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無法想像八九十年代的人們,為了看電影到底有多瘋狂

2020-12-22 看鑑

一秒鐘很短,短到不足一個呼吸的時間。但有時候,一秒鐘也很長,需要一米多長的膠片來記錄。

11月27日,張藝謀的《一秒鐘》首映,直接把我們帶回了——遙遠的膠片時代。

01

印象深刻的膠片時代

那是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生於農村的我,時不時會聽到村裡有人喊: 放電影嘍!

《一秒鐘》裡範電影說道:「咱們這個地方放電影,那可是大事。」「盼星星盼月亮,每回都跟過年一樣!」

其實,在那個年代,放電影,幾乎在哪都是大事!尤其是村裡。

彼時的村裡人,每當聽到「放電影」這個聲音,大家的心裡都會一沉——這往往意味著身邊有人死了。

喪事放電影?對,就是這樣!事實上,「遇到喪事放電影」這個習慣,在某些農村,甚至一直被保留到了今天!

對於條件不足的農村來說,電影院是沒有的,村裡的戲臺、土樓子,就是臨時的放映臺,白色的遮天大幕,拴上繩子再掛到樹上,就是那個年代的——巨幕!

至於座椅嘛——馬扎、板凳、木頭板、石頭塊只要能用來墊屁股的,大家都能搬來排排坐!無論是白雪漫天的朔冬,還是蚊蠅繚繞的盛夏,只要有電影看——什麼條件,大家都能安之若素!

雖是喪事,但電影的主題,並不限於沉悶、哀傷主題,甚至可以說是多種多樣:有故事片、喜劇、動作片、槍戰片,甚至還有看不大懂的譯製片。

對於彼時年幼的我來說,記憶深刻的影片有: 《父子老爺車》、《冰山上的來客》、《黃山之戀》等等。

還記得當年播放《父子老爺車》等喜劇電影時,看臺之下一陣陣鬨笑,這種笑聲雖與悲傷的氣氛不洽,可時間久了,大家也都習慣了——喪事是喪事,看電影是看電影。

在娛樂項目少得可憐的年代,也沒有人認真追究這些細節。

02

萬人空巷搬磚頭

除喪事之外,還有一種看電影的場合—— 放映廳。喪事不常有,但放映廳常有!

那時,村裡一些比較潮的人,會從外地弄回一卷卷膠片,在租賃的小屋裡播放膠片電影,或者錄像帶。

而這個播放電影的小屋,可是村裡最致命的誘惑!還記得當時很多小夥伴,逃課不上學,就為了去放映廳感受那不一樣的膠片世界!即便定力再強勁,路過放映廳,也是一步三回頭。

當時看一場電影大概兩毛錢左右,而有意思的是,那時候的板磚差不多也是兩毛錢一塊。可以這麼說: 一塊完整的板磚,正好看一場電影。

於是,很多頭腦靈光的小夥伴便開始打板磚的主意。

1982年,李連杰的《少林寺》橫空出世,為了一飽眼福,很多小夥伴都開始了「敲磚頭」行動。 據說,一晚上過去後,某個公共廁所居然不翼而飛。

到了80年代末,錄像廳裡開始播放武俠劇——這在家裡的電視機上可幾乎看不到!印象深刻的有《天涯明月刀》、《孔雀翎》、《天蠶變》等等,至今我還記得《天涯明月刀》中傅紅雪帥氣的揮刀,以及燕南飛白衣勝雪、公子無雙的經典形象。

在那個年代,對於正值人生探索期的我們來說,外面的世界——除了遊戲廳,就是錄像廳!雖然它們像鴉片一樣令人上癮,但不得不說,也正是它們告訴我——這個世界絕不是自己眼中農村的那副「灰色」模樣!

03

膠片象徵著電影夢

彼時的我們,後來逐漸知道,無論熒幕上多麼花哨華麗的動作,多麼纏綿悱惻的劇情,背後其實都是——膠片。

每當一集放完,放映師都會換上一盤厚重的膠片帶,然後,雙手就像踩單車一樣,搖動機器,開始播放下一集。

電影《一秒鐘》中,範偉飾演的範電影,正是這樣一個從未失誤過的電影放映員。

對於放映員來說,膠片是資產,也是生命。可是因為「技術原因」,有些時候,規規整整的膠片會變成擰成麻花的「驢腸子」,不但扭曲變形,而且沾染各種塵土、雜質。

這樣的膠片,想上映,幾乎不可能!可是「從未失手」的範電影,卻要「死馬當成活馬醫」「搶救膠片」!

衝洗、擦拭,一點點清洗掉膠片上的雜質附著物,範電影的操作,仿佛在給情人溫柔的沐浴。當膠片終於可以重新上映,所有人歡呼雀躍。

這種場景陌生嗎?不,一點都不!

雖然,我們很少遇到膠片被破壞的情況,可是電影的播放,卻總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突然停電。

對於正看電影的人來說,停電是一種難以饒恕的罪惡,全村所有人都會集中起來想辦法恢復電力的供應。而最常見的操作是上拖拉機,利用拖拉機的柴油機發電,以臨時提供電力供應。

正常時候,這種柴油機的轟鳴讓人難以忍受,可對於專注看電影的人來說——這點聲音,不算啥!

搶救膠片,這在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可對於很多那個時代的放映員來說,膠片是信仰,甚至是生命!

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膠片只有一個作用——做燈罩。

在那個年代,檯燈還是個稀罕物,燈罩就更稀罕了。人們之所以會用膠片去做燈罩,是因為光線經過膠捲的折射,會形成朦朧的光感,同時還會將膠捲上的圖案投射到整個空間,身處其中的人們,會有一種回味時光的感覺。這——簡直就是個寶貝!

所以,當劉閨女的弟弟弄壞了人家的膠片燈罩,才會被「千裡追殺、萬人暴打」!為了救相依為命的弟弟,劉閨女只能鋌而走險,去「撿」膠片,給人家賠一個「如夢如幻」的膠片燈罩!

在遙遠的八九十年代,電影的膠片不常見,可是相機的膠片卻非常常見,有些是自己照相後留下的膠片,有些則是拍照者認為沒用了直接扔掉的。這種隱約透露影像的黑色小膠片,總會引得我們放在陽光底下,想要一探究竟。

膠片,無論用於照相,還是影片,為的都是留下人在這個世界最真實的印記。無論如何,在銀幕前看到自己或親人的形象,總會讓人一陣激動。

《一秒鐘》裡,無論如何,主角張九聲都要看一眼自己分別8年的女兒。

8年前,女兒還只有6歲,如今已然14歲。對張九聲來說,人生尚有幾個8年,可8年的成長陪伴卻哪裡還有?

8年的缺失,等到的卻只有銀幕前的1秒,太短了!為了多看幾眼女兒,張九聲只能讓範電影對這1秒鐘反覆循環。這是一個父親對女兒、對家人深切的愛戀,正是電影膠片給了張九聲一點人生念想。

歷史可能會被黃沙掩埋,一秒鐘很短,傷痛卻可以很長。在某些特殊的年代,人們與世界的相遇,只能通過膠片機。甚至,連親人的相遇,也需要循環播放的「一秒鐘」。

04

致敬逝去的膠片時代

2000年前後,數碼時代來臨,膠片時代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但無論走多遠,經歷過八九十年代的人們,對膠片總會有永恆的記憶。

張藝謀寫道:

我永遠忘不了小時候看電影的某種情景,那種難言的興奮和快樂,就像一場夢。電影,陪伴我們長大;夢,伴隨我們一生。總有一部電影會讓你銘記一輩子,銘記的也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般的期盼和憧憬。《一秒鐘》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秒鐘》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也是一封家書。

其實,更是我們曾經的青春回憶,也是我們對一個時代的永恆記憶。

相關焦點

  • 八九十年代的人們為看電影太瘋狂!致敬我們的青春回憶
    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槓精川小妹今天槓精川小妹為大家說說八九十年代為了看電影是多麼的瘋狂,如今咱們看電影的話,隨時隨地都可以看電影,人手一部手機,上班下班路上都是可以看到電影,那麼在八九十年代的朋友們是怎麼看電影的呢
  • 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科幻電影有多放飛自我?
    按計劃,這期本來是要聊聊「八九十年代的歐美科幻電影」,但似乎大家都太熟悉了,於是就改聊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科幻電影吧!隨著《流浪地球》的上映,中國科幻電影再次重回大眾討論視野,隨之另一部電影也頻繁被提及——不不,不是《上海堡壘》,而是1980年上映的《珊瑚島上的死光》。
  • 廠礦子弟電影 | 轉型年代的背面:孩子視點與重塑九十年代
    或出於對自我童年的追憶,或出於對特定時代的懷念,這三部廠礦子弟電影以「童年往事」體的敘述揭開了九十年代中國被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另一面。這是由歷史書寫權轉移帶來的表述更新,展現出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中人們文化心理的變化。九十年代與闖蕩的青年九十年代,中國經歷了經濟體制的激烈轉型。
  • 臺灣金馬獎電影《大佛普拉斯》| 我們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
    臺灣金馬獎電影《大佛普拉斯》我們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 曾經有個《大佛》的短片,後來拍劇情長片,為了名字糾結不已,後來就如蘋果之類手機後面的Plus,譯成同音,就是《大佛普拉斯》的普拉斯,來自Plus的音譯。
  • 八九十年代國產影視尺度太炸裂!
    不了解一下「八、九十年代的國產大尺度電影」,還真是穿著開襠褲推磨——轉著圈丟人。年輕人生長在被和諧的年代,找點資源看一下就找不著北,以為這就是世界。但其實,比起啪哥小時候的各種童年陰影,現在看的那點東西簡直可以說是清湯寡水。
  • 「永遠的《孩子王》」謝園去世,為什麼他的好作品都在八九十年代
    8月19日當天,我編輯了一個「背影」版,看網上各種稿子的過程中,發現並非這樣,我們對謝園的認識或許存在誤區。我看到不少文章介紹謝園,都是原北京電影學院教師,但謝園並沒有離開北京電影學院,也是從北影退休。他離世後,北京電影學院發出訃告,「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謝園老師因病於2020年8月18日逝世,享年61歲」。
  • 豐縣老家八九十年代的「趕集」
    每一天從天明到天黑都是集,只唯恐你不去。超市和店鋪的商品多到車載鬥量,你想買啥隨時都可以來。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會兒,趕集的路全部是泥土路。雨後,路粘的人拔不動腳。拉的平車,騎的自行車的轂輪裡全搡滿了泥,費上九牛二虎之力,就算是汗水把衣服溼透。走上個一裡路都得要半天。一些大坑,小坑裡積滿了水,不知不覺間就會連人帶車一同栽倒。弄成了個泥頭猴。
  • 盛產香港美人的八九十年代,和野蠻生長的美
    當人們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白瘦幼審美以後,強調性感與多樣的港系美女,又成為人們簇擁的對象。回頭來看,我們才發現,為什麼八九十年代,香港能有那麼多美女?WED01八九十年代的美人們香港八九十年代,美人輩出。WED02野 蠻 生 長為什麼八九十年代盛產美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是美人可以野蠻生長的時代。那個時候的美人,各有各的路子,大眾雖然嘴巴跟今天一樣壞,但簇擁者跟反對者一樣多。
  • 康定城八、九十年代老照片
    八十年代康定城鳥瞰偶爾在「西瓜視頻」和「騰訊視頻」裡發現康定城兩段老視頻,感覺非常親切,截圖做了這些不太清晰的八、九十年代的老照片,甚覺珍貴,加上原來收集的一些資料,編輯成貼,力圖反應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康定的真實面貌
  • 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也漏洞百出,口碑卻遠勝於如今,不只是演員原因
    八九十年代的電影,獨樹一幟,那些人那些故事,仍讓人觸動。我們很少能夠聽到對於這些電影的負面評價,相較而言,如今的電影在觀眾看來似乎更加不盡如人意。那麼在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電影,究竟哪點勝出了呢?01演員的確,八九十年代電影的劇本可能俗套而沒趣味,觀眾看了開頭就能知道結局。
  • 臺灣金馬獎電影《大佛普拉斯》:我們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
    臺灣金馬獎電影《大佛普拉斯》我們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生活本身就是不止一幕明碼標價的戲,誰都是多重身份的前行,像這種導演不時戲謔的旁白,除了打撈觀眾過分沉浸的情緒,實際上就是讓你看戲,而不入戲,或許,不入戲
  • 八九十年代中國的「暴發戶」是什麼樣子?
    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剛剛起步的時代,中國的生活水平卻普遍較低。改革後的中國,仍舊誕生了許多的「暴發戶」,他們的生活已經比較富裕。 沙發在現在看來,家家戶戶都會有,很普遍,但在八九十年代卻屬於「萬元戶」才會買得起的東西。圖中是北京一戶居民,用三輪車拉著新買的沙發。
  • 八九十年代的男明星帥到爆,比起現在的整容臉來說強一百倍!
    八九十年代的男明星帥到爆,比起現在整容的來說強一百倍!現在娛樂圈不管是男明星還是女明星也好,不說動刀整容但基本上都是微整或者微調過。純天然的沒幾個了,而在八九十年代港臺明星都是無整容、無P圖的,隨便拿出來一個基本上都是秒殺現在所謂的小鮮肉。
  • 你知道八九十年代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你知道八九十年代的中專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說出來會讓你蕭然起敬。先說說當年考上中考是什麼待遇。當年考上中專,一旦收到錄取通知書,就立馬遷戶口,俗成「農轉非」。我有個江蘇泰州的好兄弟當年考上江蘇淮安的某個財校中專,畢業後分到銀行系統,現在可是我們這大國有銀行的行長了。再說說,當年考中專有多難。超乎你想像。在當年,中專錄取是在普通高中錄取之前進行的。什麼意思呢?
  • 老照片;八九十年代的香港Beyond樂隊
    #老照片#八九十年代是中國搖滾樂的黃金二十年小時候黃家駒受大姐的影響接觸到70年代的搖滾音樂,其中包括深紫樂隊、齊柏林飛艇等搖滾樂隊,他深受影響並喜歡上了搖滾樂。黃家駒17歲時博允中學畢業後,為了謀生做過公室助理、電視臺布景員、推銷員等。(70年代末的香港。)
  • 盛產香港美人的八九十年代,和野蠻生長的美
    當人們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白瘦幼審美以後,強調性感與多樣的港系美女,又成為人們簇擁的對象。回頭來看,我們才發現,為什麼八九十年代,香港能有那麼多美女?香港八九十年代,美人輩出。那是香港影視劇的黃金時代,隨著《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這樣電影的問世,對港星迷戀席捲了整個亞洲。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典怪物形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謂是各種變異怪物片的黃金年代,在那個時期,拍攝出了無數影史經典怪物片,也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怪物形象,有強大的外星生物,有恐怖的寄生生物,還有單純醜陋嚇人的怪物。這些經典的形象還有很多都被玩具廠商看中,製成了活靈活現的玩具,被影迷們珍藏。今天就給大家帶來其中幾部經典怪物片。
  • 八九十年代香港男人的夢中情人,身材不輸利智,可惜終身未婚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那個沒有PS與美顏濾鏡的年代,一個姑娘到底美不美一眼便能看出來,姑娘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感覺,時而清純可愛,時而性感嫵媚。其中有一位香港的女藝人在當時被稱作是香港男人的夢中情人。她的身材完勝當時的利智與葉玉卿,但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她一輩子都沒有結婚。
  • 八九十年代日劇在中國風靡,為何現在卻很少看到了日劇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候的經典電視劇真的是多到數不清,像《渴望》、《烏龍山剿匪記》、《霍元甲》等等。這些都給我們的童年留下很多回憶,時至今日都很難忘記,因為那時候的電視劇不靠流量明星,也不靠特效,每一個鏡頭呈現出來,就只能用真實兩個字來形容。
  •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裡,她們憑啥讓人美到昏過去?
    但小編卻常常覺得,舊歲月裡的有些模樣早就超越了「美」,簡直能升仙——比如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裡的旦角兒們,個個韶光正盛、眸若星子。淑貞咬牌青霞喝酒多看一眼就奪心魄為天下無敵的孫悟空拯救了全世界,卻永遠死在那個姑娘的一滴眼淚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