型土地股份合作社、複合型土地股份合作社。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制度在實踐和理論上都是新事物,值得去探索,尤其是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在社員退出、破產或清算時的處置,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後徵地補償收益的歸屬和分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制度基礎、治理機制及其法律屬性等,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而推進農戶間的聯合和規模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與其說整個影片反映的是,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對於土地流轉問題的處理方式進行探索;不如說是,反映了村民對「資本下鄉」、快速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能否保證自己利益的習慣性「恐懼」,進而對問題解決的方式探索。
影片獲得了今年「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編劇是邢原平,同時也是《十八個手印》、《第一書記》、《老寨》、《信義兄弟》等時代影片的編劇。
從土地誌中可以找到很多他所熟知的小崗村原型的素材橋段,包括馬老厚80年代衝破阻礙的「分田到戶」的改革、影片開始推土機衝著村民開來的橋段、背後一直沒有出面但是一直影響事件發展的縣委陳書記、夾在村民、開發商、縣委書記和鎮黨委書記之間的韓鎮長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從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也能看出編劇和導演對歷史事件的觀點,最直接的就是通過影片中塑造的典型形象韓鎮長來表達的,就是「事緩則圓」。
我想這也反映了導演編劇對「資本下鄉」、快速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的一種態度。有了這個原則的指導就「變堵為疏」,既能夠通過法律手段有力的保證農民的權益,又避免了給開發商鑽空子的機會。
不管是對分田到戶的民主改革,還是對土地流轉問題提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都是對階段性問題的一種解決策略,通過睿智的變通方式進行適當探索,保證多方的利益訴求。
這才是人民的智慧。
博主原創,僅代表個人觀點,轉載請註明!
農業引擎 www.nyyq.net
助力農場莊園發展,快速啟動強勁引擎
規劃諮詢,專業於行,專注於心,臻於至善
微信訂閱號:nyyqnet
微信個人號:agrisky(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