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和平是湖北省名中醫、湖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風溼病研究30餘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將其治療多年不愈的足跟痛的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趙老認為肝腎精血虧虛是導致足跟痛的內因,受寒、勞損、扭傷等為誘發因素。痰瘀互結是導致足跟痛難愈的根源。外治法直接作用於局部,取效較快,但效果短暫,內治法調理臟腑功能,調暢氣血,雖取效較緩,但見效後比較持久,內外合治則可優勢互補,取效快且效果持久。
內治法
腎精虧虛證
症見站立或行走時跟部酸痛、隱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處方:白芍、透骨草各15克,鹿角膠、龜版各8克,威靈仙、土鱉蟲、白僵蠶各6克,炙甘草4克。
加減:腎精虧損嚴重者,加鱉甲10克,研粉黃酒衝服;氣血不足者,加黃芪15克,當歸8克。
肝腎陰虛證
症見足跟酸痛,坐臥時痛止,行走、站立時疼痛即作,活動後疼痛減輕,久行疼痛加重,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寐差或多夢,或伴有腰酸膝軟,舌紅苔少,脈弦細。
處方:枸杞子、炒白芍、雞血藤各15克,生地、熟地、石斛各10克,沙參、麥冬、龜版各8克,當歸、川楝子、炙甘草、土鱉蟲、白僵蠶各6克。
加減:煩燥多夢者,加酸棗仁、延胡索各12克;腰酸甚者,加續斷、狗脊各15克;大便乾燥者,加肉蓯蓉、白朮各15克。
瘀血阻絡證
症見痛有定處,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拒按,行走受限。
處方:生地、雞血藤各15克,當歸、赤芍、白芍、絡石藤、絲瓜絡各8克,川芎、土鱉蟲、地龍各6克,甘草5克。
加減:疼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各8克,三七粉(衝服)5克;氣血不足者,加黃芪、黨參各12克。
寒凝血瘀證
症見疼痛拒按,喜熱怕涼。
處方:杜仲、雞血藤各15克,淫羊藿、狗脊、絡石藤各10克,羌活、獨活、當歸各7克,仙茅、桂枝、制附子(先煎)、防風、川芎、砂仁(後下)、白豆蔻各5克。
加減:寒盛痛甚者,加制川烏、制草烏各3克;挾有痰瘀者,加土鱉蟲、白僵蠶各6克。
以上處方用法均為: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
外治法
處方:延胡索、伸筋草、透骨草、宣木瓜、白朮、艾葉、威靈仙各30克,制川烏、制草烏、紅花各15克。
用法:水煎取液薰洗患足,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3日1劑藥。
此外,囑患者儘量少走路,穿寬鬆的軟底鞋,在足跟部加上厚軟墊,睡覺前熱水燙腳,把腳燙紅為度,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足跟痛的緩解亦大有好處。
典型病例
王某,男性,46歲。右足跟痛如針刺2年,經服止痛藥、中藥湯劑及理療等,均未見明顯效果,故來求治。診見:右足跟疼痛如針刺,坐臥時痛止,行走、站立時則痛不可支,活動後疼痛略減,行走時間稍久,則疼痛加劇,足跟皮色不變,壓痛明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X線攝片示:足跟骨質增生。中醫辨證屬腎精虧虛,足跟失養。治宜滋補腎精,強筋壯骨,活血通絡。處方:白芍、透骨草、延胡索、伸筋草、宣木瓜各30克,威靈仙20克,鹿角、龜版、骨碎補各15克,炙甘草、土鱉蟲、白僵蠶各10克。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共6劑。另用白朮、艾葉、威靈仙各30克,制川烏、制草烏、紅花各15克。水煎外洗,每日1劑,共2劑。二診:用藥後足跟痛明顯減輕,守方又治療月餘,疼痛消失,隨訪3年未見復發。
來源:《醫藥星期三》
圖片:網絡
編輯: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的官方公眾平臺。《醫藥星期三》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本報全國郵發,郵發代號47-66。
【來源:健康杏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