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老家八九十年代的「趕集」

2021-02-07 愚伯的自留地

文:蔣雪花

圖:紅豔

前些日回豐縣老家,趕了幾次集。每一集都熱鬧非凡,每一集都能帶給我最美的心情,每一集都能喚醒我那些沉睡的記憶。

農村人,要種地,要幹農活,這仿佛是永遠逃脫不了的宿命。最能慰藉心靈,消除疲勞的也便就是趕集了。

趕集,在我小的時候,像王溝這樣的集,是隔一天一個集,有些地方是五天一個集。不逢集的話,有很多東西都買不到。在那會兒,一些大娘們經常會搞錯日子,風塵僕僕的去趕集,卻撲了個空。就算是逢集的話,也要早去,基本上超過十二點就罷集了,想買一些東西也買不到了。

而在今天,就不一樣了。每一天從天明到天黑都是集,只唯恐你不去。超市和店鋪的商品多到車載鬥量,你想買啥隨時都可以來。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會兒,趕集的路全部是泥土路。雨後,路粘的人拔不動腳。拉的平車,騎的自行車的轂輪裡全搡滿了泥,費上九牛二虎之力,就算是汗水把衣服溼透。走上個一裡路都得要半天。一些大坑,小坑裡積滿了水,不知不覺間就會連人帶車一同栽倒。弄成了個泥頭猴。

天晴的太久了,浮土很深,咬著牙的蹬自行車,儘管把鏈子蹬的咯咯吱吱響,累得眼黑脖子粗,不但沒有前進多遠,有可能還會摔倒在土窩裡。弄得鞋裡,甚至褲管裡全是泥沙粒子。

最最不願接受,也是我最記憶猶新的是自行車掉鏈子。就這樣,一路如蝸牛爬行,一路上上了無數次的鏈子。特別是我家的那輛自行車,腳蹬子只是兩個小鐵棍子。穿著娘給做的納底布鞋,每趕一次集回到家,硌的腳底板子疼得都要兩天才緩過勁來。

在今天,一直從家門口到集市上沒有半步是土路。全部都是水泥路加柏油路。平坦,筆直而寬闊。車子上了路,絕無後顧之憂。您儘管大膽地往前走就是了。

路變好了,自然交通工具也先進了不少。電動車早已普及到各家各戶,三個轂輪的,兩個轂輪的比比皆是。小到八歲的孩子,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只要給他們一輛,都能玩的轉。坐上座駕,車把一攥,乘著鄉村的風,嗅吸著泥土與莊稼的清香味道。偶爾也會邀上個三五鄰居,或者帶上家人,嘮著小家常。一場趕大集就是這麼的酣暢淋漓,痛痛快快。

小時候(八十年代)的集市上,大多是矮小的磚瓦房。非常的整齊,卻高低不同,新舊不一。有的牆體斑駁透明,有的嚴密厚實。有的是藍磚紅瓦,有的是土牆小瓦。大多的門基本上都是以木門為主,門鏈兒是鐵做的,風一吹,會叮叮作響。

今天的集市上,大多是整齊劃一的兩層小樓,堅固而紮實,氣派而奢華。牆體潔白而光滑,大多的門都是雙層的,外一層捲簾門,內一層鋼化玻璃門。當年的那種「古老」門鏈兒似乎已銷聲匿跡,與時代劃上了句號,似乎永遠的成為了過去。

那會兒,集市上最高大上的店,是供銷社。記得跟著大人去趕集時,買不買東西也要帶著我到裡面溜一圈。那會兒的櫃檯是「城堡」式的,幾塊磚攪和著一些泥,築建成寬大約70公分,高大約一米的臺子。買賣就在這樣的櫃檯上交易。

至今我有時做夢都在踮著腳,扒著櫃檯往裡面看,卻怎麼也看不到,非要母親抱起我,要把櫃檯裡面的東西一覽無餘才開心。歲月更迭,時光疊加。仿佛這樣的日子不曾走遠,似乎那櫃檯上的泥土裡夾裹著的麥殼還帶有麥香的味道。

小時候集市上的稱用的是桿秤,一桿秤半米多長,一般的稱能稱重二十到三十斤,再稱多一點用磅秤。賣東西的厚道人,總歸把稱給稱的高高的,不缺斤短兩。秤砣上的繩粗細適中。狡猾一點的人,把稱壓得很低,最多給個平稱就不錯了。

稱一稱下來,還要把眼靠近稱杆,一個稱星一個稱星的查給你看,顧客會說,你別坑我就行,然後又是掰著手指頭算一陣子帳,要麼就是找一段小爛樹枝在地上畫,三畫兩不畫的,下一個買賣又來了,急得團團轉,額頭直冒汗。不過,鄉村上的人樸實,總會耐心地等一會,把帳算準,把錢給了才會走。

再來看看今天的賣主,幾乎是每人身旁一個電子秤,物件一上稱,斤數和錢數瞬間清晰呈現。買東西的爽快人,立馬給錢就走人。看,多快捷,又準確,又利索。就算是沒有電子秤的賣主,也至少帶一個計算器,或一個手機。我在揣測,這樣的神器裡不知得藏著多少根爛樹枝,居住著多少塊泥土地,哈哈!

只要是店,總有櫃檯的立身之地。沒有櫃檯,店主好像沒有了倚靠,坐立不是,徘徊不定,心神不寧。顧客不知所向,找不到老闆,不知道買東西找誰。可見櫃檯的重要性。

現在的櫃檯高大上,採用上乘而優質的透明玻璃做成,講究一點的外加金色鑲邊,內裡加幾盞小燈。想買啥商品,隔著櫃檯就能指指點點,挑挑選選。一目了然,近在眼前。

那會兒,趕集上店,都要自帶包袱和籃子。買好了東西好有地方裝。有時候家裡的筐,箢子,都跟著上平車,咕嚕嚕跟著去趕集。這樣的工具,看著笨重,用起來不太方便,但是,很環保。對人身的健康有益。

現在買東西,似乎買啥都是用方面袋一裝,然後一提溜,扔上車子就走人。這樣,沒有了除皮的環節,賣東西的人也輕鬆了不少。但是,危及的是人類的健康,方面袋上一些有毒性的化學品 ,不知不覺間就吃進了肚子裡,長此以往下去,百害而無一利。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集頭上,總少不了幾個剃頭匠。腰纏白圍裙,手拿最簡單的剃頭刀,正在熱火朝天的給一些老頭,邊嬉笑顏開的拉著呱,邊剃頭一副樂此不疲的樣子。而最讓我最忘不了,最感到稀奇的,是他那小鐵盒裡裝著的那幾個如桌球大小的白蛋蛋(洗頭髮用的)。

時光如梭,歲月悠悠。一晃,二三十年的光陰一去不返。在今天,真的難尋這樣的場景了。理髮店,在招牌上都有了雅趣而更有韻味的名字。叫什麼什麼精剪,什麼什麼美發。理髮店的老闆大多是年輕漂亮的女人,粗俗老男人開的店幾乎沒人光顧。當年的小圓球搖身變成了華麗包裝而帶有清香氣味的洗髮水。洗出來的頭髮不僅要乾淨,還要飄還要柔,男人的頭髮一甩要帥,女人的頭髮隨風能飄起。

當年那會兒,跟著大人去趕集。最喜歡看到的,最令人饞涎欲滴的是街上的糖葫蘆。紅彤彤,光明鋥亮的。不管吃過多少次,都不膩。酸酸甜甜的味道,從唇邊滑過,抵達舌尖,輕輕咀嚼,口水溢滿嘴角,不由得感嘆,好吃,好吃,真好吃!

今天的孩子們,被鋪天蓋地的零食迷亂了眼,也許,他們永遠體會不到我們那時的糖葫蘆能吃出那麼好的滋味來!

再來看看當下,集市的街頭,集內的超市和食品小店裡。一些五花八門的小零食多到數不勝數。包裝花哨,千奇百狀。不禁讓人嘖嘖稱讚。面對著這些琳琅滿目的小吃兒,有時候,猶豫的不知該往哪兒下手。巧克力,棉花糖,冰淇淋,這些「洋零食」,那會兒的我們,是絕對不敢奢望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你感覺到的苦澀,卻是我們那會兒最想要的幸福。你認為的幸福,未必就是我們想要的。

八九十年代的集市上,有各種色彩,各種花紋的布匹。似乎每個攤位前都站有幾位嬸子,大娘們,正在仔細的挑選布的顏色和花型。那會兒的布料大多是棉質的,要麼就是的確良的。有了布,當然,還要找裁縫師,所以,集市上的裁縫店也是不可或缺的風景。

我堅信,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每一位人,在腦海裡,都有一架縫紉機的幕篇,在耳畔,都有一架縫紉機在咔咔作響。那會兒,農民家的孩子每穿上一件新衣服都不知要樂上多少天。至今,我仍有一個習慣,每當在店裡試一件衣服剛穿上身時,都要仔細的,把鼻子貼近衣服,聞一聞,是不是還有當年縫紉機油的味道殘留在上面。

再來看看現在的集市,基本上找不到賣布的攤兒了。取而代之的是擺攤賣成品衣服的。當然,這樣的攤兒不多。還是以店和大賣場居多,裡面的衣服式樣繁多,顏色各異,只要兜裡有錢,保你進去不到半小時,就會有一身最適合你的衣服穿在身。有彈力的,寬鬆的,棉麻的,純棉的,羽絨的,化纖的,韓版的,應有盡有。這樣的衣服穿起來洋氣,瀟灑,大方,得體。但,我相信有一部分人還是時常會站在時光的這頭,遙望那些走過的路口。

文章寫到此,我又想到了老算盤,老油坊,老彈棉機……這些物件都或多或少的又會勾起一些人的回憶,泛起一些漣漪,也或許又會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宛轉成詩,續寫成文。

隨著時間前進的步伐,仿若這個世上的一切都在革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一再的提高,以往的東西,似乎再也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所有的過去,成為了過去,不會重來,一些東西已永遠的停泊在歷史長河的岸邊,但,記憶永恆,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溫暖的陪伴!

相關焦點

  • 康定城八、九十年代老照片
    八十年代康定城鳥瞰偶爾在「西瓜視頻」和「騰訊視頻」裡發現康定城兩段老視頻,感覺非常親切,截圖做了這些不太清晰的八、九十年代的老照片,甚覺珍貴,加上原來收集的一些資料,編輯成貼,力圖反應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康定的真實面貌
  • 八九十年代中國的「暴發戶」是什麼樣子?
    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剛剛起步的時代,中國的生活水平卻普遍較低。改革後的中國,仍舊誕生了許多的「暴發戶」,他們的生活已經比較富裕。 沙發在現在看來,家家戶戶都會有,很普遍,但在八九十年代卻屬於「萬元戶」才會買得起的東西。圖中是北京一戶居民,用三輪車拉著新買的沙發。
  • 豐縣老家的那兩棵杏樹
    文:蔣雪花圖:來自網絡時下,豐縣老家的大蒜開挖,已經如火如荼,麥稍變黃了,杏子也就要熟了。青蛙叫醒了夏天,布穀鳥唱響了麥季,也催動了一些在外遊子的心。特別是在這杏子即將成熟的時節裡。特別是在我那可愛的家鄉,豐縣的張蔣河村。誰家沒有幾棵杏樹呢,院落牆角有,房前屋後有,坑邊地頭有,甚至是大田的中央都有著杏樹的「倩影」。幾乎是有人家的地方都有,有人踏過足跡的地方都有。可見,我的家鄉人對杏樹多「情有獨鍾」,深愛不已。豐縣,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也是華北平原上一處富饒,美麗的沃土。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不止盛產紅似瑪瑙,綿軟香甜的櫻桃。
  • 豐縣老家的下酒菜
    兩個老家酒仙級的壯漢鬥酒,下酒菜就是每人一粒茴香豆(帶有材料味的幹炒花生米)。一個喝完面前的酒,把還剩三分之一的茴香豆,丟進嘴裡,向對手以目示威。對手一揚脖子,喝乾的杯中酒,轉身就走。      說到老家的酒和菜,最為老少爺們津津樂道。現在大家聚到一塊,還是離不開這個話題,但比起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的議論,就遜色多了。當時,平民百姓大都喝不起國營瓶裝酒,想喝,就去大隊代銷點打地瓜燒散酒。能炒一個雞蛋抱辣椒,煮一碟鹽水花生米,那可就是上等的下酒菜了。只有貴客登門,才能享受此等待遇。
  • 豐縣王溝鎮趙集村:著名作家趙本夫的老家,滿了傳奇色彩!
    門口的秫秸花開的正旺,門上的對聯還在,看來主人過年時回了老家,老家,是心靈的港灣啊! 想念老家,就會尋找很多理由回老家看看,但在看的滿足中,往往總讓人有些失望。老槐樹沒有了,沒有老槐樹遮掩的碾盤,越看越古怪越陌生……當你把目光投向村莊,有的草房咋成了平房,有的瓦房竟變成了空地……這就是老家嗎?是,又好似不是,久久凝視,竟然是一聲綿長而低微的嘆息。
  • 實拍:豐縣著名大鼓藝人黃啟光先生收徒儀式
    圖文:程守忠2020年4月10日,豐縣曲藝家協會會員、著名大鼓藝人黃啟光先生,在他的家鄉豐縣宋樓鎮黃樓村王橋,舉行了收徒儀式。徒弟劉容婷及她的家人、引進師、主持人、保舉人、見證與賀人等濟濟一堂,見證了舉行儀式的過程豐縣宋樓鎮黃樓村王橋,地處復新河畔,清流波光四時映照,屋宇地田靜謐安詳,是一處美麗而恬靜的聚落。豐縣曲藝家協會會員、著名大鼓藝人黃啟光先生,就生活在此村。他家的院落前,春麥鋪展,綠樹成行。四月的鄉村,如詩如畫!
  • 八、九十年代娛樂圈:不單一的缺陷美
    當鵝蛋臉,大眼睛,雙眼皮,櫻桃小嘴成為標配,女明星的臉逐漸單一的時候,總讓人忍不住懷念八、九十年代的娛樂圈。那些老時代的女星的美,才是百媚千紅,各有風姿。三、千嬌百媚,萬紫千紅,才是春天該有的樣子經歷過八九十年代的奼紫嫣紅
  • 「甘霖助學」牽手豐縣和集初中部分貧困生:遍灑真情,愛滿老區…
    ,甘霖助學豐縣負責人劉美霞女士,受徐州市甘霖助學總負責人夏海燕女士的委託,攜帶著豐縣永寧寺住持釋延武師傅和劉瑞雪居士的愛心捐贈,在豐縣和集中學德育處主任徐家宜先生陪同下,在年關將至時,為和集中學九位困境兒童發放了紅包、禮品…豐縣永寧寺起自東漢,興於皇家,為民間寺院之始也。
  • 【高能】從臺灣到豐縣——看孫裔博的故鄉情懷!
    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他是民族英雄孫寶山在臺灣的兒子,為了繼承和傳承父親的遺願,離開臺灣回到故鄉,在他父親的老家江蘇省豐縣住下,
  • 老照片;八九十年代的香港Beyond樂隊
    #老照片#八九十年代是中國搖滾樂的黃金二十年(六十年代的香港六十年代香港經常出現缺水,大批市民需要提水桶到街喉輪候政府的供水。小時候黃家駒受大姐的影響接觸到70年代的搖滾音樂,其中包括深紫樂隊、齊柏林飛艇等搖滾樂隊,他深受影響並喜歡上了搖滾樂。黃家駒17歲時博允中學畢業後,為了謀生做過公室助理、電視臺布景員、推銷員等。(70年代末的香港。)
  • 八九十年代的人們為看電影太瘋狂!致敬我們的青春回憶
    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槓精川小妹今天槓精川小妹為大家說說八九十年代為了看電影是多麼的瘋狂,如今咱們看電影的話,隨時隨地都可以看電影,人手一部手機,上班下班路上都是可以看到電影,那麼在八九十年代的朋友們是怎麼看電影的呢
  • 八九十年代日劇在中國風靡,為何現在卻很少看到了日劇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候的經典電視劇真的是多到數不清,像《渴望》、《烏龍山剿匪記》、《霍元甲》等等。這些都給我們的童年留下很多回憶,時至今日都很難忘記,因為那時候的電視劇不靠流量明星,也不靠特效,每一個鏡頭呈現出來,就只能用真實兩個字來形容。
  • 幾部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看過的都老了,當時一經播放萬人空巷
    在八九十年代手機並不是人人都有,更別說電腦網路了,基本上唯一的樂趣就是一堆人在家裡看看電視,聊聊天,今天就說一說八九十年代比較火的幾部電視劇《白眉大俠》白眉大俠哈哈…這部電視劇夠老的吧,很多人基本都沒有聽過,更別說看過了,不過在當時的年代還是非常火的,尤其是電視劇一開頭的「刀是什麼刀,金絲大環刀,劍是什麼劍」是多麼的經典《渴望》
  • 盤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娛樂圈那些漂亮女明星
    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那個化妝品、整容、等方式還沒形成產業化的年代,香港的娛樂圈閃現出各種顏值女星,呈現出一副神仙打架絕美場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些女星,你更喜歡誰呢。1.但從《赤裸羔羊》開始,轉型走時尚性感路線,也是這部劇讓她奪得了九十年代最性感女神的稱號。之後的《我是一個賊》、《鹿鼎記》、《賭聖2》等也都是絕佳之作。2.
  • 分享一些八、九十年代好聽粵語歌
    好聽的歌在香港八、九十年代歌手們爭霸,我個人覺得都好聽,我都喜歡 ,所以最近聽歌它們都是我第一要放來聽的,好歌都不分先後,大家也可以去聽聽:第一首:風的季節(徐小鳳、梅豔芳)記得看到她和她一起在唱這首歌的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知名八大樂隊、歌唱組合排行榜:
    其中上榜的樂隊和歌手組合有八位,排名如下:(註:漢字數字為樂隊、組合歌手排名,阿拉伯數字為總排名)第一名:19.BEYOND第二名: 65.光良品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光良和品冠組成的馬來西亞音樂組合。第三名: 69.太極樂隊太極樂隊,中國香港搖滾樂隊,香港八十年代樂隊熱潮的中流砥柱。
  • 九十年代獲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最多的八名歌手,劉德華榜首
    第一位:劉德華 30個整九十年代,劉德華先後獲得過五次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包括1990-1992年的三連霸和1994年、1999年分別奪得一次,可見劉德華的人氣之高。另外,他還獲得3次亞太地區最受歡迎男歌手、5次最受歡迎國語歌曲金獎、14首十大勁歌金曲,還有慈善金曲大獎等3個其他獎項,一共30個。不過最遺憾的是他從來沒有拿到過金曲金獎。
  • 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公安機關,如何打擊猖獗的車匪路霸?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我國各個地區,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車匪路霸團夥。隨著經濟的發展,車匪路霸的一系列犯罪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和群眾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在1993年,我國曾經專門下達了《關於嚴厲打擊「車匪路霸」犯罪活動的通知》。那麼,公安機關如何打擊車匪路霸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八九十年代亞視十部經典武俠劇,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
    八九十年代亞視十部經典武俠劇 第一,《太極張三丰》,1980年,主演:萬梓良、米雪 在八九十年代,亞視(麗的)製作過很多質量上不輸TVB的優質電視劇。1983年,《大俠霍元甲》被引進到中國大陸,在廣東電視珠江臺首播,成為中國大陸引進的第一部香港電視劇集。
  • 八九十年代遠走異國他鄉的女明星:陳衝、張瑜、龔雪、姜黎黎等
    20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國內迎來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出國潮」,其中不少原本有可能成為影壇中流砥柱的明星們也加入了這股潮流。(八九十年代的很多年輕人都有一個「出國夢」)她們出國的原因有很多: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