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至高境界,讀懂了也就參透了人生大道

2021-02-15 法華論壇
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可理解成: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
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有人認為,《西遊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吳承恩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真經、成就人生。
《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這師徒五人,其實只是一個人。孫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豬八戒是人的情慾,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孫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師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個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嗎?三星不就是那三點嗎?世人的心非常善變,瞬息間七十二變,悟空也就七十二變。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黃帝八十一難經》上說「人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氣。什麼東西能夠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大能通天,小之則如繡花針呢?練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爐燒不死反而能讓孫悟空煉成火眼金睛。孫悟空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壓住悟空,象徵著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強大地壓住了那顆上天入地的心。現實中,又有多少佛門弟子,自以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頭來依舊不離「貪、嗔、痴」,只因不了解「貪、嗔、痴」的本質。五行山後為兩界山,過了這一山,曾經那顆騷動不安的心終於跳出三界了。孫悟空一個筋鬥就十萬八千裡,正好是靈山的距離,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靈山再遠也就是心的一個念頭就到了!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師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實指的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經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還有唐僧剛開始踏上取經路時,烏巢禪師傳授他一部《心經》,並且也對他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但是唐僧聽不懂啥意思,最後直到抵達靈山,由孫悟空點醒了他之後,他才明白。因為要靠心來點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時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領悟了。孫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個強盜。在原著中,六個強盜的名字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這就是六根。白龍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馬,只有確定了前進的目標,才能專心專意取得真經。收伏小白龍,達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堅定,沒有到不了的西天。後來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這個最完美的團隊就組成了。西天路上,悟空化齋前經常在地上劃一個圈,這是心給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體(唐僧)總是會被欲望(豬八戒)牽著走。於是人(師徒幾個)就容易離開內心(悟空)設定的界限(劃的圈),於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種種心魔(妖怪)。心(悟空)引領著人(師徒幾個)不斷前進,一路上悟空降妖,說的就是心去降心魔。每一個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間那些牽絆人的東西,都是一個人自己的心魔。師徒五人在取經路上不斷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不斷戰勝心魔。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燒了觀音禪院,於是出現了阻礙他成佛的心魔,於是黑熊怪就來了。牛魔王也是悟空心魔所變,紅孩兒、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頭上的火焰。牛魔王與悟空為結拜兄弟,又勢均力敵,所以發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孫悟空踢下一塊火磚,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爐後為出一口惡氣而放的,到頭來卻燒傷了自己。火焰山這一難是由孫悟空早年頑空之心所生,所以說「牛王本是心猿變」,要「打破頑空參佛面」,在這裡孫悟空剪除了頑空之心。紅孩兒象徵著仇恨之火,一個人活在仇恨中,到頭來只會燒傷自己的心(紅孩兒燒傷了悟空)。此外,紅孩兒還象徵著「赤子」,我們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燒毀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薩保住了)。黃風怪會吹三昧神風,他代表社會風氣,社會風氣能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白骨精的三個形象分別代表了一個人的情、愛、欲,心將它們全部打死,說明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愛、欲,不要讓其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此外,白骨精也象徵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所以豬八戒開始挑撥離間;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金錢(金角大王、銀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封住,難以逃脫。作者將這個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用幌金繩把孫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蘆把孫悟空封住了。後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個黃眉怪用金鐃把孫悟空封住了,金鐃這個法寶也象徵金錢,金錢能把心困住。七個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慾,七情六慾就像蜘蛛結的網一樣,能把人困住。世人因思(絲)生情,被情絲纏繞。蜈蚣精身上有千隻眼睛,乃是人眼所見的各種物質欲望的象徵。蠍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蠍子一樣會勾人,所以師徒幾個都敵不過她。真假美猴王,一個真心向佛的悟空擊敗了一個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實是自己的兩種意志互鬥,是一個人的兩顆心。孫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豬八戒沙僧不肯說情的「嫉妒之心」,師徒師兄弟之間的「猜忌之心」。生出了「二心」,就必須除掉第二顆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孫悟空被打死了,師徒幾人才得以繼續上路。孫悟空變做假唐僧,比喻這時的唐僧和悟空合二為一,他剖開自己的肚皮滾出了一堆心來,也是象徵「多心」。我們常說「心頭鹿撞」,人有「二心」就會生出災禍,更何況這多心。收服了這個鹿精,心頭也就沒有鹿撞,「多心」就會變成「一心」,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成功。悟空三兄弟好為人師,在玉華州收了國王的三個兒子為徒弟,教他們習武。好為人師,不謙虛,因此惹出一窩獅子精。獅者,師也。九靈元聖是西天路上最厲害的妖怪之一,是一隻九頭獅子,可妙擒孫悟空。一個人如果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聖,九思成聖,所以叫九靈元聖。

視思明:當我們看事物時,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

耳思聰:如果我們能管住我們的耳朵,辨別出真假是非,那我們將不再被外物所傷。

色思溫:色代表情緒,溫代表喜怒哀樂皆不發。成大事,情緒控制要達到喜怒哀樂皆不發。

貌思恭:貌代表行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應有一份恭敬心去對待。

言思忠:言代表言語,此句意為不說謊話。

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應全心全意去做。

疑思問:君子不恥下問,就為此理。

忿思難:忿代表忿忿不平,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後果災難,不可以意氣用事。當我們遇到別人對自己發火時,也應該換位思考一下他的難處,可能就不再生氣了。

見得思義:君子看到的都是義,小人看到的都是利。無論別人給予了我們多多少,我們都要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孫悟空代表的只是世人之心,怎麼可能打得過已成聖的九靈元聖?師徒在寇員外家裡借宿,遭遇打劫,寇員外被強盜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獄。寇員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盜,因為善惡不過是一念間。最後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後,離真理也就不遠了。對唐僧師徒而言,歷經磨難,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終於到達靈山了,也就成佛了。對一個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種種習氣,魔障消滅,即見靈山。
最後心(孫悟空)被封為鬥戰聖佛,無論我們從事什麼,只要懂得約束自己的內心,終可成功。身體(唐僧)被封為功德佛,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經。情慾(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情慾是戒不掉的,所以最終只被封為使者。本性(沙和尚)被封為金身羅漢,因為本性像金一樣珍貴。意志力(白龍馬)被封為八部天龍護法,我們要時刻捍衛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為護法。至於書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國家裡所發生的荒誕怪事,則是對當時社會的辛辣諷刺。獅駝城是一個巨大的妖精王國,也是黑暗時代的一個巨大折射。最後佛祖之所以給師徒無字經。是因為無字經,才是真經。無字經的「經」,是「經歷」的意思。這一路上的「經歷」才是更重要的「經」,遠遠勝過那些個文字。一個人,若在經歷世間一切事之後,依然能保持一顆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

聲明:素材來源於網絡,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文章、圖片、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聯繫QQ:69755036。

素材 | 法悟

審核 | 觀自在

校對 | 右開

編輯 | 當清

·END·

往期精彩回顧


自古「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法華論壇》是大力宣講《大乘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經典的大型綜合性佛教網站。網站致力於開佛法秘藏,示人生真諦,悟正信之教,證解脫之道,以法華楞嚴所詮如來藏之理,揭示宇宙萬法的來龍去脈、相互關係,以令行人當下明心見性,了生脫死!

法華論壇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fahualuntan1

網址:http://www.fahua123.com

相關焦點

  • 《西遊記》的至高境界
    《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前言: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 讀懂《西遊記》,就讀懂了人生
    《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自問世以來讀者不計其數。
  • 《西遊記》的至高境界,能看懂的寥寥無幾
    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小孩子是根本讀不懂西遊記的。個人認為,《西遊記》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
  • 大道至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靜
    安靜使人平和,心胸開闊,通達豁然,會跟生活和解,拿得起更放得下,笑對人生。 安靜不是平凡,更不是平庸,是至臻心境,忘我的高級修養。 大道至簡,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 《西遊記》的至高境界,能看懂的寥寥無幾!!
    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可理解成: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有人認為,《西遊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
  • 學會自渡,方能參透人生!
    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
  • 參透人生便是禪
  • 《西遊記》的至高境界,能看懂者卻寥寥無幾
    西遊記片頭曲《雲宮迅音》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 【修心】《西遊記》的至高境界,能看懂的寥寥無幾
    溫馨提示:本文4000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可理解成: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有人認為,《西遊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
  • 《西遊記》的至高境界,能看懂的寥寥無幾(轉自「世界大同夢」)
    可理解成: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有人認為,《西遊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
  • 【宇宙真相】學 | 《西遊記》的至高境界,看懂者無幾
    前言: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意思就是: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有人認為,《西遊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
  • 人生至高境界,原是內心那份淡然從容
    人生的至高境界,莫過於走過千山萬水,閱盡世間繁華,仍能靜心感受生命中那份平淡的美好,於「大道至簡」處,領略人間最真最美的味道,原是「清歡」。清歡,是一個人獨處時的怡然自得人活在世,我們總難免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為了能夠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不得不穿梭於各個不同的群體。
  • 西遊記:人生大道
    點擊藍字關注 一起快樂讀西遊  一部西遊記,滿滿的人生指南,滿滿的人生大道,細細品讀,一個故事裡,都是人情世故,自己體會,取經路就是人生路
  • 你若真的讀懂《西遊記》,就看透了人間百態
    作者:墨念小時候,舉頭望天空,每一片雲朵都可能跳出一個孫大聖,這主要源於我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就是三歲孩童都喜歡孫悟空七十二變,一個筋鬥雲十萬八千裡;豬悟能腆著大肚子,憨態可掬;沙悟淨滿臉的絡腮鬍子......可是,歲月是一把無情的刀,在我們臉上刻出道道溝壑的時候,再讀《西遊記》,卻發現吳老前輩這部經典之作,絕不是讓人看看熱鬧而已,而是要仔細讀慢琢磨,從每個鮮活的人物背後「悟」出人生哲理。
  • 不讀懂《西遊記》四種心態,不足以談人生
    而這四顆心,吳承恩早在500年前,用一部《西遊記》告訴了我們。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看過《西遊記》原著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開始喜歡豬八戒?」網友們各抒己見,提到最多的一個詞,便是「樂觀」。正如馬德華說的那樣:「《西遊記》不再是一個劇本,更是人生的感悟,豬八戒也不止是一個角色,而是智慧的領悟。」在八戒心目中,生活有山路水路,沒有絕路。有人問,那個頂天立地,不屈不撓地大聖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是在大鬧天宮失敗的時候嗎?不是。是在五指山下風霜刀劍的500年嗎?也不是。
  • 《西遊記》的境界極高,看懂的人寥寥無幾!
    本文來源網絡《西遊記》我們看了無數遍,遊戲也玩了很多,但是《西遊記》的真正內涵,讀懂的人寥寥無幾!
  • 悟道西遊0003篇:一句話讀懂西遊記的全部精髓!
    初看西遊,貌似荒誕不經的神魔小說;再看西遊,貌似艱難險阻的人生之旅;續看西遊,貌似錯綜複雜的文化融合;細看西遊,儘是心性修持的丹道瑰寶;……一西遊記,就像一個萬花筒一般,站在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花火!
  • 伴讀 | 不爭,不屑,便是人生至高境界
    文 | 雅致 ·  主播 | 孫敏 ·  攝影 | 午後陽光 · 編輯 | 一白行走在紅塵陌上,總有一些不期而遇,鐫刻著一剪光陰;總有一抹芬芳,輕盈著人生過往。光陰如一支筆,書寫著人生的喜怒悲歡,記錄著人生的滴滴點點,也讓人漸漸地懂得了,唯有珍惜該珍惜的,忘卻該忘記的,不奢望,不攀比,懷揣一份淡然的心境不埋怨,不妒忌,在嘈雜瑣碎中學會寬容,學會承接,學會感恩,以微笑面對五味雜陳,只有這樣,必會收穫怡然自得的愉悅心情。
  • 人生的至高境界,是半飽狀態
    身體與心靈皆有所留白,半飽才是人生的最佳境界。 1 話,不說太滿     生活中,不難發現常常會有因說話太過而讓自己陷入尷尬被動處境的現象。尤其是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當今社會,我們在談話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切不可把話說得太滿,要留給自己進退得宜的餘地。
  • 一簫一劍的人生境界,你能讀懂多少?
    今天,我們便來談談國畫世界裡的「簫」與 「劍」,看看這藏在水墨畫之後的人生智慧,你讀懂了多少~最得亦劍亦簫之妙的畫家若說到畫,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最得亦劍亦簫之妙,他的畫可以說是筆底項羽、畫外荊軻,幽冷中有劍氣,放曠中有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