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一種優雅,一種距離

2020-10-17 豆瓣影評
下午在資料館看了第一遍《掬水月在手》,按說只看一遍是不太有資格來說什麼的。但往往很多電影,觀眾也就只看一遍了。作為製作團隊,沒人可以要求觀眾再多刷幾次也是個事實。 總體感覺作為一部傳記作品來說是不錯...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今年,以詩人葉嘉瑩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正式上映,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美立製片。與其說是《島嶼》系列的延續,陳傳興更願意把《掬水月在手》與《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一起,合稱為「詩人三部曲」——「鄭愁予是詩與歷史,周夢蝶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將那個時代以一種燦如錦緞的方式呈現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10月19日,電影《掬水月在手》上映4天。10月19日晚,《掬水月在手》成都放映會在成都百麗宮影城舉行。導演陳傳興在映後與成都觀眾見面,並與當代書畫家、藝術史學者陳滯冬展開對談。她在電影裡說,「吟誦主要是你自己對於詩歌的內涵、它的感情、它的意境有一種體會,有一種共鳴,叫詩人的生命在你聲音裡面復活。」「古代所有的詩詞都可以唱,為什麼人們有這麼多歌想要唱?」陳滯冬想到小澤徵爾和大江健三郎的一次對談。小澤徵爾說,全世界95%以上的音樂都是悲傷的。大江健三郎回答,人生的基調就是悲傷的。「或許正因如此,所以歡樂才有意義。
  • 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展映
    葉嘉瑩先生對話主持人白巖松本報訊(記者 張鋼 攝影 姚文生)昨天是教師節,大型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特別展映。該片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通過記錄她坎坷而非凡的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 《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掬水月在手》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掬水月在手》觀影現場 時間穿梭於人的生死,也穿梭於事的興衰。但在《掬水月在手》裡,可以發現一切處理的非常平淡,可平淡並不意味著沒有力量。
  • 《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但在《掬水月在手》裡,可以發現一切處理的非常平淡,可平淡並不意味著沒有力量。影片一般通過剪輯去凸顯人物的形象,可在《掬水月在手》裡面,倒像是葉先生在感染著影片的風格走向。當影片一開始,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坐在你面前,非常淡定的和工作人員交流聲音設備的佩戴,又莞爾一笑的看向鏡頭,只能用優雅來形容她,看不見一絲絲的慌亂。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不知有多少曾對古典詩詞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在葉嘉瑩的娓娓道來中,看見曾經隔著距離的詩詞重新走近。把門打開,讓大家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裡面來——這就是葉嘉瑩「一輩子不辭勞苦所做的事情」。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
  • 《掬水月在手》:一部「詩與存在」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葉嘉瑩(右)與導演陳傳興和「詩與存在」的理念相符,《掬水月在手這或許也是讓許多觀眾感到困惑的原因之一:身為一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缺乏對葉嘉瑩跌宕起伏生平的完整介紹,對葉嘉瑩的詩歌理念也只有點到為止的隻言片語,卻代之以大量唯美的空鏡吟唱、片段的浮光掠影。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如今,葉嘉瑩已經96歲高齡,不能親臨現場,但在長沙特映會開始前,仍通過一段視頻與星城觀眾打招呼,「《掬水月在手》的片名很好。你捧起水來,裡面就有一個月亮的倒影,但那月亮並不是真的我。」葉嘉瑩先生一生堅守對古典詩詞的熱愛,用畢生精力向世界傳播中華古典詩詞文化。《掬水月在手》就是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源頭。
  • 看《掬水月在手》導演十問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掬水月在手》導演美學十問受訪:陳傳興導演獨家贈送《掬水月在手》影票10張在本文下方留言即可獲得電影名 《掬水月在手》,一般容易聯想到唐代詩人於良史的詩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然而,啟發我靈感的,是宋代女詩人朱淑真以「掬水月在手」作為題目的詩:無事江頭弄碧波,分明掌上見嫦娥。不知李謫仙人在,曾向江頭捉得麼。水月是一個很重要的隱喻。人生似水流年、飄蕩而過。鏡花水月,月亮是流走的,水月在手,是空的手,它進不來。
  • 《掬水月在手》榮獲金雞獎 主演:葉嘉瑩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舉行,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金雞獎評委會這樣評價《掬水月在手》:「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將其個人生命與千年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追尋生命的價值。導演將敘事、述志與寫意融為一體,以詩境表現葉嘉瑩的一生及其精神世界,是一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兼具藝術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的作品,特授予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掬水月在手》:好評都給了葉嘉瑩
    葉嘉瑩傳記紀錄片、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終章,帶著這樣的鮮明標籤,《掬水月在手》一出世就吸引了眾多影迷關注。影片於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時一票難求,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更是創下最快售罄記錄。10月16日,《掬水月在手》終於登陸全國藝術院線與觀眾見面,豆瓣評分卻從8.4降到8.2。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電影與圖書同步亮相
    本報訊(記者 肖揚 張知依)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為陳導演「詩的三部曲」完成之作,探討「詩與存在」。紀錄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為了創作《掬水月在手》,主創團隊到訪北京、香港、澳門、天津、山西、西安、洛陽、臺灣等地,並橫越美國波士頓、加拿大溫哥華,歷時三年拍攝與製作。
  •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掬水月在手》主創代表領獎,並發表獲獎感言。他激動地對葉嘉瑩先生表示了感謝,「是她用她97歲的人生見證了中國、中華民族近代史的興衰,讓我們非常珍惜現在的時光。
  • 《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本報訊(記者丁曉晨)葉嘉瑩先生生平傳記影片《掬水月在手》在昨晚舉行的第33屆金雞獎頒獎儀式上,獲得最佳紀錄/科教片獎。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今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票房已突破600萬元。
  • 《掬水月在手》:被詩詞拯救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極小眾的紀錄片,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一生。在影片中,白先勇說「她是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席慕容是她的「鐵桿粉絲」,漢學泰鬥宇文所安也坦言深受她的影響。如果不是詩詞愛好者,你或許沒聽說過她的名字,但你不該錯過這部紀錄片。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