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電影,獨樹一幟,那些人那些故事,仍讓人觸動。我們很少能夠聽到對於這些電影的負面評價,相較而言,如今的電影在觀眾看來似乎更加不盡如人意。
那麼在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電影,究竟哪點勝出了呢?
01演員
的確,八九十年代電影的劇本可能俗套而沒趣味,觀眾看了開頭就能知道結局。但是演員都是演技在線,即使沒有被代入到劇情裡,看到演員的真情實感,眼眶可能也會跟著溼潤。
那時的演員能讓觀眾通感,能將情緒帶出到屏幕之外。
比如吳鎮宇、劉青雲、周星馳、古天樂等等,他們哪一個不是磨練了多年,培訓了多年,跑了多年的龍套,積累了多年的經驗,才得以成為主角。成為主角後又不懈努力,才將影帝的獎盃捧在手裡。這個獎盃的分量,是沉甸甸的。
現在的一些電影,劇本很好,攝影裝備更是上佳,可是就在所有的配置都比八九十年代好上幾個層次之後,演員的演技卻下降了。
這就導致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如今的電影獎項並沒有實至名歸,於是獎項失去意義。太多的流量明星輕易成為演員這個職業,沒有專業培訓也沒有像前輩那樣十年磨一劍,隨便演幾個電影就想收穫「大滿貫」。
這問題就大了,電影獎項並不是只為了鼓勵演員,更是一種標準,標準下降,難怪演員的整體水平難以提高。
當獎盃的分量不再沉甸甸時,演員的分量也就隨之下降。
02觀眾
當然不只是演員導演的問題。時代也在變化。電影的時代在交接,觀眾也是這樣,我們評判過去電影的標準,和現在也不太一樣。
對於當下,我們要求更高,而對於過去,我們會稍松標準,甚至會因情懷加分。
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臥虎藏龍》,電影肯定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它的豆瓣評分很長一段時間都很低。
最近幾年很好的電影《私人訂製》,《瘋狂的石頭》,可能製作遠勝於八九十年代,可評分和口碑,卻低了不少。
因此觀眾的欣賞水平,同樣是決定影片口碑的重要標準。把電影本身抽離出來,如今有些影片肯定也不輸,甚至更好於過去的電影。
03時間
最後很重要的原因,時間選擇了經典。
經典都是浪淘沙挑選出來的,四大名著哪一本不是經過了無數的打磨,書如此,電影也是這樣。
許多電影在當時不被人青睞,可很多年過去,我們逐漸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大話西遊》是典型的例子。當時一上映,許多人給它打上了爛片的標籤,可時間過去,觀眾漸漸發現其中的價值,發現了《大話西遊》的更多可能,於是它也終於翻身,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總的來說,一部電影的關鍵在於導演、劇本和演員。過去的電影能夠滿足至少兩樣達標,於是電影就有了下限,即使有漏洞,也無傷大雅。一部電影的關鍵也在於觀眾與時間,觀眾能夠挑選出留到最後的經典,也能把如今還可以的電影打入冷宮,而這一切的定論,還需時間來證明。
—這裡是大風,這裡有不一樣的電影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