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發送了我們的體驗茶包,收穫了天南海北各路朋友的問候。大家問得最多的就是:「為什麼要做茶?」
原因自然是有的,對已經成型的小電器,按下暫停鍵,確實是很困難的決定。但是在有限資源的嘗試中,一邊關門,一邊還要開窗戶。
好吧,不管怎樣,我都觀察到了有趣的現象,關於茶和咖啡。
去年,網紅三頓半咖啡的日銷量,翻了10倍。還是去年,拼配茶飲Chali的日銷量也翻了10倍。只是,拼搏多年的Chali,翻了10倍之後,還是三頓半咖啡的1/10。
如果單獨從口味上來講,瀰漫著香精味道的Chali,並不比咖啡更難喝,反倒更容易入口,配得上「一杯有味道的水」的定位。但是從格調上,即使拋開三頓半的精細運營,茶的用戶認知也遠遜於咖啡。
都是靠忽悠來的需求,憑什麼咖啡就比茶賣得好?
咖啡,這兩個字,似乎天然就帶著光環,就可以做出有溢價的產品,還有用戶願意買單。這讓我想起抹茶拿鐵。
有一次在Costa,我點了一杯抹茶拿鐵,然後等著小哥兒出貨。當時店裡人不多,我問他:「是不是沒人點這個,畢竟裡頭沒有咖啡。」小哥對我神秘地一笑,搖搖頭:「抹茶拿鐵是我們店裡銷量最好的單品。」
抹茶拿鐵,英文是Mocha Latte。抹茶,是日本人從綠茶演化來的茶粉。本質上就是茶樹葉子處理後磨碎成粉。拿鐵,在義大利語裡,是牛奶的意思。咖啡館裡銷售的mocha latte,跟咖啡一點點關係都沒有,就是綠茶+牛奶。可是,如果名字改成綠茶加奶?還有人點嗎?
把牛奶叫成拿鐵,瞬間高大上起來,特別符合「簡單的高貴」。同理,普羅旺斯馬鈴薯,地中海甜茄,西班牙綠椒,加一點點橄欖油加熱後攪拌,就是一道西餐。這遠比它樸實無華的中文名要好聽許多。地三鮮。
可見,去咖啡館,也不見得人人都會點咖啡。
茶和咖啡的傳播路線,有驚人的雷同。荷蘭稱霸海洋世界,終於把人送到了印度,也帶回了神秘的東方樹葉。因為貨量稀少,這種用來泡水喝的葉子,只能在貴族圈子裡流傳。大概是喝茶的貴族們也會被人天天問:「為什麼要喝這種又苦又澀的葉子水?」於是有了東方樹葉能治病,感冒好了有奇效的傳言。明明是怡情的貴族生活,硬是通過功效,傳播得更廣。
但是,直到東印度公司將中國茶樹的種子偷到印度的大吉嶺,並且種植成功,英國才真正實現全民喝茶的趨勢。
咖啡在歐洲的傳播,與茶葉的邏輯幾乎一樣,都是治療頭痛腦熱有奇效。如果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當然是樹葉和咖啡豆中都有的咖啡因在起作用。被土耳其壟斷的咖啡生意,直到維也納之戰,土耳其軍隊戰敗,才讓歐洲人得到了源自阿拉伯的神奇種子,讓咖啡館能夠開遍歐洲大地。
如果說逼格,茶葉在歐洲應該更高貴。
15世紀之前,咖啡僅在回教國家之間流傳。土耳其人為了壟斷咖啡貿易,乾脆將咖啡豆煮熟了再售賣。直到1727年,咖啡在南美殖民地落地生根,氣候適宜之下,大量出產自南美洲的咖啡豆,才催生了遍布歐洲大街小巷的咖啡館。
而茶葉的種植和生產則要複雜很多。雖然1850年,英國人就在印度大吉嶺種下了從武夷山偷運出來的茶樹,但是量產出合格的紅茶,又過了幾十年,產量也遠不及咖啡的增量迅猛。
於是,因為茶葉的難得,喝茶更是停留在有資源的貴族們中間。貴婦下午茶,在平民心中可以被想像成多麼旖旎的一幅畫卷。但就是吃不到。吃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從那時開始,咖啡和茶,走上了不同的路線。
隨處可見的咖啡館,到處是窮酸藝術家,作家。騷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有的是激情,創意,浮躁的荷爾蒙,以及推動人類前進的八卦秘史。咖啡館裡的客人,不一定是奔著咖啡來的。就像中國的茶館,咖啡館的社交作用更明顯,還能給饑寒交迫,無處可去的藝術家們一口吃熱食的地方。
當咖啡逐漸在西方世界裡,與提神醒腦和創意掛鈎的時候,茶依然保持著它在東方的刻板印象,閒適淡雅,不接地氣。
一直到英國人終於成功地把印度阿薩姆邦改造成另一個大量出產茶葉的地方之後,主打性價比,應運而生的平民品牌,立頓,川寧才有機會代表茶葉出位。
可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舶來品的神秘色彩,都能大大地吃香,然後被當地的人們用另一種方式,改造成可以流行的樣子。
別看手衝咖啡聽上去挺高級。現在去問歐洲人,土耳其咖啡到底是一種做法,還是咖啡的一種?正經的中國茶,應該如何衝泡,99.999%都不知道。
等到衰落的中國,開始洋為中用,西學東進,咖啡,作為文明象徵的一部分,終於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傳開來。這種緩慢的流行,在燈塔國的文化衝擊下,到了頂峰。代表消費主義的星巴克,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一臺Mac,一杯星巴克,手裡一本英文讀物,是那時裝逼的頂級做派。
一種普通的飲料,再次延續著古老的流行方式,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姿態被重新定位。
你看,留洋鍍金還是有用的。
茶,就不同了。
在燈塔國的影響下,很多人不知道,茶葉中的咖啡因比咖啡還多。即使完全不喝茶的中國人,對茶的理解也有天然的成見。慢,熱,沒有效率,沒意思,老人才喝茶。年輕人不願意重複自己父輩們在做的事情。
在奶茶出來之前,只有被日本人改造過的抹茶,烏龍茶,還有冰紅茶,才能在終端市場上被年輕人選擇。即便算上奶茶,它們也還都是舶來品,是被其他地區的人重新定義過的飲料。
傳統的中國茶,依然在被新生代排斥。過多的歷史包袱,讓工夫茶太花工夫,只能用奢侈品的邏輯,一個一個的給用戶洗腦。於是,3600億的茶葉市場,硬是沒有一個能打的品牌。可要問,為什麼茶一定要這么喝,又會遭受老人的白眼,不懂事!
以古為尊的味道,玄而又玄的認知邏輯,只有當人生履歷逐漸往哲學靠攏,發出「我是誰」的靈魂拷問,才會有人為了加入某種圈子,為了追求某種心情,去了解茶。
不肯改變的茶,只能慢慢等待用戶靠近。死不了,也恢復不了往日輝煌。
上周和一個做牛奶的創業團隊聊天,他們中的捷克小夥兒問,為啥不能在茶裡加氣,帶氣兒的茶水,是不是也很好喝?我覺得這個想法很酷。
我問剛畢業的外甥女,在你實習的公司裡,大家都常喝什麼飲料?
外甥女說,在安永,同事們喝得最多的,是咖啡。他們以前喝星巴克,後來有了瑞幸,就喝瑞幸。便宜。後來去聯想實習,又不一樣,喝什麼的都有,公司有啥就喝啥。
那你喝什麼?我問她。
元氣森林!她的答案非常簡單。
星巴克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咖啡,瑞幸讓更多更多的人喝上了咖啡。它倆一起告訴我們,喝咖啡,口感不重要。
ok,瓶裝飲料依然是畢業生的選擇,ta們到了新公司,連個杯子都沒有,多喝水都算養生。但是姑娘們點起喜茶來,毫不手軟。
雖然都有個茶字,喜茶,奈雪的茶,樂樂茶,似乎跟茶都沒什麼關係,徹底與傳統茶劃清了界限。儘管,奈雪的茶在開啟日本第一家的時候,依然對外說,自己的訴求是為了普及茶文化。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總是押著同樣的韻腳。」
我們,應該做更酷的事情。