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收了多少瓶子了?」,「我73了。」;「您收了多少瓶子?我吃的政府低保,630一個月;請問您幸福嗎?」,「我耳朵不好」。這雷人的問答是多年前央視《走基層百姓心聲》假日特別調查中記者與一名拾荒者的對話,從而使「幸福」這個話題再一次成為人們的關注。
什麼是幸福?為什麼要幸福?怎樣才能幸福?幸福的標準是什麼?這一系列的問號與幸福緊密聯繫在一起。有一位友人在提職晉級時遇到了坎坷,當他迷茫失意時曾經問我:什麼是幸福?我無語了。因為筆者認為幸福是一種狀態,一個過程,一種心靈感受,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非喜、怒、哀、樂這些基礎的心理表現。我的友人說出了他的答案:「幸福,就是願望得以實現。」追循著他的邏輯,我們一生要經歷許多的階段,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在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承受著不同的擔當,所以就會有很多的願望,在願望未實現時,就有了「痛並快樂著」、「羨慕嫉妒恨」等複雜的心理狀態,所以大多時候並非一句幸福就概括得了的。正如小朋友看電影能夠立即分辨出好人與壞人,而成年人卻模稜兩可,這並非認知的倒退,而是隨著年齡和境遇的不同對同一事物也有著不同的答案,幸福亦如此。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寫道,「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同。」那麼,什麼是幸福?對於幸福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儒家提倡積極進取、奮發有為,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這才是幸福的人生;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返歸自然;佛家認為人生本無幸福,只有各種痛苦,而這些痛苦的本源來自「愛」與「痴」;基督教神學認為,幸福是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最終返回天國,獲得真正的幸福。在哲學領域裡,中西方哲學家們對幸福也有不同的理解:蘇格拉底主張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柏拉圖主張人生的目的止於——「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幸福之人。在中國,楊朱提倡極端的個人縱慾主義;墨子主張「兼愛」,謀取大眾的安寧與幸福。其實,作為普通的老百姓,我們對幸福並沒有太多的奢求,只是希望國泰民安、衣食無憂、身體康健、家庭和睦、平安快樂云云,說到底,就是追求和諧,這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
曾經聽過一個野史,吳承恩在《西遊記》裡描繪了來自東土大唐的高僧唐三藏師徒四人,為了天下黎民蒼生尋找離苦得樂之路,在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後,終於取回了真經。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師徒四人渡信度河時,一隻大龜請他們向佛祖詢問自己的前程,由於師徒們忘記了承諾,在返渡信度河時,大龜便興風作浪,50來夾經書落水。相傳這些經書即是教化人們獲得幸福的方法,由於經書落水無蹤,後人只能通過持之以恆和不懈努力才能獲得幸福。其實,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渴望和權利,這幸福是農民手裡捧著金燦燦的糧食;是運動員站在最高領獎臺上接受頒禮;是教師心中的桃李滿天下;是情侶經過愛情長跑後收穫的婚宴;是自然災害到來時的鄰裡守望;也是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微笑。追求幸福的過程,是自我提高、自我實現、自我滿足和超越自我的過程。
那麼,用什麼來衡量幸福呢?美國的心理學家們將幸福進行了量化,制定了幸福感指數、幸福量等評測標準,根據這些標準,人們竟然意外地找到了不幸福的原因,這些原因都有什麼呢?
一、不善於發現陽光面。陽光是快樂的本源,有的人心思猥瑣,凡事習慣往消極的方面想,並產生漣漪效應,將消積情緒擴大化,繼而怨恨、憤怒、悲傷,逐漸心理抑鬱,久病成疾。
二、缺乏信念。有的人片面追求物質化,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汲養和修正,在紙醉金迷中失去方向,每一次狂歡的背後只會陷入無限的空虛和迷茫之中。
三、老愛攀比。在莫泊桑的小說《項鍊》中,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了虛榮借了一條鑽石項鍊,最終付出了十年青春和艱辛,這就是攀比的代價。不能正確認知自我、爭強好勝,最終換來一敗塗地。而在歐·亨利《麥琪的禮物》中,一對小情侶互愛著彼此,不惜拿出自己最心愛的東西變現為對方購買禮物,全心全意愛著對方,雖然結果出人意料,而這其中的幸福已深刻地打動了每個人的心。
四、不知道奉獻。中國自古就有「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說法,這就缺乏奉獻精神。其實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和受人尊重的本能,幫助別人就是實現自我的表現形式,也許今天您的一個舉手之勞就為自己鋪就出明天的康莊大道,這也符合佛學的「因果」關係。
五、不知足。儒家講求中庸之道,即凡事有度,矯枉過正和過猶不及都是不可取的。古代皇帝追求長生不老,到頭只是一場空;有的人一生追名求利,而他的名聲比屍骨爛得都快;有的人追求財富,正如巴爾扎克在《歐也妮·葛朗臺》中描繪的那樣,葛朗臺的靈魂被金錢腐蝕和摧殘,除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和冷酷的「現金交易」,這樣的人生是扭曲的、變態的,更無幸福可言。
六、相互不信任。信任是人際關係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基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許因為當事人之間經歷欺騙、志不相投、聽到謊言而缺乏了彼此的信任,多疑之人必不會幸福。
七、過於焦慮。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些人成日憂心忡忡、夜不能寐,神經質地工作和生活,不僅傷害身體,而且這種焦慮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以上云云都是不幸福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我們只有拿出關雲長「刮骨療傷」的勇氣,攬鏡自照、解剖麻雀,儘量摒棄自己身上的這些缺點,就可以更加趨近並最終牢牢地抓住幸福。
幸福是一種狀態,是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幸福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她就在我們的面前甚至觸手可得,她可能以不同形式、姿態和結果出現,只有聰慧、陽光和感恩的人,才能看到她、讀懂她、珍愛她。朋友們,努力抓住自己的幸福吧,因為,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亞里斯多德告訴我們——「幸福來源於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