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10月24日(周六)20:30,東方衛視文化紀實尋訪類節目《閃亮的名字》推出特別節目,用一場跨越時空的特殊講述,紀念那些在戰火中永存的「閃亮的名字」。節目製片人、主持人陳辰將邀請當年親歷抗美援朝戰場的中國志願軍們,以及他們的親友,通過他們的回憶,向我們展示這場戰爭,更讓我們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和平盛世。
70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這些「閃亮的名字」,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用自己的青春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我們也記得所有為這場戰爭作出貢獻的人們。
《閃亮的名字》錄製照
關鍵戰役親歷者、家屬傳承烈士信念
時逢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閃亮的名字》將於周六20:30推出特別節目,以製片人、主持人陳辰的訪談配合影視化演繹的模式,帶領觀眾一路回溯找尋,重溫抗美援朝過程中,不同兵種、關鍵戰役裡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那些閃亮瞬間,共同致敬那些最勇敢最無畏的英雄。
肅殺的寒冬,義無反顧的長津湖戰役中,胡乾秀帶領著400餘名戰士堅守黃草嶺,在美軍的轟炸中壯烈獻身,成為第一位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級將領。他犧牲時,家裡的長子才四歲,他犧牲後20天,小兒子出生,家人起名胡憶朝。提起這段過往,接受陳辰採訪的胡乾秀長子胡曉平表示,儘管沒能跟父親留下一張家庭合照,但他至今仍記得父親的願望——「在和平的環境下一家人過上和平的生活,有時間能好好睡上覺。」胡乾秀沒能實現的心願,在下一代的身上得到了實現,而中國人民志願軍有關信仰的力量代代相傳——不屈服於冰雪,敢於亮劍、敢於戰鬥!
胡乾秀的長子胡曉平
而在另一場關鍵戰役——上甘嶺戰役中,無數年輕的烈士用鮮血與淚水,鑄就了這場催化停戰的關鍵之戰。年僅21歲的胡修道與幾位戰友,前赴後繼輪番堅守,打退了敵軍的40多次進攻,最終守住了高地,經此一役,胡修道本人也被稱為朝鮮戰場上的「戰神」。回憶起與他在戰場相見的場景,曾擔任戰地記者的任紅舉老人感嘆道:「我永遠也不會忘」,而胡修道口中「我有信心,我不服,我要給中國人爭光」的信念高呼,至今仍回聲響亮。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近20萬,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超過30歲,年輕志願軍的英勇無畏,誠如任老的宣言:「勳章永遠不會生鏽,那是烈士臨死前的眼淚,他們的熱血擦洗過的。」
任紅舉老爺爺、任老的老伴兒、胡修道的兒子陳剛
韓德彩將軍回憶中國空軍暴風成長
後勤部隊無私奉獻共燃光熱
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裡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而年輕的中國空軍,也在這場戰爭中暴風成長,一躍成為美國空軍參謀長口中「世界主要空軍強敵」。從年輕的放牛娃,到擊落美國王牌飛行員戰機的英勇空軍,韓德彩與中國空軍一起成長,在藍天中衝出奇蹟。韓將軍也回憶道,當時的戰友,大多少有訓練經驗,大家都是在戰鬥中學習成長起來,相比於美國空軍動輒1000多小時的飛行訓練時長,中國空軍中有些戰士的訓練時長只有幾十個小時。
韓德彩
戰火紛飛的前線之中,戰士們拋灑熱血,而後勤部隊也用自身光熱,點燃黑夜中的光亮。當年只有17歲的護士王清珍,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中不舍晝夜,奔波著照顧傷員,而她也是電影《上甘嶺》中王蘭的原型人物。王奶奶回憶,因為人手短缺,她曾獨自照料過近30個傷員,見過各種各樣的傷;沒有麻藥,她就為傷員唱歌……儘管過去了近70年,但回憶起為黃繼光烈士整理遺容的場景時,王清珍奶奶仍記憶猶新。因為戰爭環境惡劣寒冷,黃繼光烈士的遺體早已僵硬且血肉難分,護士們就用熱水慢慢地將烈士的遺體軟化,再仔細地清理並為他換上新的衣服。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曾說過:「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中有一半的功勞屬於後勤人員。」74萬後勤保障人員的無私奉獻,鑄就戰場上最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