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至高境界,是半飽狀態

2021-02-18 詩詞天地

《小窗幽記》言:

「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圓;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

這其中所表達的道理,與吃飯八分飽類似。身體與心靈皆有所留白,半飽才是人生的最佳境界。

 1 

話,不說太滿

     

生活中,不難發現常常會有因說話太過而讓自己陷入尷尬被動處境的現象。尤其是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當今社會,我們在談話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切不可把話說得太滿,要留給自己進退得宜的餘地。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在公司裡與同事產生了矛盾,彼此鬧得不愉快。

這個人怒氣衝天,對那位同事揚言道:"從今以後,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再也沒有任何關係了!"此後他們真的形同陌路不相往來。

然而沒過多久,這個人的同事升職,成為他的頂頭上司。這個人因為自己曾經說得過重的話語,導致關係非常僵硬,他自然無法再在那種尷尬的境地裡繼續待下去,無奈之下辭了職。

有句古語道:「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有一次去拜訪知名書畫家蔣洪中老師,我無比敬仰地問道:「您在書畫界做出了卓越貢獻,一定是在年輕時就有成就了吧?」

當時這位耄耋老人突然眼裡閃著淚光,嘴角顫抖著說不願再提起往事。我自知失言,一時不知該如何化解尷尬氛圍。

後來才知道,蔣洪中老師少年喪父,青年因被打成右派遭遇七年牢獄之災,平反後靠街頭畫畫艱難度日,年輕時候的經歷是他一生的傷痛。

交淺而言深,乃君子所忌。待人處事,說話有所保留才是明智之舉。

 2 

人,不要自滿

《朱子家訓》中寫道: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曾經讀過一個故事,有一位丹青愛好者向法門寺的主持釋圓和尚訴說自己的一個煩惱,他想學學丹青,可至今未找到一個滿意的師父,在他看來那些人的水平都不如他。

釋圓和尚聽罷,便想看其「現場直播」作畫,要求畫者畫一個茶壺和茶杯。

年輕人寥寥幾筆畫完,一把正在倒水的茶壺,茶水傾瀉而下注入茶壺下面的茶杯中,作品可謂是栩栩如生。不料釋圓和尚說畫得不對,應把杯子畫在茶壺之上才是。

年輕人疑惑不解,哪有杯子往茶壺裡注水的道理呢?!

釋圓淡然地說道:「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裡能夠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是將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香茗又怎可注入你的杯子裡?澗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脈流水;人把自己放低,方可吸取別人的智慧。」 

天道忌盈。人生道路漫漫,世事翻騰輪轉,保持一顆謙遜之心,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

 3 

情,因留有遺憾而綿長

金嶽霖對林徽因的深情,一直為後人所唏噓。

在林徽因生前,梁思成夫婦一直和金嶽霖保持著友好的關係。金嶽霖不僅是梁思成家的常客,甚至連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他都會勸解,並幫助他們照顧孩子;林徽因體弱多病,因梁思成工作繁忙,金嶽霖無微不至地照顧她。

如此深愛一個人,卻不去渴望與她走進婚姻攜手一生,這也是許多人費解和不平的。

直至林徽因死後多年,年逾古稀的金嶽霖有一次金嶽霖宴請好友,忽然當著滿座高朋的面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滿座看著這位兩鬢斑白的老人唏噓不已。

金嶽霖終生未娶,他就這樣默默守候,不驚不擾。

當世間都在為這對真情人不能走進婚姻而唏噓和遺憾時,只有金嶽霖明白,愛是付出,不是佔有;情深不壽,情滿則傷。

給真情留一段遺憾和空白,情才會更加綿長。

 4 

興,因尚未享盡而念想 

錢鍾書說:「人在高興的時候,活得太快。」真正的興味,正在於它是快而短暫的。

因此,為興致留些不盡之意,才會念念不忘。

東晉的王子猷,他一時興起去拜訪好朋友,遂夜乘小舟去到人家門口,居然連門都沒敲又掉頭返回。旁人不解,他解釋道:「乘興而行,興盡而返,哪裡需要見什麼好朋友。」

對於王子猷來說,興味只在拜訪朋友的過程。見不到朋友,才會留有下次再來的念想。

去年與同事幾人於煙花三月下揚州,流連於和園、個園、東關街,唯獨名揚千古的瘦西湖沒有去。同事說,留下一個念想,留下一個再訪維揚的希冀。於是幾個人驅車返回,心裡念著瘦西湖,揚州還是心心念念的夢裡廣陵。

留不盡之意,享不盡之樂趣,才是生活的真滋味。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求萬事稱心,只會身累心累。吃飯也好,做事做人也罷,半飽半暖乃人生常態。

給心靈和人生留一些空白,生活才會更有張力,才會有更多的舒展和期盼。

*作者:江湖裡的少女心 (微信號:13955777429)

1.2021年新詞都出來了,句句經典,字字犀利(精闢!)4.小學生作文《孤獨》火了,老師滿分評論直呼:天才,看哭了!5.毛主席誕辰127周年:緬懷偉人!我們永遠不能忘卻!6.詩詞丨10首最治癒詩詞:往事不言愁,餘生無煩憂

相關焦點

  • 小酒配小菜,半飽半醉足矣~
    特別是《半飽》裡寫的:在外頭跟大夥一起吃喝的時候,要嚴格堅持半飽往往比較困難,從材料到份量到味道,都得接受別人的掌控插手,在你推我讓之間,一不小心就吃多了。一個人在外頭吃,能夠點的菜都是一般標準的一整份,也常常因為怕浪費也怕麻煩帶著剩下的飯菜到處跑,只得把其實已不需要的都勉強吃光,一下子又變得太飽。
  • 人生至高境界,原是內心那份淡然從容
    人生的至高境界,莫過於走過千山萬水,閱盡世間繁華,仍能靜心感受生命中那份平淡的美好,於「大道至簡」處,領略人間最真最美的味道,原是「清歡」。清歡,是一個人獨處時的怡然自得人活在世,我們總難免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為了能夠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不得不穿梭於各個不同的群體。
  • 伴讀 | 不爭,不屑,便是人生至高境界
    文 | 雅致 ·  主播 | 孫敏 ·  攝影 | 午後陽光 · 編輯 | 一白行走在紅塵陌上,總有一些不期而遇,鐫刻著一剪光陰;總有一抹芬芳,輕盈著人生過往。光陰如一支筆,書寫著人生的喜怒悲歡,記錄著人生的滴滴點點,也讓人漸漸地懂得了,唯有珍惜該珍惜的,忘卻該忘記的,不奢望,不攀比,懷揣一份淡然的心境不埋怨,不妒忌,在嘈雜瑣碎中學會寬容,學會承接,學會感恩,以微笑面對五味雜陳,只有這樣,必會收穫怡然自得的愉悅心情。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白只能將一腔的豪情壯志都寄託於山水之間,此後多年他長期漂泊遊歷,結交了很多朋友,也留下了很多飽含自身情感的詩篇。筆者本期要介紹的李白登上高山寫下的這首千古名作就是其中之一,可謂是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所見之景。
  • 入靜--太極養生的至高境界
    這裡的神明就是人們練太極拳時進入老子所說「能濁以靜之徐清,能安以動之徐生」的「靜通神明」的至高境界。「靜通神明」,意指只有通過靜才能使人們的思想像水一樣得到澄清,進入空明澄澈、物我倆忘的境地。練習太極拳是以求松、靜為目的,動中求靜、靜中生動,不斷地從靜到動,從動到靜的過程。心靜則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而這種享受能改變人的心態,改變人的追求,更能促進人的靈魂健康。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人都喜歡《金剛經》中這一句話,表示句話道出人生至高境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連載:煉神還虛乃武學的至高境界
    在內功的最高境界,武學與道家互通互融,達到了高度的一致,這就是武學中的『拳道合一』。武術家們早就明確指出:『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道藝也』,劃清了武藝與道藝兩種境界的差別。 在練習化勁的時候,習武者周身內外全仗真意運用,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其運氣亦不著意,亦非全不著意,忽隱忽現,若有若無。呼吸似有似無,以真息行之。練到至虛,則身無其身,心無其心。
  • 這部小眾的電視劇,演出了愛的至高境界
    這部劇演出了親情、愛情的至高境界,如果你對愛情感到痛苦,或許它能讓你從中得到解脫。這樣大起大落的人生,放在一個21歲的人身上,還能以如此坦蕩的心胸去接受,沒有退縮沒有畏懼,她真的很了不起。但我也能感受到,她處於困境邊緣時的無助無奈,所有的困難她必須扛下來,因為沒有人為她分擔,她已經習慣了一個人面對一切。楚笑笑剛到孫家的時候,並不明白什麼是「家」。
  • 人生的至高境界,僅一個字
    視野有寬度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多,看不遠。所謂視野,就是在你的視角裡應該是廣袤的田野,不管做事還是做人,都應向遠處看,都不應光看到點,而沒有看見面。人生註定要受許多委屈。而一個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獲得價值和炫彩,要學會放寬視野,做智者、仁者。9.
  • 人生的至高智慧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社會是很現實的,人心更是難測的。糊塗是一種肚量,是眼裡揉得進沙子,是以和為貴的寬容大度。得饒人處且饒人,多個朋友多條路。
  • 大道至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靜
    安靜使人平和,心胸開闊,通達豁然,會跟生活和解,拿得起更放得下,笑對人生。 安靜不是平凡,更不是平庸,是至臻心境,忘我的高級修養。 大道至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 《西遊記》的至高境界
    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前言: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 禪語故事:感悟人生至高智慧和境界
  • 「畫作欣賞」簡單,是一種至高的境界,畫家藍圖勝國畫作品欣賞
    簡單,是一種至高的境界簡單兩個字,滲著智慧,透著靜好,是清水滌心的純淨;是心素如簡的恬淡;是「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水墨境界;是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是畫作空靈深遠的意境,越簡單,越能感受藝術的美妙與深邃。文學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洋洋灑灑幾萬字,而在於「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無限遐想;音樂的最高境界,不在於用音符填滿空拍,而在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靜默休止。藍圖勝先生的中國畫作,留白不空,留白不白,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用簡單的水墨,灑脫、大氣的筆觸,傳達了藝術的美感。
  • 諸界至高=仙帝境界,辰東終於寫到了
    怪不得率先死亡,諸界至高=仙帝境界《聖墟》現在的劇情可以說最為精彩了,但是作者辰東留下來的坑也是最多。男主角楚風最終能不能夠成為最巔峰的境界還是未知數,在《聖墟》當中最高境界是至高境界,至高等同於什麼境界呢?這點讓很多讀者議論紛紛,其實辰東早有伏筆。
  • 61歲楊麗萍近照曝光,狀態依舊驚豔,她活出了人生不一樣的境界
    而且已經61歲的她狀態依然保持得很好,前不久她帶著自己的作品《十面埋伏》參加了一個活動的藝術分享會,當天楊老師身穿綠色孔雀裙,仙氣十足。這段話就展現出她獨特的人生價值,她並沒有遵循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活法,而是決心以旁觀者的身份走過漫長歲月,這是一種看透人生本質、大道至簡的境界!
  • 《西遊記》的至高境界,讀懂了也就參透了人生大道
    可理解成: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有人認為,《西遊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吳承恩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真經、成就人生。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而莊子追求的就是一種心靈無礙身體無拘的自由的人生哲學,這一點和魚兒的生活狀態很像,所以莊子經常想像自己就是一條魚,就像張雨生唱的那樣,「一天到晚遊泳的魚啊魚不停遊,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愛不停休,從來不想回頭,不問天長地久。」第二,魚是莊子的飽腹之物。莊子精神很豐滿,生活很骨感,基本上是吃上頓沒下頓的狀態。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一個字……
    禪是佛教的魂,也可以說是各行各業最高境界的魂。實際上中國的玄學、易經八卦,也是禪的思想、禪的境界。有人把中國的儒釋道文化用一副精煉的對聯概括了:諸子生百家,三教衍九流。百家,是從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諸子衍生而來,講的都是宇宙人生之理。九流,是從三教中衍生而來,三教又是諸子的根源,無論哪一「子」,都通達三教。
  • 靜以生慧,生命的至高享受
    寧靜,不是單純的平靜,而是人生沉澱在靈魂深處的智慧,是人生最美的狀態。一念苦,一念樂,一念得,一念失,我們的心在苦樂得失間無數次的來與去,會有疲倦的時候,我們要時常護理好自己的內心,心平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