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來看,基督教能夠取代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多神教會,是和君士坦丁大帝對他的重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更何況對這位忠實的教徒來說,基督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充當將分崩離析的世界重新組合在一起的工具。
一:誰強大就信誰
1:渙散人心的多神教
在現如今全世界人口多達70多億人之中,基督教教徒約佔到了22億。佔世界人口的31%,基督教能成為如今世界性宗教,除了自身的教育受到認可以外,同時還離不開羅馬帝國的推廣。
在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兩河流域,中國北歐印度,從古至今多神教都是人類古文明中最常見的宗教信仰。
多神信仰本質都是類似的,是古代狩獵,農業,工匠,以及各個階級對於養育自己的自然界的一種崇拜,但會因每個文明的地理環境不同而產生差異,但是卻都會以太陽,河流,海洋,農作物,女性生育等進行擬人化以及偶像化而產生信仰。
所以多神教本身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很自然充滿了人性以及神話的故事。但欠缺的是非常缺乏道德以及約束觀念。所以古代的多神信仰對於濫交及性崇拜是常見的,比如廟妓或者是活人祭祀,而這樣的多神教是許多上層階級才能應付得來的。普通農民和民眾都是負擔不起的。
所以所以對於普通民眾而言,雖然信仰著多神教,但因能力的不足,對多神教也極度缺乏內心的認可,也導致了人心渙散的場面,多神教存在,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哪個神能給食物讓他活,他就相信哪個神。
所以在古代多神信仰的轉換往往是隨波逐流,誰強大,就信他家的神。而這一種因素也奠定了多神教會在後期會被基督教取代的原因。
二:多神教逐漸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1:多神教,在人心惶惶的古羅馬可能是跟不上
人類的信仰,宗教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原因來自人類的恐懼,對未知的恐懼。而哪一種宗教能解決這樣的恐懼,哪一種宗教就可以佔領人類意識形態的制高點。
宗教本身並不能解決恐懼,但宗教可以依據自己的世界觀去解釋這種恐懼。解釋的讓老百姓心安理得給他們安慰,哪怕是事情沒有解決,但有了個念想和希望,也足夠活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社會宗教影響在減弱的原因,那就是因為科學在自然和社會的解釋能力遠遠甩開了宗教,不但解釋能力強,解決問題能力也強,比如大漢宗教可能會給你解釋,你不敬天讓你拜龍王。而科學解釋後可以給你一場人工降雨。
所以現代宗教活動在科學的夾縫之間,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患者病患來相信宗教信仰呢?那是因為科學救不了他們。
回到原因的本身,羅馬的多神教起源於各個原始社會的神話,相比起同時期的中國還有其他地區,羅馬的多神教是更加先進的,也更加符合社會的發展階段,羅馬的多神,還有很多其他職責。比如掌管工業的,掌管商業的,愛的,智慧的,戰爭的。
這無疑是更加複雜,也證明了羅馬時代社會生產力的更加發達。所以羅馬的多神教取代了原始宗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帝國的淪陷加上蠻族的入侵,人心惶惶,普通老百姓在面對如此苦難的現狀同時,還有一系列更為複雜的社會問題,多神教的樸素的世界觀就開始跟不上了。
而基督教則更好地可以解釋那些更加複雜的思想,救世主義詞也出現,這無疑是讓基督教在宗教解釋權上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威性。
這和世俗由原始部落慢慢轉變為權威比較集中的封建制和帝制是相適應的,兩者結合產生了極大的化學反應。當基督教的出現替代了之前的多神教。也是宗教為了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而逐漸轉變的。
隨著蠻族的進入和侵略,當時的動亂和生產力的發展,這時候的多神信仰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加上國家的日益衰落,人們的精神變得空虛難耐,思想也得不到相應的填充,還有許多民眾為了去祈求上帝和天神放棄自己的勞作和財富也在所不辭。
而這就意味著,古羅馬的多神教已經在逐漸的衰落,逐漸的被人民的拋棄。而單一樸實的基督教,得到傳播的背後原因眾多,而且已成複雜,也許是他自身擁有強大的自我救贖感的教義以為,更重要的是他的包容性強大。
前面說到多神教許多祭祀活動當中都是上層人士才能負擔得起的,而對於下層人士來說無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久而久之也產生了厭惡感,而基督教的平等無疑是一個新的希望。
2:想通過宗教手段摻雜進皇權,是最為致命的硬傷
而且在歐洲中世紀前期大多數的宗教風俗,其實源頭都是來自於對滿族的一種信仰和崇拜,在這種神權非常鼎盛的時候,國王會因為宗教要開除自己的交際而寢食難安,徹夜不眠。這時候的王權是小於神權的,而教廷也憑藉著這個影響力來侵入政治,擾亂統治。
但在經歷了一段時間之後,最後的結果,無非就是兩部分,一部分就是來幹擾皇帝進入政治內部,而這也就是多神教會,這種神秘主義的局限性,也是導致最後瓦崩的原因。
而作為剛剛出現的基督教,雖然不被人理解,但是他脫離了多神教會的神秘主義,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所以這也成為了古羅馬多神教會被取代一大因素。
三:基督教的逆襲
1:君士坦丁的助力
基督教在古羅馬盛行多神教之前已存在幾百年的時間,他的突然逆襲自然是離不開君士坦丁大帝的功勞。在大帝獲得勝利之後,基督教也變成了羅馬的合法宗教,幾百年的壓迫就此結束。
但總的來說是時代變了,公元四世紀的羅馬和公元一世紀的羅馬早已不是一個人們眼前同日而語的時代了,而在一世紀不合時宜的基督教到了四世紀卻大放異彩。第1個是排他性,第2個就是驚人的傳播性和專一性。
基督教的救贖思想為的是更多無所適從的窮人,提供了精神糧食,對於底層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暗無天日,則需要一種心理安慰,促使他們掙扎地活下去。在當時千瘡百孔的羅馬,窮人不僅過不好,就連中產階級的貴族們也不好過。
一個神靈,一個皇帝,一個帝國,無疑是當時羅馬人對於國家統一的強烈渴望,加之基督教教義符合,更是得到極快的擴張,不僅徵服了羅馬,連帝國境外的滿族也皈依了基督,這直接讓蠻族和帝國連接在了一起,在西羅馬已經名存實亡的情況之下,文化相近的蠻族又幫帝國多延續了十幾年的命 。
加之基督教剛剛成為合法宗教的時候 這個時候的羅馬剛剛重新恢復統一。國家日漸衰敗和腐化,君主內在要求強權。在奴隸制下的羅馬殖民同化自治區內的各個人民,掠奪各地的財富,導致繁榮的羅馬陷入了奢侈享受。
生育率都跟著降低,連打仗都要倚靠外族。需要引進外族勞動力來彌補空缺。而這也源於歐洲的獨特地域結構,以交流為主的經濟和文化結構形成了個人主義文化,在這個文化下的宗教裡的神也就是人性化。
人性慾望被極致體現,極具排外塌陷和侵略性,不同文化交流下也初步形成了神學的契約文化和抽象邏輯思維。自我價值的體現為主體,那麼羅馬的衰敗給統治階級警示。必須改變這一現狀,基督教的教義就具有政治化的優勢,可以提供改革理論依據。
比如神愛世人這個核心議題。這種平等的背後可以說是基督教就是突出集體主義,壓制個人主義,形成高度組織度有助於統治者的自我改革和強化集權統治。
2:神授代替人授,是統治者最看重的
在4帝共治時期過後。古羅馬也就從普林斯自轉向多米那特製,也就是元首制變成了君主制。原本羅馬的帝皇是元老院授權,就是人授,而到了君主制開始強化集權時,為了挽救羅馬絕對的權威理論依據就超越了人授,變成了神授,獨尊的基督教就正好適應了這種模式和理論思想。
相比起之前的多神教來說,基督教的確可以在統治者眼裡充當一個將分崩離析的世界,重新統合在一起的工具。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在君士坦丁大帝帶頭向全國推廣依法壟斷聖經解釋權之後的百年時間裡,基督教的確展現出了空前的生命力。就如綠教在中東地區的盛行。
結語
時至今日,基督教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宗教,而且數量在不斷的增長,而增長最快的地區恰為比較落後的拉丁美洲和非洲,而曾經的歐美則熱情地銳減。對於這些無所適從,遭受到苦難的人來講,宗教已經是他們尋求到解脫的唯一通道,如果你不能改變眼前的悲慘和卑微的命運,不求助於宗教,又能求助於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